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谷关的名胜古迹
目前函谷关已被辟为古文化旅游区,其主要文物古迹有:
1.函谷关东门关楼
函谷关东门又称丹凤楼,位于函谷关古道东端、东城墙的中部,依弘农涧河而筑。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呈凹形,坐西向东,控制着入关的要道。据专家对中国汉代石像画考证认定,东城楼为双门楼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楚汉之争中,原关楼被项羽所焚。现关楼是1992年投资三百余万元,依照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山出土的汉像砖古函谷关楼图重建。
2.函谷古道
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两三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近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镞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一斑。
3.战国井式箭库
在函谷关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有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是在1986年7月发现的,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像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的箭,约两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4.尹喜故宅遗址
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十九年(73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尹喜,周昭王时为函谷关令。少好坟(三皇之书)、索(八卦之书,书名)、素(《太公素书》)、易(《易经》)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不行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周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召为东宫宾友。
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遂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
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发挥道德二经,《庄子·天下篇》概括其思想为:“以本为精,经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吕氏春秋》谓:“老聃贵柔,关尹贵清。”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对《关尹子》推崇备至。认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说。《关尹子》在《百子全书》中列在《道德经》前,可见其书的分量了。
魏晋梁湛所著《楼观本起内传》称:历代时君世主相继在尹喜故宅楼观台建庙立观,召致幽人逸士度为道士。战国秦汉间有名姓可考者有尹轨等十二人之多。至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道士云集楼观,形成了中国道教奉老子为祖师的楼观派,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周至楼观台为闻名于国内外的道教丛林。
天水市东伯阳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称“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联一副,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可谓对尹喜思想的恰当概括。
5.鸡鸣台,又叫田文台。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据《史记·孟尝君传》载,秦昭王拜齐国田文(孟尝君)为相,因听信谗言,欲杀田文。孟尝君的门客用“狗盗”之术偷偷潜入皇宫,盗取了已经献给昭王的白狐裘,贿送给昭王的宠妃燕姬,才最终得以逃脱。孟尝君日夜兼程来到函谷关,关门已经关闭了。按秦国法律鸡叫后才能打开关门。孟尝君的门客有个能学鸡叫的,引得关内金鸡齐唱,诈开关门,脱险出关。秦王追兵到函谷关,早不见田文踪影。现存遗址面积一千五百余平方米,地下有古代土层及建筑构件,地上亭台为1989年秋重建。1996年7月,函谷关镇投资七万元,修建鸡鸣狗盗演示厅,游客通过演示,预兆命运能否会像田文一样化险为夷,吉(鸡)祥如意。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门客学鸡叫的高埠。
6.望气台,又叫瞻紫楼。
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三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7.太初宫
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据元大德四年、清顺治十年的《重修太初宫》碑文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关令尹喜望东方有紫气,知有异人通过,整日恭候,果见老子驾青牛薄畚自东而来,即迎邀留居,著《道德经》五千言以传于世。《道德经》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之道。“意为先天一气浑成者,名为‘太初’。后人即宅而观曰‘太初宫’。宋崇宁四年(1105年),有甘露降真武殿后,乃敕修宇行廊,改为‘太初宫’。嗣后历遭兵火,断简残碑几乎荡然无存……”这些记载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太初宫”的由来和变迁。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现址上的太初宫正殿保留有唐、元、明、清建筑构件。
8.函谷夹辅
位于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旧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关约两公里。夹辅外形像炮楼,砖木结构,城门式建筑。分内外二重门,外门口上,青砖镌刻“函谷夹辅”四字。城门上系二层歇山顶式四角楼。目前除北边房顶和部分部件有损坏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据鉴定,现存建筑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9.函谷碑林
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
10.关城遗址
关城遗址:据史书记载和文物钻探考证,古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沿宏农涧河岸蜿蜒起伏,长1800多米;西城墙沿衡岭塬而筑,长900-10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
(二)函谷关的出土文物
函谷关现有陈列室,主要陈列古函谷关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出土的珍贵文物。以春秋战国及秦汉为主,有兵器、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生产用具、钱范货币等。
1.兵器
春秋时期,青铜剑两柄,三棱无出血槽箭镞数十枚。战国时代,弩机一只。
2.建筑材料
春秋时代的卷云纹瓦当,战国时代上饰“中候”的瓦当,汉代上饰“千秋万岁”的瓦当。汉代五边形排水管道、汉砖、绳纹瓦等。
3.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石条、陶豆、鼎、铜镜、石磨等。
4.货币和交通传符:在函谷关丹凤楼内发现有大批制币用的钱范,以“五株”“汉小钱”最多,并存有大泉五十、汉半两、货泉等。另外还陈列有两枚泥质方形、阳文篆书的封泥,一枚为“新安右尉”,一枚上方为“嘉呈”。
5.仪杖用具:陈列有清代木制方天画戟、龙头拐、朝天蹬、偃月刀、如意剑、宝塔、缠龙棍、太极图、铖斧、金瓜等二十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