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6200000007

第7章 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

蜻蜓眼玻璃珠,春秋玻璃器。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此器长2.2厘米,直径1.2厘米,重8克。球形,两端略平,中有圆孔。浅蓝底,镶嵌24个白边深蓝圆点,酷似蜻蜓眼。制作精美,供串珠用。

蜻蜓眼玻璃珠串,战国玻璃器,现藏于台湾省国立历史博物馆。以蜻蜓眼式玻璃珠构成,圆球形的珠上饰有形似蜻蜓眼的圆形物,其上加有蓝、黄、白相间的圆圈纹。蜻蜓眼式玻璃珠之间连有小白点或蓝点组成的菱形纹。蜻蜓眼式玻璃珠与地中海地区和西亚出土的玻璃珠十分类似,但中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之间有小白点连成的菱形纹,风格与西方不同。

柿蒂纹谷纹玻璃剑首,战国玻璃器。1953年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塘1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米黄色,圆形,略呈喇叭状。直径4.5厘米,厚0.5厘米。背面中央有一小柱,长0.4厘米,径0.9厘米。正面光亮,器表中心有一小圆点,外有两道阳线弦纹,其外有四朵云纹组成的柿蒂状纹饰,在一周较粗弦纹外是三圈谷纹,谷纹外还有一周细弦纹。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玻璃器。1981年于湖南省益阳市出土,现藏于益阳市博物馆。外径2.3厘米,内径0.8厘米。珠中间有穿孔,珠两端绕孔一圈饰蓝色绞索纹,珠体底色为黄色。主纹为大小相同的蓝黄色蜻蜓眼纹。中间是三个大的蜻蜓眼纹,黄色的大圆圈内有七个蓝黄相间的小圆圈,似梅花纹。围绕着大蜻蜓眼有四个梅花纹状的小蜻蜓眼纹和四个黄蓝相间的双圈蜻蜓眼纹,两者相互间隔。黄蓝相间,色彩鲜艳。

战国玻璃珠,1978年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最大径2.5厘米。其中一串由七粒单色玻璃珠穿成,珠呈圆形,紫褐色,表面光洁,器形规整。另一串珠子装饰精美,为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多呈大小不等的扁圆体,以浅蓝色或绿色为基色,表面饰以数个白色、浅蓝色的同心套环,其中心部位略高于四周,呈凸起状。此串玻璃珠以缠丝法制胎,再分别蘸取白料和浅蓝色料,呈环状点于珠胎之上,在两者均未完全凝结时黏结而成。这些玻璃珠色泽艳丽,造型规整,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堪称战国时期玻璃珠的代表作。

鹅钮玻璃印,战国玻璃器。这是一对鹅形印章,一雄一雌,雄鹅印高8.5厘米,雌鹅印高7.6厘米。翅膀用三条弯曲的凹线纹表示,颈部以下装饰月牙纹。雄鹅印文刻的是“金得”,雌鹅刻的是“大吉”。

平板玻璃牌饰,汉代玻璃器。1983年于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南越王博物馆。长10厘米,宽5厘米。长方形,在穗状纹饰镀金铜框内嵌一块浅蓝色透明平板玻璃。玻璃底部衬麻布,嵌入薄木板,再覆一块铁盖,盖板当中有两个半环钮。玻璃光洁,透亮,气泡少,厚薄一致。玻璃属铅钡玻璃,其中铅和钡的含量分别高达33%和12%,属中国古玻璃系统。平板玻璃在汉墓中属首次发现。过去,人们认为中国平板玻璃出现较晚,而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有重要意义。

绿色玻璃杯,汉代玻璃器。1955年于广西省贵县汽车路5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高3.5厘米,口径12.5厘米,厚0.4厘米。压模成型,半透明,外腹饰以汉代常见的弦纹,与河北省满城发现的西汉玻璃盘相似。

西汉琉璃矛,长沙沙湖桥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长18.8厘米,刃宽2.2厘米,柄长9.8厘米。通体由绿色半透明玻璃制成,刃锋利,矛脊两侧有槽,矛柄呈圆柱形,柄中部凸起呈圆球形。出土的玻璃矛仅此一件,是研究西汉时期玻璃制造以及我国玻璃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弦纹圆底玻璃杯,汉代玻璃器。广西省合浦县风门岭东汉墓出土。口径9.2厘米,圆口,圆底,腹部中间部位饰凸弦纹三周,内底中心向上隆起。通体呈湖蓝色,半透明。器形规矩,色泽匀净,是汉代玻璃制品中的精品。此器受外国玻璃器形制及烧造技术影响,以钾为主要助熔剂,形成一种我国自产的玻璃,即所谓“南海玻璃”。此器既受到罗马玻璃的影响,又有我国工匠的创新,甚为难得,极有科研价值。

鸭形玻璃注,北燕玻璃器。1965年9月于辽宁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淡绿色玻璃,光亮,半透明。体横长,鸭形,口为大张鸭嘴状,长颈,鼓腹,细长尾。成型后,采用粘贴法,用玻璃液引出细长条,迅速粘贴于器表作为装饰。头部饰一周锯齿纹带,象征鸭头的花羽;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造型生动别致,重心在前,当腹部充水至一半时,因后身加重,才能放稳。

浅绿色玻璃碗,北魏玻璃器。1988年于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口径10.3厘米,腹径11.4厘米,高7.5厘米。浅绿色,半透明,侈口,圆唇,宽沿,球形腹,圆底。腹外壁磨出四排向内凹的椭圆形纹饰,底部由六个相切的凹圆纹组成。造型奇特优美,属国家一级文物。

玻璃碗,北周玻璃器,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部最大径9.8厘米,腹深6.8厘米。碧绿色,直口,深腹,圆底,矮圈足。外壁腹部饰有凸起圆圈图案两周,凸起的凹球面形似吸盘,直径为3.1厘米。上圈六个,下圈八个,上下错位排列,从一处可透视对面圆圈图案三个以上。凸起纹饰最厚处为7毫米。圆形纹饰不太规则,呈扁椭圆状。通体呈淡黄绿色,玻璃内含小气泡,分布均匀,直径约0.5毫米。不见明显的条纹、结石,透明度好。碗内壁光洁,无打磨抛光痕迹;外壁磨痕明显,方向多为水平或垂直,口沿也有水平磨痕。碗壁厚薄不均,吹制而成。

玻璃棋子,隋代玻璃器。1986年于西安市东郊隋代寺院住持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最小的棋子高1.6厘米,底径2.6厘米;其余高2.7厘米,底径2.6厘米。绿色玻璃,形体近似圆锥形,半透明状,共有13枚,色彩鲜艳,造型精美,与14枚玛瑙棋子成为一副。

玻璃钗,唐代玻璃器,现藏于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15.1厘米,直径0.6厘米,重23克。共两股,大小形状基本相同,并排平行。两股相距0.4厘米。两股尾端比较粗大,直径在0.6厘米至0.5厘米之间,由尾向前由粗变细。前半截较细,直径在0.5厘米至0.45厘米之间,便于插入发髻。通体浅蓝色,半透明。外表光洁,光润晶莹。

蓝色磨花高颈玻璃瓶,唐代玻璃器。1966年于瑞安县慧光塔内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高9厘米,颈高4.5厘米,外口径3.6厘米,内口径1厘米。腹部最大径5厘米,底径3.2厘米。宽平折沿,细长颈,圆肩,球形腹,喇叭形圈足,小平底。颈自下而上略收,上部磨刻二道凹弦纹,下部磨刻四个大小略为不一、不甚规整的圆拱形图案。肩部磨刻一道凹弦纹和一周十二个排列不甚规整的橄榄形磨饰。腹部磨刻的曲线及橄榄形构成三组折枝纹,简洁粗放,与金银器上装饰的枝蔓缠绕的缠枝纹明显不同。器底厚,呈深蓝色,与器身的浅蓝色形成鲜明对比。底部中心留有制作过程中使用铁棒技术的疤痕。此瓶光洁无锈,透明度好,气泡和杂质极少,具有很高的玻璃熔制水平。瓶内壁为光滑的自由表面,外壁有水平纹理,特别是平展的口沿部位纹理非常明显,可知此瓶为吹模成型。

玻璃鸟形物,宋代玻璃器。1966年于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密县文化馆。高6厘米,深绿色,透明。身体呈圆球状,球体以无模吹制法制成。鸟颈细长,鸟头如鸡,圆眼,钩喙,尾部短小。球底平切,体内中空,体外腹中部饰有一道凸起弦纹。腹部两侧由凸弦上生出双翅,翅为棒状,向上弯曲至鸟首与腹部交接处,两翅各套一大圆环,能响动。除球形鸟体外,其余部分均先拉条捏塑再与球体热熔而成,鸟冠、鸟喙结合部留有明显沟痕。此器制作精致,反映了宋代玻璃制造业的水平,为研究我国宋代玻璃制造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玻璃壶形鼎,宋代玻璃器。1966年于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密县文化馆。口径3.1厘米,高8.8厘米。造型奇特、构思新颖,为宋代玻璃器之精品。

玻璃葡萄,宋代玻璃器。1969年7月于河北省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最大径1.82厘米,长2.15厘米;最小径1.3厘米,长1.4厘米。葡萄粒大小不一,为圆形或椭圆形,腹壁极薄,内部中空,颜色以棕色为主,白色和绿色者较少,均半透明。葡萄粒以无模吹制法制成,有如真葡萄,令人垂涎欲滴。

玻璃花瓣口杯,宋代玻璃器。1969年于河北省定县宋代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口径16厘米,高10厘米。淡绿色,半透明,表面附着黄白色锈蚀,器壁有小气泡。造型优美,有如莲花。

玻璃钗,宋代玻璃器。1953年于湖南省长沙市南门广场54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长19.2厘米,U形。两股大小形状基本相同,并排并行,一端弧形转折,另一端尖锐,两股尾端比较粗大,由尾向前由粗变细,前端较细,便于插入发髻。通体透明,玻璃中可见许多小气泡。

天蓝色玻璃管,辽代玻璃器。出土于辽宁省义县清河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长24厘米,出土4枚,均为棱柱形,横弦纹,中有通孔,用于穿绳。表面呈现贝壳光彩,风格粗放。

淡绿色玻璃瓶,辽代玻璃器。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天宫,现藏于辽宁省朝阳市北塔博物馆。高16厘米,腹围8.3厘米,底径5.7厘米。玻璃吹制而成,呈淡绿色。圈足外撇,凹底,腹似卵形,最大腹径在下部,向上骤收成细颈。平口,一侧出尖,鸟首状流。板状执柄,其上端立一鸟尾状扁柱。瓶上有子母口式金口。瓶内底部立一淡蓝色小玻璃瓶,弧腹,厚底,一侧有执柄。瓶体轻薄,晶莹剔透,经吹拉、捏塑、黏结等多道工序。造型奇异,工艺精湛,世所罕见。

翠绿色玻璃镶银扣方盘,辽代玻璃器。出土于辽宁省法库县,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盘为正方形平面,翠绿色。中间有一圆形凹坑,四角方向各有一叶形凹坑,四叶间均刻两道横纹,外沿镶一周银扣,下部有四个锥形足。色调深沉典雅,形体厚重平稳。出土时上有一只玛瑙杯,此盘当为盏托。

绿色玻璃璧,元代玻璃器,现藏于台湾省国立历史博物馆。径5.3厘米,内径1.3厘米。传统压模工艺制造,一面光滑并有光泽,另一面粗涩无光。半透明,为上乘人造玉。

玻璃圭,元代玻璃器。1964年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现藏于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长42.6厘米,宽 6.5厘米,厚1厘米。圭是礼器,上尖下方,中有脊。此圭呈青翠色,有光润感,细腻洁净,略有气孔,有玉质感。此圭质地纯净,反映了我国元代玻璃制作工艺的高水平,是极为罕见的珍品。

玻璃寿字镯,清代玻璃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6厘米,口径7.2厘米。模制,圆形,直壁,通体白色半透明玻璃上套绿色寿字纹一周,其中六个团寿字,六个长寿字,间隔排列。造型工整,色泽温润,柔和似玉。

玻璃笔枕,清代玻璃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四件,分别为透明天蓝色、不透明浅蓝色、鹅黄色、草绿色,色彩纯净鲜嫩。三件形制如距骨,中央有穿孔;一件形制如银锭。四件均为实体玻璃器,两端高,中央低,可放笔。距骨式器又名嘎拉哈或嘎什哈,北魏以后北方草原民族的墓葬中多有出土,也有以水晶、白玉雕制的。这四件笔枕纯美无瑕,造型古雅,为玻璃器中的精品。笔枕也称笔搁,是放笔用的文房用具。

金星玻璃三阳开泰山子,清代玻璃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2.5厘米,长22厘米。此器作嶙峋山石状,其间有三只绵羊,姿态各异,寓意三阳开泰。山脚下,左边一羊仰首观天;右边一羊低头下山;第三只羊卧于山顶,作回首张望状。底部中心阴刻双竖行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器底附有黄杨木山石水波纹座。三只绵羊体态浑圆,山石陡峭险峻,棱角分明,工匠运用不同的雕刻技法达到了刚柔相济的效果。此山子为金星玻璃器中的传世精品。山子是以山石为主要造型的圆雕。

黄玻璃水丞,清代玻璃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5.6厘米,口径2厘米。圆球状,器上开一圆形小口,底略平,阴刻双直行“雍正年制”四字款,款外圈以单直线方框。腹内可贮水,附有一铜制小勺。此器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供研墨用。造型新奇,美观小巧,新颖别致,玲珑剔透,艳丽润泽,色度均匀。水丞又称水中丞,用于贮砚水,多为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蚀刻赭色庭院养蚕图玻璃画片,清代玻璃器。高33.2厘米,宽43.5厘米,厚0.2厘米。长方形,采用蚀刻技法制作。以乡村妇女于庭院养蚕为题材,画面左侧为庭院一角,院内修竹摇曳,围墙外一简易草棚临溪而建。草棚内有六名村妇分成两组:一组在整理桑叶,准备喂蚕;一组在检查蚕茧。画面逼真,布局合理,颇似工笔画。清代晚期,这类以中国传统生产、生活为题材的玻璃蚀刻画深受西方人士喜爱,为当时外销商品之一,外国博物馆多有收藏。

雄黄色玻璃扳指,清代玻璃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3厘米,口径2.7厘米,厚0.3厘米。模制,圆形,直口,雄黄色玻璃体,遍布紫红色斑点纹。造型优美,色彩鲜艳。扳指是古时弓箭的辅助发射用具,在拉弓放箭时,用以保护手指。扳指最初是用去毛的熟皮革制成,系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于钩弦开弓。后来,随着工具的发展,简单的手指护具发展成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品,成了男子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的筒状饰物。清代,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居多,也有用仿玉玻璃做的。

同类推荐
  • 关庙与关公文化

    关庙与关公文化

    将近10年前,笔者又和王峻峰、郭汾阳合写过一本同名的30余万字的专著。本书是对这本专著的浓缩和深化,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思考。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新国学(第九卷)

    新国学(第九卷)

    《新国学(第九卷)》,本书收录了国内外学者论文18篇,内容涉及文学、文化学、哲学、史学及文献学、各篇文章均具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血战八方

    血战八方

    生我者,父母也!养我者,天地也!父母赐予我的,只有死战的意志!血战八方,拼死血战!纵使敌强我弱,也要拼尽最后一份力,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人能挡住我的脚步!我走过的道路,是我用鲜血染红的!我的前方,不是光明,而是血腥和黑暗!!!
  • 楚庄王传

    楚庄王传

    战争本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且是大胜仗,而他居然以德为上。他好色,但不贪色。可他却闭门不出,反躬自省。夏姬,堪称中国第一美女,四十余岁了,还有人为她弃高官而不做,打了胜仗,置全族人性命而不顾,携之私奔。如此一个女人,庄王岂能不爱?但为了社稷,为了大王的名声,他将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中。他是一个男人,理应举杯庆贺,男人中的男人;他更是一个霸主,霸主中的霸主! 在这本《楚庄王传》中,作者秦俊先生从杂乱繁复的历史资料中搜集、挖掘出众多故事,用通俗平实的语言、饶有趣味的故事把楚庄王的治国理念、为君之道、称霸过程、成霸原因等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 神医代嫁妃

    神医代嫁妃

    推荐影子新文《盛世独宠,侯门毒妻》——不一样的夫妻重生,不一样的精彩宅斗,不一样的绝世独宠!推荐爱人暮雨林新文《邪王独宠,庶女为后》——当执掌现代财团的商界神话变成贺兰侯府懦弱无能的庶出之女;当封夙王朝邪魅冷峻的邪王变成妻奴……==================一纸诏书,姐妹易嫁。她从默默无闻的庶女一跃成了皇子的代嫁王妃。然而,无人知晓她早就不是那个卑怯懦弱的柳静菡。美目波光滟潋之间,她已成为身负绝世医术的风华女子!前世,曾伤她叛她者,必定不得好死,今生,欲欺她辱她者,注定自取其辱。素手一翻,前朝震动;星眸微转,后宫难宁。===================他,本将她当做夺权途上的踏脚石,可是最终到底沦陷的是谁?他,与她前世结缘却痛失所爱,今生能否再续情缘?他,倾心于她的绝世才华和独特姿容,难道只能和她相忘于江湖?究竟谁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陪她共看云卷云舒?===================小剧场:家丁甲:“王爷,不好了!王妃用毒把长安郡主的头发都弄光了。”某王爷:“拔得好!本王早就觉得她有慧根,适合剃度出家。”家丁乙:“王爷,死定了!王妃给贵妃娘娘下了泻药,如今贵妃都无法起床了!”某王爷:“泄得好!本王一直就看她过于丰腴,该减肥了。”家丁丙:“王爷,没法活了!”某王爷:“你们有完没完!我怎么就不好了,死定了,没法活了!”家丁甲乙丙:“王妃迷晕了所有的护卫,和人私奔了!”某王爷:“私奔得好……什么!柳静菡!你个恃医行凶的流氓王妃!”某王爷如一阵风,不带走一片云彩……“哇!王爷是不是也吃了泻药啊……跑得真快!”
  • 重生之捡个娇妻来当当

    重生之捡个娇妻来当当

    豪门闺秀为逃脱被欺辱的命运纵身一跳,谁知醒来却重生在了坎坷少女身上。一心一意把学考,为的是当今还是前世?看到被姐妹踢来踢去不肯接收的他,一时心软装进兜里,谁知原来废材也能变成宝。谁说穿着prada就是女魔头,她也能演绎时尚志。
  • 杀八方

    杀八方

    《八方传奇》的原著小说,伪满时期,辽西。频频出现的针对日本人和汉奸的暗杀事件,引起了“特高科”的高度警觉。“杀此人者,杀八方”的字条成为了唯一的线索。谁是“杀八方”?是在鬼子的围剿中已经被“击毙”的传奇大土匪“杀八方”复活?是温文儒雅的“满洲国”“参议”,日本亲王的“救命恩人”张涛?是南满支部的地下抗日组织,还是复兴计潜入东北的特工!在繁华都市,在深山老林,处处都有“杀八方”的身影。军火库被炸,是杀八方;投靠日本的绺子被倒旗,是杀八方;共产党叛徒被暗杀,还是杀八方!当真正的大胡子“杀八方”身中数枪屹立不倒;当南满支部滨海市负责人张来财慷既就义;当地下抗日队伍“辽西抗日救国军”为了掩护炸毁军火轮的志士全军覆没;当张涛等人和特别军列同归于尽之后,“杀八方”马上暗杀了警察局长。日本人终于明白,杀八方是一种捍卫尊严的信仰,是这块黑土地的图腾。是扑不灭的抗日烈火!让我们一起,走进尘封的关东传奇,回到那个血火交织的抗战时代!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爱在恨的边缘:放逐

    爱在恨的边缘:放逐

    “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超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对他,她心甘情愿的付出了十二分的爱。她是众人捧在手心里呵护的公主,可她的城堡里始终只有他一个。一个宠溺的捏着她鼻子,叫她‘菜菜’的人。他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认为他始终都是要做她丈夫的人。执拗的认为,用力的去爱,努力的追逐……最后才发现,自始至终她都是一道不合他胃口的菜。
  • 蛇王求姬

    蛇王求姬

    美貌腹黑、高贵迷人的九王爷玉奢,居然被杭州田府的七小姐强暴了!好吧,事关皇室体面,既然是被强暴了,那么,九王爷也乐得顺手推舟,娶了田家这个带着婴儿肥的阿七做王妃。但是,等等,貌似这个王爷,也有点不正常哦,他心冷手冷,就连血也是冷的……万年蛇妖!他……难道要把她当做一只肥美可爱的小田鸡,吃干抹净么?哦!我不是田鸡,也不要做蛇王宠爱的甜姬……“爱你,不一定要吃了你嘛……”。他如此腹黑而又阴冷,偏又带着十分的温柔。原来毒药蘸上蜜汁,也是这么容易醉人的。可是,不吃她,他又为什么对她这么好?一条蛇好容易把一只小田鸡养肥了,不是用来吃难道是用来看的么?但他对她的好,原来却是千真万确,当戏言变成刻骨之恋,当真相浮出水面,当他愧疚的泪流满面,当她伤心绝望的知道一切……千世情劫,缘定今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