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幼儿园那天,家里可以搞得像过节一样,让孩子吃节日食物,穿节日服装,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特别好的事,盼望已久的事,让他在“隆重欢送”下欢欢喜喜地进入幼儿园。到了幼儿园,把孩子交给迎接的老师,家长应立即离开,不要千叮咛万嘱咐,与孩子及老师讲个没完没了。孩子看到家长这么不放心,自己也就会对家长的即将离开感到不安。所以,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保持孩子上幼儿园的欢乐心情和稳定的情绪。
孩子进入幼儿园会开始与成人(老师)、小伙伴之间建立交往关系,同时与父母的关系也会出现波折。如果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或者与老师、小朋友之间产生不信任等,都会让孩子的“分离焦虑”时间持续很久。作为家长,首先应尊重孩子,另外也需要一定的学习。
有的孩子不太喜欢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喜欢观察别人后再去参与。作为家长,不要过早评判孩子的行为,允许孩子以各种形式表现自己最原本的状态。
小贴士
一旦决定把孩子送幼儿园,家长就必须坚持到底。如果孩子一开始不适应,有些哭闹,家长不要有所顾忌,时间长了就会好的。所以问题不在于孩子的哭闹,而在于父母的态度坚定与否。如果父母态度不坚定,孩子就有机可乘,就会反反复复,迟迟适应不了。
温馨提示
平时家长切忌拿幼儿园吓唬孩子,千万不要用恐吓的口气威胁说“你再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或“看幼儿园老师怎么治你”。这会使孩子觉得幼儿园是惩罚人的地方,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不太建议孩子提前入园,孩子2岁左右正是自我感、自主意识形成的时候,比较专注于自己,他向往与家长一对一的自由,还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3岁半以后的孩子会愿意去交往,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适应集体生活会比较快。4岁的孩子会进入交往、情感的敏感期,因此,要遵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另外,在整个幼儿阶段,也不建议孩子全托。
保姆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
基本知识ABC
有时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父母的性格都比较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而他们的孩子却文静、内向、不善于跟人和睦相处,原因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保姆的性格正是如此。还有的幼儿甚至连处世的态度、说话的语气都酷似保姆。由此可见,保姆的性格很有可能为幼儿的性格打上深刻的烙印。
关键词:不出危险、选择
专家答疑
(1)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保姆带孩子,就是着眼于如何“照顾”好孩子,不让他们饿着、哭着、累着、困着,只要完成主人交给的任务就行了,至于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如何和孩子建立更亲密、温暖、信任的关系,根本不在她们的考虑之内。
(2)“不出危险”为保姆工作的第一要则,有时却剥夺了孩子感知的机会。有的保姆怕孩子摸这碰那,不大愿意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原因只有一个,怕出危险。太多的限制,无疑剥夺了孩子学习、体验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从运动中学习、从操作中感知的机会。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保姆都视“不出危险”为工作的第一要则。
(3)保姆的个人家庭背景,不能给予孩子真心的关爱。部分保姆由于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原因,嫉妒孩子有幸福的童年、有富裕的家庭……她们体验到的是极度的不平衡,因此当面对孩子时,她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他、爱他,给以温暖、拥抱和微笑。
小贴士
保姆在心理方面应具备如下一些素质:
(1)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乐观主义素质。乐观主义者的这种“乐”的情绪很容易使孩子受到“乐”的感染,进而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富有同情心和耐心,智商正常。年幼的孩子在身心方面都需要得到细心的呵护,没有同情心和耐心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只有智力正常的保姆,才有可能给孩子以“灵性”。
(3)有自信心,不卑不亢。
(4)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如吃相、站相、坐相,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公德等)。因为孩子年纪小,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5)能讲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6)掌握心理教育的一些常识。比如,不能用“鬼怪”、老虎之类的东西来吓唬孩子,不能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注意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等。
上述所列的这些心理素质,有些是可以在短期内训练提高的,而有些则是很难扭转的。这方面我们在选择保姆时亦应适当地注意。
温馨提示
孩子的感知十分敏锐,由于长时间与保姆在一起,又得不到母亲般的抚摸、微笑的乐趣,容易烦躁不安、喜欢哭闹。日后他与人建立亲密和信赖关系时会出现障碍,比如:与人有疏离感、缺乏信任和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等。
由于和保姆在一起的时间比家长多,孩子在心理上会对保姆形成依赖,产生一种隐形的母子关系,保姆就成了孩子的“心理妈妈”。对孩子来说,“心理妈妈”的影响要大过父母,因而不能忽视对保姆的少儿心理培训,也不要频繁换保姆,否则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在换保姆时,提前告知孩子是个明智之举。因为让孩子发现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不告而别,对他而言,同样是一种伤害。
小学儿童心理有什么特点?
基本知识ABC
儿童在经过了婴儿期的第一个儿童发展心理学图生长高峰以后,逐渐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大多数的6~10岁儿童身体发展便出现了相对平缓的状态,所以小学5、6年级之前儿童身体一般是稳步向上发展的。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表现在:
(1)身高和体重。身高和体重同时标志着儿童内部器官,如呼吸、消化、排泄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的发育情况。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
(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和神经系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脑重量的增加、大脑皮质结构的复杂化和脑电波的改变上。从大脑皮质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小学阶段,大脑皮质逐渐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这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习和生活任务提供了基本保证。
关键词:注意的记忆
专家答疑
在小学阶段,重点要注意小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的发展: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图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2)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记忆活动有无目的性,可以将记忆划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能够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作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但一般来说,幼儿阶段无意记忆占优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小学1~3年级,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到了小学高年级(4~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记忆的发展,4年级学生的有意记忆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记忆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
小贴士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在遇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孩子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因而就更应注意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温馨提示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因此,要为儿童提供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学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形成和评价自我的概念,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也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青春期心理有什么特点?
基本知识ABC
青春期少男少女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所以在心理上会出现不安与上进等特性。
关键词:动荡性、社会性、自主性
专家答疑
(1)动荡性。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和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2)社会性。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青春期后期完成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中,豁然开朗地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很想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如模拟角色活动“假如我是校长”和“假如我是班主任”,对自治、自理、自立、自行结社、创办协会及刊物等的要求,充分表明他们思考问题已远远超出学校的范围,做集体、国家主人翁的思想开始萌发并日益强烈。尤其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重要问题。他们在考虑未来的志愿及抉择时,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具现实性和严肃性。
(3)自主性。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小贴士
心理专家表示,保持青春期心理健康,不妨多学习一些基本的哲理和道德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
温馨提示
青少年应做到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不患得患失,不自寻烦恼,用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充分地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有自知之明,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能经受得起悲痛、欢乐、失望等刺激,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应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保证稳定平和的心理反应。
青春期性心理卫生问题如何调适?
基本知识ABC
青春期性生理发育成熟的速度因人而异,一些女孩只需1年左右,另一些则长达5~6年或更久。青春期发育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家人过去青春期启动年龄、遗传、种族、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营养、气候、身体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
青春期少年常因自己的外表所苦恼,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质,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包括扩大性活动的范围,如对异性拥抱、接吻、爱抚,甚至发生性交关系。
关键词:疏远、向往、接近
专家答疑
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不同:
(1)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2)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时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恋年长异性现象,恋长者少年对成年或老年异性出现依恋。
(3)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