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7500000003

第3章 特稿(2)

至于第二种后果,历来有不少论者,对清朝诚恳学习、积极融人汉文化大加赞赏,固然,比之另一个异族统治者蒙元,清代的表现正面得多。不过理应指出,在他们这是进步、是提高,中国文明却并无进步、提高可言——实质是,为适应一个较为落后、现在却操持了统治大权的民族,中国放缓了自己的文明脚步。在先进文化面前,历史上两个使汉人完全亡国的外族,蒙元采取抵制,祚仅百年;清朝以汉为师,结果立足近三百年。它们之间,高下分明。然而两者有一点相同,即均无裨益于中原文明。自其较“好”者清朝来看,入主中原后,一切制度照搬明代,实囚自身在文化上太过粗陋、没有创新能力,只能亦步亦趋地仿造与抄袭。

照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状态看,中国历史此时已处在突破、转型的前夜,至少,新的问题已经提出。倘若不被打断,顺此以往,应能酝酿出某种解答。清人入主,瞬间扭转了矛盾与问题的焦点。先前中国从自身历史积攒起来的内在苦闷,被民族冲突的外在苦闷所代替或掩盖;本来,它可能作为中国历史内部的一种能量,自发探求并发现突破口,眼下却被压抑下去或转移到别处,以至于要等上二百年,由西方列强帮我们重新唤醒这种苦闷。

这是一个已经身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于读史时的所思。毋庸讳言,它带着很大的猜想性。但这猜想,究竟不是凭空从笔者脑中而来,而是对扑鼻的历史气息的品咂与感应。读计六奇《北略》、《南略》、黄宗羲《弘光实录钞》、顾炎武《圣安皇帝本纪》、文秉《甲乙事案》、夏允彝《幸存录》、王夫之《永历实录》、谈迁《国榷》……心头每每盘旋一个问题:这些人,思想上均非对君主愚忠、死忠之辈,不同程度上,还是怀疑者、批判者,却无一例外在明清之际坚定选择成为“明遗民”。他们有人殊死抵抗(黄宗羲),有人追随最后一位朱姓君主直至桂中(王夫之),有人远遁人海、死于荒渺(夏允彝),有人锥心刺骨、终生走不出“甲申”记忆(计六奇)……民族隔阂无疑是原因之一,但这既不会是唯一原因.而且从这些人的精神高度(注意,其中有几位十七世纪东方顶尖的思想家和学问家)推求,恐怕亦非主要原因。我所能想到的根本解释,应是他们内心十分清楚,这一事态意味着在巨大的文明落差下中国的方方面面将大幅后退。他们拚死保护、难以割舍的,与其说是独夫民贼,不如说是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延续性。

“明遗民”是大现象、大题目,人物、情节甚丰,而且其中每每可见慷慨英雄气,绝非人们从字眼上所想的抱残守缺、冥顽不灵一类气质。何时得暇,笔者颇有意以“明遗民”为题展开着述。就眼下而言,我们着重指出明末这段历史的幽晦与复杂、人性的傍惶与背反,包括社会心理或个人情感上的苦痛辛酸、虬结缠绕,并非一部“阶级斗争史”可以囊括。

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历史的时间并不长,基本从二十世纪开始。之前,既缺少一种超越的视野(对传统的摆脱与疏离),也缺少文化上的参照系(不知有世界,以为中华即天下),还缺少相应的理念和工具(对此,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所论颇精要)。以中国历史之长,这一工作又开展得如此之晚,其繁重与紧迫可想而知。

即使如此,我们却仍有三四十年以上的时间,被限制在一种框架之下,使历史认识陷于简单化和概念化,欠账实在太多。

像明末这段历史,对观察全球化以前或者说自足、封闭状态下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可谓不可多得的剖截面,但迄今获取的认识与这段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丰富性相比,却单薄得可怜。它先在二十世纪初排满运动中、后在抗日时期,以历史情境的相似令人触景生情,两次引起学界注意,柳亚子、朱希祖、孟森、顾颉刚、谢国桢诸先生或加以倡重,或亲自致力于材料、研究,创于筚路蓝缕,有了很好的开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思想归于一尊,同时还有各种“政策”的约束,对明末历史的探问颇感不便与艰难,渐趋平庸。举个例子,钱海岳先生穷其一生所撰,曾被柳亚子、朱希祖、顾颉刚等寄予厚望的三千五百万字巨着《南明史》百二十卷,一直静置箧中,直到新世纪的二〇〇六年(作者已过世三十八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版。像《甲申三百年祭》、《李自成》那样的着作,本来不无价值,但它们的矗立,却是作为一种警示性标志,起到排斥对于历史不同兴趣的作用。

历史是一条通道,现实由此而来;使它保持通畅的意义在于,人们将对现实所以如此,有更深入的、超出于眼前的认识。

每个民族都需要细细地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越透彻就越聪明,以使现实和未来朝较好的方向发展。

逆批龙鳞的司马迁

在中国做皇帝,无疑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情。一旦黄袍加身,便如同阿Q造反成功,“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日子过得实在是很风光的。刘邦曾到首都咸阳当“民工”,有幸亲眼目睹秦始皇出行时威武雄壮的阵势,羡慕得不得了,喟然太息日:“大丈夫当如此也!”即使没有见过皇帝的威势和气派,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普通老百姓,也能想象出皇帝的日子过得有多么滋润,所以,丝毫不影响他们产生心向往之的念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这句民间俗语,便切切实实地证明着中国人多么喜欢做“皇帝梦”:威加海内的大皇帝做不成,能做山寨里的小皇帝也是好的;金銮殿里的真皇帝做不成,能做鱼肉乡里的“土皇帝”也不错。难怪那些起于草莽的乱世英雄,一旦实现了“彼可取而代也”的目的,便把替天行道、为民谋利的庄严承诺忘得干干净净,最后都要到秦始皇那里归宗认祖,都要昂首伸眉地过一回做皇帝的瘾。两千多年来,这种叫“皇帝”的人,谬种流传,蔑代无之,古代的和现代的(如袁氏诸人),堆一块儿,足以组成一个特务团。据徐连达、朱子彦根据《历代帝王年表》等资料统计的结果,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称帝,到一九一一年清宣统皇帝逊位.在历时二千一百三十三年的时间里,中国曾经产生过二百八十多个皇帝(《中国皇帝制度》,第165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这还不包括袁世凯等人以“总统”或别的新鲜名号行独裁之实的现代皇帝。

中国的皇帝,无论秦皇,还是汉武,无论是大清的雍正,还是项城的袁氏,其实都属于同一精神谱系,彼此之间,就像装在袋子里的土豆一样相像。他们有一样的道德和人格,自大、狡诈、猜忌、冷酷、嗜血。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他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杀伐异己,从不手软,一根指头便可把文臣武将打倒在地,谈笑间便可将天下百姓玩弄于股掌之上。他们无法无天,恣意妄为,好话说尽,坏事做绝。那些握有绝对权力而又滑贼任威的皇帝,实在是很可怕的怪物啊!

他们与世隔绝,闭关锁国,视异邦为蕞尔小邦,沾沾然以天朝大国自居;更喜欢愚弄百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拿人民当无知无识的群氓。他们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世出的天纵英才,所以,常常一意孤行,很少虚心向别人学习,因而也很难成为拥有真理的人。他们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文,或者自己动手,下笔千言,不能自休,或者命人捉刀,连篇累牍,欺世盗名。但无论自己炮制的,还是掠人之美的,大多是附庸风雅的伪诗歌和虚张声势的假文章,真正有永恒价值的好诗雄文,寥寥无几。清朝的乾隆皇帝,尤为特出,他视作诗如吐痰,一生写了四万二千二百五十多首(一说41863首),大多是诗味寡淡的劣作。

由于帝王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心理、人格和行为方式,便很值得研究,便有了文学上的叙事价值。在莎士比亚的三十七篇戏剧中,与帝王有关的,至少有十八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裘力斯·恺撒》、《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讲述的是权力招致的谋杀和毁灭,《理查三世》的主题是谴责暴君和暴政,《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

则表达了他对理想君主的理解和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而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之所以流传至今,就在于它满足了人们了解暴君病态心理的好奇心,《战争与和平》之所以吸引那么多人去阅读,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认识法国皇帝拿破仑挑起战争的动机和野心,进而认识皇权的自大而虚弱的本质。

文人之写皇帝,如羔羊之搏猛虎,实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专制帝王手里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可以随意往你头上扣帽子,可以随意在你屁股上打板子,甚至可以随意往你脖子上抹刀子。“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随便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深文周纳,都有可能被定为“沮诽”罪或“恶攻”罪,都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对自己朝代的死去的帝王,人们尚且为了远祸全身而缄口不谈,至于那些仍然当路在势的“今上”,人们更是敬鬼神而远之。当然,还有更安全的办法,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见“鬼神”而爱之,要对他感激涕零,万岁不离口,供品不离手,把他当做比天地都要大、比爹娘还要亲的大恩人。

然而,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克服内心的恐惧,必须镇定而勇敢地面对握有绝对权力的暴君。普希金的诅咒沙皇的《自由颂》、果戈理的让尼古拉一世陷入尴尬的《钦差大臣》、托尔斯泰写给沙皇和天皇的信、曼德尔施塔姆讽刺格鲁吉亚山民的诗、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都是针对不可一世的最高统治者的,都显示出一种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作家是自由而有尊严的人,而真正的文学则是对抗强权和暴政的强大的道义力量。

其实,文学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与平等、自由、尊严和正义有关的精神现象。所以,没有什么比谄媚金钱和权力的势利更有害于文学的了。文学与势利简直是水火不容的。文学一旦势利,就必然会不顾尊严地为权力唱赞歌,为金钱唱赞歌,为邪恶唱赞歌,就会沦为卑贱的谀词和无聊的点缀,就像吕坤在《呻吟语》中所说的那样:“彼乡原者,徼名惧讥,希进求荣,辱身降志,皆所不恤,遂成举世通套。”而两千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着《史记》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是一部充满道义感的着作,就在于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没有“徼名惧讥”,没有丧失最可宝贵的良知和尊严,没有让自己沦为按照固定标准如法炮制的“御用文人”。司马迁热爱自己的父亲,干父之蛊,而光大其事,有着更加远大的文化理想。他的成熟的、充满批判锋芒的写作精神,大大地高出自己时代的平均水平,远远地超出自己时代的精神边界,同世界上那些敢于批判绝对权力的作家一样伟大和勇敢,像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和曼德尔施塔姆一样令人骄傲和自豪。

然而,司马迁的伟大的批判性叙事,如此具有超越性和先锋性,甚至连那些与他几乎同时代的优秀分子,都未能深刻地理解,也未能准确地评价。班固就曾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如此诬枉地评价司马迁:

“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汉书》卷六二《司马迂传》)这是对司马迁最大的误解。他没有看到司马迁文字背后的深意,没有体会到太史公的正义精神和仁爱情怀。班固的观点引发了后代学者尖锐的反驳。宋代的晁公武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后世爱迁者以此论为不然,谓迁特感当世之所失,愤其身之所遭,寓之于书,有所激而为此言也,非其心所谓诚然也。……其述货殖而崇势利而羞贫贱者,盖迁自伤特以贫故不能自免于刑戮。故日‘千金之子,不死于市’,非空言也。固不察其心,而骤讥之,过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黄履翁更是表达了对班固的不满和否定:“子长负迈世之气,登龙门,探禹穴,采摭异闻,网罗往史,合三千年事,而断之于五十万言之下,措辞深,寄兴远,抑扬去取,自成一家,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稍就笼络。彼孟坚者摹规效矩,甘寄篱下,安敢望子长之风耶!”(黄履翁:《(史记评林)引》)在司马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具有现代性质的人文精神,一种健全的人格现象——他挺身冒险,仗义执言,敢对权力说真话,甚至敢于批判那些握有绝对权力的最高统治者,同时,又宅心仁厚,同情百姓,具有尊重生命、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情怀。

纵观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的确很难找到几个像司马迁这样敢于通过机智的反讽来批评当朝皇帝的人。他从来没有跪着仰视那些滑贼任威、冷酷无情的最高统治者,也没有卑躬屈膝地替他们唱赞歌。

不仅如此,他有时甚至带着几分厌恶和鄙夷来写那些傲慢自大的“一代天骄”和“风流人物”,正像李长之在《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中所指出的那样:《史记》中“最大的讽刺,是对付汉代,尤其集中在武帝。他的方法却是指秦骂汉。这个秘密,自明清以来的学者,就已经窥破了。同时,他能以褒作贬,笔下是酸辣辣的,那要完全从他的语气中读出来。”(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第220页,三联书店,1984年)而对与他同时代的“今上”刘彻,他在《封禅书》、《酷吏列传》、《佞幸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列传》、《平准书》和《外戚世家》等地方都写到了,而且讽刺起来,也同样尖锐,同样不留情面。关于刘彻的昏愚、颟顸、残暴,司马迁多有不为尊者讳的讽刺和揭露。

《封禅书》起首就说:“自古受命帝王,何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甄乎泰山者也。”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不可能反对“封禅”,因为,他也敬畏“天命”,视“升中告成”为庄严的事情。但是,他强调人必须先修身洁行、行善积德,而后才可上求“天命”,否则,“无其德而用事”,任何“封禅”都是徒劳无功的。秦始皇以杀伐、劳役苦天下,暴虐无度,却在泰山上“立石颂己帝德”,无奈“自作孽,不可活”,十二年后,他身死未久,而家破国灭,为天下笑。

封禅是汉武帝特别热衷的事情,他登基伊始,便“尤敬鬼神之祀”,便开始大搞封禅活动。司马迁看得分明,刘彻的封禅是别有所图的——封禅只不过是他招摇的幌子。他像秦始皇一样对生命缺乏理解,对“天命”缺乏敬畏,也像秦始皇一样,试图逆天悖理,劳民伤财,寻求可以长生的“却老”之方。所以,司马迁对汉武帝刘彻不求“德洽”,一味大兴封禅,自然是很不以为然的。

缺乏健全理智和人格的人,往往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胡作非为。司马迁正是借写“封禅”,来写刘彻人格上的残缺和心智上的弱点。为求长生之方,刘彻利令智昏,轻信盲从,屡为骗术拙劣的术士所欺。从长陵女子“神君”开始,先后被李少君、毫人谬忌、齐人少翁、上郡巫、胶东宫人栾大、汾阴巫锦、齐人公孙卿、越人勇之、济南人公王带以及成千上万不知名的方士所愚弄。

同类推荐
  • 实用经济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经济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经济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主要包括:计划与总结、商品说明书与投标书、广告企划方案、企业经营计划、企业销售人员管理文书等。
  • 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技术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故而技术发明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让我们对那些影响深远的技术发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打开我们创新的思维。
  • 老观念,新观念

    老观念,新观念

    某份著名杂志的宣传语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再新一点”。“新一点”是一份努力、一种跨越、一分灯火阑珊处回望时脱胎换骨的感悟。本书的总结出关于人生的100个观点,从老观点里挑出精髓,从新观点里迸出火花,让老观点不老,新观点更新。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热门推荐
  • 梦系前生缘

    梦系前生缘

    宰相府三小姐叶冰凝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在她20岁生辰时,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自此以后,这个梦夜夜出现,而这个梦牵系着自己前世的怨与缘,她决定要弄清楚,从此她便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 大牌狂妃

    大牌狂妃

    新文《暖婚甜蜜蜜:宁少,强势宠》已发,请亲们多多支持!入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惩得了嫡姐,灭得了姨娘,拍得飞主母,忽悠得无耻爹娘,这样的云浅在遇到某个无耻流氓之后,却被浪漫迷了眼,温柔绕晕头,上了他的贼船。云浅:自从上了你这艘破船之后,我就人生就迷失了方向,前程一片黑暗!楚远舟:我是破船?呸!我明明是一艘富有诗意的小舟,能带你去世界上任何地方!
  • 重生之歌坛传奇

    重生之歌坛传奇

    一场车祸,让他拥有了另外一个世界自己的记忆,脑海中多了无数经典的歌曲。“他因‘新锐女生’而崛起,但‘新锐女生’却因他而传世,他是唯一一个因为女生选秀节目而成名的男生!”“这是一个奇迹,从来没有人能做到他这种地步!”“他就是传奇,流行乐坛因为有他而无限精彩!”“自从他声名鹊起后,不仅国内的金曲奖没了悬念,就连欧美的格莱美也没了悬念!”“他是歌手的金手指,可以让任何人成为歌王或者歌后!”“其实,我只是音乐的一个传播者。”面对荣誉,叶落如是说。
  •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塑造着一个叛逆的性格;时代大潮的激荡,则玉成了一个弄潮儿的辉煌。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重生之庶女当道

    重生之庶女当道

    三天三夜的狠虐折磨后,她被休下堂,身无分文,凭着仅存的力气爬回家族,却看见满身是伤死不瞑目的娘亲,三姑六婆鄙夷的眼神,嘲讽的口吻,大笑的表情,顷刻间,仇恨成骨。“我若不死,必定卷土归来!”抱着娘亲冰冷的尸体,她双膝跪地,仰天长誓!狂风肆虐暴雨淋漓中,她踉跄的倒下,疾驰而来的马车将她席卷一捞.当她带着现代女少将的身份浴火重生.一年后,三国盛宴中,她却一袭火红天蚕丝,头戴凤钗金步摇,步步走来,一颦一笑绝艳无双,她的新身份--轩辕王朝摄政王妃。擦肩而过那一刻,她笑的风华绝代,无声的对他宣布:“姬长空,这仅仅只是开始.”名动三国:“听说摄政王妃红颜祸水,一人搅翻千层浪!”“听说她诬陷忠良,结党营私,毒杀皇子,绞杀嫔妃,手段之毒无一不令人发指。”“听说她足智多谋,手腕强悍,曾身骑白马带军杀敌!”★★★★★★★★★★★★★★★★★★★★★★★★★★片段赏析:【1】“姐姐,长空他是爱你的,这一切事情都与我们无关,求你放过我肚子里的孩子吧。”洛雪跪地不断磕头。洛锦瑟扬起一抹讥笑,“哦?你们和我有关系吗?”“不管你要我做什么我都愿意,但是请放过我的孩子!”残破不堪的身躯倦伏在地。洛锦瑟的双眼中顿时闪过一道精光,“好吧我答应了放过孩子,你可以去死了!”看着目瞪口呆的洛雪,锦瑟唇角勾起了邪恶的笑容扬起了手中带铁刺的皮鞭.【2】火光凄厉的照亮寂静无边的黑夜,城楼上女子一袭白纱,素手翩跹。“情况怎么样?”女子的声音清冷。一穿着士兵装男子俯首说道:“报告王妃,二皇子正带军前来。”女子淡淡一瞥,唇边绽放一抹冷笑:“来得正好,全灭了!”“是,遵命!”士兵顿时铿锵有力!【3】“锦瑟.”轩辕夜撕咬着她。洛锦瑟泰然自若的斜睨着他。“锦瑟,我爱你,我想要.”轩辕夜圈住她,下巴抵着她颈窝。眼中清华潋滟不经意的流转。“恩,我知道!”锦瑟依旧淡定。“你不信我?”轩辕夜一副求包养的表情。洛锦瑟敛下眉眼的笑容,闪过一丝狡黠:“微信。”轩辕夜顿时将她压至身下,似笑非笑的看着她:“信就信,不信就不信,还微信.”一室缠绵悱恻,风光无限.
  • 雷霆战姬

    雷霆战姬

    1,雷霆战机驾驶员维内托:身材娇小却有高傲的御姐心,为了证明拥有超越外表的实力而逞强努力。虽然傲娇却对人类的感情很敏感,好强却单纯,恋爱史一片清白。2,庄言:第二代驾驶员液态生命维持系统开发者,恋爱史一塌糊涂。3,庄言和维内托在一次体检中认识了。(本周每天三更!六个小时更一章!)
  •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是从中国学生比较欠缺的素质出发,结合微软招聘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观念和经验,在比较中美文化观念和精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书,对中国众多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 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

    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尽宝剑崛起于乱世,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席卷天下。其间艰苦卓绝难以尽说,其中成败成失耐人寻味。《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对刘邦的权谋与智慧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