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地乌鳢的人工繁殖经验得出:乌鳢催产孵化相对容易,但鱼苗培育较难。根据浙江省乌鳢人工繁殖的报道,催产率可达到平均90%以上,高的达到96%—100%;孵化率平均在80%以上,高的可达到98%。而鱼种培育仅达到28.52%,最高的30%—40%左右。鱼苗培育工作量大而细致,成活率低,稍有疏忽,则前功尽弃。乌鳢鱼苗的培育尚未完全过关,需要克服各种抑制因素,提高苗种成活率,降低成本,培育出大批量的乌鳢苗种,这是推广、发展乌鳢人工养殖的技关。
根据各地乌鳢苗种培育的方法归纳起来基本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将鱼苗投放于小土池,一直培育到鱼种出池。这种方法设施简陋,投人少,成活率低,适合自繁自养、小规模的渔场。二是分鱼苗、鱼种两个阶段进行培育,根据鱼苗发育的阶段性、食性和对环境要求上的差异分别培养,此方法适合大规模培养鱼种催比较科学催成活率高。
(一)仔鱼的驯养
仔鱼出膜的时候,个体尚未发育完全,全身表皮覆盖着一层色素细胞,没有鱗片,体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和油球,各种鳍条均未发育,非常娇嫩;活动不能自主,只能摇摇尾巴,轻轻侧身晃动。经过孵化器4天的暂养后,个体发育基本完全,长达7—7.5毫米,已能平游,并能向稍深水体游动,口能启张,有寻食的行为。第五天,体长达到8毫米,卵黄囊完全消失,活动更灵活,能沿着池边结群洄游,开始觅食。此阶段白天在水面洄游,晚间成群栖息水面的草丛里或池边、池角。洄游逐渐向深处发展,鱼的灵活性力卩强,眼睛黑色力卩深。总的说来,乌鳢苗比四大家鱼苗幼嫩得多,管理难度大,很容易受水流、水的晃动、风浪等因素的冲击,而粘在絹布、水草、池边上。很喜欢结群附在水面的浮悬物上,如水草、泡沫块、长满水霉的未受精卵块(太阳卵)等,容易窒息死亡。特别是吸附在“太阳卵”上,被水霉菌丝所缠绕和水霉的感染而大批死亡。还会受到“太阳卵”溢出的油球、污染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孵化器中驯养几天后,当鱼苗基本上能灵活游动、觅食正常后,即可移人鱼苗培育池。
驯化阶段的主要措施是:鱼苗出膜后4—5天,开始投喂小型的浮游动物(轮虫、水蚤等)或其幼体,浮游动物的个体控制在200微米左右。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一般4小时1次,1天6次。经过3—4天后,数量逐渐增加,次数逐渐减少,过渡到1天2次比较恰当。有的单位开始投喂时采用蛋黄液,每次投喂量为每1万尾苗投喂30毫升蛋黄液。蛋黄液的配制方法是:鸭蛋或鸡蛋煮熟除去蛋白,留取蛋黄晚n1倍的水,充分搅匀即可使用。
根据生产实践观察,鱼苗出膜后的第五天到第七天死亡率较高,鱼苗浮于水面,游动缓慢,腹部膨大,头部弯向腹部,不久死亡。经显微镜压片检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胀腹死亡,肠胃道中有较多的浮游动物残体和消化不了的甲壳;另一种是萎瘪死亡,消化道中空无食,说明开口饵料不适口而致死亡。开口饵料可采取天0—天0目的浮游生物网捕捉浮游动物,捕捉时最好在浮游生物网的口上加罩一块鱼网(网目0.5厘米)。因浮游动物大量生长在污水、肥水中。垃圾杂质较多,这样可以防止污屑进人浮游生物网,可以减少捕后拣污工作,减少浮游生物的死亡。捕得的浮游生物再以过40目网絹清水过滤,滤液中含有大量小规格的浮游生物供小苗开口时食用,滤渣主要是大型浮游生物,可投喂幼鱼。通过这一措施后,鱼苗驯养期的成活率有了提高。在动物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增投少量蛋黄液、豆浆等。
动物饵料的来源,一般是天然捕捞。在一些越肥越黑的浅水河、沟、池塘等地方越多。但这些地方水体复杂,捕得的浮游动物中会有复杂的污染物和传染病菌。浮游动物一般是早晨最多,因早晨容易缺氧浮头,其次是傍晚,白天较少,特别是阳光较强的时候或连续阴雨、河水上涨时,数量就极少。所以如以捕捞浮游动物养殖大批量乌鳢幼鱼,常受气候影响容易产生供不应求,影响鱼苗培育。为此,在乌鳢人工繁殖时必须进行一些动物性饵料培养,如蚯蚓、蝇蛆等,特别是工厂化育苗时更需要培养动物的配套设施,把天然捕捞和人工培养结合起来解决苗期饵料。目前乌鳢的人工开口配合饵料和仔鱼期饲料尚未解决,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鱼苗出膜后1—7天,有严重集群栖息现象。同时投喂的活“红虫”也有集群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鱼苗个体长大,呼吸量也增加,很容易引起缺氧而造成死苗目为了避免集群时小区域范围内缺氧,并使鱼苗能及时捕获食物,在出现集群现象时,应用捞海或小盆轻轻搅动水体而驱散群集和淋水增氧的方法,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水质管理上,总的是保持水质清新,含有一定的溶氧。这一阶段主要是继续清除未受精死卵、卵膜和死苗,因这些都是很容易腐败、污染水质的因素,同时死卵、死苗会溢出油球,在水面上形成油膜而造成水体缺氧。随着鱼苗的生长同卩泄物也不断增加,所以每天要坚持排污1—2次。水泥池可以采取虹吸的方法,全面吸排污物,重点是池子的死角。网箱中孵化、仔鱼别化前要先刷箱、沉淀后吸污。
其次要注意换水,静水式的换水要注意水温的稳定性,换水前后温差不要超过2°C。尽管乌鳢对不良水质、缺氧等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但鱼苗的抵抗力毕竟较成鱼差,因而,及时适量换水是必要的,不但能提供足够的氧气,又能防止水质的恶化,为鱼苗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苗成活率。一般第一天换水60%—70%,第二天至第五天每天换水1次。
在驯养时可以用罗氏增氧机,将适当数量的气泡石(砂头)悬挂在培育器中,气泡石距池底要有20厘米同防止将池底部的污物泛起。增氧机不仅能增力卩溶氧,而且可以改善水质。采用微流水式驯养时,流量要、,一般采取球阀喷水增氧和进水,通过溢水口缓缓溢出,保持水质清新。
鱼苗阶段容易被水霉、原生动物所寄生。鱼苗出膜完全,捞除卵膜后用1—2毫克/千克的亚甲基蓝或15—20毫克/千克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一次进行预防,日常换人的新水应在贮水池中先用25毫克/千克生石灰或氯制剂等消毒处理,无药害后方可使用,并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为好。
当鱼苗驯养到5—6天(即出膜后的9—10天),鱼苗个体长达1—1.2厘米,体色从头部开始转黄色,鱼的呼吸系统更完善,鳍条等发育更完整,活动f旨力更强,能在水体中上下自由活动,正常捕食时同随着个体的长大同相对密度增高同容易产生摄食不足,加上池中有机物积累分解,水中容易产生缺氧,使鱼苗发病率相应提高,影响成活率。为了提高成活率,必须抓紧时间进行分养、移池,降低密度,进人夏花鱼种培育。正常情况下,仔鱼驯养期成活率为90%左右。
(二)夏花鱼种及小规格鱼种的培育
夏花可以采用网箱、水泥池、土池培育。由于池子结构不一,在养殖方法上有差别。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管理上亦有差异。总之,在管理方法上,要符合乌鳢的生长规律,而且操作方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鱼苗生长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将鱼苗培育成2.5—3厘米,需经过21—25天称为夏花培育;再经过21—25天,将鱼苗培育成6—8厘米时,称为小规格鱼种培育。乌鳢种的生长速度较快,大约经过全程60—75天,鱼苗即培育成10—15厘米的大规格鱼种。
苗种培育方法各地做法不一,归纳为鱼苗培育小规格鱼种、培育大规格鱼种培育。所以生产上分3个阶段,分别在2个以上的场所中进行;另一种是3个阶段在同一场所中进行。前者根据鱼苗的3个不同发育阶段和大规模生产鱼苗鱼种的需要来安,工厂化培育苗种就是按此方法进行的;另一种是3个阶段在同一场所中进行,这种方法常为小型的生产单位使用,因小型生产单位受人力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下面根据生产特点,把鱼苗培育、小规格鱼种培育归纳在一起介绍,分为工厂化培育苗种、土池培育苗种、网箱培育苗种,然后介鱼种育。
1.工厂化培育苗种
工厂化培育苗种分2个阶段:一是在水泥池中进行,将鱼苗培育成夏花;二是在网箱中进行,将夏花培育成小规格鱼种。
(1)水泥池塘(夏花培育)
(1)水泥池的规格与消毒:工厂化育苗第一阶段在水泥池中进行,水泥池的大小一般在5—10平方米,如果养殖场有现存几十平方米的水泥池亦可使用。培育池的结构原贝J上要便于进排水,全池f旨形成水流,进排水口有防逃装置,便于S水、排污、集苗等。池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以长方形比较好。在结构上略有差异,底部要有坡度,由进水处向排水方向质斜。出水口可开于一端,亦可开于中间。鳗鱼的白仔池、家鱼产卵池均可使用。池内有卩水口加上防逃管,防逃管用PC管进了上排列整齐、有一定密度的小?外面覆上网絹,这样有卩水口和排苗口共用一—L每池搭一个食台,食台低于水面10—15厘米。池内设有增氧装置,培育池上方用石棉瓦等搭一大棚,可以防止太阳直照和暴风雨袭击进保证环境的相对稳定,便于工厂化生产的操作管理和防病治病等。投苗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若是新建的水泥池,必须提前15—20天用清水浸泡,除去水泥中的碱性和有害物质。如果建好池子距离培育时间很接近了,可在清水中加人适量的米醋或磷酸去中和水泥中的碱性,到期排去池中的水。然后将蓄水池中经过消毒、净化、培育成嫩绿色的新水注人,水深0.5—0.6米,投苗前用1—2毫克/千克的亚甲基蓝消毒后待用。
(2)放养密度:一般止水式培育每平方米放400—500尾,微流水式培育每平方米放600—800尾,最高可达1000尾。以后根据鱼苗生长情况,慢慢进行分养进降低密度。经过2周的培育,鱼苗长达2.5厘米左右,养殖密度可以下降到每平方米250—300尾。3厘米以上可以转人鱼种培育池中培养。
(3)饲料及投饲方法:刚下池的鱼苗,仍以鲜活浮游动物(轮虫和水蚤)为饵料。要注意投喂量,一般每万苗每天投喂0.2—0.3千克活红虫。以后随着鱼体长大,饵料相应增加。饵料太少,吃不饱饵不但影响生长,甚至导致饿死;饵料过量,会引起鱼池中缺氧,严重时造成鱼苗死亡。饲料要适口,早期将捕捞的红虫用40目的纱絹过滤后,用其滤液中的小型水蚤幼体及轮虫投喂。当鱼苗长达1.5厘米以上时,红虫可以不经过滤,直接投喂,也可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鱼苗达2厘米以上时,除了每天投喂2次鲜活浮游动物之外,平时还可将死红虫装在18目的纱絹袋中,挂袋供食,每袋装死红虫500克,开始时每池挂上1—2袋,待习惯后,可直接喂死红虫。
每万鱼苗500克,每5天增加500克。如红虫供应不足,可以在死红虫中加人酵母蛋白、鱼粉或鱼肉糜、麦粉等。实践证明,投饲量一定要充足,使其饱食,这样鱼苗生长快。投喂袋装死红虫时,将袋挂在食台(网片)上面的水中,每袋装量不宜多,但袋数要多,这样能使鱼苗的摄食面增多饵让更多的鱼苗同时能吃到饵料,减少僵苗,提高成活率。2厘米以后,如果红虫供不上,亦可用水蚯蚓剁碎投在食台上。水蚯蚓要漂洗干净,经过消毒后才能用饵因水蚯蚓生长在污水沟中,环境比较脏饵容易带来病原菌。普通蚯蚓亦可以饵蚯蚓要经过暂养饵让其使体内污物排清后,加人少量食盐溶液轮暂养30分钟后剁碎投喂。
(4)饲养管理:
A.水质调节。水体环境是影响鱼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所以水质的调节是鱼苗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力卩强水质监测工作,在正常育苗池中,水中溶氧量应为3.2毫克/升以上。水泥池培育鱼苗面积,池水浅,个体,养殖密度大,吃不完的残饵和鱼苗的泄物在池底很易腐败,产生氨态氮、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并在腐败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溶氧。水体中过多的浮游动物也会与鱼苗争氧。因此需要将饵料投喂在食台上,便于定期清除残饵。静水式每天要换水2次,每次换去池水的1/3—1/2。每次换水前要先进行吸污,用皮管(塑料管)虹吸的方法进行。要全面吸取,不留死角。除投饲、摄食时停止增氧之外,要经常性开动增氧机增氧并不仅可以保证池水中的溶氧并而且可以改善水质。在鱼苗池中可以投放少量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氨氮的特点,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B.及时分养。当鱼苗长达2厘米时,不仅有了大小的分化,还出现食弱现象,特别是饲料投喂量不足的情况下更易发生食弱现象,因而长到2厘米以后就要开始分养。分养工作要及时,可采取每周换池一次。换池时放苗过筛,按规格大小分池放养。大规格的密度适当降低,同时将原池彻底清洗消毒。换池分养过程中都要带水操作,减少机械损伤。经过2—3次的换池分养,鱼苗可长到3—4厘米,就可移人大池网箱或土池,进行鱼种培育。
C.加强巡池。注重观察鱼苗的摄食、行动和水质的变化。若发现摄食不正常,有集群停滞在水面、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鱼苗体表色泽发生变化等现象,应引起重视。从水质监测、鱼体检查观察、调整投饲量等着手,及时采取防病治病措施;检查各生产环节的工作是否做好,进行查漏卜缺;避免因工作没有做好而造成的损失。巡塘时还要注意各池的防逃设施是否完好,防止逃苗。
(2)网箱培育小规格鱼种鱼苗培育到3厘米已达夏花规格时,应移人大水体网箱中培育大小规格鱼种。在乌鳢工厂育苗过程中,在繁殖季节里要连续催产6—7批以上才能达到上百万尾甚至几百万尾的产量,随着鱼苗的生长发育,养殖密度需要降低,加上饲料的改变,水体要求更大。采取在大水体中搭网箱培育鱼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