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900000009

第9章 伤寒论注释(4)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感寒,至春发者是也。疫者,暴厉之气是也。占前斗建,审其时候之寒温,察其邪气之轻重而治之,故下文曰: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冬寒、春温、夏热、秋凉为四时之正气也。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其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此为四时正气,中而即病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此为时行之气,前云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是也。

从立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此为疫病也。是数者,以明前斗历之法,占其随时气候发病,寒热轻重不同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疑漏“或有至而不去暠此一句。按《金匮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故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暠《内经》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暠即是观之,说漏明矣。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内经》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暠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天地阴阳之气,鼓击而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各正一气也。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肃而至杀也。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十月六爻皆阴,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于卦为复,言阳气得复也。四月六爻皆阳,乾卦为用,阳极阴来,阴生于午。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于卦为姤,言阴得遇阳也。《内经》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是阴阳相接,故曰合。阳退于酉,阴退于卯,是阴阳相背,故曰离。《内经》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天地阴阳之气,既交错而不正,人所以变病。《内经》曰: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内经》曰:“养生者,必顺于时。暠春夏养阳,以凉以寒;秋冬养阴,以温以热。所以然者,从其根故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

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不能顺四时调养,触冒寒温者,必成暴病。医者当在意审详而治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王,风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夏肝衰,然后始动。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不能外发,故攻内而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谷不化而色黄。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则干于肺,肺以秋适王,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冬以阳气内固,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咳嗽。

当夏之时,暑气大行,夏伤于暑,夏以阴为主内,暑虽入之,势未能动,及秋阴出,而阳为内主,然后暑动传阴而为痎疟。痎者二日一发,疟者一日一发。当冬之时,寒气大行,冬伤于寒,冬以阳为主内,寒虽入之,势未能动,及春阳出而阴为内主,然后寒动传阳而为温病,是感冒四时正气为病必然之道。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

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居亦异。是[故]黄帝与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东方地气温,南方地气热,西方地气凉,北方地气寒。西北方高,东南方下,是土地温凉、高下不同也。东方安居食鱼,西方陵居华食,南方湿处而嗜酸,北方

野处而食乳,是餐居之异也。东方治宜砭石,西方治宜毒药,南方治宜微针,北方治宜灸焫,是四方医治不同也。医之治病,当审其土地所宜。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暠是伤寒为病热也。《针经》

曰:“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暠是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发。风府,穴名也,项中央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以上连风府。其经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阳明血气俱多,尺寸俱长者,邪并阳明,而血气淖溢也。太阳受邪不已,传于阳明,是当二三日发。其脉侠鼻者,阳明脉起于鼻,交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还出系目系。身热者,阳明主身之肌肉。《针经》

曰:“阳明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暠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不得卧者,胃气逆不得从其道也。《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暠春脉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阳受邪也。二三日阳明之邪不已,传于少阳,是当三四日发。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府者,入府则宜下,故云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阳极则阴受之,邪传三阳既遍,次乃传于阴经。在阳为在表,在阴为在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阳邪传阴,邪气内陷,故太阴受病而脉尺寸俱沉细也。自三阳传于太阴,是当四五日发也。邪入于阴,则渐成热,腹满而嗌干者,脾经壅而成热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少阴,肾水也,性趣栙下。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也。四五日太阴之邪不已,至五六日则传于少阴也,是少阴病当五六日发。人伤于寒,则为病热,谓始为寒,而终成热也。少阴为病,口燥舌干而渴,邪传入里,热气渐深也。

栙趣,同趋。下同。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缓者,风脉也。厥阴脉微缓者,邪传厥阴,热气已剧,近于风也,当六七日发。以少阴邪传于厥阴,烦满而囊缩者,热气聚于内也。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三阴受邪,为病在里,于法当下。然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故云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经》曰:临病之工,宜须两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至于传经,则亦阴阳两经俱传也。始得一日头痛者太阳,口干烦满而渴者少阴;至二日则太阳传于阳明,而少阴亦传于太阴,身热语者阳明,腹满不欲食者太阴;至三日阳明传于少阴,而太阴又传于厥阴。耳聋者少阳;囊缩而厥者厥阴;水浆不入,不知人者,胃气不通也。《内经》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云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暠谓三日六经俱病,荣卫之气不得行于内外,府藏之气不得通于上下,至六日府藏之气俱尽,荣卫之气俱绝,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六日传遍,三阴三阳之气皆和,大邪之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间者,瘳也。十二日传经尽,则当瘳愈。若过十三日已上不瘳,尺寸之脉沉陷者,即正气内衰,邪气独胜,故云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异气者,为先病未已,又感别异之气也。两邪相合,变为他病,脉阴阳俱盛者,伤寒之脉也。《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暠《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暠则为前病热未已,再感于寒,寒热相传(抟),变为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此前热未歇,又感于风者也。《难经》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暠风来乘热,故变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此前热未已,又感温热者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为病最重。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此前热未已,又感温气者也。温热相合,变为温疫。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凡觉不佳,急须求治,苟延时日,则邪气入深,难可复制。《千金》曰:“凡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暠此之谓也。小儿女子,益以滋甚。小儿气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于滋蔓。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文理缝会之中也。《金匮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暠邪客于皮肤,则邪气浮浅,易为散发,若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矣。《金匮玉函》曰:生候长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药,委以良医,病无不愈。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邪在皮肤,则外属阳而易治;邪传入里,则内属阴而难治。《内经》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暠昔桓侯怠于皮肤之微疾,以至骨髓之病。家有患者,不可(可不)备虑。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千金》曰:凡始觉不佳,即须治疗,迄至于病,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差。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如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是也。邪既传变,病势深也。《本草》曰:

病势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服药正(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内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偏隔,周身不通而病。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始自皮肤,入于经络,传于藏府是也。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已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表证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除,犹生寒热也。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

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外无表证,里有坚满,为下证悉具。

《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暠下证既具,则不必拘于日数。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下之不当,病轻者证犹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乎。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表为阳,里为阴。阴虚者阳必凑之,阳盛之邪乘其里虚而入于府者,为阳盛阴虚也。《经》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暠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者是矣。下之,除其内热而愈,若反汗之,则竭其津液而死。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阴邪乘其表虚,客于荣卫之中者,为阳虚阴盛也。《经》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暠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者是矣。汗之,散其表寒则愈,若反下之,则脱其正气而死。《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暠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神丹者,发汗之药也。甘遂者,下药也。若汗下当则吉,汗下不当则凶。其应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汤者,发汗药也;承气汤者,下药也。《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投汤不当,则灾祸立见,岂暇计其日数哉。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同类推荐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之祖”。
热门推荐
  • 近报丛谭平虏传

    近报丛谭平虏传

    传中记述清太宗领兵绕道入关,破喜峰口,陷遵化、顺义、良乡,过蓟州,围京城,明督师袁崇焕星夜驰援,总兵尤世禄、满桂、祖大寿力战破敌,清兵退走。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飘香剑雨(吴优、任言恺主演)

    飘香剑雨(吴优、任言恺主演)

    吴优、任言恺主演的青春武侠大剧2月8日爱奇艺播出。江湖云诡波谲,飘香风波又起。《飘香剑雨》,是古龙“江湖名篇”系列之一。当正义威胁到了生存,一个人该如何抉择?本书中古龙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名满江湖的铁戟温侯吕南人因妻子背叛自己、改嫁武林恶势力“天争教”教主萧无,打算从此隐姓埋名,躲避仇家。然而他与生俱来的正义之心却让他结识了一帮武林正道好友,更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功。正当他准备踏上为武林除害的复仇之路时,却突然得知前妻曾为自己产下一子,当天就被人掠走……等待着这对父子的会是怎样的命运呢?吕氏父子让我们知道,为了正义而不惜牺牲一切者,谓之侠!
  • 新编咳喘病配餐宜忌

    新编咳喘病配餐宜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营养、健康问题。药补不如食补,一日三餐不仅仅只是为了充饥果腹,“怎样才能吃得可口?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书帮您从花样繁多的菜式中精选出适合您的营养好菜,有针对性地介绍几百道常吃、易做的菜式,集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全面性于一体,一定能够满足您和家人的需要。最新、最全、最完美的咳喘病配餐大系!方便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人士阅读。
  • 毒医傻后

    毒医傻后

    而且选的还是这么有节奏感的一声神曲……这时候床上的两个人心情都十分特别非常的不好。这个傻子在搞什么?差点让他从此以后都一蹶不振!这就好比箭在弦上,就要发出去的那一刹那,突然被人喊停,你说什么感觉?“傻子,我要杀了你!”龙浩然一下子站了起来,连鞋也不穿,裸着身躯,手掌一挥,内力蓬勃而出,铁栅栏应声倒地,龙浩然直直的来到欧阳蒲草面前,高大的身……
  • 眼川

    眼川

    《眼川》讲述:因为妹妹的病而回到老家的小村庄,像是新的平静生活的开始。为去世的母亲扫墓后,姑姑为了平复兄妹的心情,将他俩带到了那个名叫“眼川”的小溪旁。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他俩,但是异样的视线,却颤抖了哥哥的情绪。原本打算在这样宁静的小村庄里,平静度过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却发现,一切都不如期望。医院里眼神空洞的少女,眼川旁莫名其妙的请求,让他的疑惑萌芽;即使是最亲的人去世,也不被允许参加的葬礼,将疑惑膨胀;误入的密室,那神秘而恐怖的场所与漠然的袭击者,将他们的疑惑化作恐惧!
  • 光明纪元

    光明纪元

    文明的宿命,毁灭和复苏,无止尽的轮回原罪的深渊,世界被崩毁,只有余烬残存黑暗笼罩下,无边废墟中,唯有一人独行将血罪消泯,撕破那黑幕,光芒笼罩大地《光明纪元》简体版图书近期各大书店上市,敬请大家关注和支持下!!血丝盟主群:187999419血丝正版群:6767886普通群:27310288(1000人)109041501(500人)113298136(200人)136116811(200人)13146178(200人)再加一个45148179(2000人的新群噢~)
  • 恶魔王子在身边

    恶魔王子在身边

    “白痴男,你怎么会在这?”我先发制人的询问道。“谁允许你出现在这的?”嗜血的杀气。“我在不在这关你屁事?你先回答我。”“马上给我消失,别以为我不打女生。”“恩,他为什么会在这?”我指着白痴男问阿姨。“这是本少爷家。”也不知道自己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竟然遭到如此报应,不远千里来寻找救命恩人不成,却阴错阳差的住进了该死的尹曦澈家里,有钱了不起吗?长得帅了不起吗?欺负我有糖吃啊。-------------------------“最好离我远点,否则有你好看,还有,别爱上我。不然你会死的很惨。”他面无表情,语气冰冷的警告着我。“哈,最好这样,这也是我所希望的,本小姐心有所属,你放心好了。”“呵,那最好。”他嘴角挑起一个不屑的弧度,好看而冰冷,让人看着只打寒战。------------------------救命恩人多次寻找未果,我决定死马当活马医,来个一步到位,登报寻找相亲。前几次来找我见面的竟然都是大叔级别的,拜托,您来之前没看到报纸上的要求吗?老眼昏花。这些都不足以让人生气,最可恨的是后几次见到的都是极品帅哥,正当和帅哥相谈甚欢准备问及往事之时,这个该死的尹曦澈又一次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我的好事。“晓璐,怎么出门也不说声,害我好找。”“你是谁?我又不认识你?”“真是任性,孩子都有了,还说不认识。”“妈咪……”“啊……哪来的孩子?”某蓝其他文文《太子,为师教你别得瑟》http://m.pgsk.com/a/276130/某蓝新开的坑,强烈推荐大家收藏下,嘿嘿。保证按时更新哦。因为群里没人说话,蓝就解散了,亲们有事可以留言哦,每条蓝都有认真看。也可以加我qq:1435005658,千万不要加群了哦,多谢合作。o(∩_∩)o推荐好友文文:《冷酷王子的冰山公主》厌_丗http://m.pgsk.com/a/261390/《恋上你的天》爱的城池http://m.pgsk.com/a/284472/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二十几岁以后这样做女孩命最好

    二十几岁以后这样做女孩命最好

    每个女孩心里都藏着一个斑斓的梦,梦的深处坐着白马王子,不管你现在是否邂逅了,谦谦君子,青蛙王子,恐龙公子,或者依然在等待机会,人生主题只有一个,做个好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