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相传三千多年前由黄帝的妻子嫘祖开始养蚕取丝;由于蚕丝柔软、光滑、强韧、洁白,人们就用它来织造出质地精美的丝绸,并远销国外。家蚕应该算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昆虫了,无论是古代着名的丝绸之路,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诗句,都会让人想起这种可爱的小昆虫。家蚕俗称桑蚕、白蚕,是蚕蛾的幼虫,丝绸原料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三千年前它就被成功驯化成家养小动物,甚至现在很多人把它当成宠物来养。
其实蚕的一生很富有传奇性,刚从虫卵里钻出来时,像是干瘪瘪的黑蚂蚁。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卵期,是胚胎发育到成虫的阶段。蚕卵分为滞育卵和不滞育卵两种。滞育卵要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孵化;不滞育卵产下后,十天左右就能变为幼虫孵化出壳。之后进入又黄又瘦又丑的童年期,幼虫俗称“蚕宝宝”。幼虫期是摄取营养的生长阶段,一般要蜕皮四次,发育期为二三十天。蚕宝宝的食量巨大,一天的取食量有时会超过它自身的体重;它的生长速度也十分惊人,在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可生长一万多倍。进入漫长的青春期的它们是最可爱的,白白胖胖的。接着它们会逐渐停止进食,在作茧自缚之前,变得通体透明,这是它们闭关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也是他们最美的一刻。这时,它们被称为“熟蚕”,意思就是要吐丝结茧了。
然后它们努力地用自己吐出的丝包裹自己,经过五六十小时连续不断地吐丝,最后结出一个椭圆形或束腰形的蚕茧。经过两天左右,幼虫在茧内蜕变为蛹,叫做化蛹。再经过十天左右的蜕变,出关时就是一个长着两对翅膀会飞的成虫了。
成虫又叫蚕蛾,这个阶段是繁殖后代的阶段。成虫的口器和消化系统已经退化,不能取食。雌蛾比较大,爬动很慢;雄蛾比较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三四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蚕蛾即成虫留下后代,经过5~7天后,便会死去,蚕的一生也到此结束。
家蚕是由古代栖息于桑树上的野蚕家养驯化而来的,每条蚕都可以吐丝0.35克左右。有春蚕和秋蚕之分,春蚕没有秋蚕能吃,体重也比秋蚕轻很多。家蚕的英文名“silkworm”是丝虫的意思,因为家蚕用丝来编织自己的茧。茧是由一根长度为300~900米连续的丝织成的。
家蚕原产于中国北方,在南方及台湾地区一般被人们昵称为蚕宝宝。它每一个发育阶段时身体的每个部位乃至它的代谢物,都是一味珍药。
蚕的粪便是个“宝”
蚕幼虫的蜕皮,称作蚕蜕。中医常用以治疗崩漏、带下、痢疾、吐血、咯血、便血等。幼虫成熟后吐丝结成的蚕茧,用于便血、尿血、血崩的治疗。家蚕排泄出来的粪便叫作蚕砂,也叫蚕矢,呈墨绿色的颗粒状。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症。古人将蚕砂炒热后装入袋中,趁热敷患处,可治诸关节疼痛,半身不遂。民间用蚕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和降血压的功效。
粉虱
随风逐流
科目同翅目粉虱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第一次蜕皮时足退化
有一种昆虫,看起来像微小的蛾子粉粉嫩嫩,非常漂亮;而实际上却是田间作物的天敌。它们体形小巧纤细,头部有一对由七节组成的触角,翅膀很醒目,呈白色或杂色,表面有一层独特的白色蜡粉,它的名字就叫粉虱。
粉虱在全世界有一千多种,它们种类众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寄生在各种植物上。
粉虱是渐变态昆虫。雌性粉虱把卵产在小梗和叶的背面,卵柄插在植物的组织里,以便于卵附着在植物上,给卵输送水分。若虫初孵化出来时特别爱动,会不停地走动;在首次蜕皮时,它们的足就会退化,以后就只能是原地不动的吸食者。
若虫一共要蜕四次皮,并在壳内发育,体形扁平且逐渐加厚,体表构造清晰,外翅芽出现。羽化时,成虫从蛹壳背部裂开处直立钻出来,敏捷地爬行取食。经过一段时间后,她才能正常飞行。不过,也有些种类只需要经过三次蜕皮就能完成发育。
粉虱多分布在温暖的地区,一般都有一定范围的寄主,危害不同种类的作物。柑橘粉虱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大害虫,吸橘、枣树汁液,分泌蜜露,使烟霉菌生长,从而毁坏果实。橘黑刺粉虱生于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蜜露上生长烟霉菌,使橘树的光合能力减退。白粉虱俗称小白蛾、白蝇,为害非洲菊、瓜叶菊、倒挂金钟、扶桑、天竺葵等很多观赏植物。成虫体长1~1.2毫米,翅展2.2~2.4毫米;体淡黄白色,翅被白色蜡质粉;复眼赤红色。白粉虱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年生产十多代,是一种分布很广的露地和温室害虫。在华北、东北地区,室内虫体是第二年露地的主要虫源,它们不能露地越冬,只能在温室或塑料大棚中,才可以安全越冬。白粉虱发育的最适宜温度是25~30℃,成粉虱对植物是有危害的虫喜欢群集在嫩叶背面取食和产卵,雌雄成虫成对并排。
在我国随州城区的大街小巷曾经出现过“白色粉尘”飘飞的情景,这些给市民带来不便的密密麻麻的白色小飞虫就是“烟粉虱”。“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害虫,能随气流或风传播,主要危害蔬菜和棉花等农作物,对人体健康无害。
总之,粉虱虽不至于给人类带来太大的灾害,但还是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麻烦。它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有时它会飞入眼内引起不适,身体娇嫩的婴儿也比较容易将烟粉虱吸入气管,对过敏性鼻炎、扁桃体炎的人也非常不利。尤其是对农作物、花卉等植物的危害很大,而且比较难以防治。
银叶粉虱
自1989年侵袭台湾本岛,银叶粉虱危害的作物种类愈来愈多,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盘踞十四年后,它已蜕变成超级害虫。其食性杂,园艺作物如蔬菜或花卉等均受其害,危害作物超过七百多种,本虫体形小,繁殖快,一年可发生十几代,且抗药性也强。依作物之不同,其危害状及栖息习性也不同,目前危害之潜力与对象不断刷新纪录,除了取食作物养液外,更是多种病毒病的重要病媒昆虫。
蝗虫
疯抢狂食
科目直翅目蝗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热带与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特点严重干旱时会大量爆发引起灾害
自古以来,蝗虫就是恶名昭着的,人们对它的憎恶程度不亚于任何其他害虫。有人说:假设一个封闭空间内发生蝗灾后,再富饶的土地也会很快变得荒芜。由此可见,蝗虫在人们心目中实在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形象。
蝗虫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蚂蚱”、“蚱蜢”,闽南语称为“草螟仔”,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它们大头上除了长有一对短短的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和三个仅能感光的单眼。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身体两边,中胸后胸愈合不能活动。在它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是气门,共有十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以供蝗虫进行呼吸。
蝗虫的一生比较复杂,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每年夏、秋季节蝗虫就进入繁殖期,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十厘米深的土中,产下约五十粒的卵。如果气温保持在24℃左右,21天后卵开始孵化。孵化的若虫身体较小,没有翅膀,从土中匍匐而出,跳跃行走,所以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很像,待它们长到受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时,开始蜕皮,脱掉原来的外骨骼。它们一生要经历五次蜕皮的过程。到第三次蜕皮后,开始长出翅芽;第五次蜕皮完成后,它们便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就变成真正能飞的蝗虫了。
蝗虫特别善于跳跃,是个跳跃专家,跳跃时主要依靠强大发达的后足。除了跳跃之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借助它们的后翅可连续飞行两天左右。当一群蝗虫飞过时,振翅的声音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一样令人震惊。
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起到保护作用。另外,蝗虫的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
蝗虫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害虫,在野外草丛中,人们常常能看到它们大口啃食叶片的画面。尤其在严重干旱时,它们会大量爆发,造成灾害。2004年,成群的蝗虫吞噬了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城内的植被,连一座足球场的草坪也未能幸免。据了解,1988年这个国家的28个省都遭到了蝗虫的侵害,导致三亿美元的损失。自1988年发生大面积“蝗灾”以来,成群结队的蝗虫几乎每年都会对这个贫瘠国家的农业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由飞蝗引起的灾难虽然逐渐得到了遏制,但在很多弱小贫穷的国家,蝗虫仍然横行无忌,不断造成当地重大的损失,就连一些科学家也都苦无对策。
小蝗虫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