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风……传说过去有六位文友聚会小酌,所出酒令为加字续联。即由一人先出短对,其余按座次顺序加字续联。加不出字,或虽能加字却续不成联者,罚酒三杯。时值久旱,忽闻雷声阵阵,风雨交加,满座欢欣。于是有人即兴出对曰:
雨风第二人举目窗外,见雨涤鲜花,风摇柳叶,联想到席间之酒,随即加字续曰:
花雨酒风第三人随之加字续联云:
飞花雨发酒风第四人连加两字,续联云:
点点飞花雨回回发酒风第五人也加两字,续联云:
檐前点点飞花雨席上回回发酒风第六人生性诙谐,连加四字,续联云;君子有德,檐前点点飞花雨小人无道,席上回回发酒风一联吟罢,哄堂大笑,满座欢喜。
坐……茶……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经做过两任知县。在任期间,有一次微服出游,来到一座寺院。
寺院住持见此人衣着朴素,像是平民百姓,便指着偏房里一条木凳,随口说了声:“坐!”又向小僧喊了声:“茶!”说话间,住持听此人谈吐不凡,于是改口说:“请坐!”又吩咐小僧:“敬茶!”后来,住持终于明白了此人就是诗书画三绝的县令郑大人时,这才急忙把客人从偏房请进正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僧:“敬香茶!”
住持请郑大人今日共进午餐,品尝本寺别有风味的斋食,被郑板桥婉言谢绝;又取来文房四宝,恭请郑大人留下墨宝,以光禅院。郑板桥略加思考,便以寺院住持今日语言为内容,挥毫写成一副续字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把类似这位寺院住持以貌取人的势利之辈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又一说此联为宋代苏轼所作,故事情节也与此相似。愚以为还是郑燮之作比较合理。郑燮有句名言,叫做“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此联正合其意。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是一副隐字对联,传为某书法家写春联的故事。
有一位书法家字写得很美,登门求书者络绎不绝,皆以得其字而为荣。书法家应接不暇,所以求书颇不易。有一年除夕,书法家写春联,可是刚把春联贴到门上,就被人偷偷地揭走了。这样接连写了几次,都被人偷着揭走了。后来,书法家写了上面那副对联贴在大门上。来揭联者一看,这联语很不吉利,便没人敢揭了。
大年初一早晨,人们走街串巷互相拜年,来到书法家门前一看,见原来那副很不吉利的四字联,一夜之间变成了吉祥如意的七字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观者无不交口称赞。
这段写春联的故事,曾经被人扯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身上,这是不合历史事实的。
经联家多方考证,对联始于唐代,春联始于五代,有孟昶“余庆/长春”联为证。而春联在民间普及开来,更在号称“对联天子”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后。所以“王羲之写春联”的故事,纯系张冠李戴的无稽之谈。
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传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才貌双全,遐迩闻名。小妹年方二九,上门求婚者便络绎不绝。为摘佳偶,决定以文选婿,求婚者每人要写一篇文章,让小妹亲自评点。
有个豪门公子方若虚,赶快写出一篇文章,差人送给苏小妹。小妹看了,觉得平淡无奇,便提笔在其文后写下十个字的评语:“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这个评语恰成一副对联,可见小妹出语不凡。
苏东坡看了,却连连摇头。为什么?他担心这评语一针见血,方公子受不了,怕因此得罪了豪门,惹出麻烦。于是暗中模仿小妹的笔迹,在上下句尾各添了一个字,使评语变成了:
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然后差人送回方家。
方公子看了评语惊喜不已,急欲一睹苏小妹的芳容,便立刻整装前来求见。
苏东坡一看不妙,这玩笑开得太大了!他灵机一动,对方公子说:“小妹只会诌几句诗文,可惜长相丑陋,实在与贵公子不配。请公子还是……另择佳偶吧!”方公子表示怀疑,苏东坡又说:“小妹长个大额头,我曾经作诗嘲笑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你总该相信了吧?”方公子听了,果然信以为真,不再强求婚事了。
此联妙在上下联各一字之续,顿使联意迥然相反,造成了奇特的艺术效果。读之耐人寻味,令人捧腹。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此联传为明代才子解缙童年时与士绅曹员外斗智而作。
曹、解两家前后相邻,解家门前正对着曹府后院的一片竹林,因此解缙便写了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上。曹员外一看,心想解缙小小年纪口气倒很大。他想刹刹解缙的傲气,便令家人把后院的竹子砍了。解缙见了,便在自家的门联上添了两个字,全联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员外一看,更不对劲儿了,联语的口气不但没减,另含有以长比短压倒曹家之势。他一气之下,索性令人把后院竹子连根拔除了。解缙一看,连砍短的竹根儿也拔了,便又在门联上添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曹员外出来一看,连鼻子都气歪了。
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清朝咸丰状元、曾为光绪帝师的孙家鼐(1827一1909),字燮臣,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光绪某年春节,状元府大门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过往行人驻足观赏,无不啧啧赞叹。有个游学串馆的书生,看了却连连摇头,表示不以为然,遂即取出笔墨,给上下联各添四字,把全联改成:
一门三进士三不进士五子四登科四未登科书生写罢,掷笔扬长而去。围观者面面相觑,惊恐莫名。须臾,方窃窃私语:改联者如此大胆,竟是何人?有识者云:他就是曾被誉为“神童”的诗人方小泉。正巧,这时状元府家丁出门,见了改联,听了议论,急忙回去禀报主人。老二、老三出来一看,顿时火冒三丈,声言要状告方小泉侮辱名门之罪。而数任要职、告老还乡的孙状元,出来看了却笑着说:“改得对!我们孙家弟兄五个,老三不是进士,老四未能登科,这些都是事实。改联者何罪之有?”又伸出拇指夸奖道:“方小泉,寿州才子也!”
状元府原联与方小泉改联,联语所言皆系事实。但平心而论,原联含有自夸之意,借以光耀门庭;改联不无讥讽之嫌,欲以贬低豪门。难得孙状元如此宽宏大量,若遇上小肚鸡肠之辈,方小泉会是如何下场,可想而知。
与尔同销万古问君能有几多这是一副哀悼影星莫愁的挽联,作者易君左。
世纪50年代,香港著名影星莫愁殉情自尽,诗人易君左集古人诗词作此隐字联哀挽之。
上联集唐朝李白《将进酒》诗“与尔同销万古愁”,隐去句尾“愁”字;下联集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也隐去句尾“愁”字。将两个“愁”字隐去,既切合死者的名字,又寄托作者的无限哀思和同情。联语如泣如诉,好像在对死者说:你为何要去寻死呢?你到底有多少惆怅?我愿意与你一同去消解啊隐去“愁”字还有另一层含意,即不忍心提死者的名字,为了掩悲。然而,因为挽联所集系名句,所隐之字人们一看便知,由此更增添了无限悲哀和愁绪。
用集句隐字法作挽联,在哀挽联中别具一格。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是章太炎所作讽刺康有为的一副隐字联。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曾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著述颇丰,有《章氏丛书》三编。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先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竭力鼓吹变法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国外。回国后又成为保皇派的首领,反对民主革命,为取消共和、恢复帝制大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策划复辟,旋即失败。早期思想有进步性,后来走向反面。著有《康南海集》等。
此联妙在巧借古文和俗语隐字成联。上联借古文“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隐去句尾“妖孽”二字;下联借俗语“老而不死是为贼”,隐去结尾一个“贼”字。去掉隐字,上下联尾正好是“有”、“为”二字,似“雁足格”巧嵌康有为的名字,其意不言自明。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用典巧妙,堪称佳构。
醉翁之意不在君子之交淡如过去有个穷书生向朋友祝贺生日,没钱买贺礼,用酒坛装清水代之。朋友开坛一尝,笑曰:“仁兄送的是‘醉翁之意不在’呀!”书生说:“不不,此乃‘君子之交淡如’也。”
上联故意隐去“酒”字,下联故意隐去“水”字,全联风趣幽默,以诙谐的语言掩饰穷书生的尴尬和无奈,读之令人心酸而又觉得有趣。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是一副讽刺贪官污吏和社会上一切丑恶之徒的隐字妙联,作者无考。
乍一看,上联是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字,下联是表情达义的一组汉字,两者毫无关系。然而仔细品味,却发现其妙趣无穷。
上联从一到七,故意隐去“八”字,谐音“忘(王)八”。
下联是传统伦理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缩写,其意为:事父母日孝,事兄长日悌,事君主日忠,处世守诚日信,对人尊敬日礼,好为善事日义,大公无私日廉,错而知羞日耻。这些语言分别出自《论语·学而》、《荀子·修身》和《淮南子·泰族训》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和自觉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结晶。此联于结尾处故意隐去“耻”字,显然表示“无耻”。
综观全联,上联粗俗,下联典雅,雅俗互补,相得益彰。
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刺得深刻,骂得痛快,令人解气,读之品之,不禁击掌叹绝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横批:旁观者清这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阊运(晚号湘绮老人)所作的一副嘲袁对联,在第五章“方位巧对”中已经作了详尽的介绍。此处重提此联,是因为去其后续之方位词,它还是一副隐字妙联。
据说袁世凯依仗北洋军的强大势力,通过南北议和谈判,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湘绮老人当作贺礼呈上的就是这副八言对联。联语巧嵌“民国总统”四字,并加有横批“旁观者清”。横批语意双关,一是说总统府之旁就是宣统皇帝已经退位的清官;二是借用俗语“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其意为袁世凯这位“民国总统”是好是坏,“旁观者”看得最清楚。
后来有人觉得王闽运此联虽然巧妙,但讽刺之意不够明显,便在上下联后面各续上四个字,使全联变成了: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似东西后续之联痛骂“民国总统”袁世凯“不似(是)东西”。可谓续得巧妙,骂得痛快!这副对联加上后续之语,上下联各为三分句、十二言。后续之语究竟是王闿运当时故意隐去,还是他人续加?而后续的作者又是谁?一时难以稽考。著名学者、《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先生,认为包括后续8字在内,全联都是王闿运所作。并在其《民国通俗演义》中记录此联下联最后4字为“什么东西”。《民国通俗演义》记述的是自民国开创至民国十七年(1928)革命军北伐、国民政府统一全国这段时期的历史。其中前9年为蔡东藩亲自撰写,后8年为许廑父续写。蔡氏于该书“自序”之结尾曰:“中华民国十年(1921)一月,古越东藩自识于临江书舍。”斯时离民国初年不远,“演义”虽非正史,但书中所记之事应当较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