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决心对美开战,日美谈判不可能有结果。11月20日,日本向美国递交了日本的最后方案。但此时,美国已经知道日本的险恶阴谋,26日,赫尔向日本驻美大使递交了对日本方案的答复,即赫尔备忘录,其内容之严峻是前所未有的,要求日本无条件地从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全面撤兵,否认满洲国政权和汪精卫政权,放弃在华各种权利,实质上放弃三国同盟。日本大使称赫尔备忘录关上了谈判的大门。然而,此时罗斯福还抱一线希望,就是想通过日本天皇来解决矛盾。但是罗斯福发给天皇的电报送到日本人手中时,离珍珠港事件只有三个小时了。当日军的炸弹投在珍珠港时,日本正在拍发答复赫尔备忘录的电报,通知美国停止谈判。当日本大使将电报递交给赫尔时,美国已经得到珍珠港遭偷袭的消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实行姑息、迁就的政策,最终把美国推向战争。
§§§第三节由中美同盟到美日同盟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中美日关系实际上处于调整过程。经过美国的两次政策大调整,三角关系又恢复到了近似于太平洋战争前的那种局面,即美国重日轻华,扶植日本,牺牲中国利益。
珍珠港事件打破了美国对日本的幻想,使美国长期推行的姑息政策彻底破产,也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战争期间,美国除了向中国提供大量的援助外,还积极扶植国民党中国,使其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战后初期,美国把国民党中国看成是它的势力范围,在中国内战中积极扶蒋反共。美国虽然很了解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无能,但在国共两党之间还是选择了国民党。美国实现了对日本这个亚洲唯一工业国的单独占领后,起初对日采取的是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目的是使日本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从1948年起,随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并攻打锦州、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后,美国政府内部开始逐步调整对华和对日政策,将远东战略重点由中国转向昔日的对手日本,对日本由打击和限制转为扶植。以后,随着远东局势的变化,美国加快了对日本扶植的步伐,将之变成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和遏制新中国与苏联的前沿阵地。
一、蒋介石与罗斯福:不和谐的盟友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再也无法避免对日战争。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美成为盟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美国与中国结盟。如果没有日本这个共同的敌人,很难想象两国会这样迅速接近。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制度和实力上的差异,决定两国结盟的基础是脆弱的,在合作过程中肯定会充满磨擦与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在战略方针上很难达成共识,各打各的算盘。美国的既定方针是“先欧后亚”,与中国结盟后并未放弃这一方针,这就决定美国在参战初期不可能将主要人力和资源投入对日战争,因此它试图借助中国的力量来阻止日本在亚太的攻势。美国战时对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使中国有效地进行对日战争,即“使中国打下去”。与此同时,美国也试图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支柱,因此也积极扶植国民党中国,使其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而国民党政府基本上沿袭了清朝时就形成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想利用美国来对抗日本的侵略,同时通过与美国结盟来加强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与美国结盟后,国民党政府认为日本全力侵华的危机已不复存在,于是将主要精力用来进行国内的政治斗争,把它从美国所得到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主要不是用来同日本作战,而是用来对付共产党,坚持抗战不过是它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这种战略方针上的对立,使中美两国成为不和谐的盟友。
直到1943年底之前,美国一直贯彻比较积极的对华政策,力图使中国军队成为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使中国成为最后对日反攻的作战基地。在这种政策指导下,中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美国战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决定在东侧以澳大利亚为基地守住菲宾律、荷属东印度群岛,抵御日军向西南太平洋的扩张;在西侧则以缅甸、中国和印度为基地,确保缅甸,通过滇缅路向中国提供大量物资,使中国恢复作战能力,发挥积极作用。1941年12月,在重庆举行了中美英三方联合军事会议第一次会议,确定设立中国战区统帅部,由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总司令,并授大元帅衔,名义上拥有指挥中国、泰国和印度支那境内盟军一切行动的权力。1943年初,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对华政策,要“使中国成为大国”。美国领导人认为,战后日本必定要衰落,而英国和苏联的主要利益都在欧洲,美国只能与中国合作来维持这一地区的均势。由于中国不会成为帝国主义,所以不会构成对美国的威胁;而且中国将来还可以成为抵消苏联力量的平衡力量。1943年11月举行的开罗会议是战时中美合作的高潮。蒋介石夫妇一到开罗,罗斯福就立即单独同他俩进行长时间的密谈。美国向中国保证盟国要彻底打败日本,使其无条件投降;归还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占领的一切中国领土;支持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参加战后国际组织。这些保证都体现在《开罗宣言》中。会议期间,在讨论缅甸作战问题时,罗斯福私自向蒋介石许诺盟军将在孟加拉湾发起代号为“海盗”的两栖进攻作战。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与美国在战略方针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双方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国军队改革、租借物资的管理与分配、史迪威与陈纳德关于中国战场军事战略的争论、中国代表参加盟军军事会议、利用中共军队对日作战等一系列问题上,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到1943年初双方的冲突已表面化,美国的实施第二次缅甸战役的计划竟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抵制,并促使蒋介石与美国派来的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史迪威的矛盾尖锐化。
就在开罗会议前后,美国的战略已开始发生转变。其标志是在1943年12月举行的第二阶段开罗会议上,美国决定放弃十天前向蒋介石许诺的“海盗计划”和缅甸作战。此后,美国对日作战的战略重点就转移到太平洋上,而对中国的态度则转向消极,只要求中国战区维持下去不致崩溃,从而对日军起一个牵制作用。此前,由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一直不顺利,所以它特别倚重中国战区,把从中国发起进攻当成击败日本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越岛战术的实施,美军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中国作为最后反攻基地的意义已经不大;远程轰炸机B-29型的问世和大批生产使得美国可以不依赖中国沿海作为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苏联已在德黑兰会议上做出在远东出兵的许诺,使中国作为陆上的一支战略反攻力量对美国来说不再那么重要。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的战略地位大大降低。尤其是国民党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作战不利,更使罗斯福对国民党政府丧失信心。
此后,美国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分歧日趋严重。首先表现在美国不再答应蒋介石的求援。开罗会议后,蒋介石要求10亿美元贷款,以补偿因取消“海盗计划”而造成的对中国军队士气的损害,否则他无法坚持抗战,中国将全面崩溃。此前,罗斯福基本都能满足蒋介石的要求,可是这次却一反常态。尽管国民党政府与美国进行了长时间的讨价还价,最后还是以国民党政府退让而告终。
美蒋矛盾最突出地表现在“史迪威事件”上。史迪威与蒋介石在如何抗战上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史迪威主张积极抗战,认为这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为此他主张向中共部队提供租借物资并使用中共领导的部队作战;而蒋介石却坚持消极避战,以保存实力,同时积极反共。德黑兰会议后,史迪威反攻心切,不顾蒋介石按兵不动的命令,于1944年初率领由他亲自整训装备的驻印中国军队3个师发动了缅北战役。这一行动得到了罗斯福支持。在美国的高压下,蒋介石不得不派军配合史迪威的行动。与此同时,史迪威与蒋介石在处理租借物资问题和改造国民党军队问题上已出现激烈冲突。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中国战场形势恶化,为了扭转战局,罗斯福提议任命史迪威为全部在华盟军的最高指挥官。这等于剥夺了蒋介石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权。蒋介石反对这一建议,并要求罗斯福派人来调处他与史迪威之间的矛盾。最后,在蒋介石的强烈要求下,罗斯福召回了史迪威。这就是“史迪威事件”,它表明罗斯福企图通过扩大史迪威的指挥权来挽救中国战场危局的努力的失败,此后,罗斯福在军事上不再对中国寄予厚望。
然而,随着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美国开始从政治上考虑中国的战略地位,中美同盟又有了新的基础。从开罗会议开始,美蒋的战略关系就有了新的内容,已不同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中美两国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而形成的战略关系,它包含着美国对战后世界的设想,想要把国民党中国扶植成帮助它称霸远东的警察、抵制苏联影响的堡垒、控制联合国的伙伴。史迪威事件也表明,美国在国共之争中更加倾向蒋介石国民党一边,同时对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战政策由反对转向妥协。1944年12月24日,负责来华调处国共矛盾的帕特里克·赫尔利打电报给美国国务院,提出美国对国共之争的政策是:防止国民党政府垮台;支持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尽管美国已经了解蒋介石没有治理战后中国的智慧或政治力量,但还是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导致美国与国民党政府成为战时不和谐盟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并未将中国作为一个象英国、苏联那样平等的伙伴来对待。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挥权之争,在深层次上是美国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美国热衷于改造国民党军队,除了对日作战的需要外,还试图控制这支军队,为美国的长远利益服务,这自然会引起视军队如性命的蒋介石的不满。在租借物资的处理问题上,国民党政府就与英国、苏联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丘吉尔和斯大林对美国援助的租借物资均能全权支配,而蒋介石却不能。史迪威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监督和控制所有美国对华防务援助事务。在德黑兰会议上,美国为了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竟牺牲中国利益,当斯大林提出苏联在远东需要不冻港时,罗斯福建议将大连作为国际自由港,并将他的意志强加给中国。在罗斯福的心目中,中国的利益只是处理美苏关系的一个筹码。在开罗会议第二阶段,盟军放弃“海盗计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国的反对。罗斯福为了不得罪丘吉尔,竟对蒋介石出尔反尔。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又拿中国的利益同苏联做交易,答应苏联:使大连港国际化,将旅顺港作为苏联的军事基地,中东、南满铁路由苏联和中国共同经营。美国还表示同意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根本无视与这个问题关系最大的中国的态度。
二、大转折:美国由扶蒋反共到弃蒋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