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寺又称“吴哥窟”。建于12世纪上半叶。吴哥寺雕刻为吴哥第二型(11世纪—12世纪)的艺术风格。位于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吴哥城(故城)南,是柬埔寨著名佛教古迹。
柬埔寨是东南亚的文明古国,大约5世纪起开始信仰佛教,并建立扶南国,首都在今天的吴哥。境内众多寺庙是历代的统治者不断兴修形成的。至9世纪,吴哥已变成了寺庙林立的“佛国中心”。
802年,高棉国王硏耶跋摩二世重建高棉王朝,定都吴哥,被称为“吴哥王朝”,至1432年吴哥王朝灭亡,前后六百多年。这一段时间是柬埔寨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也是柬埔寨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
吴哥寺周长5.6公里,建筑的整体平面呈“回”字形,主殿建在215米×180米的三层台阶上,有六个入口,上面有回廊环绕,廊壁内侧装饰有浅浮雕。第二层台基比第一层高出7米,绕台基也有回廊和不连贯的浅浮雕,主要是佛龛雕像。第三层台基是正方形,每边长75米,台基中心是一座距地面高65米的大塔,四周各一座稍矮几米的塔。
吴哥寺共由十六座相连的佛塔组成,每座石塔上都布满着雕刻。中央最大的一座镏金圆塔距台基高约45米,内有4米高的大佛一尊(现已不存)。两层台基的周围又有五十一座石塔。这五十一座石塔,几乎每一座石塔的四面都雕凿着一个巨大的菩萨面形浮雕,面呈微笑,嘴角微翘,双目紧闭,面容慈祥,给人以一种神秘感。这种宽面厚唇的笑容,美术史上称之为“吴哥的微笑”。
吴哥寺的回廊浮雕可算是这一辉煌建筑的另一最高艺术体现。第一层台基回廊内壁,是高2米、长800米的连续浮雕带,题材选自印度教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中的故事,比如毗瑟奴变乌龟顶山出宝、娶妻拿长生不老药的故事,毗瑟奴与妖魔战斗的故事,神猴助战的故事等,都极富想象力,充满了浪漫精神,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技巧也十分娴熟。
表现人间生活的题材,尤其是歌颂阇耶跋摩二世的内容,也是吴哥窟回廊浮雕的重要方面。其中一幅表现阇耶跋摩二世亲自带领众兵,征服掸族的战斗场面,下边横卧着掸人的尸体,国王率众兵奋勇向前冲锋。有一幅表现水战的浮雕画面,受伤的战士卧在船尾,被鳄鱼咬住身子,水下是双方阵亡的战士。
石塔四边凿造佛面,象征佛陀注视四方八界,给人间送去慈爱与威严。在两层平台的栏板上也布满了浮雕,题材一般都为现实生活,但其中也搀杂着其他各种形象。
从建筑角度看,吴哥寺也是完美而举世罕见的。它的建筑材料全为不同类别的石质材料,多为几吨重的方块石,没有使用灰浆黏合,仅靠自身重量与形状吻合而建成,方正牢固,至今没有变形倾斜,这必须是靠丰富的建筑经验和精确的计算才能达到的。
吴哥寺不仅规模宏大,比例也十分协调,对称法则与透视原理运用得相当巧妙,给人以高耸威严、稳定庄重之感。尤其中心高台上的宝塔,远望轮廓清晰、大方挺拔;近观精美细致,令人惊叹。
见仁见智
吴哥艺术的规模及其灿烂辉煌的程度,不仅是柬埔寨人的骄傲,也是整个东方人的骄傲。从建筑角度讲,它是任何一座西方建筑无法比拟的,它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以及所谓“世界七大奇观”的其他建筑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即使与中国的万里长城相比,除了规模之外,仅以艺术而论也是超越了的,因为长城仅是建筑,且以规模征服人,吴哥艺术是建筑与雕刻的综合体,有着更纯正的审美价值。
(范梦《东方美术史》)
一位法国人在其著作中谈到吴哥寺时说:“赞颂佛祖的精神史诗体现在动物身上和香气四溢的森林间,那里硕果累累,百鸟齐鸣。这些装饰性雕刻艺术同样通过妇女的慵懒与妩媚展现出来,这些妇人有的在虔诚祈祷,有的在轻歌曼舞,把丰富的梦幻点缀在神的迷醉的酣眠中。”
古代高棉艺术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圆雕像,让人联想起埃及艺术,有一种庄严和平衡的感觉。著名的“吴哥的微笑”使雕像脸部增添光彩。这种微笑不但在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脸上,而且在更为亚洲化的脸上出现:凤眼、柳眉、樱桃嘴。创造妖魔鬼怪的想象,也使吴哥艺术与中国艺术相关联。
对古代高棉人来说,“平衡只能通过在普通社会生活中的闪光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它们在这种社会生活条件之外寻找平衡,在巨大的和谐内部寻找平衡。在这种和谐里,生和死昏昏然不知根源与结局,它们把相等的威力混合起来,除却其自身而外不知其他的界限,他们就这样让生命消耗在生活中直至死亡的来临,随后又让死亡在它的腐朽中使生命之花重开”。
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古代高棉人以建筑与雕刻为主体的吴哥艺术,其规模和灿烂辉煌的程度,完全可以与世界上任何著名建筑雕刻群媲美而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