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8200000006

第6章 六年级,亲子沟通的敏感期(2)

一般来讲,孩子到了六年级,父母也就进入了人生最累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努力工作,争取再往上“爬一爬”。这个年龄的父母,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很大,面对孩子往往会心急气躁,经常会忍不住向孩子发火,而这时的孩子,恰好是叛逆情绪逐渐突出时,父母对他们的方式稍有不当,就会产生抵触与对抗的情绪,这对平衡亲子关系及开展正常的家庭教育都是十分不利的。家长要对孩子的对抗情绪重视起来,改变自己平日里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尊重是良方

消除孩子的对抗情绪,尊重是良方。尊重孩子,意味着父母要认真地听孩子的意见,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这两种想法有时并不一致甚至冲突。为此,家长要给孩子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孩子的意见并不都是荒谬可笑的。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家长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拥戴,尊重孩子,也意味着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避免可能会引起冲突的字眼

有时候一些字眼虽然很简单,但如果在某些时候说出来,却足以挑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哪些话可能普遍会引起冲突,就可以用其他更能够鼓励合作和了解的措辞来替代那些字眼,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

大部分可能会引起冲突的字眼,一般会出现在句首或接近句首的地方。以下是两个看似无关痛痒,却最容易引起孩子内心冲突的语词:

第一,“如果你……”。“如果”——通常会紧接着“你”,若被父母当成威胁来对孩子使用,就会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例如:

——“如果你不把作业做好,我就会把你的漫画书扔掉。”

——“如果你不好好爱惜你的衣服,我就再不给你买新衣服了。”

许多孩子会把威胁当成一个挑战,而且他们会重复引起父母发出威胁的行为,来测试父母的决心。通常,父母发出的那些威胁都不可能真正付诸实践,而如果父母没有执行他们的威胁,孩子就不会再认真看待父母说的话。

另外,不合理或太夸大其词的威胁,尽管会给孩子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明白父母不支持他们的某些行为,但是并不能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真实后果,因此也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替代选择:

父母应该避免使用“如果”,而改用“一……就……”或“只要……”。这些句子在孩子听来,会感觉比较正面,而不会感觉包含着很多处罚的意味在里面。用“一……就……”或“只要……”的句型,能鼓励孩子保持理性,并让孩子清晰明了可以执行的结果,从而使孩子更乐于遵从:

——“你把作业做好,就可以看漫画书了。”

——“只要你把外套挂好,我们就可以吃晚饭了。”

第二,“为什么你不能……”。“为什么”也很容易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为什么”后面紧接着“你不能”的时候,例如:

——“为什么你总是不能把你的东西捡起来?”

——“为什么你总是不听话?”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事实上,父母并不是要问“为什么”,父母期望得到的只是一个合理的答案,然而在孩子看来,父母实际上是在责备或批评他。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指责时,是不可能合作的。

另一个“为什么”这个词常见的使用情形,是在“你为什么……”当中,例如:“你为什么打你的同学?”这种说话的方式糟糕的地方在于,这些对孩子整体个性的描述,是他无法改变的部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对他整个个性的全部否定;而如果父母在要求孩子时,只使用对孩子客观行为的描述,则是他可以有所控制的部分,他也更愿意接受并作出改变。指责总是会让人心理上产生抵制和防备(孩子和大人都一样),而一个心理上有抵制和防备的人,当然就会缺少改善他的行为来取悦别人的动机。

替代选择:

父母可以把那个没有用的“为什么”拿掉,把问题变成一个清楚、明确、坚定,只涉及孩子正在进行的行为本身,而没有指责的陈述,例如,父母可以这样说:

——“你必须把那些玩具捡起来。”

——“不可以打人。”

帮助孩子排解烦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六年级的时候,总会遇到许多这样那样的烦恼。孩子一般遇到的烦恼有:

1.受到批评或误解。

2.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老师的不信任。

3.受到同伴欺负。

4.身体不舒服。

5.丢了自己心爱的物品。

烦恼的表现为:

1.往往情绪低落。

2.感到很伤心和委屈,甚至气愤与无助。

3.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呆着。

4.逆反心理严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进行发泄。

既然烦恼是人生的一部分,父母要教给孩子的就是怎样排解烦恼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鼓励孩子,支持孩子,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这样,亲子之间的感情才能不断升华。

下面这个案例中的爸爸就处理得非常好。

高凡从小品学兼优,一直是班干部。六年级的时候,老师让高凡当了班长。当班长后,高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老师经常会把班级的事情交给他来处理。有时,周末的时候,高凡还要到学校里去帮助老师处理事情。

可是六年级是毕业班,随着学业任务越来越重,高凡越来越感觉到当班长的压力太大了。

一个周末,高凡对爸爸说:“爸,我最近觉得挺烦的,一边要紧张复习,一边又要管班里的事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爸爸说:“是呀,这事确实让人挺为难的。你现在可是班级里的大忙人了。”

“是呀,总是忙忙碌碌的,影响学习不说,我的心情也大受影响。你看这两次考试的成绩明显有些下降。我心里很烦躁。”

“那怎么办呢?学习是很重要,但是,现在的社会也非常重能力,做班干部对于锻炼你的能力很有好处。你说呢?”

“我也是这么想的,要不我早就向老师辞职了。”儿子似乎很为难。

“要不这样,咱们再来制定一下时间表,看看哪些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把它去掉,让你腾出时间来学习?”

“好像都挺重要的。”

“你不是每天晚上6点看动画片吗?我跟你妈商量一下,每天把吃饭的时间从6点半提早到6点,这样,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就可以替你省了半个小时,是不是?”

“行,可是我担心考不好。”

“关于考试的成绩,我再向你重申一遍。”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我不看重成绩,一次考试看不出什么,甚至是已经考上大学的人,由于进入学校后放松学习,最后无法成才的人多的是。我希望你弄懂每一个问题和解题方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就行了。而且,你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都是不错的,如果这三者综合起来,你的综合素质就相当好,你没必要为分数而担心。”

“我知道了,爸爸。谢谢你!”

结果,儿子果然把学习和班干部工作处理得非常好,在毕业考试当中取得了好成绩,考进了重点中学。当然,因为父亲的信任和支持,儿子对父亲更加尊敬和佩服。父子俩像朋友一样,总是交流一些各自遇到的问题。

发现孩子有了烦恼,父母不要自认为“小孩子有什么烦恼,都是无所谓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相当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和孩子一起面对烦恼,寻找烦恼的根源以及解决办法,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感受孩子的烦恼

父母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每天只有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用干,他们会有什么烦恼?其实,由于六年级的孩子的心理发育并不完全成熟,遇到的一点点事情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烦恼。

因此,当孩子向父母表露烦恼的时候,父母一定要重视,然后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烦恼。比如,“我知道你觉得这件事情很难处理,心里很烦恼是不是?”“你是不是觉得做不好这件事情,就会被老师责问,因此总是烦躁不安?”

当父母主动表示了解孩子的烦恼时,孩子的烦恼就会减少一半,同时,他们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烦恼,解决烦恼。

不要替孩子逃避问题

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遇到烦恼时,总是习惯性地替孩子想逃避的办法,比如,“要不,咱不做那事了,省得你这么烦恼。”“我看你干脆不要做这事了,管它是谁做,反正你不做。”这些消极的逃避策略非但无法解决孩子的烦恼,因为,孩子一旦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烦恼依然存在。同时,还有可能养成孩子逃避责任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学会了“我不管!”“反正不是我的事!”的人生态度,父母可能要后悔终生了。

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法并鼓励孩子去克服

良好的教育是要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给孩子提供方法和经验。给孩子提供方法的时候,说话的语气要有技巧。比如,“我觉得,你可以这样……”“要不,你试试我的方法……”“你看看我的建议怎样……”

当然,父母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自己斟酌,然后独自去面对。比如,不管孩子自己愿不愿意做班干部,父母都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你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很愿意做,就应该大力支持他,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更好地做好工作。孩子只有在班级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他才会愿意与父母轻松地沟通,分享他的快乐。如果孩子不是太愿意替班级做事,父母也不用责备他。只要向孩子说明,做班干部对他的个人成长有好处,如果可以做,不妨试试;如果实在不愿意做,也可以暂时不做。

不断关注事情的进展,始终支持孩子

父母在孩子解决烦恼的过程中,要一直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站在孩子的角度支持他,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烦恼。

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帮助孩子逃避烦恼,不如教孩子怎样排解烦恼,这样,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与自己是站在一起的,从而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

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

愿意积极倾听的父母脸上会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父母的慈爱,孩子会对这样的父母产生亲密的感觉,因而也会相对地对父母表达出类似的反应。因为父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当然也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积极的倾听,可以帮助父母在孩子敏感的成长阶段进行更好的沟通。

孩子:我真想揍李奇一顿!

妈妈:为什么?出什么事了?

孩子:他把我的书扔到地上了!

妈妈:那是不是你先惹他了?

孩子:没有!

妈妈:你敢肯定?

孩子:我发誓,我没有惹他!

妈妈:那好。李奇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听我的,就把这件事儿忘了吧。你知道你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时是你先惹事儿,然后又埋怨别人。

孩子:我才不呢,是他先惹我的……哼,跟你没法说。

上面例子中的妈妈其实就犯了“说教”的错误,如果她用倾听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就是另一番情况:

孩子:我真想揍李奇一顿!

妈妈:你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

孩子:我真想把他的胖脸揍扁了!

妈妈:你那么讨厌他啊?

孩子:你知道那个小霸王干了什么吗?在汽车站,他把我的书抢过来扔到了地上!我根本没惹他!

妈妈:奥!

孩子:我猜他一定以为是我把他的那只玻璃天鹅弄碎了。

妈妈:你觉得是这么一回事呀!

孩子:是的,他捧着碎了的天鹅,一直朝我看。

妈妈:奥。

孩子:但是我没有弄碎那只天鹅,我没有!

妈妈:是吗?

孩子:嗯……我不是故意弄碎的,刘刚推我撞到了桌子上,我有什么办法。

妈妈:奥,刘刚推了你。

孩子:是的,好多东西都掉在地上了,那只天鹅打碎了。我并没有想打碎那只天鹅。

妈妈: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孩子:是的,但是李奇不肯相信我。

妈妈:你觉得如果你说实话,他不会相信你?

孩子:我不知道……不管怎样,我会去向他解释清楚——不管他信不信,而且他必须向我赔礼道歉,他不该把我的书扔在地上。

你会发现,其实这个妈妈只需要利用倾听,不需要提任何问题,孩子自己就把事情的始末,甚至是他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都说了出来。倾听的力量远比说教的力量大得多,在不知不觉中,家长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方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当然,要做到让孩子满意的倾听,父母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父母要用心

父母要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要肯花时间,有耐性,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通常比较渴望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等。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就感到很孤独。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以便加深亲子关系,加强孩子的信赖和安全感。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同时,要公正地评价孩子,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等等。孩子也希望父母不要当着他们同伴的面说自己的不足,如果确实要受到批评,最好私下悄悄地进行。

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

关注在倾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孩子从父母那儿获得亲切与安全的信息。所谓关注,是指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语言,给孩子一个“我正在专心听你的诉说”的信息。

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别人能重视自己,希望与在乎自己的人进行交流与交往。如果只有孩子单方面的交流愿望,那不就成了“单相思”吗?这样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倾听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关注。

关注技术分两类,一类是体态语言,一类是口头语言。

体态语言就是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眼睛、手、脚以及身体的动作、姿态,传达某种情感的不言之语。如在舞台上,好的演员会用许多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转身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时,父母可以用许多体态语言对孩子表示关注。如:

让孩子坐下,自己也靠近孩子坐下。空间距离中包含着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成正比,空间距离越大,心理距离也越大;相反,空间距离越小,心理距离也越小。

父母坐的时候要使自己的身体前倾,不要后仰。前倾表示重视孩子的讲话,后仰则显示出对孩子的一种不在乎。

父母的表情要与孩子“同频共振”,也就是说,要与孩子的情感相吻合。如果孩子当时非常痛苦,父母要有沉重的表情;如果孩子很高兴,父母也要流露出愉快的神情。

如果孩子说到伤心处,有时会痛哭,这时,父母最好的做法是递过手绢、纸巾,或为孩子拭泪,但不要阻止。因为哭也是一种宣泄,有利于身心健康。递上手绢或纸巾是对孩子哭的行为的一种支持。

将孩子拥在怀里,抚摸他的头发、脸颊、肩膀。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乐于表达亲昵的行为,等到孩子进入了六年级,就觉得肢体接触“不好意思”或者没有那个必要,其实,孩子长大后,也需要温暖的身体接触,这可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

同类推荐
  • 云影萍迹

    云影萍迹

    颜瑾师姐不善言谈,属于纳言君子一类。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电视台,在做了几年记者、拿了几个奖之后,转入总编室工作,任时光荏苒。相对宁静的空间,给予师姐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师姐在青云山下《贵州电视》杂志那个角落清净的办公室里,静静地观察着,静静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她始终是文静的,但是在一些文章里(主要是第一辑《论文、电视杂文》部分),言语却犀利得毫不留情,指出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电视”出现的低俗现象,呼吁影视工作者沉下心来,多些内涵之作。作者的影视评论同样是期望影视工作者抵制低俗,制作出有创意、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 可爱的80后

    可爱的80后

    所谓80后,是指出生在1980~1989年的人群。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80后的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的字面含义。因为,80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代表着这一群体的喜怒哀乐。其性质与60后、70后一样,具有深深的时代印痕。其实,所有的80后,就像我们的小弟小妹一样,有着成长时的幼稚、有着不被理解的苦恼、有着桀骜不驯的叛逆。我们无需担心,也无需责怪,80后就是80后,他们将是民族的脊梁,将是时代的砥柱,必将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勇立潮头!
  •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20几岁,是决定整个人生格局的关键时期。对20几岁这一时期把握得好与坏,未来的人生境遇会有天壤之别。20几岁要懂的2000个社会常识,精彩揭示了做人与做事的深刻道理。2000个社会常识,荟萃名人经典,浓缩前人精华,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一本改变你一生的智慧书,二十几岁不懂,三十岁后要悔。
  • 做个幸福的文字工作者

    做个幸福的文字工作者

    几番增添,越来越有点自传的意思了。其中有自己的检讨,当然说不上是自我解剖,更不敢说是老实人的宣言书。但是,热爱、老实、讨论、比较几节写得都较充分,对毛泽东和鲁迅谈也较多,引用也多,以至有朋友建议删削一番。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捡个娇妻来当当

    重生之捡个娇妻来当当

    豪门闺秀为逃脱被欺辱的命运纵身一跳,谁知醒来却重生在了坎坷少女身上。一心一意把学考,为的是当今还是前世?看到被姐妹踢来踢去不肯接收的他,一时心软装进兜里,谁知原来废材也能变成宝。谁说穿着prada就是女魔头,她也能演绎时尚志。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一道润泽员工心灵与幸福人生的智慧鸡汤!一部砥砺员工品性与职业操守的道德经典!本书将传统国学中所蕴涵的经典智慧和人文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创新地结合在一起,让员工从《论语》中砥砺德行,修炼品性,实现自身发展与企业需要的完美契合,达到与企业发展“共和共赢”的境界!
  • 昆虫记(超值金版)

    昆虫记(超值金版)

    本书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仔细地观察后,深刻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它融合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盲爱

    盲爱

    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一对看上去很奇怪的夫妻,因为我们都看不到光明,可是我们却彼此搀扶,相互照顾。我在心里默默发誓,此生,我将与她不离不弃。上天是公平的,虽然他带走了我的眼睛,却又一次赐给了我光明!
  • 摩根写给儿子的32封信

    摩根写给儿子的32封信

    本书是世界财富巨擘摩根家族的奠定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信集。它本来是不愿公开的私人信札,是以遗嘱形式密藏的贵重珍品,并且“透露了太多的摩根家族创造财富的秘密和商业的智慧,是培养伟大企业家无可比拟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