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看上去很小,其实它们的数量比地球上的其他动物都多,是当之无愧的“昆虫大军”,昆虫们在大自然中生存,定要学会攻击和防守;它们身怀绝技,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有些小昆虫还是天生的旅行家,不辞辛苦地去寻找食物和配偶,有的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利用残忍的手段进行杀戮……
具有高超骗术的昆虫
昆虫御敌手段之一就是“骗术”。昆虫把各种骗术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有的狐假虎威,虚张声势;有的讨好强者,寻求保护;有的则乔装改扮,惟妙惟肖。
马达加斯加蟑螂一遇险情,就嘶嘶大叫,往往使敌手吓一大跳,它便趁机溜之大吉。其实这声音不过是它身体两侧小洞排出空气的声音。
有一种枭蝴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眼睛的大斑点,当它突然展翅露出翅下斑点时,可恐吓和赶走捕食者。
食蚜蝇体形、颜色、飞行的姿态都很像蜜蜂,甚至受到惊扰时也摆出要螫人的样子,吓跑对手。其实这只是恫吓,它根本没有螫人的能力。
蛱蝶科有一种枯叶蝶,盛产于我国四川省峨眉山。它的骗术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这种蝶白天喜在较高的树枝间飞行,中午温度较高时喜飞临水边饮水,这不出有之。
一旦它停落在树枝上,你会发觉它一下子从视野中消失了,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片片的树叶。那么枯叶蝶哪里去了呢?它的名字告诉你,它已“变成”一片枯叶了。枯叶蝶竖起翅膀,把身体隐于中间,翅膀背面的形状和色斑酷似一片枯黄的叶子:中间的翅脉粗大,贯穿前后翅,形成枯叶的主脉;左翅下那条长长的尾贴近枝头形成叶柄;翅上装饰性的几个小白点,仿佛是叶上的点点病斑。就算是枝干摇曳不停,它也不飞走,甚至还会装成枯叶般飘然落地,一动不动地躲在落叶中,其形态、体色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愧是自然界的杰作。
竹节虫,是昆虫中的巨人,同样倚仗骗术躲过不知多少双敏锐而饥饿的眼睛。它成虫的体长可达8~12厘米,无翅不善飞,这是一大缺憾,但它巧妙地弥补了这点。竹节虫身体修长,前胸短,中、后胸长,触角和前足叠在一起伸向前方,整个身体就像有分枝的竹子或树枝。当它发现周围的危险后,无需找隐蔽所,因为只要它在枝条间一动不动就已极难被发现了,何况它还能变换身体的颜色来更好地伪装自己。在万分危险的情况下,更可拿出“假死”绝技,从枝条间跌落下来后,僵直不动,活像掉下的一段枯树枝,这往往能救它一命。
毛毛虫如何召唤蚂蚁
在毛毛虫中,灰蝶科和蚬蝶科的幼虫是十分独特的,它们周围往往聚集着许多蚂蚁,起义务警卫员的作用,能够保护毛毛虫免遭天敌的伤害,因此,可以避开许多可怕的厄运,存活率比起其他虫来,相对要高得多。作为回报,毛毛虫能分泌出一种含有糖分的汁液,充当蚂蚁的点心,以博得护卫者的喜欢。这里有人一定会问:这种互惠互利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其他虫种又为什么不会效仿?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其中的奥妙。
一位细心的昆虫学家,设计了一套精巧的传声器,对此进行测试。他将传声器放在叶片表面,让一只幼虫不断爬动,这时学者探测到一种简单而重复的振动脉冲。从分析中得知,这种响声并不是毛毛虫走动的“脚步声”,而是由毛毛虫身体上两种细小乳头状结构,即“起振乳突”轻轻敲击物体表面而发出来的,正由于这些附属器官连续敲击的韵律,才招来了一批又一批蚂蚁。
接着学者又动了一点小手脚,将毛毛虫的乳突切去,看看会引起怎样的结果。不出所料,手术后的毛毛虫果然再也不能招引蚂蚁了,可见乳突确实和联络功能有关。
顺便说一句,昆虫学家早已知道,蚁类相互之间能通过“振动信息”进行通信。现在这种毛毛虫发出的振动波和蚂蚁类的“振动信息”十分相似,所以,它能召唤蚂蚁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值得惊讶的是,毛毛虫和蚂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分类地位差别很远,它们的发音结果怎么会如此相似呢?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有对2蟀的好鸣善斗的惟妙惟肖的演绎片断。其实,在唐代就有人把蟋蟀捉来,关养在笼子里面,当睡觉的时候,把它放在枕头旁边,聆听它清脆悦耳的低唱。而到了宋朝,就开始盛行斗蟋蟀。蟋蟀成了经常出没于宫廷、民间的一种“玩品”。然而,若问蟋蟀有几种叫声,恐怕大多数人只能回答出“蛐蛐”二字,若再追问蟋蟀鸣叫的含义,恐怕知者更少。
动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蟋蟀是没有声带的。但是在它们的腹背上面,接近直翅的基部有一对发音器,形状是半圆形的。目卩是一块坚韧并且半透明的油黑色薄膜。当蟋蟀震动翅膀的时候,把体内鼓足的气流从发音器迅速地流出,那么发音器的薄膜震动,再加上两翅的举起和放下,翅膀与腹面的接触处不断地发出广狭不同的变化因而引起共鸣,蟋蟀便发出了不断变化的音符。它们的鸣叫种类与其生命活动的各个阶段有密切的关系,如“蛐蛐”“蝴蚰蛐”“铃铃铃铃”“的铃的铃的铃”等鸣叫有可能表示它们求偶、生殖、格斗、占巢等意思。
经过研究,当蟋蟀发出舒缓而悠长的普通叫声的时候,表示很孤单,好像是在召唤附近的同伴。当雄性蟋蟀发出轻柔、短促、柔情绵绵的叫声的时候,是在表示找到配偶。但是这只能代表爱情的初级阶段,还不能交配。当雄性接着发出一种酷似六弦琴与三角铃的旋律的时候,是表示雄蟋蟀在求爱。听起来让人感觉是在质诉衷肠,好来打动雌蟋蟀。等到雌蟋蟀终于被打动的时候,它们的声音会越来越紧促,也会变得越来越柔和,到了最后它们终于“洞房花烛”了,这个时候再仔细听听它们的声音会感觉逐渐缓和。
蟋蟀在进行生殖活动时发出的鸣声,能使其准确地找到配偶,并进行成功的交配。奇怪的是,这种在鸣声引导之下的交配总是只限于在同族中进行,不至于弄错对象。有人曾经观察到有两种外形和大小极为相似的蟋蟀,粗看起来很难辨别,但仔细闻听它们的鸣声,却有相当大的区别。看来,雌蟋蟀只对同族的雄蟋蟀的鸣声起反应。
然而,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完全了解蟋蟀的各种低吟浅唱的含义,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另外,还使科学家感兴趣的是,雄蟋蟀振翅歌唱时,雌蟋蟀就会循声追踪而至,雌蟋蟀为什么会成为雄蟋蟀的“知音”呢?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蟋蟀的鸣声可以当温度计使用。这些问题虽然都有了一些或多或少的解释。但是,要想完全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
澳大利亚夜蝴蝶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座蝴蝶雕塑纪念碑,并建有一座蝴蝶纪念馆。这是因为当地人将一种夜蝴蝶视为“澳大利亚的救星”,特意为它修建的。
1860年,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从美国、墨西哥引进了两种仙人掌,人们想用它作为牧场四周的绿篱栅。可万万没有想到,生命力极强的仙人掌一遇到澳洲极为适宜的温度和肥沃的土壤,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开来,几棵仙人掌不用多久便成为一大片“带剌的丛林”。只20年时间,3000多万公顷的土地全被这些多剌植物占领,并且以每年50万公顷的惊人速度向外扩展它的地盘,大片的沃土成牧和用的。
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展开了与仙人掌的大规模斗争。人们用刀砍,用火烧,连根拔,但都收效甚微。没等老的除尽,新的又生长起来。用尽了各种方法之后,陷人困境的人们将眼光转向专吃仙人掌的昆虫。一位昆虫学家发现阿根廷有一种专门在夜间活动的蝴蝶,它翅长4厘米左右,灰褐色,它只以仙人掌为食,而且胃口很大。于是他将几千粒这种夜蝴蝶虫卵带回澳大利亚繁殖、放养。果然,夜蝴蝶成为仙人掌克星,所到之处,成片的仙人掌被吞噬、消灭。到了1935年,3000万公顷的土地又重新成为丰沃的农耕地和牧场。
如今澳大利亚虽还可常见仙人掌的踪影,但夜蝴蝶绝不会给它们大量繁衍的机会。虽然这种夜蝴蝶其貌不扬,远不如其他蝴蝶漂亮、惹人喜爱,但是人们对它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大家知道,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夜蝴蝶在20世纪初仙人掌的毁灭性灾害中拯救了澳洲大陆。
火蚁北伐
你可别小瞧蚂蚁这小小的东西,它可是动物中最具有攻击性的好战的物种,而能将这种侵略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要数歹毒的火蚁了。
在美国每年约有500万人被火蚁咬伤,在这其中有2.5万人伤势比较严重,因而不得不上医院。如果你不4、心在它们的占领区行走,那被蜇咬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因为人被蜇咬后会有一种火烧火燎的感觉,火蚁也因此而得名。最可怕的是,还有的人会被火蚁咬死。在美国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如果对火蚁的毒素过敏的人,还会出现恶心、头晕眼花、全身发抖等症状。
为了抵制火蚁的威肋、,美国南部的人们采取了一些耗费人力、物力的办法企图根除它们,但是这绝不是的事情。因为它们不仅要扼杀火蚁,还要阻止火蚁北伐。幸好美国的自然条件一北部的严寒天气成为它们北伐的绊脚石,使得火蚁“望北兴叹”不敢轻易迈步。
可是,有些研究结果令人十分恐惧,外来的黑火蚁与红火蚁的混血儿似乎比它们父母更具有耐寒能力。如果这个结果被证实的话,那么保护北美洲的天然屏障就会完全崩溃,火蚁家族将会大举北上,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专家们曾认为,田纳西州的严冬可以把那些可恶的家伙拒之门外。但是在一次昆虫讨论会上,来自田纳西大学的几位研究人员却对这一论断提出了异议。因为在野外,火蚁可以在它们的地下宫殿中取暖以防御寒冷。所以那些用零度以下的气温来限制火蚁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在科学家的努力研究下,发现那些杂交的火蚁在寒冷中存活的时间比它们的父母都要长。这种杂交的火蚁御寒能力的增强无疑将会让它们的家族大举北上,但是有一部分的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火蚁在短期内好像已经达到了殖民王国的北部边界了,这是由它们的行为习惯决定的。如果真的向北部扩张,还得需要调整它们的行为习惯。
可是,为什么这些杂交品种会具有如此之强的御寒能力呢?换句话说,导致其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动物学家们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蝈蝈儿的恋歌
说来有趣,有些昆虫的“耳朵”不是生长在头的前方,而是长在身体的后部,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有点不伦不类。
譬如蝈蝈儿、蟋蟀和蚱A的耳朵就是位于后爪上的,粗看起来,犹如一条细缝,直通一个囊袋,囊袋的底部是一层绷得很紧的薄膜,宛如鼓膜一般。在这层薄膜后面,有一充满空气的腔室,声波在这儿引起空气振动,薄膜的这种振动剌激着分布在周围的感觉细胞,于是就产生了听觉。
蝈蝈儿不但是歌唱的好手,也是一流音乐欣赏家。当雄蝈蝈儿用它锯齿状的爪子当“琴弓”,在锋利的翅膀边缘上拉起“小提琴”时,那优美的乐调,能够深深地打动异性朋友的心,作为回报,雌蝈蝈儿也会随即奏起自己的情曲来。如果两支情曲合拍的话(即意味着属于同一种族),那么雄蝈蝈儿就会骚动起来,向着情歌所在的方向跳跃而去。
但这时雄蝈蝈儿还不能确定对方究竟是雌性还是雄性,为了探明情况,它会在自己的歌声中掺人若干“战争叫嚣”。如果对方也用同样的声调回答,事情就变得明朗化了,即证明对方一定是只雄蝈蝈儿。如果没有战歌回敬,则意味着交上了好运,于是互相接近,一对有情人终将结为连理。不过话说回来,为了保证能单独接近雌性朋友,它仍然要发出短暂的战争呼叫来排斥可能插进来的情敌。这些事实,不但说明蝈蝈儿找对象时十分谨慎、认真,也证明声音和听觉系统在它们获取信息时所处的重要位置。
当然,像蝈蝈儿这样的例子,在昆虫界并不太多。事实上大部分昆虫,不仅是个哑巴,没有发声系统,而且还是聋子,根本听不到自然界的美妙乐曲,它们当然得用其他手段来找对象了。
萤火虫发光之诚
初夏,闪烁的黄绿色荧光是萤火虫互相交流的工具,而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萤火虫会发出橙色或红色的光。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很多。它们体内能产生防御性类固醇,发出的光脉冲会让食虫动物觉得它们不好吃。许多成年萤火虫以同类特有的模式闪光,从而能够区别异性成员。
不同种类的萤火虫,闪光的节律变化并不完全一样。美国有一种萤火虫,雄虫先有节律地发出闪光来,雌虫见到这种光信号后,就准确地闪光2秒钟,雄虫看到同种的光信号,就靠近它成为情侣。人们曾实验,在雄虫发光结束时,用人工发出2秒钟的闪光,雄虫也会被引诱过来。另有一种萤火虫,雌虫能以准确时间间隔,发出“亮一灭,亮一灭”的信号来,雄虫收到后用灯语表达“悄悄话”,立刻发出“亮一灭,亮一灭”的灯语作为回答。
通常雄、雌萤火虫都会发光,而雌虫的光度稍微弱一些。发光器的位置通腹部第六节或第七节的腹面,发光原理是发光器内所含的发光质和气管内的氧气结合而产生的“冷光”,通常一明一暗的发光程度是和呼吸节奏有关联的,而不同种类萤火虫的雌、雄虫每次所发出的闪光次数和明暗的间隔又都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在黑夜中辨别彼此的身份了。多数种类萤火虫的雄虫有翅,而雌虫无翅,所以在夜空中一边飞一边发出求偶闪光信号的大多是雄虫,雌虫则停在枝叶上发出比较微弱的闪光信号,当雄虫察觉到同种类雌虫所发出的闪光信号便会朝它飞去。
萤火虫的生活史也颇为有趣,除了成虫外,它们的卵、幼虫和蛹竟然也能发出荧光,真是亮晶晶地度过一生。幼虫具有一对镰刀状的大颚,以河螺、蚯蝴、蜗牛等为食。猎食时以大颚剌人猎物体内,注射毒液使猎物麻痹,并注人消化液,将猎物组织消化成液状后吸取汁液。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萤火虫种类有2000多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屎壳郎滚粪球的秘密
屎壳郎,这种小甲虫名字本身似乎就散发着臭气。“屎壳郎打喷嚏一满嘴喷粪”“屎壳郎戴花一臭美”,这一类俏皮话更使屎壳郎臭名远扬。
屎壳郎,学名叫蜣螂,亦称蛄蜣,是一种鞘翅昆虫。这种昆虫有角质的肥厚前翅,无明显翅脉,因而称为“鞘翅”。因它体躯比,有光,为“甲虫”。鞘翅是昆虫纲目中最大的目之一,种类约占总虫数的40%。蜣螂就是鞘翅昆虫中的一种。它的虫体是暗黑色,触角赤褐,末端膨大。
屎壳郎是有“专长”的,只用它来打趣取笑是有点不公道了。
每年夏、秋季节,当你漫步山间小径或草原旷野时,常会看到一对对黑色的小甲虫,在用力滚动着一块乒乓球大小的垃圾,漫无边际地行进着,这就是人们经常作为趣谈的“屎壳郎推粪球”。屎壳郎在昆虫中推粪球的本能最为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