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埃里兄弟就通过实验发现了蚂蚁有捕获紫外线放射的能力,后来许多天文学家借助完善的仪器证实了蚂蚁发现的新星体。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动物呢?蚂蚁喜欢群居,有明显的多型现象。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蚂蚁,它们能建立起组织完整的复杂“城市”。它们的“蚂蚁城”,有5000个左右的成员组成。而且,蚂蚁女王随时都可以了解到食物的储存情况。蚂蚁女王考虑得还比较周全,如粮食多了它们会多生育,如果粮食少了的话就会少生育;而且还能根据“护城卫士”、筑巢和建立新的群体所需要的蚂蚁数量来调节其“人口”结构。
蚂蚁王国是一个永远协调一致的“共和国”。王国里的蚂蚁们都是彼此平等的,就连心目中高高在上的蚂蚁女王也仅仅起“生儿育女”的作用。在蚂蚁王国里面所有的蚂蚁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那就是设法“说服”其他的蚂蚁。如果一只蚂蚁找到一个有丰富食物的地方就会建议“迁都”并且劝说其他蚂蚁一起行动。
蚂蚁的头上长有两根“天线”,每根“天线”由11个节组成,可以发出11种不同的信号,蚂蚁们靠“天线”的互相摩擦在数秒之内发出信号。这就是“蚂蚁王国”属于自己的高通信手段,并且以此来互相传递信息,这是它们的奥秘。
蚂蚁拥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是个完全的“利他主义者”。如果集体利益有危害的话,它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蚂蚁还习惯把食物送给其他挨饿的伙伴来吃。蚂蚁的体内有一个附属的胃,它们有多余食物的时候会把食物暂存在里面,当遇到饥饿的伙伴的时候,它们会毫不犹豫奉献出来。几百米以外的蚂蚁可以靠气味来认路。它们有的对路上的天然气味很熟悉,所以不会迷路。它们还可以辨别颜色,能够辨别和记忆物象及天气等。蚂蚁内部还流行着一种有趣的殡葬习俗:一只蚂蚁死后,“送葬人”便把它抬到距蚁窝不远的墓地,挖出一个深2~2.5厘米的墓穴,将死者埋人。
蚜虫是一种为害农作物的害虫,有趣的是它们却受到蚂蚁的保护。当蚜虫受到瓢虫等天敌的袭击时,蚂蚁就会挺身而出帮蚜虫驱赶它们;如果蚜虫被大风吹到地上时,蚂蚁还会把蚜虫轻轻叼起来,再放到植物的茎叶上;有时候蚂蚁会把蚜虫带回巢穴中,养上一段时间再把它送回植物上去。
原来,蚜虫吸食作物的汁液除了滋养自己,还从肛门排出一种透明、黏稠、含有大量糖分的物质一蜜露,这种蜜露是蚂蚁的佳肴,蚂蚁为了吃蜜露,所保护蚜虫。
聪明的蚂蚁不仅懂得全心保护蚜虫,还懂得用触角不断地按摩蚜虫,促使蚜虫多分泌蜜露,然后将蜜露运回巢穴中去储存起来,以供享用。
更有趣的是,蚜虫在蚂蚁的按摩下竟能增加蜜露的分泌。这种互利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共生现象”。
令人奇怪的是,蚂蚁还会费大力气地修建“牧场”,来守护蚜虫,就像人类为了喝牛奶饲养奶牛一样。它们会在聚集大量蚜虫的枝条两端用黏土垒成土坝,土坝上各开一个缺口,蚂蚁们严格把守这个出人口,以防止外面蚂蚁的掠夺。有时“牧场”拥挤时,蚂蚁还会将部分蚜虫疏散到新的地方,而且,蚂蚁还把蚜虫的卵保存在蚁穴中越冬,倍加爱护。春天,小蚜虫孵化出来后,蚂蚁马上就会4、心地送它们到嫩枝上去生活。
相对于地球上其他庞大的生物,神秘的蚂蚁王国虽然不太起眼,但是这里的诸多奥秘还是值得人们去发现。
萤火虫怎样猎食蜗牛
昆虫是一类丰富多彩的生物,它们吃什么也因种而异。大体说来,食物类型对于昆虫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据学者研究,在所有昆虫中,吃植物的约占48.2%;吃腐烂物品的约占17.3%;寄生性昆虫占2.4%;捕食性昆虫占28%;余下的则全是杂食性类型。相对而言,其中最有趣的要数捕食性昆虫了,这里且来谈谈萤火虫猎食蜗牛的例子。
大家知道,萤火虫是一种很美丽的昆虫,夏天夜晚,那星星点点的流萤,给夜空增添了几分宁静和神秘。在农村还有一种昆虫长得和萤火虫十分相似,它们叫“瓜守”,是为害黄瓜的大敌。有些农民不辨真伪,误认萤火虫就是瓜守,对它颇为生气。但实际上瓜守晚上不会发光,而萤火虫根本不吃植物,它们完全是两码事。那么,萤火虫最喜欢吃的又是什么呢?
一只蜗牛在水沟边杂草丛中缓慢地爬行,恰好与萤火虫碰上了,萤火虫会“亲密”地靠近蜗牛,用它那对纤细的颚片在蜗牛身上频频“亲吻”,这时蜗牛照样缓步前进,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前额的触角依然伸得很长,但过不了多久,蜗牛就会停止蠕动,触角也垂挂下来,很明显,蜗牛已被麻醉了。
据昆虫学家观察,萤火虫攻击蜗牛的武器是它那细若毛发,尖似利钩的小颠。在接近蜗牛后它极其迅速地用小颚给蜗牛注人一种能使周身麻痹的毒液。这种毒液,甚至可使蜗牛麻痹达数天之久。有趣的是,这种毒液不但能使蜗牛失去知觉,还有一种召唤同类的作用,无论蜗牛个体大小,只要被一只萤火虫麻搏后,附近其他萤火虫好像接到“主人”发出的请柬似的,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跑来聚餐。客人们轮番向蜗牛注人一种可以消化蜗牛肉的物质,使它变成流质。于是大家就用自己的吸收式口器畅饮起来,直到只剩下一个空壳才心满意足地离去。由于蜗牛是农作物害虫,作为除害能手的萤火虫,你看,人类能不为这“小精灵”记上一功吗?
飞蛾扑火的秘密
夏夜,如果在稻田、露天旷野或农村小屋点上一盏灯,就会有许多飞蛾和其他昆虫飞来。有的绕灯飞舞,有的直扑到火光上,葬身火海。
“飞蛾扑火”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昆虫从远方直接飞来,毫不迟疑地扑向灯火;有的昆虫飞翔能力较小,经过几起几落才到达目的地;有的成群结队而来;有的七零八落,姗姗来迟。
蠓之类的双翅目昆虫,在灯火下飞舞得比较平稳。它们被灯光诱来后,在灯光四周16厘米的距离围成一圈,转来绕去,忽上忽下、时聚时散地飞个不停。天蛾、黏虫等昆虫被灯光诱来后,先绕灯转几个大圈,再停在较远的物体上休息一会儿,然后又开始绕灯盘旋。如果是盏油灯,它们便被火光烧毁双翅,落地而死。金龟子等大型甲虫向灯光飞来时,往往凭借身上坚硬的盔甲,横冲直撞,把灯罩或灯泡碰得叮当作响。有时它们被碰痛了,会垂落地上振翅旋转,直至精疲力竭而身亡。
这些昆虫是要引火烧身吗?不是的,飞蛾和其他一些昆虫之所以会扑火,完全是一种趋光性的表现。原来,飞蛾等昆虫是利用月光“导航”的“飞行家”。它们在夜间飞行的时候,总要让月光从一定的角度射到自己的眼里,才能摸准前进的方向。飞蛾等昆虫看到灯光时,常常错误地把它当成月光,用来辨别方向。由于灯光的强度和投射角度与月光大不一样,结果这些昆虫便神魂颠倒,变得糊里糊涂。只要它们飞得离灯光远一点,就会发觉投射方向不对头了,于是便匆忙转过身子,重新面对灯光,寻找正确的方向。这样翻来覆去,它们就绕着灯光打转转了。一旦这些昆虫飞近灯火,便像陷入了迷魂阵一样,即使忙得团团转,也无论如何飞不出来了。最后,它们常因体力不支而双翅扑火,一命呜呼。
人们从这里得到启发,制造了一种“诱虫灯”,在无月的夜晚置于田头,让一些农业害虫自投罗网,一举诱杀它们。
导弹专家也从飞蛾扑火中得到启示,研制成一种自动控制的远程导弹。这种导弹的头部安装了由光电仪器和望远镜组成的类似飞蛾那样的“眼睛”,选好航线后,让这“眼睛”以一定的角度对准一颗明亮的恒星。导弹发射后,就沿着预定的航线前进,“眼睛”始终与投射过来的星光保持着既定的角度。万一导弹偏离了航向,星光的投射角度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这时“眼睛”中的光电仪器便会把这种偏差立即反映给导弹的“电脑”,由“电脑”计算出精确的角度,然后命令操纵舵修正航向,使导弹回到正确的航行轨道上来。
谁是昆虫中的飞行冠军
蜻蜓是昆虫中的飞行冠军,时速竟然可以达到40千米,而且脚上的尖刺就像匕首一样。它每天大约要捕食1000只像蚊子、苍蝇、蝴蝶这样的小虫。当蜻蜓发现小虫时,便猛冲过去,6只脚对准目标,同时合拢,小虫就被牢牢地装进“笼子”,成为蜻蜓的美餐。
蜻蜓在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转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才能转向。如果有心,你会发现蜻蜓多半停留在枝头或叶顶,这是因为它们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也就是说,它们不会像鸟类那样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大的空间。
蜻蜓那长长的翅膀,平稳地支撑着身体,自由飞翔,风也不会吹得它们摇晃不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蜻蜓的每片翅膀前缘的上方都有一块漂亮的角质加厚部分,生物学上叫翅痣或翼眼,它起着飞行平稳的作用。人们根据这个启示,在飞机两翼上加上一块平衡重锤,这样就避免了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常因发生剧烈振动引起操纵失灵,甚至折断机翼的事故。
蜻蜓的复眼在昆虫界要算最大最多的了,占头部总面积的2/3,最多可达2.8万只,是一般昆虫的10倍,而且构造非常奇特:上部分看远处,下部分看近处。这样,它们在空中捕捉小虫时,便能得心应手,百发百中。科学家模仿蜻蜓眼睛的构造,制成了复眼照相机,一次就能拍出千百张相片来。
夏、秋季节,每当下雨之前或雨后初晴,常常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蜻蜓在低空盘旋,一会儿疾飞,一会儿滑翔,一会儿又轻扇四翼停留在天空,一会儿在水面轻捷地“点水”,飞行技艺极其高超。蜻蜓变幻飘忽地飞行,还能预兆天气的阴晴。正常天气,蜻蜓常栖息在近水的树丛或芦苇中,较少出来。每当蜻蜓成群在低空飞舞时,预兆不久就有阴雨天。俗话说:“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这是因为蜻蜓的主食是小昆虫。下雨前,空气湿度大,小昆虫翅翼潮湿,没法高飞。这时,正是蜻蜓捕食的好机会。
不同的蜻蜓会出现在不同的时间里,也预示着不同的天气。小暑前后,红蜻蜓成群飞舞在田野的低空,是不久将进人伏旱高温天气的征兆。立秋前后,黄蜻蜓成群地在田野低空盘旋,或者在水面“点水”,是不久将有一段阴雨连绵日子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