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2100000010

第10章 心智混沌

我们称“心智混沌”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性,但我们并非说这种特性是中国人独有的,也并非说每个中国人都有这个特性。从总体上而言,中国人看来有能力同其他民族相抗衡。他们在智力上当然没有欠缺,连这种倾向都没有。同时,我们要记住:中国的教育只存在于很狭小的圈子里,但那些受过教育不多的人,或者那些从没受过教育的人,都很赞赏中文的结构。这种文字在律师看来,是“事前从犯”,它引诱出最显著的“心智混沌”,中国人也许应该对此有所悔愧。

现在已有不少人知道,中文的名词是没有形态变化的。完全没有“性”和“格”。汉语的形容词没有比较级。汉语的动词不受“语态”、“语气”、“时态”、“数”和“人称”的任何限制。名词、形容词、动词之间没有可辨析的区别,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不加选择地用作(或不用作)这些词性,且不会引发任何疑问。我们并非抱怨说中文不能表达人类的思想,也并非说人类的许多思想很难或无法用中文表达清楚(尽管有时情况的确如此),我们只是坚持认为这样一种语言,具有这样的结构,会导致“心智混沌”,正如炎夏会导致瞌睡一样。

同一位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谈话,碰到最多的事情就是,很难弄清楚他究竟在说什么事情。他讲的话常常只有好几个谓语,混杂在一块,像穆罕默德的悬棺那样悬在半空,无所依傍。在说话人心中,省略主语没什么要紧的。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他从没想到过省略主语这个重要的内容之后,听他讲话的人是没法用何种本能来听明白的。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训练已使大多数中国人成为猜谜高手,只要随意地补上原先随意略去的主语和谓语就行了。常常会这样:省略了全句最关键的词,也根本不知道省略的是哪个词。句型、说者的举止、语调和情景,都常常没有表明主语已变,但人们会发现说话人不像几分钟前那样在说他自己,而是在说他道光年间的祖父。他是怎么说过去的,又是怎么说回来的,常常是难解的谜,但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这种完美的“杂技”。对一个中国人而言,从一个话题、一个人、一个世纪,突然而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跳跃到另一个地方,实在平常,不足挂齿,好比看着玻璃窗上的一只小虫,便可以顺着视线望见远方山上的牛群。

中文的动词没有时态变化,没有确切的时间和地点标记,这样就无法消除一个人天生的混沌感。在这种情况下,可怜的外国佬想要保持一种形象,证明自己起码还跟着这种跳跃腾挪的思路,最好的做法就是像问答式教学法那样不断地提问,就像一位荒野中的猎人,在无路的森林中,用斧头“砍出”路来:“你现在说的这个人是谁?”明白了是谁,可能接着问:“在哪里?”“什么时候?”“他干了些什么?”“他们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后来又怎么样了?”对于每个发问,你的中国“哥们”都会用不解乃至怜悯的眼神看着你,好像在怀疑你的五官是不是有毛病。但是,这样从不同角度不断追问,就可以找到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借以从没有希望的迷宫中走出来。

对于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来说,任何独立思考都令他吃惊,因为他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他不懂,因为他不想弄懂,在他进入状态之前,他需要用相当的时间转动一下脑子。他的心灵就像陈年炮座上的一门锈蚀的旧滑膛炮,瞄准之前,需要下死力调整方向,但肯定还是哑炮。这样,你问他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你多大年纪了?”他会茫然地看着你,反问:“我?”你说:“对,是你。”他一惊,回答道:“多大年纪?”“是的,多大年纪?”他的脑子再一次转动,问:“我多大年纪?”“是的,”你说,“你多大年纪?”“五十八。”他总算准确地回答了问题。现在,他的心智开始按常规指令运作了。

心智混沌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一种用事实本身去解释事实原因的习惯。“你为何不在馒头里放盐?”你问一个中国厨师。“我们不在馒头里放盐的。”他这样回答。“你们这个城市里有如此多的好冰,为何冬天里不用点冰,用来冷藏东西?”“不,我们城里人在冬天是不存冰块的。”一位拉丁诗人声称:“能够弄明白事情原由的人是快乐的。”他要是生活在中国,他会把这句格言改成:“想弄清楚事情原由的人是痛苦的。”

心智混沌的另一个标志是,一般一个中国人,不能不变样地把一个想法告诉别人。叫某甲去告诉某乙,以便让某丙检点自己的行为,这在中国是最傻的作法。要么这个信息根本没传送,因为三方不清楚这是个重要信息;要么传到某丙时,已经有点变样,以至于他弄不懂究竟是怎么回事;要么就是与原话完全不同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机器里,指望三个齿轮会吻合默契,丝毫不会因为磨擦而导致机器停止运转,这种想法很不切实际。即使是那些智力优良的人,也会感到在听到与复述一个想法时,不添点什么、不减点什么,是困难的,就像斜插在清水之中的一根直棍,注定会发生折射现象,从水面看上去,木棍就像是折弯了。

一个观察敏锐的外国人,会经常碰到下面的情况:“为何要这样干?”你对一种古怪的行为发问。“就是这样的。”对方简洁地回答。总是用那么几个词,来使这种含混的回答更显混乱。“多少”表示疑问,“几个”表示肯定。“你来这里多少天了?”你问。“是的,我来了好几天了。”对方这样回答。中文中一切有歧义的词语中,歧义最大的便是人称(或非人称)代词“ta”,不分男女地表示“他”或者“她”,乃至“它”。说话人有时只是模糊地朝着他所评论的主语的住所方向指一指,或者朝着最近听说的这个人的方向指一指。然而,这个单音节的“ta”更经常地是指一个关系代词,或者指一个指示代词,或者指一个限定性的形容词。在这些情况下,一位中国人的谈话,就好比英国法庭上这样一位证人的证词,这位证人是这样来描述一场斗殴的:“他有一根棍子,他也有一根棍子,他狠命打他,他也狠命打他,要是他打他打得像他打他那样狠,他就会杀了他,而不是他杀他了。”

“刚才叫你,你为何不来?”你突然地问一个特别糟糕的仆人。“不为什么。”他直接回应道。同样的心智混沌也会导致许多令人口瞪目呆的行为,常常惹恼做事极讲条理的西方人。厨师总是随手把一种作料几乎用完,这已成了一种习惯,到做下一顿饭时,他这种必需的作料省略掉。你问他怎么回事,他会坦承那玩艺没多的了。“那你为何先前不及时添加一点呢?”“我没有要添加一点。”这就是他自感满意的解释。你同某人结一笔账,很麻烦地打开保险箱,细心地算好付给他的零钱,然后,坐下来聊了一通杂事,这时,他才淡定地说:“我还有一笔账没结呢。”“但刚才保险箱开着的时候,你为何不告诉我,那样就可以一次付清了。”“哦,我想这两笔账不是一回事。”同样的情况:一家诊所里的一位病人已经花了医生不少时间,回到候诊室,再推门进来。医生告诉他,他的病已经看完了,他却轻松而简洁地对医生说:“我还有一个病没看!”

我们看来最愚的事,就是延误病情的治疗。这是中国人的普遍习惯,原因是病人太忙,或者是看病得花钱。人们常常认为,忍受高烧反复折磨,要比花上十个铜钱——约合一美分——买一剂特效的奎宁划算。我们无数次地看到,仅仅是为了省时,病情有时被拖到可能无可救药的程度,而花上这点时间去看病,病就一定能治好。

有一个人,住在离一家外国医院大约半英里的地方,外出时染上了某种眼病,回家之后忍痛熬了两周多才去看病,在此期间,他天天希望疼痛会止住,但结果却是一只眼睛角膜烂了,完全失明。

另外一名病人,每天都去医院治疗他脖子上一块严重的溃烂,但直到第十八天才向医生诉说他的腿疼得让他无法睡觉。检查发现,他腿上的溃烂又大又深,就像一只茶杯!原来他是打算治好脖子之后,才说他的腿!

中国人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令人想起查尔斯·里德的一部小说,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不乏聪慧,但有个毛病——他们缺心眼。”

对待受教育者,中国的教育,从不让他们明确地、真实地把握对象。西方人中有这样一个流布甚广的谣传:存在这样一些传教士,即使经文书上布满天花,他们在布道时,也不会染上这种病毒。在中国也存在同样的荒唐之事。中国的狗群不是按常理去追捕狼群,要是你看到一条狗在一条狼后面跑,你不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狗和狼将会跑向同一方向。实际上,它们不是往相反方向在跑,起码就是彼此斜刺穿插。与这种躲闪玩耍的追逐相似,中国人在追逐某个特定话题时也是如此。他常常能闻到这个话题的气味,不时地也快追上了,但他终究还是后退了,弄得双方筋疲力尽,却没有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死咬住”这个话题。

中国这个地方反差太大:巨富与赤贫,教育高深的人与完全蒙昧的人,都生活在一起。有几百万的贫困无知,这样的命运,使他们目光狭隘,心智也就必然混沌。他们的处境只不过是井底之蛙,对他们而言,天空,只是无尽浓黑中一小片稍微亮一点的黑暗。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来没有离家走远到十英里之外的地方。除了自己周围的人,他们对别人的生活状况没有一点了解。一切民族都普遍具有本能的好奇心,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看起来,心智沉入泥沼或者枯干无力了。许多中国人知道离家不到一英里的地方,住着一个外国人,但从来没有想过要打听一下:他从哪里来,他是谁,他想干什么?他们只知道尽力活着。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有三个灵魂,还是一个灵魂,还是没有灵魂。由于这事与粮价无关,他们也就没有看出什么价值。他们坚信坏人来世会变成狗或虫子,他们也坚信自己死后,肉体为尘,而灵魂——要是有的话——也会消散在空中。造就了西方所谓“实惠人”的种种力量,最终造就了他们这种人,他们的生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胃囊,一个是钱包。这样的人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因为他无法理解自己没见过、没听过的东西,对这样的东西,自然就没有看法了。生活,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系列的事实,绝大多数还是烦恼的事实。对于事实之外的东西,他马上就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多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偶然地拜拜他并不相信的神,或者施舍点吃的给那些陌生人,就满足了他的寻求终极依靠的本能。不过,这种本能是否需要这种表现形式,则主要取决于他的周围环境。对他来说,人类生活的物质因素,能完全排除心理和精神因素,可以单独“培养”发展。将这种人从麻木状态中拯救出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输入一种新生活。新生活会向他们传达由基督教早期主教揭示的崇高真理:“人是有一个灵魂的。”正因为如此,“神的启示才会给他们智慧。”

同类推荐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埃及文明,流芳后世!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关心死亡,为将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与他们的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
热门推荐
  • 养肝食谱

    养肝食谱

    《家庭健康调养食谱丛书》精选了近一千多种家庭健康调养食谱的做法,让你轻松享用色香味美的菜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掌天握地

    掌天握地

    一个少年修炼了绝迹8000年的云魔法以及土系魔法,天地魔法的修炼开始了。它能够修炼到掌天握地的地步吗?
  • 八块腹肌

    八块腹肌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
  • 甜香农家

    甜香农家

    女总裁穿越到失忆小乞丐身上,斗得恶婆,觅得蓝颜知已。重操旧业,开创古代西式糕点,重新建立自己的点心王国。觅得忠犬小将军,快来让霸道总裁好好宠你!
  • 印象乡村

    印象乡村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国人都是踏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走上社会的,我也不例外,小时候,一手被李白的浪漫主义牵着,一手由杜甫的现实主义拉着,开始咿呀学语,习字诵诗。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学生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读诗写诗的热潮,大家都跟着舒婷北岛疯狂,我因生命的底蕴而好诗喜文,就糊糊涂涂地跟着感觉走,渐渐地就走进了诗里。
  • 情殇之豪门爱恋

    情殇之豪门爱恋

    如同一具行尸走肉,浑浑噩噩的头脑还未完全清醒。昨天是她毕业的日子,她却被亲哥哥金文宇贩卖到了夜总会,成了妓女。莫名被夺去初夜,可她却不知道那个男人是谁!姓什么,叫什么,多高,多胖,只知道他有一张俊俏到自愧不如的脸。全身酸痛,毫无力气,金不瑶一个瘫软蹲坐在石阶上,脑海在不断回放昨夜那无休止的缠绵。欢爱,是让人兴奋的,可却是让金不瑶感到惧怕的。她不知道那一个晚上被要了多少次,只知道每一次长……
  • 老王走了,留下一堆苦难

    老王走了,留下一堆苦难

    当我们还没有翻开自己生命的帘子,血液就注定了我们生命的全部,将全部交给罪恶,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时那一分那一秒。我们都渴望着,世界就在足下。而面对后天的后天,经岁月浇筑成的版图,才是痕迹的回音。一代人,活在梦里,不知时日如何飞走。一代人,活在昨天,不知是谁告诉他们可以离开自己的肉体。一代人,活在今天,不知过去留给了历史无数的遗憾。一代人,活在明天,不知期望其实就是捉弄自己的双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夏日失踪事件

    夏日失踪事件

    17岁的完美男孩凌佑希一直想体会叛逆的感觉,他决心在这个夏天重新寻找他自己。在遇到了夏晓娆和酒吧后巷尸体事件之后,他变成了神秘男孩莫梓孑,从此被卷入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诡异事件。经历了这个冒着生命危险的夏天之后,他终于发现隐藏在朋友们内心世界里的黑暗秘密和那个危险至极又无法反抗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