不真实的即苍白的
“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没有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空乏的。
黑格尔曾说:“不能只把主题和目的简单地演绎为抽象的概念,而且还要用事实来说理。”即兴说话时,事实要生动具体,惟其如此,才能引人入胜。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表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是数不胜数的,大到名人领袖,小到百姓平民。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总是喜欢只举一些人人皆知的名人趣事、轶事,似乎只有名人的言行才有震撼力。不可否认,名人事迹有一定的力度,可收到“权威效应”,但如果千篇一律,听来则令人索然无味了。另外,这些名人一般不在我们身边,且时间悠久、地域遥远,令听众产生“身外之物”、“可望而不可即”之感,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这就告诉我们,表达时也可以举发生在身边的让人感到亲切可信的事例,它们具体、生动、实在,说服力强。可以这样说,“下里巴人”更易走入“寻常百姓家”。
人生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的学生千千万万,他的学生有总统、伯爵、牧师、邮差、教师、工人等。他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如何战胜自己、消除烦恼的方法。每次新开课,他总要把一些以前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介绍给新生,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普通的人。因为他觉得这样更能使学生相信,这些人都生活在他们中间,平时经常见面,很真实。
可信度也就是可被相信的程度,它是你赋予你的演讲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而且它还能弥补你在演讲中的许多过失。当你的演讲可信度很高时,人们便不会在乎你的演讲是否完美。也就是说,你开头讲的笑话可以不那么可笑,而你对演讲内容的组织也可以不那么尽善尽美。为什么呢?因为听众相信你所说的话。但如果你的可信度不高,即使一个完美的演讲也是无济于事的——没有人会相信你。
让观众“看见”你的话
演讲者的首要目标是获取并把握听众的注意。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技巧,这就是景象描绘。景象描绘就是使用能造成图画般景象的字眼。让人听起来轻松愉快的演讲者,无非是能塑造景象于你眼前的高手。
卡耐基总结他的成功之道说:“景象!景象!景象!它们如同呼吸空气一般,是免费的呀!把它们撒在演讲里,你就更能欢娱别人,也会更具影响力了。”
你可曾注意到,那些世代相传的谚语,几乎全都是具有视觉效果的字句?“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在那些流传好几世纪而且广被使用的比喻里,也不难发现同样的图画效果:“如狐狸那样狡猾。”“僵死得像一枚门钉。”“像薄煎饼那般平板。”“硬得像石头。”
把眼睛看向明确而特殊的事情上,描绘出心灵的图景,使它独立突出、显著而分明,如衬映着落日余晖的公鹿头角的长影。“一只有斑纹的牛犬”是不是唤起了比方才更鲜明的形象?说“一匹黑色的坛特兰小马”是否比说“一匹马”逼真了许多?“一只白色、断了条腿的矮种公鸡”,难道不比光是“鸡”一个字给人更准确而显明的图像吗?
法国哲学家艾兰说:“抽象的风格总是差的,在你的句子里应该充满了石头、金属、椅子、桌子、动物、男人和女人。”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段演讲,它用了很大的篇幅,用形象的景象来描写由于资源得不到利用,人民生活贫困,乃至许多人无钱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情况。
“我听说在国内有几百万的民众,他们是胼手胝足地过着日子,面目憔悴显得营养不足,他们缺乏面粉来充饥。可是,在尼亚加拉地区,每小时却要无形中消耗相当于25万块面包的价值的瀑布。我们可以想象,每小时有60万只鸡蛋越过了悬崖,变成了一块巨大的鸡蛋饼,跌落到飞流而下的瀑布中。如果从织机上织下来的白布,能够有400丈宽,它的价值也等于尼亚加拉瀑布所消耗的一样。我们还可以想象,有一家极大的百货公司,每天由意瑞河的下流,把公司里所有的货品全部抛落到160英尺的山涧中,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消耗啊!对于这个无形的消耗,有人主张政府应拔出一笔款子来利用这一巨大的水力资源,可是想不到有人竟会强烈反对!”
这段演说词,景象鲜明,把所说的问题描绘得历历在目。
要将抽象的东西说得形象,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打比方。
如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对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作了一次演讲,他说:
“我们工农武装现在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对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里,“小石头”和“大水缸”就是出身工农的起义战士所熟悉的,如果用“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的说法代替“小石头”和“大水缸”来作演讲,就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了。
生动、形象性语言听众理解也较快。
一个会演说的人,他会使他说的影像浮映在听众的眼前,而那些不会讲话的人,只是笨拙地使用平淡无味的语言,结果让听众昏昏欲睡。因此,你应该把图像用在你的演说中,用在你日常的谈话中,这样,你就能感染他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了。
讲远的不如讲近的
演讲成功的关键在于演讲者与听众的共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用就地取材或形象生动的例子,往往可以使听众觉得你说的是身边的事,而不由自主地投入进来。
听演讲就像听故事一样,老百姓爱听的是离自己最近的、最生动、最直观的故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同一时境演讲中,并不都是在听别人讲过之后再想法出新,而是应该在讲前就争取主动。尤其是命题演讲,更应该在事例新上下工夫。
对于演讲中所选的事例,讲远的不如讲近的,讲别人的不如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杨新同学在“青年与祖国”演讲中,为了说明自己立志当一名山村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他讲了自己暑假中在姥姥家那个偏僻山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天夜里,姥姥突然病倒了,全家人都很着急,舅妈开始带着孩子们烧香拜佛,舅舅准备去外村请大仙。我发现姥姥烧得厉害,就对舅舅说:‘你们搞这些迷信没用,应该先想法退烧。’当我问舅舅有没有体温表时,舅舅回答说:‘听说县城的医院里有,我现在就去找村干部,让他们派人套车去拉。’听了舅舅的话,我的心里像是倒了五味瓶,半天没有说话,我能说什么呢……”他的故事讲完后,会场上鸦雀无声,它撞击着听众的心灵。会后不少同学对他说,愿意和他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一名山村教师。
演讲者能在开头的时候涉及听众自身利益,那听众一定会竖起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