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是曹操手下多年的老臣,老谋深算,城府极深。贾诩一向支持曹丕,但从来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大家都认为贾诩在曹丕、曹植之间是中立的。曹操在最后要决定谁做他的世子的时候,虽然对曹植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宠爱了,但心中还是比较犹豫。有一次正好贾诩在身边,就问贾诩的意见。结果贾诩始终没有回答。曹操觉得奇怪,就问贾诩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我听了大王你的问话之后,心中在想事情,所以没能马上回答。曹操问你在想什么。贾诩说,我想的是袁绍父子、刘表父子他们过去的旧事。曹操听了之后大笑,心中就做了决定。原来,早年曾和曹操共争天下的袁绍、刘表二人,都是因为溺爱幼子,想要废长立幼,结果导致内部夺嫡之争激烈,几个儿子自相残杀,最终葬送了整个袁绍集团、刘表集团的势力。曹操听贾诩这么说,又想到袁、刘二人的前车之鉴,自然心中有数了。不久,曹操就立曹丕为世子了。
曹丕被立为世子之后,曹操怜惜曹植,对曹植一度又很好。有一次,曹操甚至打算再给曹植一个机会。当时蜀国的关羽从荆州发兵北上攻打中原,连战连捷,威震华夏。曹操要选派一员大将去抵挡关羽的进攻,选择了徐晃。出征之前,曹操下令让曹植跟随徐晃出征,一是看曹植如何表现,二是给曹植一个在军队中培植自己势力的机会。曹丕听说了此事之后,心中十分着急,情急之下想出一个办法,居然跑去曹植家里,和曹植叙兄弟之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曹植哪里知道曹丕的用心?还以为哥哥真的是要和自己联络感情,结果喝得大醉。徐晃派人来请曹植出发,曹植却醉得不省人事,无法出征。曹操听说此事之后,对曹植倒也不再发怒,只是从此在心中彻底对曹植失望了。
就这样,曹丕终于夺得了世子的位子,后来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废汉自立,创立了魏国。
点评:曹丕夺嫡成功,几次用计都是以守为攻,不和曹植正面竞争。任凭曹植怎么表现自己的才华,曹丕反而另辟蹊径,表现自己的赤诚和爱心,然后暗中不动声色地出招。这种计策显得有些过于阴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能主动应用这种阴险,却也不能不了解这种阴险。要知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真的是至理名言。
八、宋祖杯酒收权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帝王,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其中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本来是后周世宗柴荣手下的大将,官拜殿前都点检,掌管后周的禁军。柴荣病死之后,后周由孤儿寡母执政,君权虚弱。此时赵匡胤手下的将军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为了谋取富贵,联合发动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半推半就,黄袍加身,从此建立了宋王朝。
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和他手下的大将们东征西讨,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政局稳定下来之后,赵匡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宋朝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不要重蹈梁、唐、晋、汉、周五代短命的覆辙。为此,赵匡胤多次向宰相赵普问计。有一次,赵匡胤问赵普,自从唐朝灭亡以来不过几十年时间,天下居然已经换过八个朝代、十二位皇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天下战乱不止,我想要平定天下,有什么好的办法?
赵普作为宰相,对这个问题早有思考。他回答说,天下战乱无休无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藩镇掌握兵权,导致整个国家君弱臣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逐步削弱藩镇的势力,将兵权全部收归中央,由皇帝一人乾纲独断。赵匡胤听到这里说道,宰相你不用说了,我已经都明白了。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和赵普定下了逐步收回兵权,削弱藩镇势力,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并开始逐步实施。
公元961年,宋太祖见天下已经逐渐平定,没有太多的大仗要打了,就琢磨着逐步收回兵权。他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调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调为承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当年在后周时期担任过的官职,于是现在就予以取消,不再设立。宋太祖另派自己的老部下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接替马步军都指挥使等掌管禁军的重要职位。这些人是当初拥戴宋太祖做皇帝的主要人物,和宋太祖都是多年的战友,宋太祖对他们十分信任,由他们来掌管兵权宋太祖认为是稳妥的。然而赵普后来多次向宋太祖进言,要宋太祖把兵权彻底收回到自己手中,连石守信他们也不要给兵权。起初宋太祖觉得赵普未免有些过虑了,可是后来赵普对宋太祖说,石守信等人对您的忠诚其实我并不怀疑,可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胁迫他们造反,恐怕他们也会身不由己,到那时陛下您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宋太祖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于是下定决心,再另想办法,彻底收回兵权。
一天上晚朝过后,宋太祖将石守信等人留下,说要请他们喝酒叙旧。几人来到宋太祖的御花园,只见酒席已经摆好,于是众人请宋太祖落座,然后一起坐了,开始喝酒。
石守信等人追随宋太祖多年,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和宋太祖感情一向非常好。自从宋太祖当了皇帝之后,有了君臣的名分,他们和宋太祖的感情似乎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这一次宋太祖请他们喝酒,他们十分感动,心想皇上虽然和我们君臣有别,但毕竟还是没忘了我们这些老兄弟。于是一个个都有些激动起来。
喝了一段时间之后,众人酒酣耳热,谈兴正浓。此时宋太祖却忽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停杯不饮。
石守信等人一看,急忙问宋太祖到底有什么事。宋太祖长吁短叹,并不回答。几人慌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宋太祖又叹了半天气,这才让侍从们退下,对他们说出了一番苦衷。
宋太祖对他们说,当初我们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是因为你们的拥戴,我才做了皇帝,我一直都记得你们的功德。不过这个皇帝也太不好做了,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活,我现在是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啊。
石守信等人连忙问宋太祖到底有什么事这样烦恼,宋太祖说,这还不是明摆着的吗?皇帝的位子谁看着不眼热?我是担心有人抢我这个皇位啊。
石守信等人听出宋太祖话中有话,连忙一齐跪下,说道,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举国共享太平,还有谁敢有这样的非分之想?
宋太祖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你们对我忠心耿耿,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你们。可是如果你们的部下中有人贪图富贵,发动兵变逼你们谋反,把黄袍硬披在你们身上,就像你们当年对我那样,只怕你们也和当年的我一样,身不由己啊!
石守信等人一听这话,知道自己已经被宋太祖猜疑,不由得都大惊失色,有的甚至害怕得痛哭起来。几人连连向宋太祖磕头,说自己愚蠢,计不及此,让皇上担心了,现在求皇上给他们指点一条活路。
宋太祖伸手扶他们起来,然后说道,你们没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很好。人生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既然你们没有野心,何不谋取富贵,好好享受剩下的人生呢?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回老家置办良田美宅,以歌舞美酒自娱,再为子孙后代多做做打算,我再和你们结成亲家,从此我们君臣之间再无猜忌,上下相安,天下太平,岂不是更好?
宋太祖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石守信等人再不顺坡下驴,也就太不识时务了。于是几人一齐给宋太祖磕头,感激涕零,谢主隆恩,然后退下。第二天一早,几人就在朝廷上提出告老还乡。宋太祖顺水推舟,欣然同意,于是几人交出兵权,各自回老家做富家翁去了。宋太祖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自己守寡的姐姐嫁给了高怀德,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和他们结成了亲家。随后,宋太祖调整了禁军的官职,选派一些对自己忠贞不贰而又威望不高的年轻将领做禁军的统领。就这样,一场原本应该是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收回兵权行动,就在觥筹交错中被化解于无形了。
点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国历朝历代都免不了这样的悲剧,功臣与皇帝之间,似乎永远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然而宋太祖的这一场“杯酒释兵权”,与汉高祖、明太祖的大杀功臣相比,显得宽仁得多了。这体现了宋太祖高超的政治智慧。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面对复杂困难的局面,要有举重若轻的智慧和勇气。
九、多尔衮趁火打劫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在各地风起云涌,满清异族也在北方虎视眈眈。到了公元1644年,局势终于走到了混乱的极点。
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按照传统中国封建王朝的年号纪年,当年有三个年号纪年,分别是大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
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王朝的年号纪年是皇帝实行统治的标志,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这一年年号如此之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局势是多么混乱。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明朝北方的满清帝国自努尔哈赤开创后金以来,国运一直蒸蒸日上。然而在这一年,满清帝国处于一个微妙的时刻:努尔哈赤的继承人、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皇太极,龙驭宾天了。
皇太极本人英明神武,向来注重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满清帝国国运强盛,大明日薄西山,皇太极早就有取而代之、问鼎中原的野心。可是横亘在清帝国面前的还有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大明朝的宁远—山海关防线。
宁远—山海关防线是清帝国的伤心之地:当年的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就是在这里被明朝大将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打成重伤,最后不治身亡。后来皇太极另辟蹊径,多次绕过这道防线,取道蒙古南下,袭扰明朝;还用反间计,借崇祯皇帝的刀杀了袁崇焕,甚至将山海关外的明军防线一一摧毁,只剩下一座山海关守住明朝的北大门。但袁崇焕留下的这座雄关,和关上的守军——关宁铁骑,依然是清军南下道路上的拦路虎。不仅是皇太极,整个清帝国的统治阶层都知道,时不我待,大明朝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早已不是当年的草寇,推翻明朝只是时间问题,清帝国如果再不抓紧时间,等中原完成改朝换代,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在皇太极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针对山海关动作不断,尤其是对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那是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却突然驾崩了。
皇太极驾崩之后,清帝国内部有实力争夺最高领导人地位的实在不少——皇太极的兄弟和年长的儿子,个个都是手握兵权的亲王,谁肯服谁呢?最终还是皇太极的弟弟、清帝国上层贵族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九王多尔衮站了出来,提出了暂时缓解内部矛盾的方案。
这个方案说来也简单,既然大家都有实力争夺皇位,谁也降服不了谁,那么干脆大家都要这个虚名,找个傀儡摆在皇位上供着,在这个“虚君”的领导下,各位实力派人物各捞各的好处。这个“虚君”,就是皇太极五岁的小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而多尔衮作为方案的倡议者、实力派中的一号人物,坐上了摄政王的宝座。
对于多尔衮来说,这应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他本人虽然在众亲王中实力最强,但也无法将其他所有人压服,如果其他人联合起来反对他,他也不会有好下场。如今他做了摄政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做了无名而有实的皇上,孝庄皇太后和小皇帝福临孤儿寡母,那还不是被人任意摆布?
大清朝就在这样危险而又微妙的政治平衡中,迎来了顺治元年。
暂时稳定了内部,多尔衮就将眼光投向了中原。就在此时,消息传来,李自成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朝,大明朝灭亡了!局势顿时变得微妙而紧急起来!
多尔衮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准备调兵遣将,有所动作,谁知道局势发展的比他预料的快得多:又有新消息传来,说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已经向李自成部将唐通移交了山海关,自己率领关宁铁骑出发回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改编了!
此时的多尔衮,肯定肠子都悔青了:偏偏在这个当口忙于解决内部矛盾,没能持续对吴三桂施加压力,结果被李自成钻了空子。现在自己腾出手来也已经晚了!
然而世事变幻,往往出人意料。就在多尔衮懊恼不已的时候,突然又有大好消息传来,说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回师又打下了山海关,把唐通给赶跑了!
多尔衮这一下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不过他虽然弄不清事情的原委,却知道机会已经重新出现,这一次再不抓住机会,那就是自作孽了。于是他下达紧急动员令,调动大清朝一切可以调动的军队,汇成一支大军,兵发山海关!
多尔衮的大军刚刚启程,吴三桂派来送信的人就迎面赶到了。吴三桂在信中说,李自成也已经率大军进逼山海关,请求大清发兵攻打李自成,为明朝报“君父之仇”。多尔衮自然不相信吴三桂报仇什么的鬼话,但这是顺水推舟、趁火打劫的好事,不做白不做。于是多尔衮迅速和吴三桂达成一致,由吴三桂扼守山海关,率先迎战李自成,多尔衮的八旗铁骑作为吴三桂的坚强后盾,随时参战。为了笼络住吴三桂的心,多尔衮甚至对吴三桂许下了裂土封王、永掌兵权的诺言。封一个汉族人为王,而且永掌兵权,这在满清来说是很不寻常的,但是多尔衮实在是不想再失去机会了,必须彻底将吴三桂稳住。
当然,多尔衮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第二次机会,竟然是因为一个女人才得到的。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强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不仅令吴三桂感到屈辱,更重要的是给吴三桂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生怕投降李自成会遭到清算,所以才调头降了大清。
接下来,就是山海关一场大战:吴三桂的数万精兵迎战李自成二十万大军,杀得昏天黑日。吴三桂所部虽然骁勇,毕竟兵力不足,渐渐就处于劣势。然而就在吴三桂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山海关大门重新打开,多尔衮的铁骑滚滚而出,一下子扭转了吴三桂的败局,将李自成的军队击溃,一败四十里。李自成本人逃回北京,没有多久,就狼狈撤出北京南逃了。
多尔衮打败李自成之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授以兵权,令其为前部先锋,追击李自成,自己则率大军随后跟上,进了北京城。此时多尔衮的一个举动,体现了其高明之处,就是严明军纪,严禁军队滥杀无辜、劫掠财物;并且发布檄文,昭告天下,自己是为明朝报君父之仇而来,还给崇祯皇帝吊丧设祭,明朝官员只要肯剃发归顺,中央官员照旧录用,地方官员官升一级,甚至大明朝朱姓的王爷们,只要归顺也可以保留王爵。总而言之,多尔衮是尽量为大清争取人心,只要赢得了人心,接下来席卷天下,也就不在话下了。后来果不其然,满清八旗军以区区二十万人,数年时间,就横扫神州,南明数股残余势力,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都被满清扫除,大清朝真正坐稳了江山,一统天下。
点评:李自成攻入北京,革故鼎新,人心不稳之际,是满清入关的唯一机会。如果等到李自成站稳了脚跟,满清再想动摇李自成的江山,那就千难万难了。多尔衮能够在满清内部局势微妙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倾国出动,南下争夺中原,虽然其中有历史偶然性的因素,但其认清大势,掌控大局,把握机会的能力仍然值得后人学习。趁火打劫,可要在趁火还没灭的时候;火一旦灭了,再想打劫可就没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