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2200000004

第4章 教习篇(3)

陶侃以为母亲一定会在信中夸奖他一番的,谁料拆开信一看,连一句夸奖他孝顺的话也没有,反而在信中严厉地责备说:“你身为县吏,领取朝廷的薪俸,首先应该做到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现在竟利用职权,拿公家的财物来孝敬我,我真为你感到羞愧和担忧!”

读完母亲的信,陶侃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辜负了母亲的期望,痛悔不已。他马上写了一封回信,诚恳地检查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以此为鉴,不再重蹈以往的覆辙。

此后,他勤政为民,政绩出色,深得民心,官运也因此亨通,从长吏、大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长沙郡公。

这就是旧时文人传颂的“陶母封鲊”的故事。他们认为陶侃一生廉洁勤劳,同他母亲的教育影响是分不开的。“陶母封鲊”被作为母教的一个经典范例。

【延伸阅读】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作为学生,他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受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家庭和学校。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可一些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理,甚至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为使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积极主动和学校配合、联系。

1.来校询问。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应积极主动地来到学校,询问近期孩子在校的具体表现,与老师共同分析、探讨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从迷途中扭转回来。

2.电话联系。

电话联系是最直接、最及时的一种联络手段,有些家长因工作忙没有时间与老师面谈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这时应利用电话与学校、老师联系,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3.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可以看看他的作业、笔记,问问他的学习情况,和孩子交流交流问题。

【原文】

1.6子不学,非①所宜②。幼不学,老何为③?

【译文】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注释】

①非: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

②宜:适宜,合适。

③何为:做什么呢?

【评解】

常言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如果错过了人生的重要黄金阶段,就会凡事事倍功半。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所谓“厚积薄发”,不要轻视年少时的点滴努力和积累,这些都将成为你日后成功的资本。

学会珍惜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不仅是对父母和师长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国学小百科】

《演小儿语》——中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

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是明代吕坤编辑的《演小儿语》。

吕坤(1536--1618年),字叔间,号新吾,宁陵(今河南商丘)人。他编的《演小儿集》,全书一卷,收有包括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46首儿歌。文字浅近,内容生动,便于口耳相传。编者在每首歌下面都加上评语,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不符原意,但将古代儿歌中许多遗产借以保佑存下来。

吕坤在《演小儿语》的序跋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儿歌的理论问题,对今天的儿歌创作也有借鉴之处。

【相关链接】

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人,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的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的简直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有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想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延伸阅读】

如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不仅是在校学生的任务,也是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的需求。虽然有时候会有老师辅导,但往往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此,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有一套自学方法。把握下面几点,你的学习会就会变得轻松:

1.大胆质疑,培养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自身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在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3.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可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

4.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我们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5.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写出眉批,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你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原文】

1.7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学,不知义③。

【译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注释】

①琢:打磨、雕琢。

②器:才。

③义:礼仪。

【评解】

人的一生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受诸种挫折,但是,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就如同雕刻玉器一般,只有经过层层打磨,才会亮出闪光的一面。

学习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如此简单的“学习”二字,需要我们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国学小百科】

古代的小学教育

古代教育,小学是从7岁到12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

小学的教育,在生活教育当中,是要培养他的勤劳,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在德行、学问根本上,培养他的根本智慧。

所以这个阶段,老师只教句读。老师不讲解只教他读,利用他天赋的记忆力让他熟记。

背下来之后,老师再督促他,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后,然后再教新的经文。这是童蒙教学用这个方法,天天教他朗诵、教他熟记。因为这个时候,他智慧没有开,不需要讲解,讲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教他背诵。

到13或14岁,智慧开了,懂事了,再开讲。所以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太学,太学就仿佛现在讲的大学。太学里面就是讲解,小时候所背的这些经论,要在太学里面做深入的研究探讨、讲解辩论。

等学生的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学生人与环境的关系,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

再进一步,这才讲到所谓玄学,即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

【相关链接】

不琢不成器的和氏璧

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天,他跑到荆山上游览,发现一块不同寻常的石头,表面发出白色亮光,击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他凭着几十年的经验,认定这块不寻常的大石头的里面蕴藏着一块非常珍贵的白玉,如果打开以后,请能工巧匠取出来,再加以精心雕琢,肯定是一件“国宝”。

当卞和抱着这块“璞玉”回家以后,心中盘算着,这样的稀世之宝只有献给当今的国王才是上策。主意既定,他就离开家门,带着“璞玉”奔向国都而去。

当时楚厉王当政,听到这个好消息要亲自接见他。卞和向楚厉王进述了一遍“璞玉”发现的经过以及“璞玉”的珍贵道理。厉王听后,将信将疑,反复察看这块“璞玉”,终究看不出玉的样子来。于是,喊来王宫里的玉匠,玉匠们也查看了一遍,皱皱眉头,毫不在意地对厉王说:“这有什么稀奇,不像玉,而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厉王大怒,再不让卞和分辩,立即下令:“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给他处以刖刑!”武士们立刻将卞和推出宫外,一刀砍掉他的左脚。

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萌发了献玉的心思,他想,,也许武王是位英明的君主,能够识宝,不妨再去试试。于是抱着“璞玉”,一跛一跛地走向王宫,将宝玉献给楚武王。

谁知楚武王与楚厉王一样,都是不识玉的君王,于是又找来玉匠来鉴别,没想到,这个玉匠就是上次楚厉王找过的,这个玉匠自然又是漫不经心地说:“这不是玉,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上次企图以此来欺骗厉王没有成功,如今又想故伎重演,再骗一次武王,你存什么心思?”

不等卞和开口申辩,就喝令武士将卞和推出宫门,把右脚砍掉了。

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发了献宝的决心。怀着一线希望,又抱起“璞玉”爬向王宫。他一面爬,一面哭,一连3天,几乎血都哭出来了,终于来到王宫。

文王十分感动,决定亲自接见。同时,文王还召来好几名熟悉玉石加工的巧匠,一起来“会诊”,经过他们再三察看,终于得出共同的结论:“表面虽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里边确实埋藏着一块玉,一块很珍贵的宝玉。”

文王命令玉匠当场打开验看,果然是一块颇大的白色无瑕、微微透明、放射着珍珠般光芒的玉石。在场的君臣与工匠们都傻了眼,无不交口称赞卞和的耿耿忠心和他识玉的特殊本领。

随后,楚文王又命工匠们加工雕琢成一块白壁,为了纪念和表彰卞和的功劳,命名为“和氏璧”,存放在国库内妥为保管,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到,玉石虽然名贵,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精雕细刻,就将永远是一块石头。

玉是如此,人何尝不是呢?

【延伸阅读】

学习古人面对挫折的态度

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混乱污浊,陶渊明带着“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的机会。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惯官场种种的黑暗现实,却又希望能够发展自己的才能,二者相互矛盾,以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他在对现实的渴望和苦闷中挣扎着,在努力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的劳动中挣扎着,这使他对于社会有了深刻的反思,创作出一座理想王国“桃花源”,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反抗,也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刘永写市井诗词等等。

大多数文人能够在受挫之后能够奋勇前进,积极向上,面对挫折,愈挫愈勇,百折不挠,最终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的一页。

可我们面对挫折又如何呢?考试意外低分,痛苦一阵后便抛之脑后,不反思,不进取,寻求啊Q式自慰,还是泪流不止呢?

要知道,这只是一次挫折,是考验心理素质的一面镜子,面对一次失败就像给自己一下马鞭,应好好反思一下,而不是犹如一场轻微地震之后忘到九霄云外,亦不是毁灭自信的烈性炸药,它只是作为一名导师,在你不塌实的时候给你上一课,希望你提高警惕,更正处事态度,而不是作为一名欺压者出现,将你的自信拽如深渊,要不可及,从而让你一蹶不振,自甘堕落,终日以泪洗面。

面对挫折,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冷静下来整理整理思绪,勇敢的面对,积极得去解决,而不是胆小怯懦,处处逃避。只有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同类推荐
  •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 学洒脱斋夜话

    学洒脱斋夜话

    最近要出个新册子《学洒脱斋夜话》,依例总得有个序,他序也好,自序也罢,别一开卷就秃头把脑的歇着个大顶,好像咱内分泌多旺盛似的。忽一日,在网上闲溜达,见一网友趣解“洒脱”一词,说何为洒脱?就是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不禁莞尔。随即一想,坏了,居然让这小子一语道破“洒脱”真谛,拔了个头筹。你想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活一世,明白到这个份上,还不叫洒脱吗?有首歌扯起嗓子叫唤“潇洒走一回”,可到头来你不会、不敢、不能“非常潇洒地脱光衣服”走人,潇洒就算潇洒,那离洒脱还远得很。
  •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中国绘画溯源美术面面观我国绘画的最初表现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考古发掘发现的中国最早绘画形式有岩画和刻绘、彩陶纹饰、地画、壁画与帛画等。
  •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学通论”,凡收录三十七家文章四十四篇,杂记七十五则,目的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文章之利病可以析焉”;下册为“国故概论”,凡收录二十家文章三十六篇,杂记三则,目的亦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学术之源流于是备焉”。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实乃国学入门之必备。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热门推荐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贵女凶猛

    贵女凶猛

    秦念此人,娘家背景过硬,自身条件优越。看似是做妻子的上佳之选,实则是逼急了会弄死前夫的可怕女人。所以她的第二嫁会闹成什么样子,满京的贵妇都擦了眼,等着看故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成语故事

    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极为深厚。汉语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一脉相承地记载下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风起云涌,而成语则是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精练、准确……
  • 诡怖亡灵传

    诡怖亡灵传

    原本在梦境中见到的一本书居然诡异般出现在我的家中,我不是传说,心情不知为何无法平静。在潜意识中感觉还会有大事发生。难道是凶手编写了这本书?还是凶手在模仿这本书在作案?辗转反侧,一个直觉告诉我。这本书跟之前的血图腾案件有直接的关系,我是心理医生—欧阳少杰,去年的幻境恶梦终于结束了,治愈后的我,那么凶手会不会就是同一个人呢?,果不其然。然而我却发现接下来发生的命案却跟这本书的情节基本吻合
  • 美相公

    美相公

    【正文已完】“雁儿,过来,坐我旁边”吴少玉轻躺在软榻之上,一双美目微闭,美色极了。“我...”雁儿本想誓死不从,你叫我过去,我就得过去吗?可是双腿却不自觉的往软榻那边靠。“雁儿,要听相公的话,不然不给你饭吃!”某人威胁的在自家小娘子耳边轻轻吐着气。郑落雁无奈,为什么自己总是无法拒绝他?
  • 纸刺刀

    纸刺刀

    与此同时,血腥年代的爱情夹杂着冰冷的雪花……,日军印制数十亿别国货币的“贝壳计划”被国际间谍获得,日军情报军官铃木信到三江。以开印务所做掩护,成立情报站。两大情报阵营展开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白骨筑起山中造币工厂;老爷庙中潜伏的特务;钱币秘密运出……富墨林的未婚妻被日军大佐强暴,共产国际中国情报组派遣富墨林到三江地区建立情报组,搜集该计划的情报
  • 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