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5000000009

第9章 短笛无声

叶长根是初中毕业生,这在当时的山陂村是惟一的。就是在山陂村所在的山溪乡,也不多见。为此,叶长根很快做了村小的老师。但仅做了半年,叶长根就回家了,原因是上面派了一个正式的老师下来。当时山陂村小学只有十几个学生,有一个老师,足够了。这样,叶长根只有回家。两年后,村小学生增多,有二十多个学生了。学生一多,叶长根又回到了学校。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叶长根这位民办老师是几进几出。学校老师少或者学生多的时候,他在学校做老师。学校老师多或学生少的时候,他就离开学校。不过,从80年代初开始,叶长根再没离开过学校。直到1988年转为国家正式老师。

转为国家正式老师后,叶长根便一直在山陂村小教书。其间,学校老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变动很大,只有叶长根没动。当然,叶长根不是不想动,他也托过人,想调到县里去,但没调成。后来,又想往乡中心小学调,也没调成。到1999年,学校老师差不多调光了,只剩下一个叶长根。教师一走,学生也走。到2001年,学校只剩下三个学生。

只有三个学生的学校就不像什么学校了,叶长根也不怎么管,只是开学的时候给学生发发书。过后,就随便得很。他有空,就跟学生上一堂课。没空,就不上。山陂村办了个竹席厂,做那种麻将竹席。叶长根在厂里另赚一份钱,哪里有多少空。为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还上不了十节课。

叶长根村里有一个高中生,考了两年大学,没考取。后来他到乡广播站做了报道员。乡一级的报道员,勤奋得很,报道员总是一天到晚骑一只自行车出去采访。山溪乡是侈城市最偏辟的山乡,自行车的作用不是很大,说是骑车子出去,其实要走的路很多。有时候还要把车子扔在一个什么地方,翻山越岭走很多路,辛苦得很。这天报道员从外面回来,看见叶长根一个人坐在外面,便过去说话。报道员说叶老师你教了很多年书吧,我记得我小时候你就在做老师。叶长根说我68年就开始教书。报道员算了算,说今年是2002年,从68年开始,你教了34年了。又说这么多年,你教了多少学生呢?叶长根说说不清了,有时多有时少,像现在,只有三个学生。报道员并不知道村小只有三个学生。听叶长根这么说,立即觉得有新闻价值。于是又问了一些问题,然后推着车子走了。

几天后,报道员便写了一篇叶长根的报道。

这篇报道随后在乡广播站播了出来,全文如下:

乡报道员报道:我乡山陂村小学教师叶长根立足乡村,三十四年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受到村民的称赞。

山陂村小学创办于1968年,这年叶长根刚初中毕业,他毅然先择了教书育人这一高尚的职业,从此一干就是三十四年。三十四年来,学校老师来了一批又一批,但又一批一批地调走了,只有叶长根没有离开。当然,叶长根也想调走,但他舍不得那些孩子。叶长根总说: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走了,那些学生谁来教,山区的孩子也要受教育,他们有这个妈利。正此,叶老师没有走,他扎根山乡,默默地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目前,山陂村小只有三个学生,但叶老师没有因为学生少而放弃教学,他像以往一样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在只有三个学生的学校,我们仍然听得到学生朗朗的书声。

乡广播站一般有往上级广播台投稿的任务,两天后,报道员把这篇报道寄给了侈城广播电台。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体中,广播是最不景气的。侈城广播电台平时稿原很少,寄他们稿子,一般都能播出来。电台收到山溪乡报道员的来稿后,稍作改动,就播了出来。

现在听广播的人少,那报道从喇叭里一播出,便被一阵风吹的无踪无影了。

听广播的人少,但广播电台也在侈城非常气派的新闻大厦里办公。新闻大厦共9厦,一二三层是侈城日报社,四五六层是侈城电台,七八九层是侈城电视台。一天报社一个记者到电台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线索。电台一个编辑说山溪乡一个报道员来了一篇稿,写他们乡山陂村一位老师,在只有三个人的学校教了三十四年书。那记者一听,两眼放光,忙让那编辑找出稿子给他看,边看边说这是条好新闻。说着,拿着稿子喜滋滋走了。

这位记者第二天就让单位派车下去了,随同他一起去的还有一位摄影记者。到山溪乡后,乡里派了一位宣传委员和那位报道员陪同他们下去。山陂村离乡里并不远,只有六、七里,不一会就到了。但在学校记者并没看见学生上课,也不见老师。这学校也小,只有一幢小平房,三间房子。两间像住人的样子,一间像教室,都锁着门。记者见了,就说怎么不像个学校,老师呢,学生也不见一个。说着,又看着那报道员说那稿子是你写的吧,你是不是胡编乱造的。那报道员忙解释,说叶老师在村里办的竹席厂里做事,我去叫他。说着,跑走了。不一会,叶长根就跟着报道员跑来了。记者见了,就说你是叶老师?叶长根点点头。记者说你怎么不上课?叶长根说只有三个学生,他们不愿来,我也就算了。记者说这怎么行,三个学生也要跟人家上课,你看看,这报道上不是说你没有因为学生少而放弃教学,也像以往一样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吗。叶长根不好意思地笑笑,没做声。记者又说你是不是教了三十四年的书?叶长根点点头。记者说你哪一年开始在这里教书?叶长根说1968年。记者说一直在这里吗?叶长根说一直在这里。记者说这个学校以前最多有多少老师。叶长根说最多的时候有四、五个。记者说他们呢?叶长根说都调走了。记者说你为什么没调走?叶长根说我也想调,但一直调不走。记者说所以你就坚持了下来。叶长根点点头。记者说你一个人在山里教书,不寂寞吗?叶长根说寂寞有什么办法。问到这里,记者不问了,而是看着另一个摄影记者说你看呢。摄影记者先没说话,只这里看看,那里看看,然后跟那记者说你看过电影《风凰琴》吗?记者说看过。摄影记者说我觉得这里倒有点像那电影里的场景,这里也是一个老师,几个学生,要写,还是有写头的。记者点点头,然后两个人走开来商量起来。没过多久,记者跟叶长根说你去把三个学生找来,又说还找一根竹杆,一面红旗来。叶长根说竹杆有,红旗没有。记者听了,就说什么,你们学校连红旗都没有。叶长根又不好意思地笑笑,也没做声。乡里那位宣传委员这时说乡里有红旗,你们要用的话我去拿来。记者说那就麻烦你了,让我们司机开车去。宣传委员点点头,坐车走了。叶长根也走开了,喊几个学生去了。不一会,几个学生喊来了,还把一根长竹杆拿来了。记者又问叶长根,说你会吹笛子吗?叶长根摇摇头。记者说那笛子有没有呢?叶长根也摇头。记者说你看看村里谁有笛子,借一根来。叶长根听了,又走了。过了一会,叶长根回来了,空着手。记者见了,就说一个村没人有一根笛子?叶长根点点头。报道员在边上小心着问,说要笛子做什么呢。记者说是这样,等下我们要拍一个升旗仪式,让叶老师用笛子吹奏国歌,三个学生举着手站在红旗下。叶长根说我不会吹。记者说哪要你真吹,做成吹笛子的样子就可以。报道员说既然做样子,找一截竹子不是也可以吗,反正在照片里,又没人看得出来。摄影记者说也好,找一截竹子,放在嘴边做成吹的样子,不过竹子不能太新,用旧竹子,这样看起来像笛子。报道员点点头,去了。他刚走,汽车来了,宣传委员拿了红旗来。记者便赶紧让叶长根把旗绑在竹杆上,绑好,在小平房前挖了个坑,把旗杆竖了起来。

不一会,报道员拿了一截竹子来了,宣传委员见了,就问要这竹子做什么。记者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篇。宣传委员说要笛子容易,我们乡长会吹笛子,要不要我去拿。记者说那就麻烦你再跑一趟。宣传委员又点点头,坐着车走了。

这里,记者跟叶长根说待会拍照时,你把笛子横在嘴边,做成吹笛子的样子,让两个学生举着手,一个学生拉绳子,做成升旗的样子。拍完这张后,还要拍学生上课的照片,你把教室扫一扫,课桌摆好。然后拍一些你和孩子做游戏的照片。说着话时,宣传委员拿了笛子来。记者赶紧交给叶长根,让他放嘴边吹。村里很多人在傍边看,见叶长根做出吹笛子的样子,哈哈大笑。

三天后,《侈城日报》在三版以半个版的编幅刊登了叶长根的事迹,上面登了五幅照片,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倒不长,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读者,你看过电影《风凰琴》吗,影片里有一个这样一个别致而感人的升旗仪式,乡村老师用笛子吹着国歌,在悠扬的国歌旋律中,国旗冉冉升起。这别致而感人的升旗仪式,不仅只是电影里有,我们的生活里也有,我市山溪乡山陂村小学每天也要举行这样的升旗仪式。

山陂村,一所三个学生的学校

每天早上,当太阳从山陂顶峰露出笑脸时,山脚下一幢小平房前便传出一阵阵悠扬的笛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的旋律中冉冉升起。这是山溪乡山陂村小学在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学校里惟一的老师叶长根用笛子吹着国歌,国旗下站着三个学生,他们举着小手,三双眼睛凝视着国旗。

崭新的一天在清脆的笛声里开始了。

山溪乡是我市最偏僻的山区,平均海拨在1000米以上。当地有一句话形容说山溪山溪,有山无溪,上山累断气,下岭坐滑梯。山陂村地处山溪东南,距乡政府4公里,海拨1200多米。全村分上下两个自然村,一个叫上陂村,一个叫下陂村。两村加起来有180多人,50户人家。由于地处深山,农家孩子上学极为不便,每天要翻山越岭走4公里路到乡中心小学读书。1968年,上陂村和下陂村利用一间民房,办了一所小学。70年代,这所小学正式命名为山陂村小学。1968年,初中毕业的叶长根来学校任教,那年叶老师只有16岁。连叶老师自己也没想到,从此 ,他和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教就是34年。

山陂村到1999年才铺通了简易公路,在铺通公路前,山陂村的孩子都就近上学,学校最盛时有四十多个学生,5个教师。但通了公路后,学生越来越少,老师也都调走了。到2001年,学校只剩下叶长根老师和三个学生。尽管只有三个学生,叶长根还是尽心尽责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自然,每门他都上得认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叶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三十四个春去秋来,当年一个16岁的孩子,已满头花白了。由于操劳,叶老师看上去 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但叶老师无怨无悔。他的青春没有白白流逝,近几年来,全乡教学质量评比,山陂村小学总是名列前茅。恢复高考后,叶老师教过的学生有十多人考取了江南大学,江南医学院,侈城财院等大中专院校,他们像金凤凰一样飞出了山区。

在报上刊了出的还有五幅照片,内容如下:

第一幅:叶老师吹着笛子,一个学生拉着绳子,两个学生举着手。

下面是这样一行字:庄严的升旗仪式。

每二幅:三个孩子的特写镜头。

下面一行字是:三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第三幅:叶老师背着孩子。

下面两个字是:回家。

第四幅:叶老师把伞打在几个孩子头上。

底下一行字是:为孩子撑起一片绿荫。

第五幅:孩子们在竹林里游戏,竹林里的竹笋破土而出。

下面几个字是:我们像春笋一样茁壮成长。

新闻大楼的七八九层是电视台,那天的《侈城日报》出来后,八楼一位电视记者看见了,他立即来了兴趣。随后他跟山溪乡挂了个电话,告诉他们想来电视采访。对方是宣传委员接的电话,他求之不得,满口答应。

三天后,电视台两位记者坐台里的汽车前往山溪乡采访。这两位记者一位是文字,一位是摄像。那位宣传委员和报道员早在乡里等着,他们一到,立即驱车前往山陂村。因为事先通知了叶长根,他已在村小等着,那几个学生,也在。但文字看了看,只有两个学生。文字说不是有三个学生吗,怎么只见两个。叶长根说有一个学生早一天去侈城亲戚家了,还没回来。宣传委员说两个不行吗?文字说不行,电视掺不得假。摄像也说两个学生绝对不行,要把那个学生叫来。叶长根说真找不到,也不知道他亲戚住哪里。文字想了想,跟宣传委员说我看只有另想办法了,你去乡中心小学接一个学生来,要跟那个学生一样大。宣传委员说这是个好办法,立即坐电视台的车子去了。宣传委员走后,文字四处看了看,然后跟叶长根说怎么没见旗杆呢?这报上不是说你们每天都要升旗吗?叶长根说那是报社记者写的,孩子一般都不来上课,那里会天天升旗。文字说旗杆也没见。叶长根说那天拍照片竖的竹杆是借别人的,拍完了,就还给了人家。文字说你再去借来,今天还要用,还有笛子,也拿来。叶长根说我没有笛子。文字你怎么会没有笛子,你升旗的时候不是要吹笛子吗。叶长根说这都是那天那个记者安排的,其实我不会吹笛子。摄像听到这里,开口说扯蛋,报纸就是好做假,糊弄人。文字说那天的笛子是哪里来的?叶长根说是宣传委员到乡里拿来的,他说乡长会吹笛子。摄像忙说那叫宣传委员把笛 子一起带来。说着拿出手机要打,但一看,没有信号。便不打了,在那儿等。趁这工夫,叶长根去把竹杆拿来了,并把红旗绑好,绑成那种活结的,可以往上拉。不一会,宣传委员带了一个孩子来,宣传委员毕竟内行些,他不但带了孩子来,还从乡里拿了红旗和笛子来。文字和摄像见了,都说不错不错,正要打电话让你拿来,谁知没有信号。说着话,就做拍的准备了,让叶长根吹笛子。叶长根不会吹,他一把笛子横在嘴边,围着看的人就笑。文字和摄像这时也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就互相看看说电视要出声音,他不会吹,怎么行。两个说着,呆了起来。呆了一会,文字跟摄像说你看这样行不行,找一个会吹笛子的人在边上吹,我们不摄他,只把声音录进来。摄像说不错,就这样办。说着,看着宣传委员,跟他说你们谁会吹笛子?宣传委员说我们都不会吹,只有乡长会吹。文字说是不是叫你们乡长来一下,让他来吹。宣传委员说可以, 我们乡长最重视宣传工作,我去叫他来。说着,又坐了车去。

宣传委员才走不久,摄像忽然说刚才忘了让他多带一根笛子来,等下叶老师要一根做样子,乡长在边上要吹一根,这里一根笛子不够。文字说电话又打不通,只好等下再劳宣传委员跑一趟了。

过了一会,乡长就来了,让文字和摄像高兴的是,乡长竟然多拿了一根笛子来。文字和摄像见了,十分高兴,说乡长就是乡长,竟然晓得带笛子来。乡长说你不是要我吹笛了吗,那根坏的,吹不响,我这根才吹得响。说着,吹起来,吹得蛮像回事,把个文字和摄像乐得喜不自禁。

随后开始拍了,文字让叶长根把笛子横在嘴边,三个学生两个站在旗杆一米远的地方举着手,一个在旗杆下拉着绳子,让红旗升起,乡长则在镜头拍不到的地方吹国歌。拍了两三遍,摄像一声OK,好了。

随后又拍了叶长根跟孩子上课,叶长根一个人坐在门口吹笛子,叶长根和孩子做游戏等镜头。最后,还拍了拍山乡风景。一直忙到日落西山,方才回乡政府吃饭。

电视台后来为叶长根做了个专题片,片名叫《山乡笛音》,打算在《山乡风情》栏目里播出,但由于节目时间性不强,而台里有许多时间紧的节目等着要放,所以他们先放了下来,等台里节目少些时再放。

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一个多月后他们想拿出来播,但那时候在放暑假,播一个老师的节目没什么意义,为此,他们又放了下来。

这一放,又是一个多月,直到教师节这天,他们才将节目播了出来。

这是电视节目,有很多图像,但图像离不开解说词,这里把解说词录下吧。

(口导:

电影《凤凰瑟》里有这样一个别致而感人的升旗仪式,乡村老师用笛子吹着国歌,在悠扬的国歌旋律中,国旗冉冉升起。这别致而感人的升旗仪式,不仅只是电影里有,我们的生活里也有,我市山溪乡山陂小学每天也要举行这样的升旗仪式。

(同期声,笛子吹奏的国歌声:

山陂小学是山溪乡一所最小的小学,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三个学生。老师叫叶长根根,每天清晨,当孩子到齐后,他都要用笛子吹响国歌,三个孩子举着小手,凝视着国旗,随着国旗的冉冉升起,山陂小学又开始了它崭新的一天。

山溪乡是我市最偏僻的山区,平均海拨在1000米以上。当地有一句话形容说山溪山溪,有山无溪,上山累断气,下岭坐滑梯。山陂村地处山溪东南,距乡政府4公里,海拨1200多米。全村分上下两个自然村,一个叫上陂村,一个叫下陂村。两村加起来有180多人,50户人家。由于地处深山,农家孩子上学极为不便,每天要翻山越岭走4公里路到乡中心小学读书。1968年,上陂村和下陂村利用一间民房,办了一所小学。70年代,这所小学正式命名为山陂村小学。1968年,初中毕业的叶长根来学校任教,那年叶老师只有16岁。连叶老师自己也没想到,从此 ,他和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教就是34年。

(同期声:学生读书声)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

每天,学生朗朗的书声伴着叶老师,从学生朗朗的书声中叶老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山陂村小学最盛时有30几个学生,最少的时候只有三个学生。但不管学生多少,叶老师从来都认真负责。在只有三个学生的时候,他也是尽心尽力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自然,每门课都要上,而且要上好。刚开始走上教师岗位时,叶老师是民办教师,每天只挣4个公分,不到三角钱。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不会超过一百块钱。这样的待遇,叶老师一干就是二十年。叶老师是当时上陂村和下陂村惟一的初中毕业生,他并不是没机会走出山区,但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在偏僻的山区一干就是几十年呢,他是这样告诉记者的:

(同期声

叶:我从68年开始教书,到现在有34年了

记:这么长时间坚持下来是什么原因呢?

叶:山区的孩子也要受到教育,山区老师本来就少,如果我一走,年轻人又不大乐意来,所以我在山区这么长时间,一直看着这些孩子越教越可爱。山区(的孩子)如果我不去教,那孩子面临着辍学,又没有文化,新文盲又出现了,这山区就会更穷。我就希望山区的孩子学好文化,走出山区,然后学成回来又为山区建设服务。

(同期声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叶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三十四个春去秋来,当年一个16岁的孩子,已满头花白了。由于操劳,叶老师看上去 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但叶老师无怨无悔。他的青春没有白白流逝,近几年来,全乡教学质量评比,山陂村小学总是名列前茅。恢复高考后,叶老师教过的学生有十多人考取了江南大学,江南医学院,侈城财院等大中专院校,他们像金凤凰一样飞出了山区。

(同期声,笛子声)

叶老师也有寂莫的时候,那就是孩子们放了学,他一个人留在学校的时候。这时他会吹起那根伴随他几十年的笛子,随着笛声袅袅飞出,叶老师心里又充实了。他的思想会随着笛声飞得很远很远,飞出乡村,飞进城市,飞到那些考取大学的学生身边。想起他们,寂莫就离开了叶老师,他的心里,觉得格外的踏实。可不,叶老师现在吹出的笛声不是变的欢畅明快了吗!

侈城电视台盖面非常大,偏僻的山溪乡也能收到,该乡有一个山垌村,离叶长根他们山陂村有四、五华里。村里一个人看了电视后,带了他八岁的孩子往山陂村去。这人想把孩子放在叶老师学校读书。但到了村小,却没见到叶老师,也没见到一个学生。这人等了一会,看见一个孩子骑着牛走了来。这人于是看着骑牛的孩子说这是山陂村小吗。孩子说是。这人说叶老师在吗?孩子说叶老师到侈城打工去了。这人说叶老师不要教书吗?孩子说叶老师嫌学生少,不愿教。这人说叶老师不愿教,那几个学生怎么办?孩子说我们放牛。说着孩子骑着牛走到了一棵树下,孩子一伸手,折了根枝条,然后横在嘴边。

很好看的一副牧童短笛图,但却没有笛音从里面袅袅飞出。

同类推荐
  • 行走在心灵深处

    行走在心灵深处

    《行走在心灵的深处》,更像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涵盖了这些年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爱。在每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背后,都充满了作者对家人和朋友、工作与生活的由衷感激。
  •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以两广手信之一金银肝为例,娓娓道来食材的制作、吃法、味道和奇遇。读之,与文中描写的众生一样,垂涎不止,起卧不安。老男人吃风情万种的金银肝:“发觉有人艳羡,那老男人越吃越发心满意足,越发嚼得咂咂有声,越发喝得咕噜生响。活脱脱一副镶了金牙就特别爱笑,戴了手表就特别爱撸袖子的表情。”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是特别针对现代初阶唐诗爱好者而编辑的唐诗选本,是新时代的唐诗基本读本。注讲上以言简意赅为标准,对入选作品仅作必要的注讲,讲清楚需要注意的字音、字义、典故、修辞、背景,易读易查,使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花最少的气力理解一篇作品。
  • 睿智话自达(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睿智话自达(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古代鬼故事

    古代鬼故事

    历史上,人有妍丑善恶,生离死别,鬼也有嬉笑怒骂,悲欢聚合。中国的鬼怪,大多好玩、可爱、机智、诙谐,恶搞更是它们的拿手好戏!本书以幽默为主线,以开心为宗旨,采撷中华两千年的鬼怪故事精华,描绘幽冥世界的纷繁诡异,那些精彩绝伦的鬼事儿,错过了你一定会后悔!
  • 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本书希望给您带来心灵上的启迪。从现在做起,改掉我们的不良习惯,提前预把疾病赶出我们的身体。
  • 锁龙夺脉

    锁龙夺脉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来自日军舰队的第一发炮弹呼啸着落入海都市中心,掀开了这一场横跨百年的特殊战争。落日东出,宝塔断头,弥勒舍身·潜龙出角,十六字谶言一一对应。神秘的式神召唤,诡异的云梦湖,现代谍战奇诡惊险。海都市的东西高架立交桥柱上为何会有龙形浮雕?东海塔旁的君都大厦真的是插在龙脉上的利剑?为保家园龙脉。我们必将斗争到底!
  • 酷妃掠夫

    酷妃掠夫

    新文《错爱残婚》月夜,断崖边——亲人的鲜血染红她的衣衫,她绽开一个凄美绝伦的笑容,挥剑斩情丝,三千青丝零落成风中飘絮。她道:“发断,情断!我夜曼殊今日以此断发起誓,再见之日,必取你心头之血。”她转身,跳下山崖。“不!”他飞扑过去,却只抓住了零落在风中的缕缕断发……这一转身,便是天涯!这一转身,便成陌路!夜曼殊——镇东将军之女,年方十八,尚无一人上门提亲。传言她相貌丑陋,面如夜叉;传言她疯野成性,刁蛮无理;传言她目无尊长,枉顾礼教;传言将军为了嫁女,不惜倒贴千金!然而,一切皆只是传言……凌御寒——曼殊,告诉我,错过了一时,便真要错过你一世吗?是不是这一生,我都失去了牵住你手的机会?凤千烨——我憎恶这森然的命运!为何要在我放弃所有,失去挚爱之后,才告诉我,这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而我的人生,亦不过是一场可悲的笑话……风逸轩——你若前行,我为你劈开道路上的荆棘,填平道路中的泥泞;你若后退,我的怀抱永远在你的后方为你敞开;你若想飞,我为你插上自由翱翔于天空中的翅膀;若有一日,你倦了,我陪你泛舟江湖,看天边云卷云舒……萧陌狄——我可以给你万千宠爱,给你一生荣耀,却惟独给不了你要的自由。但我还是想自私的把你禁锢在我的身边,直至生命的终极。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注定要在这泱泱乱世上演。待到最后,谁是谁的劫,谁是谁的殇,谁又是最终和谁相伴一生之人?
  •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积极地思考和行动,勇于直面今天的困难与挑战,就能得到肯定和理想的结果。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真正拥有这种人生态度的仍是极少数。因为我们总是受困于忧虑、空想、抱怨、自卑等诸多负面情绪,为自己制造了太多的包袱,让生活充满了障碍,并养成了消极避世的习惯。
  • 我的郁闷老妈(老妈真烦)

    我的郁闷老妈(老妈真烦)

    老妈最近总处于郁闷之中。要是别人使她郁闷,我还能动用我的“跆 拳道”功夫帮她摆平,或者用肉麻的话语去安慰她。可是……可是……招她郁闷的却是我,呃!为了让老妈不再郁闷,也为了找回自己的快乐,我花了不少的心思,想了很多的办法……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说服力

    说服力

    说服力在人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些成功者总是能说会道、口惹悬河。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