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7700000001

第1章 特稿(1)

往事:一九七八

李洁非

一九七八年有多重的历史意义。一、政治方面,开启了邓小平时代,重要性可同一九四九年并立;由此进入曲折然而充满锐气的改革开放时期。二、是社会、国民勇敢表达和追求物质及个人利益之始,是“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这一庶民价值观复活的开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旧道德逐渐作古,对财富、享乐的向往以致崇拜逐渐成为完全正面的情感,就像清末民初“咸与维新”一样,国民开始“咸与逐富”。三、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析分明显,非主流话语启其端倪,从此,精神思想出现两条线索,博弈过程贯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终于基本形成彼此并存关系。

精神话语的整一性,从建国起维系到红卫兵运动式微和知青运动开始。以前,自上而下只有一种声音,至“文革”初达于极致;之后,绚烂已极、归于平淡,也可谓物极必反。红卫兵向知青的转换,诱发独立思考。一九七一年林彪事件,使思想分化进一步加剧,普遍开始自发的精神探索。地下思想群落在知青和城市青工聚集地广泛形成,借读书、通信和文学创作等,有持续而稳定的活动,唯处于地下状态,未获公开表现的机会。

其首度展示于公共空间,即一九七六年清明节的“天安门事件”。先是“反击右倾翻案风”为民议不满,随后周恩来逝世令民众情绪更加激化(此尽可借“周总理遗嘱”伪造案窥之),经过两三个月的积累与发酵,终酿成“天安门事件”。突然之间,民众在广场和街头用诗歌、演说、挽联、标语等,发出不同于报纸、电台或文件的独立声音,为建国二十余年来所仅有。“丙辰清明”实际上宣告官媒全权代言民意的时代已经结束。

这一含义,在“四人帮”垮台后,围绕“天安门事件”平反与否,继续延伸。“两个凡是”作茧自缚,拂逆民意,使民众自行表达的愿望益为强烈。事情胶着两年。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中共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由北京市委予以宣布。十六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平反本身构成新的契机,民意深受鼓舞,从胜利喜悦中品尝巨大的自信。

这样,已存在数月的“西单墙”现象迅速升温,很快便到高潮。同类情形,不只见于北京,其他大城市也有规模不等的表现。例如,上海的“人民广场”。笔者那时刚入复旦大学读书,大约十一月下旬听说人民广场场面热烈,遂偕同学前往一观。但见人流不息,到处在辩论,但秩序良好。

回忆当时,笔者思想犹为自幼一贯的课堂教育所限,将毛泽东拜为偶像,初闻现场各种自由论说,极不适应。然而经此一幕,不觉间启动独立思考意识,多读多辨之后,终于走出心障。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而言,也许普遍有此体验。如今可以确认,一九七八年人民广场的见闻,于笔者是启智之始。

所谓“西单墙”,在今电报大楼以西。

当年,因地处闹市口,近傍一座大的公交站(北京人所时称的大1路、大4路等公共汽车在此停靠),人流如织,所以人行道边上一堵约二百米长的灰墙,常被贴上寻人启事之类便条。一九七八年春季起,先是有百姓在此张贴告状信及申诉材料等,后来出现了言论性的大字报,就政治及思想问题表达个人之见。“西单墙”取缔后,灰墙被修成带玻璃窗的宣传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拓为西单文化广场。

在其短暂历史上,《中国青年》复刊风波是重要的时间窗。

《中国青年》为共青团中央所办老牌刊物,“文革”间停办。一九七八年五月四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筹备共青团“十大”,同时决定《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

等三家报刊将在团代会前后陆续复刊。

八月,团中央“十大”

筹委会决定,《中国青年》于九月十一日正式出刊。

其时,“天安门事件”平反仍然未决,民议不便久之。《中国青年》编辑部在策划复刊时,注意到这绝佳的选题,“全国所有报刊杂志没有一家敢碰。这肯定是个最大最敏感的‘地雷’。如果我们青年刊物敢于赴汤蹈火,大声疾呼,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肯定是惊天动地的。”(孙兴盛《(中国青年)复刊风波》,《百年潮》2008年第10期。)在读者,是众望所在;对刊物来说,则是精彩的亮相。

围绕这一方案,复刊号形成以下主要内容:

一、“童怀周”所编《天安门革命诗抄》。此系“四五”期间民众诗歌集本,编者是北京二外汉语教研室一些教师,集体化名“童怀周”。一九七七年一月八日周恩来逝世周年后,该集本就以非正式出版物流布民间,但作为公开发表尚属首次。为避风头、通过审查,《中国青年》未用《天安门革命诗抄》原题,改为《青年革命诗抄》。

二、发表题为《革命何须怕断头》的人物通讯,传主为北京青工韩志雄,一位“天安门事件”的活跃分子。

三、以“本刊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论文《破除迷信,掌握科学》。提出大破“现代迷信”,号召青年“站在破除现代迷信的前列”;指出科学与迷信之间斗争是长期的,眼下现代迷信妖雾既未散去,今后亦难免再现借“高举”营私的政治骗子。

四、通过复刊词《春风吹又生》,欢呼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九月十日,复刊面世的前一天。北京地区承印的六十万份全部印好,编辑部一面将样本送呈党中央主席、副主席等,一面向社会发送杂志,约已发送出去四万多份。

正在此时,情况突变。

当日下午四时五十分,汪东兴打电话给团“十大”筹委会主任韩英,指责《中国青年》复刊号有严重问题。韩英当即电召杂志社负责人,宣布全国各印点马上停印停发,已发至北京地区各邮局的要设法回收,已到读者手中的那四万多份,将来也要用新出的刊物换回来。

参与复刊工作的编辑孙兴盛,后来写道:“这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步骤!编辑部早有预料,这期刊物肯定会招致一些反对和批评,但万万没想到竟遭如此厄运。

大家愤愤不平地说:解放三十年来,还从来没有因为刊物内容而被停印停发的先例。”(《(中国青年)复刊风波》)此话如果不错,则《中国青年》复刊号停发收回事件,就在当代新闻出版史和思想史上写下了特殊的一笔。其特殊性,就在于“解放三十年来,还从来没有因为刊物内容而被停印停发的先例”这种情形终于打破。过去“从无先例”,不仅是控制较严,从精神思想状况而言,也确无从出现需要“停印停发”的书刊,原因如前所说:

精神话语一直维系着很高的整一陛。现在则不然,即如《中国青年》这种官办刊物,也开始不与“上面”严格保持一致。

九月十二日,韩英传达汪东兴对于如何处置的具体指示:九月十四日,汪又在人大会堂召集编辑部主任以上干部开会。概括起来,有以下内容:一、必须增加华国锋题词;二、增加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三首和毛的照片;三、对《革命何须怕断头》和《青年革命诗抄》进行图文删削;四、“特约评论员文章《破除迷信,掌握科学》,有影射毛主席之嫌”;五、不得妄谈“天安门事件”:“你们写的是‘天安门事件’,诗歌全是天安门的诗,画也是天安门广场。谁看不出来?!英雄人物不是不可以写,但是‘天安门事件’的性质是定了的。”

事情实际不了了之。编辑部做了无关痛痒的改动,叶巴华主席题词和毛主席诗词及照片都放进去,其他的都不动。”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编辑部以组织名义,“越级”

给华国锋和五位中央副主席写信,说明情况,而华国锋认为无须把事情看得过于严重,其他副主席亦持同感。这样,汪东兴态度趋于缓和。他对编辑部人员转述说:

华主席让我和你们商量,一是不动,就照你们的意见办,毛主席诗词不登,华主席题词也不登了。怕什么?最多只能说汪东兴讲的、韩英讲的、筹委会讲的都不灵了嘛!最多说你们打了个胜仗。第二条意见,把华主席题词、毛主席诗词三首和照片放进去,其他都不动。因为动了也不行。这也是你们信中说的。几位副主席同意你们的意见,说他们代表组织来的信,不同意怎么办?华主席同李副主席通了电话,批还是批一下。我说把握不大。华主席说,人家敢发你怕什么?发出去就发出去,只要他们敢干就干吧。(《(中国青年)复刊风波》)

华国锋没有支持汪东兴的做法,不觉得只登叶帅题辞未登他的(实际事出有因,编辑部作了解释),以及未登毛泽东照片和诗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由此可见,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在《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11期)中所述华国锋温和宽厚,言之不虚。当时在一些事情上,华国锋或许欠缺些勇气,或许不能开风气之先;但是,他不阻拦别人。“人家敢发你怕什么?发出去就发出去,只要他们敢干就干吧。”这样的话,难以从心胸狭隘、锱铢必较者口中说出。

停印禁发导致《中国青年》复刊号大热。当它经整改而重新发行时,首印二百七十万份,全国迅即抢购一空,随后再印三十多万份,单期销量逾三百万份,创下该刊最高历史纪录。从此,“愈禁愈火”大抵成为规律,凡责令停发、收回的书刊,无不受到民众热烈追捧。这一奇特现象,如实地反映两种话语的逆向而行。

以上,将《中国青年》复刊号遭禁过程略述一遍,回头再讲此事与“西单墙”的关系。

却说九月十日上午,汪东兴下令收回之前,部分复刊号流入京城社会。先睹为快者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未定稿》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众人交口称赞,大呼过瘾。

没有这份杂志的人,下午上街购买,“回来说,买不到,不准再卖了。”(李凌《1978年北京长安街的特殊大字报》。

李凌,时为《未定稿》编辑。三十年后,他回忆同事们当时的心情:

我们想,“四五运动”被定为‘反革命事件”,“四人帮”粉碎两年多,仍未平反,现在《中国青年》又被扣押,肯定遇到巨大压力。(后来知道是汪东兴下令禁止发行的。)我们应该尽力支持,让广大群众看到这些文章,读到这些悲壮的诗篇,以产生更大的影响。

他们设法从《中国青年》编辑部得到一本杂志,李凌和另两位编辑王小强、王晓鲁,叶巴杂志拆开,一页一页贴在大张白纸上,并在重点文章和诗篇上加了鲜明的大红标记,以引起读者注意。我们又用红墨水大字写上一段按语,大意说:这是今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不知为什么,街上买不到了,现张贴出来,供大家阅读,请大家评议。”

如此,经过拆分和粘贴的《中国青年》

复刊号,成为一份大字报。李凌和另一同事聂峙砥女士,带着它以及一桶糨糊、一把笤帚,赶往“西单墙”。“一到那段墙下,我就赶紧刷糨糊,她急忙往上贴。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来看。”

张贴受到阻拦,“两名戴着红袖章的持枪士兵前来干涉,吆喝:‘不准贴,不准贴!’有一个士兵的两只手像铁钳一样,紧紧地抓住我的双臂,命令说:‘你们不能贴!’还说:‘你到我们领导那里说清楚!…显然,那时“西单墙”已处在监控中。

但是,周围群众前来帮助李、聂。有些入围着士兵,一面相劝,一面形成屏障,使张贴能够继续:另一些人,帮着聂峙砥往墙上刷糨糊。眼看要贴完,群众帮助李凌脱离控制,“低声叫我‘赶紧走,赶紧走!’我得以脱身”。两名士兵并未坚持带李、聂“到我们领导那里说清楚”,大字报也没有被扯掉,他们的态度更像是例行公事。

这份“特殊的大字报”,大大提升了“西单墙”的人气。复刊号被禁之事,不胫而走,现在,“传说中的杂志”终于露面,岂能不轰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为快。

张贴了《中国青年》复刊号的“西单墙”,很像后来的网上论坛,“主帖”后面有无穷无尽的“跟帖”——很多群众奋笔而书,把或长或短的感想、评论、声明,贴在复刊号周围。至此,“西单墙”真正成为北京的焦点。

至少在形式上,“西单墙”接受了“文革”的馈赠。这层渊源,历史研究者不仅不必回避,而且应予指认。直观看去,“西单墙”与“文革”间到处搭建的大字报栏不分轩轾,样式和气氛都像——虽然内容大不相同。这种形式与内容间的不协调,受限于现实,事出无奈。《沉沦的圣殿》编者在第五章《(今天)的创刊与黄金时期》认为,产生“西单墙”的原因之一,是“公开发行的国家出版物”未能“与民间舆论同步成熟”。

以文学为例。关于“文革”后文学,教科书习惯性地把其开端写得生意盎然,好像“四人帮”一倒,文学的春天随之就来。

其实基本不是那个样子。

一九七八年“文坛”处在什么状态?是年十月二十至二十五日,有个高端会议,《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三大刊物编委会联席会议,“文坛”重镇基本到齐,此外有各地知名文艺理论家。刘锡诚先生作为工作人员,留下会议发言详细笔录,如今他将其整理后载于所着《在文坛边缘上》。阅读这些记录,可对一九七八年“文坛”有直接印象。

蒋孔阳先生郑重提出:“第一,是恢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权威性。”乍见此语,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不过,看到赵寻提出“要《讲话》还是要《纪要》”的问题,就稍稍理出了头绪。所谓《纪要》,指《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成文于一九六六年三月。这个文献,隶于江青名下,实际是在毛泽东直接部署、亲自修改三次的情况下形成,其产生经过请参阅笔者的《“文艺革命”述略》(《钟山》2010年第1期)。由于这层关系,按照“两个凡是”,虽然江青倒台了,《纪要》还是不能动。但《纪要》全盘否定建国以来文艺工作,提出与“继续革命”相适应的一套文艺政策。与《纪要》相比,《讲话》的尺度不算过苛。所以三刊编委会联席会议上,提出“要《讲话》还是要《纪要》”的问题,恢复《讲话》

“权威性”,被视为文艺解放的一条途径。

这颇能说明一九七八年“文坛”的状况。当时体制内文学,尚在争取从《纪要》

退到《讲话》,换言之,设若能以《讲话》为准,即皆大欢喜。如此辄不难于弄懂,为何《伤痕》或“暴露文学”的出现,让人痛心疾首——连《讲话》对“歌颂/暴露”的规定都是可以跨越的么,这远远超出于那时“文坛”所能达到的思考限度。

这且不说,看看林默涵的发言,我们对粉碎“四人帮”已历两年之后“文坛”思想究竟抵于何处,会有更真切的了解。他集中谈论了《纪要》发明的“黑八论”问题,但不是从驳斥角度来讲,是从自我辩护角度来讲。他逐一讲了“写真实”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真人真事”论、“无差别境界”论等,每讲一处,都附上“是我们批评过的”这样的说明,之后他总结道这些论调都是我们批评过的,“四人帮”却反过来,加在我们头上,说是我们提倡的。

简单概括一下:他不认为“黑八论”批错了,只是纠正说,“我们”对“黑八论”的批判其实还早于“四人帮”——他以“四人帮”批判的正是“我们”批判的,来证明没有什么“黑线”。这意味着,晚至一九七八年十月,“文坛”一位重要领导者,在公开场合明确肯定了所谓“黑八论”的存在,继续主张“十七年”文艺界的批来斗去是正确的。

由此,能够体会会议思想气氛如何。

同类推荐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 职工快乐工作

    职工快乐工作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
  •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品两大分类阐述中国文学大作。
  •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我的第一本百科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热门推荐
  • 修罗王爷独宠萌妃

    修罗王爷独宠萌妃

    她是逍遥江湖的第一美女,绝色天下,一双凤眸倾尽天下英豪。他是名震天下的修罗战神,冷血狂傲,一双重瞳睥睨天下风光。“纵然得了天下,身边没有她,又有何欢?”面对唾手可得的天子之位,他将手中的玉玺掷出,毫无犹豫的转身没入了一片夜色之中。“你喜欢这天下,我便替你夺下来,又有何难?”西岭峰下,她拥着怀中满身血色的男子,附身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带着几分轻柔的声音之中满是狂傲。他为她弃了整片江山,她为他负了整个天下又有何妨。谁说江山与美人不能两全,她偏要为他舞一世芳华,争一方天地。
  • 三界,乱舞

    三界,乱舞

    她是没有灵力的圣女,她是魅惑人心的血蝴蝶,她是雪族受人爱戴的皇女,他是纨绔不羁的太子爷,他是魔界的尊主,他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他是冷酷的蛟龙,他是雪族受人唾弃的皇子,一场霸主的角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邪王无限宠:大牌狐妃太狂野

    邪王无限宠:大牌狐妃太狂野

    当剽悍阴阳师狗血穿成白痴小狐妖,叶紫夕淡定一笑,她一双阴阳鬼眼定人生死,魔武双修,上有妖孽师父,下有腹黑萌宝,极品妖兽在手,纵横三界,唯我独尊。第一次大战,她误闯禁地解开封印,妖孽邪王破冰而出,强吻她,挑衅她,更是对她展开霸道追逐。他说:“我说一,你不能说二。”某女撇嘴:“那我说三便是!”他说:“你宫中美男太多,统统送我宫里来。”某女不屑:“我正好选一批新的。”他说:“六宫尽废,明日封你为后。”某女狂傲一笑:“想娶我,先追吧,就怕你没这本事了!”【女强爽文,爆笑萌宠】
  • 穿越大陵王朝:绝世无双

    穿越大陵王朝:绝世无双

    因一块至高无上的传家宝,官小潮穿越到一个神秘的大陵王朝。机缘巧合下,她遇见了大陵王朝的天下第一美男——宫玧澈。他是大陵王朝的王爷,手掌握着整个王朝的兵权,连大陵皇帝都要忌惮三分;他惩治奴才的手法极其恶劣,而官小潮不幸地成了他脚下的奴才,受尽折磨……
  • 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肺气肿系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气腔增大,并伴有腔壁破坏性改变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包括阻塞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及灶性肺气肿等。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常见,它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的肺脏充气过度和肺容积增大的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反复发作的支气管哮喘、尘肺、广泛性支气管扩张和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凡能引起细支气管炎性变化使气道阻塞,都可引起本病。多见于老年人。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