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第四章 “制伏”下属的学问 (1)
看懂下属的真心
每一个单位里都会有非常虚伪的人。投机者、献媚者、伪善人、势利小人等都善于伪装。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一副样子,内心又是另一种想法。所以,看懂你下属的真心对你事业的成败十分重要。
北魏节闵帝时期(公元531年),尔朱荣把持朝政,另一个大臣贺欢带兵攻打尔朱荣,以清君侧为名,因此得了人心,聚集了正面力量,最后功成,杀了尔朱荣一家。
尔朱荣的弟弟尔朱世隆在外省为将,招兵买马,准备报仇雪恨。他的一个部将叫房弼,时任青州刺史,是一员猛将,对尔朱氏一家忠心耿耿。他招集部下,欲割手臂上的血为盟,以齐心协力帮助尔朱世隆。
都督冯绍基是房弼的助手,深得房弼的信任。他对房弼献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心不齐,要表现真诚之心,如果冒着严寒,割心前之血为盟,岂不更能得天下人之心?”房弼是个血性之人,将心比心,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就招集所有部下和当地老百姓,当着众人的面,在冰天雪地里,赤裸着上身,叫冯绍基动手。
看着冯绍基微微发抖的手,房弼笑了,骂道:“抖个啥子!快动手,老子冷着呢!”冯绍基举刀割房弼的胸时,出乎意料地轻轻一推,就把房弼杀死了,然后带着人马投奔了节闵帝。
可见,对手下的人判断不准,不能够知人善用,最后将会死于非命。
作为领导,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被心术不正的下属所蒙骗呢?领导不妨调整自己的心态,试试下面的做法:
第一,心中有杆秤。人常说心明眼亮,实际上“眼亮”是由于“心明”,要想“心明”就要掌握人们言行的规律,谙熟这些规律,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辨别真伪。言为心声,人们的言行都受心理活动的制约,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本性和习惯。所以,领导一定要时刻关注下属的真实动机及其性格。
你的下属每天均留意你的表现,你的笑容、严肃、皱眉,都显示你当天的情绪。你应当进行双向沟通,也就是说你在被下属了解的同时,也要对下属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要善于观察下属,看看你的下属是什么样的人。许多高层领导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下属所蒙骗,多是那些领导喜被下属奉承,自己却不去了解下属,也不根据客观信息判断,而一味地轻信某些人。
第二,提醒自己,经常恭维你的人,他的表现很可能是不真实的。领导必须要牢记一句话,那就是:当面怕你的人,并非胆小怕事,他背后一定恨你。在很多时候,有的人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其实这是一种伪装,这种人虽然很善于伪装自己,却往往包不住内心的虚伪。领导只要有足够的细心并善于分析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究竟有何目的,那么他们的企图是不难识破的。遇到这种假意奉承、勉强附和的人,领导千万不要被他的言语所迷惑。这类人往往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对公司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行动是最重要的信息。有的人在事不关己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说一大堆不痛不痒的漂亮话,而一旦遇到与自身有利害冲突的事情的时候,马上又会换成另一副完全不同的面孔。这种人的热情善良都是虚伪的。对于这种人,千万不要指望他能为公司作出什么贡献。
另有一些人则轻于承诺,表面上看起来爽快能干、热心、坚定,但是实际上是很没有信用的。这种人往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事后又会找出各种理由替自己辩解,所以不要轻易相信这种人。相反,有些人的表现看起来笨笨的,而实际上对一切事情都十分明白,这些人往往大智若愚,从不轻易许诺,但是一旦许下,多半都会做到。
所以,要看懂下属的真心,须静观其所作所为,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去了解他。这样,就能获得期望的成功。考察一个人,主要是看他做一件事的动机与行为,特别是行为,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信任是笼络人心最好的手段
要笼络下属,当然应表达对下属的信任,信任是最好的笼络手段,领导者必须信任下属,依靠下属。如果连下属都信不过,势必也难以让下属信任自己,又如何谈得上笼络?
怎样使下属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你是信任他们的呢?关键在语言和行动。
无论是个别谈话,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要在语言上表现出领导者始终是相信下属、依赖下属、尊重下属的。在顺境中取得成绩的时候是这样,在逆境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也要表现出充分信任下属,相信下属是会冲出困境、迎来光明,以坚定下属的信心,鼓舞其斗志,增强其勇气。尤应注意不要当面好好好,背后非非非。如果让下属从“民间”听到上级对自己的贬词,那就糟糕透了。
领导者在工作中要体现出对下属的信任,集中表现就是善于虚心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意见。无论在哪个环节上听取下属的意见,无论听取的是下属哪部分人的意见,都不能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摆摆样子、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而应是真心实意地充分发挥民主,认真地听取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让下属充分地讲话,把话讲透、讲完,尤其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话,对刺耳、尖锐的话,对少数人的话,更要耐心听,认真分析,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这样,才能使下属感到你确实值得他们信赖。只要把下属当成主人和“自家人”看待,那么,下属也会掏尽肺腑之言,奉献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领导者在对下属的任用中也要给予信任。
一是不求全责备。由于各人在素质、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表现在思想品格、学识、能力上也互有短长。领导者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下属,在任用上应让他们各尽其才。
清人顾嗣协在一首诗中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我们用人必须扬其长、避其短,千万不能觉得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这个有缺点,那个有不足,颠来倒去都觉得没法用、信不过,那就会伤了下属的心,你也就无法取信于他们。
二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古训,对今天的领导工作也很有借鉴意义。领导者在“疑人不用”的前提下,既用人,则不疑,应给予应有的信任,以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不然的话,一方面让下属去干,另一方面又不信任下属,处处提防下属,让下属怎么去干?用人而又怀疑他,是大忌。战国时代齐桓公问管仲,什么是妨害霸业的行为,以及如何防止它,管仲回答:“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胜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这番话是值得深思的。唐太宗李世民说:“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胆,实为国之大害也。”曹操手下多员战将本是降将,可他能用之不疑,委以重任,为己效力。像类似用人不疑、用人不记旧恨的故事,《三国演义》里比比皆是。任而不信,边用边疑,明用暗疑,就会妨害上下属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也会影响更多的人担心自己不知何时遭猜忌,使下属精神压力增大,最后人心涣散,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下属宽容大度,制造向心效应
宽容,应该是每一个领导应具备的美德。没有一个下属愿意为对下属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犯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甚至打击报复的领导卖力办事。
原谅下属的非原则过失,这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必同下属锱铢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下属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湃的丞相,他有一个侍从与他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将此事泄露出去。有人却以此吓唬侍从,那个侍从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消息后亲自带人将他追回来,将侍妾赐给了他,对他仍像过去那样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