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保福禅师表情非常安详,用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说它就是跏趺而坐安然圆寂。
保福禅师悟出了死亡的真义,在活着的时候专心致志于面前所做的事情,在死前就能够随缘任运。
弦外有音
我们也是如此,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能力追求事业,不辞辛劳,达到心灵的超越,付出最大努力,追寻人生的意义,死亡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到来,一旦我们面临死亡,就能坦然离开。
死亡就不可能再复生,如果随便地浪费宝贵的生命,那就是对生命的亵渎。在死神召唤之前,还是竭尽我们的心力让生命燃烧起来,发光发热吧!
细细想来,我们每夜不都是在死亡的状态中吗?睡眠是一种假死状态,只不过确知第二天早晨会醒过来,方能安心入睡罢了。谁都无法保证明天一定还会活着,所以不妨将今天视为生命的最后一天,竭尽全力去努力吧。
另有去处,死亡是新开始
智慧点金石
当我们一生下来,死亡也跟着一起生下来,生就是四死的开端,而死是肉体生命的终点。古希腊大哲赫拉克利特如是说:“神就是生命和死亡;夏天和冬天;饥饿和饱足;善和恶。它一直都是两者,并存神就是真实的存在。”
一般人对死亡的反应都是恐惧、无奈、难过。但是,慧能能够透过他的慧眼看清楚人生的真相,把死亡看成为另一个去处,所以能活得潇洒自在,来去自由。大部分的人都非常执著。打工的,执著于害怕失去工作;做生意的,执著于担心没有生意,另外有些人因为执著于别人说的一句话而令自己整天不高兴,这些人都是容许自己被事情奴役。
真正的大师却能够看透事情的真相,因而不会被事情控制他们的人生。所以你会发现,所有的大师都是了无牵挂,生活得自由自在的。打开你的慧眼是参透生死悬隔,通往自由之路的唯一途径。
故事苑:曲径通幽
雪峰禅师巧妙地以冰水为喻,指明生死关联,揭露生命的奥秘。
玄沙禅师在路上遇见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道:“有一个远道而来的僧人,昨天不幸去世了,我心里感到几分悲哀。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人问我的问题。”
玄沙问道:“什么问题?”
雪峰禅师说道:“他问我,人死后怎么样了?”
玄沙问道:“你怎么回答的?”
雪峰禅师说道:“我对他说:‘人死亡后,如冰归水。’”
玄沙转过身,望着幽暗的夜空,说道:“哦,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我不这么认为,但你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雪峰问道:“那你该怎么回答呢?”
玄沙低头合十,说道:“人死亡后,如水归水。”
雪峰听完,万分敬佩。
第二天,有个和尚问玄沙道:“我的真正生命是什么?”
玄沙冷漠地答道:“你要你真正的生命做什么?”
死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死了就死了,不必恐惧,不必担心,只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处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人应该为自己的事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道楷禅师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弦外有音
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解脱也。因为他们深信,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个去处,并且是远远超越尘世生命的。
视死如归,做客不如回家
智慧点金石
死亡并非是一件坏事,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生活本身是具有某种额外的肯定力量的,即使生活中的不幸不足以被其所包含的好事所盖过,生活仍然是值得一过的。
的确,死亡总是我的,别人不能把我的死拿过去,也就是说,死亡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是和别人毫无关联的,可以说死亡是世界上最私有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只有自己去承担自己的死,谁也帮不上忙。死亡是回归天上的家乡,只有你自己知道返回的路程。
人之生必然相伴着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去体验生、去沉思生,去由对死的叩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
故事苑:曲径通幽
洞山良价禅师老是遇到弟子们拿生死的问题来麻烦他这样的事情。这一段能忍与他的公案,揭示了一点中国禅宗的宇宙观与生命观的消息。
有一天夜里,洞山良价禅师说法没有点灯,有禅僧能忍问洞山禅师:“为什么不点灯呢?”
洞山禅师听能忍这样问,就叫侍者把灯点亮,然后对能忍说道:“请你到我的面前来!”
于是禅僧能忍走向前来。
洞山禅师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点灯的油送给这位上座!”
能忍甩甩袖子就走出讲堂,边走边思量:洞山禅师的意思,是慈悲?抑是讽刺我的贪求?或者还有别的意思?经过一夜的参究,能忍若有所悟。于是立刻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养大众。
禅僧能忍悟道后,在洞山禅师这里随众生活,一过又是三年,三年后,能忍才向洞山禅师告辞,说要到别的地方去。
洞山禅师没有挽留,只是说:“祝你一路顺风!”
这时雪峰禅师恰好立在洞山禅师身边,于是等禅僧能忍转身外出,他就问洞山禅师道:“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回来。你如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他一下!”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雪峰禅师赶紧跑去报告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是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三十年。”
从这段公案看来,禅僧能忍责问洞山禅师说法开示为什么不点灯,在黑暗的时候需要光明,这是人之常情,洞山禅师因嘱侍者点灯,这种随顺舆情,也是人情之常;但洞山禅师嘱侍者拿三斤灯油送他,这就不平常了。
弦外有音
虽然死亡是我们所不愿意去接受的,但死亡对于个体而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无可避免的,因为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个体的死亡是人类种族得以繁衍、得以常青、得以永恒的基础和前提,人类为了发展自己,自然会不惜牺牲个体。视死如归的确是穿透生命的大智大勇。
耶稣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死亡是灵魂的归家,这在自然界中是明明可见的,这就是死亡之后乃是新生命的活活见证。
好好活着,在不如意的人生中
智慧点金石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总是如此。世事没有一帆风顺的,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表面看来没什么区别,其实质却大相径庭。
生活的画卷已经摊开在你面前,是屈服地背道而行,还是坦然地积极描绘,生活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开不开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决定;别人有了难题,他人故意刁难,对你的好心施以恶言,别人主导的事与自己无关;天气如何,狂风暴雨,山石崩塌,人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于烦恼,也是于事无补。
故事苑:曲径通幽
人活得“屈服”,离道越来越远,只是因为,人总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的事。所以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萎了。“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晒得很,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不早浇……”小和尚见状,咕咕哝哝地说,“一定已经干死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
“浇吧!”老和尚指示。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十分不解。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小和尚低下头沉思起来。
晚课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
“没有。”小和尚还低着头。老和尚严肃地说:“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人,绝对成不了佛。”
说到此,老和尚笑笑:“他今生能好好过,却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生活?”
对于禅院里的花来说,“和尚没浇水”虽然很不如意,但那是和尚的事,“好好生长”才是它自己的事,这盆向前看的花,得一天寿命,便好好过一天,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哀莫大于心死,撑着活其实就是已经心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都没有领悟何为真生命,还能指望他能死后有全新的生命吗?
弦外有音
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遵守这“人生幸福三诀”,就不会活得太累。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有过错,就终日沉浸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
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大器量。“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让别人的做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原则,为别人的错误埋单实在不划算。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笔,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有烦恼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同样,认真对待纷扰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