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必须简洁精炼
1863年7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在华盛顿附近的葛底斯堡打响了。经过3天的鏖战,北方部队大获全胜。战后,宾夕法尼亚等几个州决定合资在葛底斯堡建立国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牺牲的全体将士。
1863年11月19日,公墓举行落成典礼,美国总统林肯应邀到会演讲。这对林肯来说,有很大难度,因为这次仪式的主讲人是艾弗雷特,林肯只是由于总统的身份,才被邀请在艾之后“随便讲几句适当的话”。艾弗雷特不仅是个著名的政策家和教授,而且是当时被公认为美国最有演说能力的人,尤其擅长在纪念仪式上的演讲,在这个典礼上,他那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确实精彩极了。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讲才能和观众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并最终赢得他们呢?林肯决定,以简洁取胜。结果林肯大获成功。尽管他的演讲只有10句话,从上台到下台不过两分钟,可掌声却持续了10分钟。林肯的演讲不仅赢得了在场一万多名听众的热烈欢迎,而且轰动了全国。当时的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炼,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全无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就是艾弗雷特本人第二天也写信给林肯道:“我用了两个小时总算接触到了你所阐明的那个中心思想,而你只用了两分钟就说得明明白白。”后来,林肯的这篇出色的演讲词被收藏到图书馆,铸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学,作为英语演讲的最高典范。
林肯这次演讲获得巨大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简洁精炼的语言会使说话更添魅力。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得到一种较佳的效果,语言必须简洁、精炼,要能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而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
历史上曾记载了一些很长的演讲纪录,这些演讲绝对是不能称为优秀的。比如,1933年一位名叫爱尔德尔的美国参议员,为了反对通过“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邦法院审判”的法案,在参议院高谈阔论了5天时间。一位记者统计:他在演讲台踱步75公里,共做了1万个手势,吃了300个夹肉面包,喝了40升清凉饮料。
1957年,斯特罗姆·瑟蒙德做阻止“民权法案”通过的演讲,历时24小时18分,但遭失败。1912年,英美发生战争,一个众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来阻止通过对英宣战的决议。直到战火烧到家门,形势迫在眉睫,可这位议员仍在喋喋不休。时至半夜,听众席上鼾声四起,最后,一议员急中生智,将一个痰盂甩到演讲者的头上,方得以终止辩论,通过了宣战决议。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要语不烦,字字珠玑,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沉词赘语,语绪唠叨,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在中外历史上,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同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比如:
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也就是1793年的华盛顿总统的演说,仅用135个字,便举世闻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只有126个字。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墓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52个字。
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发表的反对德国法西斯人侵重要广播演说只有3800个字。
罗斯福的就职演说仅有985个字。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
上述这些演讲大师们驾驭语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
同时,这也就说明了简洁精炼在言语交际中的举足轻重。
我们之所以认为简洁精炼的语言能增添说话的魅力,是因为如下原因:
第一,简洁精炼的语言是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高超的表现。话语的简洁常常体现出说话人分析问题的快捷与深刻。
第二,简洁精炼的语言是果敢决断的性格表现。大量的事实表明。自信心强、办事果敢的人都说话干脆果断,不拖泥带水。
第三,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说话简洁会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现代人的感觉,所以,简洁精炼的话语还是时代风貌的反映。
第四,简洁的话语既能不占用听者太多的时间,又能使听者觉得说话者很尊重他,所以,说话简洁的人常常颇能受人欢迎。
我们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即那种说话唠唠叨叨、啰啰嗦嗦、拖泥带水、言语空泛的人,是很令人讨厌的。曾有则笑话讽刺那些说话罗嗦的人,笑话说的是位“啰嗦先生”写给家人的信,信中说:
“……吾于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初四即在初五,不在初五即在初六不在初六即在初七,不在初七即在初八,不在初八即在初九……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其所以不写三十,因月小之故也。……”
“啰嗦先生”这封可简为“吾下月将返里”信,却啰嗦了这么长,谁看了也会觉得索然寡味,十分讨厌。虽然这仅是一则笑话,但它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说话罗嗦就会失去魅力。
许多说话啰嗦的人,常常是因为情绪激动而造成思维混乱,且语言表达前后倒置,条理不清。所以,要做到说话简洁精炼,我们就要在思维和语言两个方面下工夫,不断练习,掌握技巧,适当发挥。
委婉含蓄的艺术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方中。”在说话中,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说是不显露,却以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的手法,便是委婉含蓄的手法。
委婉,或称婉转、婉曲,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在讲话是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义越深越远,因而也就越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说话委婉含蓄,是一种艺术。之所以说委婉含蓄是说话的艺术,是因为它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现了对听众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信任。
生活中有许多事项情是“只需意会,不必言转”的。如果说话者不相信听众丰富的想像力,把所有的意思和盘托出,这种词义浅陋、平淡无味的话语不但会使人不乐,而且会使说话失去魅力。列宁在研究费尔巴哈《宗教本质演讲录》时,摘录了这样的一段话:“顺便说说,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那样一切关系、条件和界限——只有在这些关系、条件和界限都具备时说出来的那句话才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可见,委婉含蓄主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人们有时在表露某种心事,提出某种要求时,常有种羞怯、为难心理,而委婉含蓄的表达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中,对对方自尊心的维护或伤害,常常是影响人际关系好坏的直接原因;而有些表达,如拒绝对方的要求,表达不同于对方的意见,批评对方等,又极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这时,委婉含蓄的表达常能取到既能完成表达任务,又能维护对方自尊的目的。
第三,有时在某种情境中,例如碍于某第三者在场,有些话就不便说,这时就可用委婉含蓄的表达。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说话要委婉含蓄呢?一种情况是有些话不便直说时,要用委婉含蓄的手法。
传说汉武帝晚年时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一天,他对侍臣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不知是真是假?”
侍臣东方朔听了这话后,知道皇上又在做长生不老梦了,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面有不悦之色,喝道:“你怎么敢笑话我?”东方朔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我怎么敢笑话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
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800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说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吧?”
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这种委婉含蓄的批评,汉武帝却是愉快地接受了。
人们谈起《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便会立即想起他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形象来。其实,即使是最直率的鲁智深,有时也离不开委婉,说话也有含蓄的时候,电视剧《鲁智深》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法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否?
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否?
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否?
智深:(犹豫了)
法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否?
智深:知道了。
要鲁智深不近女人不饮酒,他能做到;要他不惩杀世间的恶人,实在难办。但此时若答“不能”,则法师必不许其剃发为僧,他就无处藏身了,因此来一个灵活应付,回答“知道了”,法师面前过得关,又不违背自己的本意,真是两全其美。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话不必直说时,要用委婉含蓄的手法。
从前,有个酒店老板,脾气非常暴躁。一天,有个客人来喝酒,才喝了一口,嘴里便叫:“好酸!好酸!”老板听后大怒,不由分说,把客人绑起来,吊在屋梁上。这时来了另一位顾客,问老板为什么吊人,老板回答:“我店的酒明明香醇甜美,这家伙硬说是酸的,你说该不该吊人?”来客说:“可不可让我尝尝?”老板殷勤地给他端了一杯酒,客人呷了一口,酸得皱眉眯眼,对老板说:“你放下这个人,把我吊起来吧?”这位客人委婉含蓄的说法,既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又显得非常艺术。
有人曾问美国总统林肯:“你当总统的滋味如何?”
林肯回答道:“你听说过一个故事么?有个人全身被涂上焦油并裹上羽毛,用火车运到城外。”
这个人问到底:“这滋味究竟如何?”
林肯说?“要不是为了这事的荣誉,我宁可走路。”
真是说得含蓄、得体。一句话既不失当总统的荣誉,又使人体会到当一位世界大国总统的艰辛。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增强交际的效果,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
美国有一位传奇式的篮球教练,叫佩迈尔。他带领的迪尔大学篮球队曾获得39次国内比赛的冠军,使球迷们为之倾倒。可是有一年,他的球队在蝉联29次冠军后,遭到一次空前的惨败。比赛一结束,记者们蜂拥而至,把他围个水泄不通,问他这位败军之主此时此刻有何感想。他微笑着,不无幽默地说:“好极了,现在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地去争夺冠军,背上再也没有冠军的包袱了。”
曾两度竞选总统均败在艾森豪威尔手下的史蒂文森,从未失去幽默。在他第一次荣获提名竞选总统时,他承认的确受宠若惊,并打趣说:“我想得意洋洋不会伤害任何人,也就是说,只要不吸入这空气的话。”在他竞选第一次败给艾森豪威尔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满幽默力量的口吻,在门口欢迎记者进来:“进来吧,来给烤面包的验验尸。”几年后的一天,史蒂文森应邀在一次餐会演讲。他在路上因为阅兵行列的经过而耽搁,到达会场时已迟到了。他表示歉意,并解释说:“军队英雄老是挡我的路。”史蒂文森使用巧妙含蓄的语言,用一句句轻松、微妙的俏皮话,说得很委婉,改变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听众感到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赢者,使他在人们心中不可消失,值得纪念。
这便是说话委婉含蓄的美妙之处。关于委婉含蓄的表达,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是仔细研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同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含蓄效果;
二是由外延边界不清或在内涵上极其笼统概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含蓄效果;
三是有许多修辞方式,如比喻、借代、双关、暗示等可以达到含蓄的效果;
四是有些事情,不必直接点明,只需指出一个较大的范围或方向,让听者根据提示去深入思考,寻求答案,可达到含蓄的效果;
五是通过侧面回答一些对方的问题,可以达到含蓄的效果。
最后,使用委婉含蓄的话要注意,委婉含蓄不等于晦涩难懂,它的表现技巧首先是建立在让人听懂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使用范围。如果说话晦涩难懂,便无委婉含蓄可言;如果使用委婉含蓄的话不分场合,便会引起不良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人在说话中有一些毛病。虽然这些毛病不具有决定意义,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大大影响我们的谈话效果。
一般人在交谈中,常常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用多余的套语。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使用太多的或不必要的套语。例如,一些人喜欢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一类词句;另一部分人喜欢加太多的“坦白地说”、“老实说”一类的套语;也有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么?”或“你听清楚了么?”;还有的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或“你觉得怎么样?”,如此等等。像这一类毛病,你自己可能一点也不觉得,要克服这类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请你的朋友时刻提醒你。
第二,有杂音。有些人谈话本来很好,只是在他的言语之间掺上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他们的鼻子总是一哼一哼地讲着,或者是喉咙里好像老是不畅通似的,轻轻咳嗽着,再要不就是在每句话开头用一个拖长的“唉”,像怕人听不清楚他的话似的。这些毛病,只要自己有决心,是可以清除的。
第三,谚语太多。谚语本来是诙谐而有说服力的话,但谚语太多也不好。用谚语太多,往往会给别人造成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感觉,不仅无助于增强说服力,反而使听者觉得有累赘感。
谚语只有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使谈话生动有力。在使用谚语时,我们应尽可能使其恰当。
第四,滥用流行的字句。某些流行的字句,也往往会被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例如,“原子”这个词就被滥用了,什么东西前面都牵强加上“原子”如:“原子牙刷”、“原子字典”,“原子”这“原子”那,使人莫名其妙。
第五,特别爱用一些词。有些人不知是因为偷懒,不肯开动脑筋找更恰当的字眼,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喜欢用一个字或词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不管这个字或词本身是否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许多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在他的言谈中,什么东西都伟大起来了。“你真太伟大了”,“这盆花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等等,给别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记一些词汇,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准确而又多样化。
第六,太琐碎。许多人在谈话的过程中琐碎得令人讨厌。
例如,讲述自己的经历本来是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欢听别人讲其亲身经历。但是,许多人讲自己经历的时候,一味地不分主次地平铺直叙,觉得自己的所经历,样样都有味道,都有讲一讲的必要,结果反而使听者茫无头绪,杂乱无章,索然无味。
讲经历或故事,要善于抓重点,善于了解听者的兴趣集中在哪一点上,少用对话。在重要的关节上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其他地方,用一两句话交代过去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