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然十分清楚,现在没有任何一种价值观或理念可以理所当然地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在尊重员工精神独立、自主判断的前提下,让他们清醒地对我们的企业信仰打出分,而不是指斥其为谎言或洗脑,无论其是否愿意像基督教徒对待圣经那样遵守与奉行,这已经是一家公司能够达到的最高管理水平了。
制度为信仰服务
一般认为,制度包括规则、道德两方面的内容。在国家和社会层面,规则就是法律,道德即是良俗;在公司管理的层面,规则包括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临时决定或领导者的决策,道德则为组织成员的敬业心和个人品德。
但是,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可能比弄清楚什么是制度更加重要。
在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制度起着保障群体秩序的作用,但是个体自身的行为规律和立法者建立的规则,两者并不完全等同。原因在于,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不受控的,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想法。
比如在部落社会,一群人齐心合力捕捉到了一只鹿,并把它带回了营地。
A说:“我认为出力最多的人应该分到两根大腿。”他出力最多,所以他盯上了鹿肉最肥的部分。
B不同意A的意见:“我认为受伤的人应该享用最美味的肉。”他受伤了,在搏斗时腰部让鹿角顶了一下,差点为此丧命,所以他提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要求。
这时C站出来,他不同意A和B的意见:“部落的每个人都应有份,鹿肉应该平均分配。”显然他没参加捕鹿大战,代表了所有的留守人员的利益。
大家面临分配战利品的问题时,想法出现了严重的不一致。起初分成了三派,后来阵营越分越多,同一阵营的人还有内讧,都在争夺这些鹿肉的所有权。人们七嘴八舌,越吵越激烈,最后差点打起来。这时部落的公约(规则)就可能变得无效,失去应有的控制力,秩序也就失控了。
对制度推崇者来说,他们认为制度决定一切,也能够摆平一切,但这样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当制度运行时,如果人们能够在相同的方向上,受到正面的作用力影响,不同利益的博弈就如同行云流水,一帆风顺,最后达成良性的妥协。
相反,如果两者背道而驰相互抵触,博弈的结果就会导致矛盾与对立的激化,甚至会使整个群体面临灭顶之灾。许多组织都是由于利益分配问题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使组织灭亡,分崩离析。
制度很重要,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制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它背后的那只手才是我们应该感兴趣的东西。
制度应该为我们的信仰服务。国家的制度为了国家的信仰--意识形态,企业的制度为了企业的信仰--文化价值观,个人的制度(原则)为了个人的信仰--精神追求。类似于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们的人生足迹也会有所区别,就像由不同的团队信仰决定的团队管理制度以及发展前景一样,它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拥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建立在信仰之上,并由此派生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行事规矩),违反规矩就会受到惩罚,但如果规矩不符合多数人的信仰,它也会逐渐被抛弃或者修改。
很多人每天都在纠结--能否真正找到自己生活在现实中的信仰依据?在企业中,我们的制度则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管理,建立上司对下属的有效引导。如果你能做到,意味着你就是一个可以给人们灌输信仰的“引导者”,你将能控制一切(包括你自己)。
信仰管理人,而不是制度。
制度永远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论在任何领域。
如果信仰变了,制度就要跟着变,否则信仰就成了空中楼阁,制度就成了无源之水。
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国的绝大多数公司中,我发现人们仍旧在强调“制度管理人”的错误观念。有位老板自信地讲:“我们创新的制度,有好的平台,这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但是呢?我发现他公司的员工跳槽率依然很高,甚至比一些制度不健全的公司还要高,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他的制度虽然完善,执行也很公正,但却是无源之水。他的公司没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没有树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企业价值观,换言之就是没有与制度相匹配的信仰。
制度的确立并非是为了管理人,而是为了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好地为人服务,体现企业信仰,保障我们企业追求的实现。
从这一点上讲,制度不是为约束员工、控制行为产生的,而是为了消除对员工的约束,让员工从思想层面接受并认可管理制度,进而自主地对工作内容担负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制度体系,放在A公司就如虎添翼,换到B公司可能就完全不行的原因。
要想实现很好的管理制度,我们必然要在员工的心中植入一个信仰--企业的价值观。我们要让这个信仰足够支撑员工的整个人生,至少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到一定的依据,就像一辆汽车,我们要给它匹配的汽油。一辆车适合93号汽油,如果你加了柴油,它就完全跑不动;勉强跑起来,也会把引擎磨坏。
当然,如果这个信仰已然植入了员工的心智中,那么他们所寻找到的依据,自然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我们的企业信仰相配套,擦出火花,融为一体--这样的企业管理才是最为成熟和智慧的。
也就是说,所有的制度都是为我们的组织信仰服务的。当然,每个人在面临自己的人生经历、工作经历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迷茫的地方。对于管理者来说,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在方方面面给予员工引导和帮助,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并获得他们的承诺--适应我们提供的信仰体系和制度环境。
我们需要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员工,而非坐在办公室居高临下地用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员工,包括他们的心理状态、追求、梦想和能力,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逐步积累符合他们发展的职业信仰,而且要与企业信仰相结合。当这种初步的信仰体系被建立起来,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总之,制度有时很神奇,但有时会是一纸空文,有时也会是受到员工唾弃的垃圾桶。如果你总是拿制度吓人,却缺乏强有力的坚实的支撑,结果会很不妙。如果你能先给予员工一个充实的信仰,让他们认同企业文化的存在,并看到自身的发展潜能,你提供的制度才能激发与释放员工的价值,引导他们形成强大的自律性,为我们共同的事业服务。
“欢迎来到旧金山的梦剧场!”
2011年,我在旧金山的宾利大道参观了一家伟大的制片公司,他们的洗脑风格具有超凡的魔力--它为所有的员工制造了一场关于“梦”的盛宴。他们努力让来到这里工作的人,每天就像在梦境中一样,这是其他行业和公司无法给予的“奢侈品”,即便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做不到。
编剧克莱威尔说:“我喜欢给公司写剧本,因为老板总是对我说,嘿,不要告诉我你准备写什么,你尽情发挥就好了,这是你的世界。”
“但是,”他说,“在别的公司,我会不停地听到老板大喊,停一下,让我看看你写了什么东西,然后他把自己不喜欢的桥段一笔抹去,命令我们重新来过。”
多么鲜明的对比,克莱威尔在这里找到了写作的自由,而在别的地方这是他不可能得到的。于是,自由就成了他签约这家公司的最强大的动力,而且没有人可以把他从这里拉走,哪怕给他再多的钱,也很难让他动摇。
不过,用信仰洗脑固然奏效,聪明的老板们也需要注意它的可实现性。你要提供一个富有可实现前景的梦剧场,而不是毫无实效的空话。
有两个商人来到一个小镇,发现唯一值钱的只有狼皮,然后他们带着买到的狼皮返程。半夜露宿在山上的时候,商人A突然惊醒了,发现他们被狼包围了。
他马上兴奋地摇醒商人B:“我们发财了!”他此时看到的不是狼,而是狼皮。
然后发生了什么?结果是这两个商人被狼吃掉了。再伟大的梦想也要符合实际,如果你不能做到让人们看到“没有危险的前景”,即便果实就在眼前,他们也不会伸手去拿。
有效的洗脑就要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即让被洗脑者的观点多层次化,这样一来,突破一层“梦境”--“被强加的观点”--之后,其他层次的观点不会受到干扰,被洗脑者的脑子仍然处于被改变的进程中,难以逆转。洗脑者,或者说是高明的筑梦师就是这样在被洗脑者的大脑中建构“梦境”--他们的观点的。
在广告界每天都在发生类似的故事。比如一些减肥药,有人设计了一句看似简单的广告词:“某某减肥药是好的”。当观众接受这句广告词时,其实已经被三重洗脑了。第一层洗脑在于建构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即消费者的大脑中第一层的观点是“某某减肥药是好的”。如果你这时就采取了相信的态度,你就会认同这一个品牌的减肥产品,就可能选择购买,那么广告商就达到了自己的本质目的。
但如果此时出了一点状况,比如有人公布说:这个牌子的减肥产品里面含有某一种有害成分,总之是对人体有伤害的东西。那么消费者就会怀疑:“这则广告是不是骗人的?”“某某减肥药是最好的吗?”当这种怀疑产生时,这则广告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呢?
这当然不会。因为还有第二层架构,那就是消费者“可以通过某种药物减肥”,或者是该产品,或者是其他的,总有一款产品。如果你认为这个牌子不好(甚至非常恶劣),你仍然会选择其他的牌子。总之,在第二层架构中,你的大脑接受了“药物减肥”的观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层的架构则是“你要减肥”,或者说“某一类人需要减肥”。通过这个广告语,消费者无形中接受了“减肥才是美”的观点。也就是说,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女孩子都想瘦,她们永远也不想胖起来,她们认为瘦是好的,瘦是健康的,瘦就是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这时,梦剧场就搭建好了,这是一种普适性的环境,人们被植入了可实现的梦想--这和一些优秀的公司(比如旧金山的制片公司)对手下员工所施加的“魔法”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你知道了如何实施这种洗脑理念,所有的行业都会受益,聪明的老板都在这么干。只不过,有的人非常成功,有的人出了点麻烦。事实上,我们的世间百态,都是被造梦的结果:当你在看电视,上面突然出现一个帅气的明星穿着漂亮的服装跑跑跳跳时,你的梦境绝不只是他那漂亮的外套而已,你可能想:呀,我如果能嫁给他,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于是,你开始关注他的一切信息,购买他的唱片,去影院观看他的电影。
由此推而广之,现实给人们架构了一个巨大的梦境,你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你想在这里留下什么?任何商业机构都利用了人生的这一特点。
好的管理者其实都是造梦者,但蹩脚的管理者就如蹩脚的魔术师一样,有时会露馅,那是因为他们还不理解,他们到底需要给员工架构一个什么样的梦境。优秀的管理者只为下属构建一个美丽的梦想--并让他们接受这种梦想。至于责任心,有时那是梦想的派生物,只要将梦想给予他们,他们就会反馈给你足够的责任心。
而关于如何架构,你需要思考并学习,看看那些卓越的造梦师是怎么做的。比如马云,他在二次破产时靠什么凝聚了自己的团队,形成了良性管理?联想公司的总裁柳传志用什么方法获得了下属的信任?
我们当然需要强大的企业战略。但战略是什么?它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产生结果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是什么?就是造梦者构建梦境的过程。领导者就是造梦者,卓越的领导者都是伟大的梦境架构师。
在这个进程中,梦境真不真实,美不美丽,是影响员工行为程度的直接因素。通过造梦,为别人架构一个真实可信而且美丽的梦境,将是我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一起进步的关键所在。所以,领导者的工作与其说是管理,倒不如说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给下属架构一个完美梦境,然后给他们以希望和动力。在架构梦境的过程中,你还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传承。如果有好的企业文化,那就发展它,传承它;如果没有,那就建设它。企业文化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是管理者架构梦境的基础。无论管理者架构了多少层的梦境,或者为多少人架构了梦境,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可以这样说,梦境赖以存在的土壤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它必须是优秀的。
我们如果历数那些伟大的公司,就会发现它们的企业文化都是十分鲜明的。这就是一种鲜明的梦境所起到的作用--不但员工被洗脑了,就连旁观者也被洗脑了。
企业信仰的魅力即在于此,它将领导者--我们的组织老板的鲜明个性体现到每个员工的梦境之中,甚至会延伸到企业之外的人,让他们一起举起双手,托起领导者的梦想。
企业的领导者就像教主,而员工则是信徒,文化则是共同的“经书”。这个整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梦境,存在于每个人的脑中。无论洗脑者,还是被洗脑者,都会受到这个梦境的强有力的制约,从而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