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昭王千金买骨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燕国是七雄之一,本来也是一个强国,然而到了燕王哙在位时期,国政糜烂,小人当道。燕王哙居然听信他人谗言,要效仿古时候的尧舜禅让,把王位拱手让给相国子之。燕国的其他人当然不干,一些将军联合燕国太子平,率军攻打子之,燕国大乱。齐国趁机以帮助燕国平定内乱为名入侵,几乎灭亡了燕国。
后来,子之在内乱中被杀,燕国的公子职在秦国、魏国的帮助下回国,与太子平争夺王位,打败了太子平。公子职即燕王位,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之后,发誓要让燕国重新振作起来,尤其是要打败齐国,报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为此,燕昭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不惜花费重金聘请人才。然而燕国刚刚经历了大动荡,很多人都逃往别的国家了,国内实在没有什么可用之人。燕昭王为了吸引人才的事伤透了脑筋,想不出好的办法。
这时候有人对燕昭王说,燕国的三朝老臣郭隗目前还在国内,他一向很有见识,先王曾多次问计于他,现在大王您不妨也去找他问一问,看看他有什么办法。
于是燕昭王就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向他请教招揽人才、富国强兵的办法。燕昭王对郭隗说,先前齐国乘人之危,攻破了我们燕国,让我们险些遭受亡国的耻辱。现在燕国虽然保住了,但是实力单薄,不足以报仇雪恨。我想要广纳天下人才,从中挑选贤人为燕国出力,打败齐国,报当年的大仇,可是我却没有好的办法,希望先生您能教导我。
郭隗听了燕昭王的话,叹口气道,我是燕国的老臣,这几年见燕国国事如此,心中也十分痛惜,劝谏了先王几次,始终没有效果,我也是无能为力。现在大王您有重振燕国的志气,我怎么能不助您一臂之力呢?我听说,要成就帝业,国君就要以贤人为老师;要成就王业,国君就要以贤人为朋友;要成就霸业,国君就以贤人为臣子;而如果国之将亡,国君就把贤人当成奴役仆从。如果大王您能够恭恭敬敬地侍奉贤人,甘愿屈居下位,真心实意地向贤人求教,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会被吸引到您的身边来。大王您要每天争分夺秒地学习,宁可放弃休息的时间,事事都向贤人请教,请教完之后再回去默默思考,真正有所得,这样,才能胜过您十倍的人就会争着来到燕国为您效劳。如果您只是亦步亦趋,别人教您什么东西,您就学什么东西;别人叫您怎么做,您就怎么做,那您吸引来的人才最多也就和您自己的能力相当。如果您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摆大王的架子,骄横粗暴,大声喝骂别人,把别人当奴才使唤,那聚集到您身边的也就只能是真正的奴才。这些就是古往今来帝王们招揽人才的道理。如果大王您真的想要招揽天下英才,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亲自前往贤人的家中拜访,卑辞厚礼请贤人出山,这样您爱贤的名声会远远地传开,天下贤人都会听说,也就都会争着来到您的身边了。
燕昭王听了郭隗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可是转念一想,又问道,您说的我觉得很对,只要能请来贤人帮助燕国富强,我亲自登门拜访,卑辞厚礼,这些都没有问题。可现在的问题是,我应该先拜访谁呢?燕国境内有谁是真正的贤人值得我去拜访呢?
郭隗听了燕昭王的话之后说道,大王,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现在我讲给您听:从前有一个国君,特别喜欢千里马,如果听说哪里有好马,不惜花大价钱买来。可是长久以来,他都没有找到一匹真正的千里马。此时这位国君身边的一位近侍对国君说,我知道哪里有千里马,您给我千金,我去为您买来。国君听了之后很高兴,就给了这个近侍千金,让他去买马。这个近侍随即就出发了,不料等他到了买马的地方,那匹千里马已经得病死掉了,只剩了一堆马骨。这名近侍想了一想,就花了五百金,把这堆马骨头买了下来,带回去给国君。国君见到马骨头之后,勃然大怒,对近侍说,我要的是能跑的千里马,要马骨头有什么用?更何况还浪费了五百金!说罢就要治近侍的罪。可是近侍却胸有成竹地说,大王您何必着急?我虽然没有给您买回千里马,但很快就会有很多人抢着把千里马给您送来了。国君听了之后就问为什么,近侍说道,现在您爱千里马的名声已经传了出去,天下人都知道,您连千里马的马骨都肯花五百金来买,何况是真的千里马呢?所以大家一定会抢着把马送到您这里来。后来果然在一年之内,国君就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到这里,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大王现在您要招贤纳士,却苦于找不到真正的人才,那不妨从我先开始吧。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知道自己的才能其实比较一般,不足以辅佐大王您成就伟业。不过您要是先开始敬重我,给我很好的待遇,以我为老师,向我请教治国的问题,那么天下的贤人们一看,连我这样才能一般的人大王您都如此敬重,那么才能胜过我十倍、百倍的人肯定会争先恐后地来燕国了。这和用五百金买马骨头是一样的道理啊。
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之后,十分高兴,马上就拜郭隗为老师,给郭隗建造了华美的房屋让他居住。这件事情传出去之后,天下人都知道了燕昭王爱贤的美名,于是天下的贤才如百川归海一般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邹衍从齐国来,剧辛从赵国来,等等,不一而足。这么多人才来到燕国,燕昭王量才使用,都给了很高的待遇。经过这些人才和燕昭王的共同努力,燕国逐渐强盛起来,殷实富足,士卒们也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齐国,报先王之仇。结果打得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往他国。后来其他国家的军队撤走,燕军又继续攻打齐国,攻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掠走了齐国的宝物,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几乎灭掉齐国。燕昭王终于报了当年的仇。
点评:千金买骨的故事使燕昭王茅塞顿开,找到了网罗人才的好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确立一个标准,让人有可以比较的明确目标。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没有标准可供比较,一切都不好说,一旦有了标准,顿时就变得明晰起来,事情也就可操作了。这是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
二、楚襄王割地脱身
战国时期,各国时而结盟,时而敌对,关系经常变化。为了保证结盟的稳固性,国与国之间常有交换人质的事情。
楚国的太子曾经在齐国做人质,后来楚怀王薨,太子要回国即位,就对齐王说,我听说大国要想长久富强,一定要讲究诚信。当年我们楚国为了和齐国结盟,派我来做人质;现在我的父王已经去世,我希望大王您也能诚信地对待我,让我回去为父亲送葬。
齐王见楚太子在自己掌握之中,于是漫天要价,对太子说,你答应割让五百里的国土给我,我就放你回去;你要是不给我,我就不放你回去。太子听齐王这么说,就说道,既然大王您提出条件,那我回去请教一下我的师傅。齐王答应了。
太子回去之后,请自己的师傅慎子来问计。慎子对太子说,因为爱惜土地而放弃了孝道,不回去为父亲送葬,这是不符合礼仪的,您不如答应割让土地吧。于是第二天太子又去见齐王,答应了齐王的条件,于是齐王就把太子放回去了。
太子回楚国之后,即位为王,就是楚襄王。楚襄王即位后不久,齐国的使者率五十辆车驾来到楚国,要求楚襄王兑现当初的承诺,割让五百里土地给齐国。楚襄王当初是被迫割地,现在心中十分不乐意,就又把慎子找来问计。慎子说,明天我们召集群臣商议,看大家有什么办法。
第二天,楚襄王召集群臣,对群臣说,之前我在齐国做人质,后来父王病逝,是我答应了齐王,割让五百里土地给齐国,齐王才肯放我回来,我才能为父王送葬,跟你们重新见面,让国家恢复正常状态。现在齐王派人来接收土地,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一位大臣名叫子良,站出来对楚襄王说,大王,您是我们楚国的国君,代表我们楚国的形象,说话一诺千金,既然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就不能不给。如果您说话不算数,将来和别的国家订立盟约的时候,人家很难相信我们。所以我认为您应该把土地给齐国;如果您觉得委屈,不妨割让土地之后再发兵攻打齐国,夺回土地。割地是讲信用,发兵攻打是不示弱,我觉得应该这么办。
另一位大臣名叫昭常,也发表自己的意见。他说,我认为不能割地。我们楚国是万乘的大国,之所以是大国,就是因为我们国土广阔。如果我们割让五百里这么多的土地,等于是把我们国家东部领土的一半都割了出去,那我们楚国从此就有名无实了。所以我说不能割让,我宁愿率军前去坚守,绝对不能让齐国得逞。
又有一个名叫景鲤的大臣出列,对楚襄王说,我也认为不能割让土地。不过齐国也是一个强国,如果我们和齐国翻脸,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恐怕无法守住东部领土;而且您是亲口答应了齐王,如果反悔,在各国面前也说不过去。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寻找外援,我愿意为大王出使秦国,请秦国来调停这件事。
楚襄王听了三人的计策,心中无法决定,就暂时退朝,回宫后又请教师傅慎子。楚襄王对慎子说,子良认为应该割让土地,然后发兵攻齐,夺回土地;昭常认为不能割让,他愿意领兵上前线,和齐国作战;景鲤也认为不能割让土地,但他觉得单靠我们楚国无法战胜齐国,他想出使秦国,请秦国来调停。师傅您看我应该怎么办?采纳谁的意见为好?
慎子盘算了一下,对楚襄王说,我看他们三个的计策都应该采纳。
楚襄王听了之后,有些不高兴,面有怒容地说,怎么叫都采用呢?
慎子说,大王您先不要生气,听我给您讲这里面的道理。子良认为应该割地,所以您可以先派子良做使臣,率五十辆车驾出使齐国,就说是要交割土地。然而子良出发后第二天,您就委任想要和齐国开战的昭常做大司马,让他全权负责东边领土的防务,由他组织东部的军队和百姓,做好抵抗齐军进攻的准备。等昭常上任出发之后第二天,您再派景鲤出发去秦国,说服秦王,搬取秦国的救兵。这样从几个方面一齐着手,相信我们可以做到既不失信义,又保住国土。
楚襄王听了之后,连连说好,就按照慎子的计划行事。
子良到了齐国之后,向齐王表示,我们大王愿意遵守承诺,将五百里土地割让给齐国。齐王听说楚王守信,十分高兴,就派人去接收土地。然而齐国的官吏到了楚国之后,见到的却是楚国的新任大司马昭常。昭常对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楚国东部领土的大司马,守土有责,不能把国土让给你。我们东部的军民早已做好准备,上下齐心,从小孩子到老人,共集结了三十多万人的队伍。我们战斗力不高,装备也差,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保卫我们的国土,你们齐国如果胆敢来犯,我们就奉陪到底。
齐国使臣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报告齐王。齐王听说这件事,就把子良找来,责怪子良说,你们大王不是答应割让土地了吗?怎么昭常却不肯交割呢?子良说,我们大王亲口跟我下达的命令,绝对不会有错,肯定是昭常他假传王命,您尽管派兵去进攻他,我们大王不会为此怨恨您的。
齐王听子良这么说,倒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派出齐军去攻打楚国东部。然而齐军出发还没有几天,刚刚到达齐楚边境的时候,情报传来,秦国的五十万大军已经逼近齐国边境。齐王大吃一惊,正在疑虑,忽然听说秦国使者来了,急忙召见。秦国使者对齐王说,你们扣押楚国太子,以此为要挟要求楚国割让土地,这是背信弃义的行为。现在居然还想动用武力强行夺取土地,更为人所不齿。现在你们收兵回来,万事还好商量,如果一意孤行,我们秦国就和楚国联合,和你们决战一场!
齐王见秦国使者如此强硬,情知自己肯定无法战胜秦国,更别提还有楚国了。于是齐王对秦国使者说,请您回去吧,我这就收兵回来,不再要楚国的土地了。就这样,楚国没有费一兵一卒,居然做到了既不违约背信,又保住了国土。
点评:这一段齐楚相争的故事,给了我们以下两点启示:一是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要学会两害相权取其轻。楚国太子在齐国做人质,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如果不答应割让土地,根本不可能回国即位称王,所以先答应割地,换取自由再说,是合理的选择。二是解决复杂问题,要学会博采众长。楚国三个大臣的计策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不足,三计一齐施行,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刘邦如厕逃席
秦朝末年,各路义军起兵反秦,共尊楚怀王的孙子为新楚怀王。怀王与各路义军约定,先攻入秦朝老巢关中的人就可以做关中的王。
当时义军中实力最雄厚的是刘邦和项羽,项羽的叔父项梁战死,项羽率军北上,于巨鹿迎战秦军主力。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威震天下。而刘邦却趁项羽吸引秦军主力的机会,率军轻易攻破了函谷关,打进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秦朝自此灭亡。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误听小人的建议,派兵驻守函谷关,不让其他义军进入。此时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偷偷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打算据守关中,让秦朝的亡国之君子婴做相国,独占秦朝遗留下来的土地和宝物。项羽听说之后,大怒,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对项羽说,刘邦当年刚刚起义的时候,贪财好色,现在占领了关中,却封闭库存,不近女色,这是深谋远虑,有大志的表现,必须尽快除掉,免生后患。于是项羽下令军队做好战斗准备,第二天就发兵攻打刘邦。
项羽最小的叔父项伯和刘邦手下谋士张良曾经有交情,听说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之后,项伯偷偷跑到刘邦的军营中找到张良,向张良通报了这个情况,劝张良赶紧逃走,不要和刘邦一起死。张良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可是他说自己抛弃刘邦逃走是不义的行为,让项伯等候一会儿,自己去通知刘邦。
张良告诉刘邦这个消息之后,刘邦大惊失色,慌忙问计于张良。张良问,是谁劝您据函谷关自守的?刘邦说,无非是些没见识的小人,我不该听信他们的话。张良又问,您和项羽谁的实力更强?刘邦沉默不语,半天才说,我确实不是项羽的对手,那该怎么办呢?张良说,现在项羽的叔父项伯就在我的营中,您还是去求求他,让他替您跟项羽通信,就说您不敢背弃项羽。刘邦说那你快把项伯请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于是张良将项伯请到刘邦营中。刘邦对项伯礼敬有加,还和项伯约定结为姻亲。刘邦对项伯说,我先入关中,不过是为项王做马前卒,我封闭秦朝的库存,占据函谷关,是害怕有盗贼或者别的突发事件发生,所以替项王好好保管。希望您回去之后能为我向项王解释清楚,就说我不敢背叛他。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你要早点来项王营中,亲自向项王道歉并说明情况。刘邦满口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