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之死
秦始皇的梦想异于常人,他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中原之后,自封为“始皇帝”。皇就是大,也是散发光芒的意思,帝就是天帝,也是控制天下的最高神明,在过去中国历代的君主中,都没使用过这个称号。为了进一步与他人区别,他自称“朕”。朕这个字本来是中国人不分贫富贵贱的自称,自秦始皇之后,变成了皇帝的自称,一直沿用到清朝。
秦始皇的地位和天帝是平起平坐的,在当时,他可说是地球上惟一大帝国的皇帝。
此后数年,秦始皇开始巡行天下,制定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度,更加提高了帝王绝对的地位。此时,他开始积极追求永生。有一次,他在巡行途中,驻留于琅邪(山东胶南县南)时,齐人(齐人:这里指当时齐国的人。)徐市前来奏道:“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
听徐市说得煞有介事(煞(shà)有介(jiè)事:好象真有这回事似的。),一心向往神仙之术与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心眼儿也开始活动起来,于是赐给徐市大量黄金及数条大船,让他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前往三神山寻访仙人。过了两年,秦始皇听说有名叫羡门和高誓的仙人,也特地命令燕人卢生去访求。接着,再命令自称对仙道有研究的韩终、候生、石生等三人去访求仙人不死之药。
公元前三一一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首先来到湖南九疑山祭拜虞舜,再经洞庭湖、长江入浙江,登会稽山祭拜大禹陵,并树立歌功颂德的碑文,全文记录于《史记》上而流传于今。抄录部分如后:……咸化,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今,黔首修洁,人与同则,嘉佑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与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体铭。
除了秦始皇在自吹自擂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他以为天下在他的治理之下,真的大治了。事实上,光是浙江当地的居民就已忍无可忍了。五年后灭掉朝廷的项羽,此时年方二十二岁,见到秦始皇的车驾耀武扬威地经过眼前时,忍不住叫道:“彼可取而代也。”可惜秦始皇没有警觉危机已迫在眉睫了。
离开浙江后,秦始皇由海上搭船再度来到八年前到过的琅邪,他暗自打算非找到当初派去东海访求仙人仙药的徐市问个清楚不可。
徐市在海上找了好几年都没有丝毫收获,为怕秦始皇降罪,一直不敢去咸阳回报,现在,听说他又来到琅邪,一惊之下,非同小可。
徐市自知无路可逃,灵机一动,自己跑到秦始皇面前,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连弩(nǔ):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连弩:连续发射的弓。)射之。”
秦始皇将信将疑,那晚,他梦到自己在海上与海神搏斗,第二天,将此事告诉占梦博士。占梦博士说:“海神的形体是不可见的,因而幻化成鲛在海上往来。”
秦始皇暗想:“徐市所说的果真不假,”于是命人将连发弩装上大船,亲自率船出海,在今天的渤海湾上射杀了一些大鲛,心中觉得十分痛快。谁知回到岸上之后,秦始皇便生起重病,过了十天,死于河北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时当公元前二一零年七月。
史无前例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城以东约5千米的骊山北麓(麓(lù):山脚。)。
2200年风雨剥蚀使这座陵墓失去棱角,分明的线条显得较为和缓,但庞然卧踞的偌大规模和俯瞰平川的恢宏气势依然令人感受到“千古一帝”的威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的陵墓,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陵墓中埋藏的珍宝价值更无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未知数。
沿着石阶便道向上登攀,穿过夹道石榴树丛登上冢顶平台,极目远眺,北面渭水蜿蜒如带,南临骊山参差连绵。陵墓建在骊山北麓①冲积扇上,东西向莽莽平川一望无垠。
这座史无前例的地下陵墓庞大得无以复加,《史记》更记载其中“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如果所言不假,那可真是一笔令人咋舌的财富。
当时的建材以木材为主,主要由长江以南用船运来。每根直径都在1-2公尺之间,长约30公尺。据说如果负责输送的人不能如期把圆木送达,一律处死。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向全国各地搜罗了巨石、巨木、珍石、珍木以及奇禽来装扮他的庭院。他也将咸阳宫中的家具、衣物、织物、宝石、装饰品都移往陵墓。
秦始皇的遗体则安置于铜棺中,棺上有木头的部分则涂漆防腐。
以上所叙都明白记录于文献上,只是当时是否有官员殉葬的,还是一个谜。《史记》记载二世皇帝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以秦始皇有生子女的后妃不过十多人的情况来看,殉葬的妃嫔大概在二百名左右。二世皇帝的残暴、较之秦始皇,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始皇的地下陵墓,真如一个缩小的大地,里面有宇宙和大地山河,配置得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好、非常逼真、生动。)。《史记》上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来者久之。
当时使用了数千吨水银,于地下陵墓中做出百川江河大海,并以机械使水银循环流动,天花板上并用宝石拼出天体图,至于人鱼膏可能是用鲸鱼的脂肪加工制成的,能够燃烧很久。
由于历代帝王的陵墓经常被宵小之徒光顾,二世皇帝怕有盗墓者侵入,命令工匠做了很多机关,只要有盗墓者闯入,马上发射如大雨般的箭矢,为了怕机关的秘密泄露出去,阴狠的二世皇帝还把设计机关者和施工者尽数关在陵墓里头,没有一个人活着出来。虽然《水经注》上记载了秦始皇陵墓被项羽率兵攻入,并掠夺了其中的金银珠宝之事,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到了一九八五年,中国传出发现秦始皇陵的大消息之后,人们才知过去的传说都不是真实的,因陵墓中一切完好如初。不过,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一条盗墓者挖掘到一半的通道,令人捏了一把冷汗。
一九七四年四月三日,住在陕西省临潼县安寨人民公社的农民杨天发,为了引水到田里灌溉,而挖了一道深井,竟然挖到一个大洞穴,里面是前所未见的兵马俑。
杨天发所挖掘的地方,距秦始皇陵墓1.2公里,附近早已发现过古墓和陪葬墓,陕西的考古学家本以为那一带已经做过十分详尽的调查了,料想不到还有一个兵马俑坑的存在。此墓在任何历史文献上都没有记载,但事实就是事实。
这个发现在世界上造成很大的轰动,经过数年来的调查,已经证实是始皇陵的附属设施。兵马俑坑位于地下五公尺处,里头有以秦始皇亲卫队为模特儿塑成的陶俑(陶俑:用粘土烧制而成的兵士。)。共有三个坑,一号坑主要是配置战车的步兵团,二号坑是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只有一辆战车和六十四名士兵,是统帅营的仪仗或护卫部队。
一号坑东西长230公尺,南北宽62公尺,面积1万4260平方公尺。二号坑长124公尺,宽98公民,面积6000平方公尺。三号坑最小,长21公尺,宽17公尺,面积520平方公尺。
坑道用黄土烧硬的砖瓦整齐地铺排着,高约2—3.5公尺,里面紧密排列着兵马俑。
不论是战车、骑兵、兵士、战马都和原物大小相等。一号坑共有六千尊,二、三号坑有一千尊,总共七千尊。每尊兵马俑都有不同的骨架和表情,连服饰、发型、胡须都完全不同。士兵俑手上所持的刀、剑、矛、弩机、箭镞等武器,都是当时实战的兵器,这些武器都曾做过防锈处理,所以历经二千二百年没有丝毫锈蚀(锈蚀:金属表面因腐蚀而产生的锈迹。)。
谜中谜
秦始皇陵坐西朝东。坐西,本是当时的传统葬俗,以东向为尊,西方为上。秦始皇的先祖们,无论陕西凤翔县秦西陵的18座秦公墓园,还是临潼县秦东陵的秦王陵园,方向均坐西朝东。秦始皇也不例外。地宫宫墙的四周虽都有斜坡通道,但其他方向均各有1条,唯独东门有5条,证明东门是面对朝向的主门。从陵园外城东门延伸出去的东门大道相当于后世的“神道”,是整个陵区的主要通道。在陵园以东约4千米的临潼县大王镇石张村附近,至今残存一座约7米高的秦阀,那大约是进入秦始皇陵东门大道的标志。经初步勘查,陵区至少包括南北与东西各为7.5千米,方圆约56平方千米的范围。
在以东门大道为轴心的陵区两侧,现已发现大量陪葬墓和各种殉葬坑。
外城垣以东约350米外的东门大道南侧,发现一片陪葬墓群。经试掘其中的7座,死者有男有女,年龄10~30岁不等,尸骨有的四肢分离,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身上遗留箭镞,但金、银、玉器各种殉葬品却显示出生前身份高贵非同一般。这里埋葬的是秦始皇的公子和公主。秦二世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对他们大加杀戮。这种骨肉相残事件,历史上屡见不鲜(屡见不鲜(xiǎn):屡,经常,经常见到而不感到惊奇新鲜。)。陪葬墓群以东发现3行密集排列的80座马厩坑。马厩坑有多种形状,分马厩和俑坑两类,马厩坑内葬有马匹,并有陶制跪坐圉夫(马夫)俑和盆罐等喂养马匹的工具;俑坑内仅有跪坐俑和工具。
东门大道北侧除发现著名的兵马俑坑外,也有陪葬墓分布,此外,还有尚未判明殉葬物的殉坑。
深入全面细致的勘查与发掘尚待进行。方圆56平方千米内随时可能爆出特大新闻。不过,可以肯定一点:根据陵园建筑遗迹分布圈出的这一范围无疑是相当保守谨慎的,实际上当年秦始皇陵的范围肯定大得多。究竟可能有多大呢?按照一种富于想象力而又言之成理的观点,它的尽头直到黄海之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5次大规模出巡,3次直抵东方海滨,并刻石歌功颂德(歌功颂德:对某人以往的功绩用歌声、文字的形式加以宣扬。)。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据《史记》记载,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以为秦东门。”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的朐县海上竖立起了帝国的东大门。200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把它与建造秦始皇陵这两项同时进行的工程联系起来作过思索。直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后,有心人才猛然发现,那座“秦东门”的位置,恰好正东对准秦都咸阳与秦始皇陵东门大道。咸阳——秦始皇陵——秦东门恰好位于同一纬度!
怎么看待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呢?也许是极偶然的巧合。但更有可能是精心设计的安排。联系到一律面向东方肃立的兵马俑和整座陵园坐西朝东的总体设计,联系到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和终其一生对东方蓬莱仙境的极度向往,把远在1000千米外海滨的“秦东门”视为秦始皇陵的组成部分应当是有道理的。
远在2200年前,在现代测量仪器远未发明的技术条件下,人们怎么测出这条纬度的呢?人们怎么掌握地球表面高精度测量与计算技术的呢?这是秦始皇陵留给我们的一个神秘的不解之谜!
面对秦始皇陵下一片空旷的原野,游览过金字塔的游客不免会为之惋惜:既然秦始皇建陵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超过古埃及金字塔,当年何不干脆建一座“世界之最”的金字塔?为什么这里竟然没有留下一块古代石刻?
并不是这位皇帝的一念之差。秦始皇建造陵墓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供后人瞻仰瞻仰:瞻,看;仰,崇敬。怀念。他虽有超越一切的无限权力,却不能超越传统文化观念。他同样深信存在“罔象”,这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如果造一座巨石陵墓,陵上怎能栽植松柏?怎能防止“罔象”危及灵魂安全?
秦始皇陵前没有留下任何石刻,原因也并不在于技术能力。中国古代的石刻至少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已经出现。秦代早期遗留的石鼓文至今仍陈列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馆。秦始皇出巡时也曾多次刻石铭功。修建秦始皇陵时更是大规模开采石料,单是秦始皇陵西北不远的今郑庄、砖房村一带,就有一座占地达75万平方米的石材加工场,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那里仍遗留遍地巨石。但建陵使用的石材统统都被埋入了地下。
为什么连块墓碑也不留呢?人类社会的许多事物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墓碑也是如此。中国远古时的“碑”只是竖立在宗庙门前的木柱。秦代还没有在墓前放置墓碑石刻的墓葬风俗。我们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的战国时期,各国都没有这类制度风俗。如果秦始皇开创这种制度,历史必定有所记载,而且一般也会被西汉王朝继承。基本上全盘承袭(承袭:秉承。袭,沿用。)秦代墓葬制度的西汉王朝所有皇帝陵墓都没有墓碑石刻。由此可以断定,秦始皇陵当年也没有墓碑石刻。
也有人对秦始皇陵没有皇后陵感到奇怪。这一点,倒是与这位信奉极权主义的皇帝性格及思想逻辑一致的。虽然有“后宫列女万余人”,她们也为他生了20多个儿子、10来个女儿,但秦始皇没有册封过皇后。他似乎对她们持“一碗水端平”的态度,自然也用不着为皇后建造陵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