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1100000002

第2章 《论语》孔子

一句经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导师和代表,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以及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弟子三千,群贤毕至的教育成果和一整套的教育理论,对中华民族教育的形成、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成书背景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该书记载了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学说,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日的《论语》。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思想品读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人之道

1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2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3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这句话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孔子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二、人格塑造

1“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

三、学习之道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孔子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4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做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

四、教育之道

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

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

3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

4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五、务政之道

1关于务政的对象

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

2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先之劳之”,“无倦”。(《子路》) 

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卫灵公》)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这样你的主张就可以行得通了。 

4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

子夏当了莒县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怎样理政。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 

六、治国之道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孔子认为君主处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样,君主与人民的关系才能处理好。 

《论语》是我国散文最初的一种形态,多以三言两语为章,其大量文句逐渐演变成了格言和典故,还有许多精彩的语言经过长期的凝练或沿用已成为今天常见的成语,如三思而行、过犹不及、见贤思齐等,广为人们所熟知,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影响与评价

东汉时期,《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到了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此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自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诸子百家,独尊儒家学说”后,儒家思想成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据《宋史·赵普传》记载,宋初宰相赵普读书不多,只读了一部《论语》,学以致用,政绩颇显。他曾对宋太宗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治太平。”

国学大师南怀瑾这样评价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学说与《论语》一书的价值,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西方学者一直将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并称为“世界三圣”。公元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西方文化名城巴黎,联袂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同类推荐
  • 教师礼仪修养

    教师礼仪修养

    本书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教师仪容礼仪、教师仪态礼仪、教师服饰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教学教育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个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不兴,政府无信则不威。提高诚信江苏建设水平,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入手,大力培育诚信意识,弘扬诚信文化,在全社会倡导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氛围。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 中国人的脸谱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
热门推荐
  • 天外飞仙

    天外飞仙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悠悠小日子

    悠悠小日子

    雷雨天坚持工作结果被劈回了三百年前,身为游戏程序员的女主带来了整个游戏系统。有位雄厚历史资本并雄心壮志的清穿女做额娘,女主表示生活鸭梨很大。不过虽然身份改变了,但是工科女对生活的态度还是严谨的,比说额娘所说的擦亮眼睛找老公这事,恋爱养成加经营模拟的搭配总比即时战略或者第一人称射击来得容易嘛!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赖皇后:皇上,臣妾做不到

    无赖皇后:皇上,臣妾做不到

    某腐女口头禅:“宁毁十座庙,不拆一对基”。听说当朝皇上是断袖?她贼眼一亮:“爹,赶紧把我嫁给皇上!”帝后大婚之夜,月上柳梢头,隐蔽的草丛后,腐女皇后盯着凉亭里两个俊美而立的男人,激动得泪流满面:“皇上,赶紧上啊。”
  • 谁为爱情来买单

    谁为爱情来买单

    冷秋语都市情感力作《谁为爱情来买单》!《谁为爱情来买单》讲述:看着周周离去的背影,董一想起了电影《苏州河》里那个叫美美的女孩。美美问,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找我吗? 他说,会。美美问,你会一直找到死吗? 他说,我会的。美美说,你骗人,这样的事情只有爱情故事里才会有。最后美美走了,她在墙上留下几个字:你来找我吧!也许她只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董—想,也许美美就是这样期待着童话。也许他就如同他一样,辜负的不仅仅是爱情。
  • 晚清之后是民国

    晚清之后是民国

    本书系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李鸿章》、《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袁世凯》)续篇,由晚清而入民国,由个案扩及群像,从大历史角度描述自袁世凯去世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嬗变。古老的东方帝国,在一跃成为亚洲最早的共和国之后,不但没有新生,反而陷入内斗的泥淖,一切都在崩溃:政治和军事,经济和文化,信心和信仰……最后不得不以再度集权的方式,画了一个简单的句号。真实的北洋民国是怎样一种状态?内外各种势力如何博弈?世道人心如何演化?历史走向是否可以掌控?这一切与国民性有何关联?作者从容织出一张历史的网,其间,偶然与必然交错,变幻与恒定交织,振奋与悲怆交替。
  • 异世之逍遥狂神

    异世之逍遥狂神

    恐怖的禁忌魔法,一经施展,千万人一瞬间失去宝贵的生命。超级厉害的战士,达到传说之境便可御空飞行,长生不死。还有残暴强大的魔兽,一旦动乱,千万人死于无辜……这里是以强者为尊的世界,力量代表一切!本书讲述:一个名为‘巴鲁赫’的古老家族,由于第一位族长的消失,导致‘巴鲁赫’家族,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衰败,不过却在千万年后出现了一个家族天才‘紫风’……
  • 马上天下

    马上天下

    一个乡村学子成为驾驭战场的风云人物:一对父子由精神背叛到心心相印:一组师生分道扬镳数年后殊途同归,一群新的战争人物从历史隐秘处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