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革命”二字固然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有本质区别,但它主张,“革命”事业必须“顺乎天而应乎人”,即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才是可取的。《周易》告诫人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引起变化,变化了就会畅通,畅通才能持久。过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当去掉的就去掉,当实行的就实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周易》教育后代人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满足于现状,存在麻痹思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提出的许多主张,都是从统一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治目的出发的。不少思想原则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2《周易》是充满辩证智慧的哲学著作
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说,《周易》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道:“《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周易》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的“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在奔流不息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它对世界万物的变化,从来持积极肯定态度,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认为,整个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同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相适应,《周易》劝诫人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指导人们的政治实践活动。它认为人在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不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周易》强调“见几而作”,即要求人们处事接物要善于观察动向,看准兆头,把握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果敢的行动,“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也就是说,进与退、得与丧、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亡。做事走向极端,不免造成不良后果。《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受到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它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3《周易》是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周易》思想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本身并不是专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可它的确为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精湛的思想武器。 16 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这曾经引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惊奇”。他说:“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得力于两个法宝,一是以欧几里得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实验方法。这两个法宝,中国古代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西方古代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
《周易》哲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先进的哲学世界观,作为他们探讨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指导原则。例如,大化流行,生生日新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等。这一哲学世界观较之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显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更为重要的是《周易》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别开生面的象数思维模式,这是西方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的。易学象数思维模式,突出地反映了东方思维的特征,至今还令人神往。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
影响与评价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三千年来,注释、阐发、评议《周易》的著作,共有三千多种,平均每年有一种易学著作传世,这是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有过评论,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周易》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思想原则奠定了基础,它既包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识,又含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周易》阐扬的“保合太和”理想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周易》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它为中国美学建立了理论基础,其取象思维原则,对古代诗歌的比兴创作方法启迪极大;其“意”与“象”结合的思维模式,孕育了中国画的创作方法。美术家多认为“太极图乃书画秘诀”,舞蹈家们则认为八卦是认识宇宙的构架,同时也是审美标准的符号,对民间舞蹈影响很深。《周易》的阴阳协调原理,影响中国建筑艺术、工艺技术,同西方艺术大异其趣。
《周易》是融象数与义理于一体的独特思想体系,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富有开拓未来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