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程砚秋办起了中华戏曲专科职业学校,简称中华戏校。众所周知,在旧中国唱戏的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受人轻蔑,甚至摧残,程砚秋对此深恶痛绝,由于致力于戏曲艺术改革,便萌生了如何培养新型京剧人才的念头,这正是他创办中华戏校的初衷和动力。那时中华戏校附属于南京戏曲音乐研究院,程砚秋为该院院长。作为中华戏校的建成者他聘请了焦菊隐、金仲荪先后担任校长,还经常邀请一些对戏曲有所造诣的名人来校讲学,而他本人也会不时为学生授课,他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自尊,你们不是供人玩乐的戏子,不是为了混饭吃而唱戏,也不是为了供人取笑而唱戏,唱戏的最重要品格是教化听戏的。”由此可见程砚秋先生的思想境界之高远。中华戏曲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先进于旧式科班,该校废除了供奉祖师爷的旧规和残酷的体罚,并不单一学戏,为培养全面戏曲新型人才还为学生开设了诸多文化课程。为加强艺术修养,还鼓励学生学习书法和绘画,此外成绩优秀的学员还能得到年终奖评。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程砚秋先生能对京剧艺术既保留传统的基础,又在内容到形式上拓展思路、革新发展,绝非常人可以做到。中华戏校培养了多批驰名全国的京剧演员,七七事变后由于经费困难,程砚秋曾将自己的院落奉献给中华戏校,但在日伪统治下终因经费拮据而被迫于1940年底停办。虽然中华戏校不再,但程砚秋为京剧事业不辞劳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褒奖与赞颂。
6.抗日助国
1924年,程砚秋从上海演出完毕途经天津,为探望老友便独自留津数日。当他走到出站口之时被两个特务搜身,并被带到隐蔽的地方不分黑白地给以一拳重击,士可杀不可辱,程砚秋予以还击,两日本人见不是对手便狼狈逃去,并恶狠狠地放话以后碰面再算此账,程砚秋镇定自若,回道后会有期。此事很快在梨园界传开,侯喜瑞高兴地称赞他好样的,为民出气。抗战期间程砚秋拒绝演出,也拒绝电台播放他的唱片,因所赚的费用将被日伪掠去买武器装备,继续残害中国人民,程砚秋坚决不做这种助敌为虐、毫无人性的勾当。1944年初北平日寇突然搜查程宅,将程砚秋带走,经程夫人辗转托人才得以保释,使其免受牢狱之灾。由于社会时局动荡不安,程砚秋谢绝舞台,弃伶为农,归隐西山。两年后抗战取得胜利,程砚秋在电台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痛斥日寇罪行。程砚秋重登舞台为社会义演,宋庆龄曾请他为中福会募集基金,程砚秋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不久后时局再次恶化,程砚秋目睹国民党的黑暗腐败,感到失望,再度归隐北平青龙桥。
7.西北之行
1949年的冬天,一位来自西安专门邀请京剧名角演出的先生到京特意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会面,想邀请四大名旦其中一人去西安公演,演出商谈完毕之后,那先生提议四大名旦难得相聚一堂,应该合影留念。四人欣然应允这一提议,便于王府井中国照相馆拍摄了一张十分珍贵的便装合影,这照片意义非凡,此后这张四大名旦的合影多次刊登在各大报纸上,而程砚秋始终将这张宝贵的照片挂在会客厅内。后据程夫人说,那位来自西安的先生邀请四大名旦其一西北之行,而当时除程砚秋外,其余三位名旦已先有约定之事,因此西北公演之行便由程砚秋接下,随后率“秋声社”从京城去往西安。其实早在这之前程砚秋就已萌生奔赴西北地区实地考察当地戏曲艺术的念头。西安文艺界为迎接程砚秋的到来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程砚秋在西安除演出之外,还对戏曲进行了一番调查探究,为此他将此次西安之旅称为“求学之行”。通过一番走访观察之后,他认为各地戏曲均有独特之处,而这些优势是京剧所不及的,因而他更加坚定了为中国京剧事业改革之信念。转年,他将这次西北之行的实地考察情况编写成《西北戏曲调查小记》,西北之行对程砚秋的京剧艺术革新具有极大的鼓舞和帮助。这部关于地方戏曲的调查计划一经发表便受到了业内众多人士的高度赞赏。
1957年春天,程砚秋渴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便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大赛的开幕式上,程砚秋作为评委出席,正巧遇到在那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早听说程砚秋有入党的想法,便对他说愿做他的入党介绍人,这是自介绍贺龙同志入党后,30年来周总理首次介绍人入党,程砚秋深受感动,此后戏曲研究院很快通过了程砚秋的入党申请。1958年新春伊始,文化部将率中国艺术团到法国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他,任务艰巨,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独具魅力的戏剧艺术,程砚秋抓紧一切时间指导编排精彩剧目。当他突然昏倒被送进医院抢救时,大家才得知他早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病情好转后他焦急地要求出院,声称自己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田汉等友人来看望,经大家劝慰才得以稍微平息。1958年3月9日心脏病再次突发,在北京逝世,年仅54岁,他短暂的一生为戏剧艺术事业而鞠躬尽瘁。
对于喜爱程派艺术的人来说,程砚秋的早逝永远是个遗憾。在四大名旦中,他年纪最小,演艺生涯开始得最晚,可他又是他们之中最早逝去的。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都有后人继承其事业,而程砚秋独树一帜幽咽婉转的“程腔”,却没有由其子女承袭下去。
(四)程砚秋生平成就
1917年程砚秋因调理嗓子暂时告别舞台,他在戏曲外的行业继续深造,他开始学习绘画、书法、电影艺术、舞拳练剑,这为其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情趣。1922年赴沪首次演出取得成功,1923年再次抵沪,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他的京剧艺术此时已趋于成熟。1925年至1938年,程砚秋演出的同时还发挥其集导演和创作于一身的才能,充分显现了他的综合艺术实力,程派艺术达到了成熟期,也可以说这段时间也是这位年轻艺术家戏剧生涯的黄金时期。由于当时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中水深火热的现实,他编纂了众多优秀的反封建、反军阀、反内战、反压迫、反外来侵略战争的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剧目,这些作品均寄予了期盼社会和睦与世界和平的深刻意味。代表作如《文姬归汉》《荒山泪》(该片是程砚秋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佳作)、《亡蜀鉴》《春闺梦》等。程砚秋将多种艺术元素结合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他勇于进行戏剧的革新,于建国初编演了为世人所熟知的《英台抗婚》,这部戏得到戏剧专家和观众们的一致肯定,在唱腔唱词和舞台表演、美术设计等诸多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有别于传统的京剧艺术风格。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其中收录了程砚秋的两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
程砚秋晚年更致力于戏曲教学和舞台艺术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曾在《戏曲报》《人民日报》《戏剧论丛》以及《戏曲研究》等诸多报刊杂志中发表戏曲表演艺术的论述文章,如《谈窦娥》《谈戏曲演唱》《我的学艺经过》《创腔经验随谈》《与青年演员谈如何学艺》《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艺术》和《略谈旦角水袖的运用》等佳作,在这些文章中,程砚秋既继承传统,又不拘于固有形式,所谓推陈出新,后被程派继承者视为程派艺术的理论核心和基本法则。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治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其宝贵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京剧艺术事业,为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他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界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五)程砚秋故居
程砚秋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程砚秋在世的时候曾多次迁居,这座寓所是他生前最后的寓所,他逝世前的二十年一直居住于此。大门迎面是面影壁,是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前后两院由月亮门和垂花门相连。前院北房四间命名为“御霜簃”,程砚秋生前多在此会见客人,其中一间作为书房以供看书学习之用。后院北房六间,其中堂屋两间,西里一间,东里两间则是程氏夫妇生前的卧室,最东头的一间是保姆的住所。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周边有走廊相连。院落中央有一大天井,左右辟有花坛。此外,还有一个东小跨院,其中有房数间,饭厅就在此处,属于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
程砚秋老母亲甚为喜欢程砚秋买下的这处房子,为答谢朋友便特意在家摆了一桌酒席招待友人。老太太请客人们入座上了席,却叫程砚秋在一旁的小桌子上用餐,桌上只摆了一碟酱菜、几个窝头和一碗小米粥。老太太让他吃这个是告诉他如今虽成了角儿,但不可忘记过去苦难的日子。程砚秋谨记老母亲教诲,点头应声后便坐在一旁吃着桌上的食物,在座的客人无不为眼前这一幕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