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从他13岁在武帝身边做侍中起,到他惨遭冤害为止,也就是在汉武帝当政期间,和在昭帝即位后最初几年,他是支持和执行汉武帝的政治改革措施的,但由于受到崇尚的世界观的驱使,到了晚年在政治上失足,以致身败名裂。
桑弘羊死后,在如何评价桑弘羊的问题上有着很大的争论。儒家对桑弘羊这个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诽谤和攻击。宣帝时,桓宽所记的《盐铁论》虽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盐铁会议上政府与地方辩论的问题和内容,但是桓宽的立场是倾向于儒家的,他有意贬低桑弘羊。东汉班固在《汉书》中也不为桑弘羊立传。宋代司马光曾诋毁桑弘羊“不增加赋税国家就能充足,这不过是设法用隐性的、转嫁的手段来加重人民的负担,它所带来的害处要远远超过加重赋税所带来的后果”。苏轼也咒骂桑弘羊“法术不正”“民受其病”。
然而后代的许多法家和进步思想家则充分肯定了桑弘羊的历史功绩。北魏贾思勰说:“桑弘羊实行的均输法利国利民,是一项伟大的经济措施。”唐朝的刘堰曾把自己的理财政策比作桑弘羊的“重兴功利”。北宋的王安石则说:“能使天下之物互通有无、均济贫乏的人,只有汉代桑弘羊和唐代刘堰最适合。”这实际上是在赞扬桑弘羊和刘堰的功绩,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变法制造新的舆论。明代李贽则把桑弘羊列入了“富国名臣”的行列。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对桑弘羊的评价不可能完全准确。研究桑弘羊的一生及其思想,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出发,力争将其放在整个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从而给予比较合理和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