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用“这个人有教养”来表示对他人的好感,而用“这个人教养不够或没有教养”来表示不喜欢的程度。所以,“有没有教养”便成了评论一个人好坏的第一印象。
所谓教养,是指一般的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它和教育是有区别的。教育只是在技术层面让人有了知识,而教养则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涵养,远不是受过教育这么简单。
教养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得以认可的名片。走到哪里,这张名片就带到哪里,它可以令别人欣赏自己,也会遭到别人的唾弃和不屑。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处处受到欢迎。
“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英国人认为,教养实际上是绅士的一个象征。“教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中,更多被归类到“礼仪”、“素质”、“道德”一类。
教养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修养,是人的一种内在美。有些人之所以会被贴上“没教养”的标签,未必真是人格本质不好,多半是因为他们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指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缺乏教养,则主要应归咎于其家庭教育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的失职。一个人的教养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的,而家长是他最早的老师、最近的榜样。
当今社会,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花很多精力注意孩子的智力培养,而不注重孩子品德、礼仪、习惯、生活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事实证明,在人才的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通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提高孩子的教养。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其实需要从基础做起。良好的教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长时间地去培养,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德国作家格里美尔斯豪森说:“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及时在这块单纯幼稚的心田上播种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才会收获丰硕果实,让孩子终生受益。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通过丰富翔实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的家长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有教养的孩子的解决方案,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相信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们能找到切实的教育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成为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