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生总有无尽的需求,需要用努力来供给 (3)
杜德拉用了一个类似“多米诺骨牌”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其超群的智慧,以及利用资源与条件的能力令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金融界,尤其是金融衍生品投资行业,实质上就是各方试图利用各种复杂的条款,以及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来为未来的盈利创造机会,当然,如若智商不够,那就只能成为别人创造盈利机会的“嫁衣”。
可见,创造市场需求的确是一件挑战智慧的事情,但在找不到需求的情况下,试图去创造需求吧!创造需求往往就是最好的办法,有时甚至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活中也一样,如果自己能创造机会,何必要去等待或寻找呢?正所谓“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渔夫与金鱼:需求源于欲望,而非贪婪
俗话说“存天理,灭人欲”,虽然不存在没有欲望的人,但适当控制欲望,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贪婪的人,是有利而无害的。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写一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边 “一所破旧的小木棚里”,老头儿天天撒网打鱼,老太婆天天纺纱绩线。一天,老头儿打到一条金鱼,不要任何报酬,将她放回了大海。老太婆知道这件事以后破口大骂,硬逼着老头儿去向金鱼要一只新木盆。金鱼满足了老太婆的要求。但是老太婆又破口大骂,让老头儿再去要一座木房子。金鱼给了她一座木房子。
随后,老太婆愈发不能满足,并连着三次向金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次,老太婆要做“世袭的贵妇人”。金鱼满足了她的要求。第二次,老太婆声称“要当个自由自在的女皇。”金鱼又一次满足了她的要求。第三次,老太婆声称她已经“不高兴再当自由自在的女皇”,而“要当海上的女霸王”,并且要金鱼亲自侍奉她,听她使唤。当然,最后她一无所获,回到了原来的小木棚,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
老太婆的需求变化一直呈直线上升态势,从最初新木盆和新房子,到最后的海上女霸王。从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到最后想要拥有一切的欲望,在一个一个需求被满足之后,老太婆变得愈加贪婪。
在经济学中,没有“贪婪”的说法,而是将之表述为不可能满足的需求。经济学上把人们常接触的物品划为两类:一类是像空气这样可以随意得到任意数量的物品,它们是不用付费的自由品;另一类是必须通过交易手段获取的,称为具有稀缺性的经济物品。得到这些经济物品总是要付出某种代价的。
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一门学问。我们已经知道,物品的稀缺性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这样一种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加以交换。比如,你有一台旧电脑,在市场上卖掉,得到1000元,然后你可以拿着这些钱在商场中去买任意1000块钱的商品,其实,这也就相当于你用一台旧电脑,换来了1000块钱的商品。你的旧电脑和1000块的商品都属于经济物品。
直接点说,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物品就是需要用钱购买的商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对这些商品的消耗。我们需要购买食品来满足食欲,需要购买衣服来遮羞避寒,现在可能更多的是时尚需求了。也正是因为人们对经济物品的不断需求,才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只要市场上有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又能够给商家带来利润,就一定会有这种供给。
马云曾说过:“懒得爬楼,于是人们发明了电梯;懒得走路,于是人们制造出汽车、火车和飞机、懒得每次去计算,于是人们发明了数学公式;懒得出去听音乐会,于是人们发明了唱片、磁带和CD……”商人卖货赚钱,目的也是为了能用钱去买更多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导致了整个社会对经济物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就是这样随着人类需求的无限膨胀,经济物品的快速耗费而发展着的。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其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需求的膨胀既促进了社会发展,也为社会发展留下了“隐患”,这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为了能很好的持续生存下去,个人或国家都必须认真对待资源稀缺性问题。比如,当穷国政府在为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方面而争论不休时,富国政府也在为把收入用于国防还是社会福利发愁;当穷人在为一日三餐担心时,富人也正在考虑是打桥牌还是打高尔夫球。
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其能创造的价值也有限的,如果你的需求超过了你的能力,你就成了一个“不平衡的市场”——那么,你要么努力地强大自己有限的力量,创造尽量更多的价值来换取所需资源,要么想方设法无偿占用他人资源。然而,在这个以对等交易为规则运行的经济社会中,你只能去增强自己有限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否则你就会违犯规则,被市场淘汰。俗话说“存天理,灭人欲”,虽然不存在没有欲望的人,但适当控制欲望,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贪婪的人,是有利而无害的。
投怀送抱:婚姻是一场双方各取所需的交易
你或许会觉得经济学家们的“婚姻市场”观点太过于势力且不浪漫,然而,这却是经济学独有的理性。在浪漫、温馨的感情外衣之下,婚姻中其实也是赤裸裸的人性和现实。早一点认清婚姻的中的现实关系,其实更有利于我们经营好婚姻,使婚姻幸福、持久。
三十岁的时候,李勇利用多年积攒的资金创办了一家商业网站。待事业稳定后,多年单身的他选择了婚姻,妻子是某高校漂亮的教师王欢,可谓是郎才女貌的一对。
结婚以后,通过王欢与各大高校的关系,李勇的网站事业办得有声有色。不久,王欢还为李勇生了个儿子。几年的时间里,王欢的收入并没有太多增加,美丽的容颜也渐渐逝去,而李勇的事业一直稳步发展。由于高校教学任务重,王欢平时工作较忙。李勇的公司已经稳定,反而闲余时间较多,平日里家务活便大部分落在了他的身上。但李勇却并没有因为收入或身份地位上距离的逐渐拉大,以及夫妻双方对家庭付出多少的落差而感到不平衡。
在传统意义上,爱情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做出反应,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婚姻只是一个买卖市场。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
李勇和王欢婚姻的幸福,就是双方的“买卖市场”达到了一种平衡。双方的需求更多的是两人在一起的协同效应,也即生活中的互补依赖,王欢用自己的关系帮助了李勇的事业,李勇则利用自己在家庭上的付出来支持王欢的教学工作。两人利用各自的资源撑起了这个家庭,婚姻的幸福也就理所当然。
人们希望能从婚姻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但这种快乐是需要人们用一定的物质和情感投入交换得来的。你或许会觉得经济学家们的“婚姻市场”观点太过于势力且不浪漫,然而,这却是经济学独有的理性。在浪漫、温馨的感情外衣之下,婚姻其实也是赤裸裸的人性和现实。早一点认清婚姻的中的现实关系,其实更有利于我们经营好婚姻,使婚姻幸福、持久。
小颖,大学一毕业后,别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大自己好几岁的外贸公司老板刘宇,此时小颖的经济条件非常不乐观,但刘宇一下子就被小颖的美貌吸引住了。两人并在交往后不久便结婚了。
结婚之后,遵照刘宇的意愿,小颖成了一名全职太太,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不错。两年后,一直赋闲在家的小颖想要个孩子,她向刘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刘宇却一口拒绝了小颖的提议,给出的理由很直接:一旦生了孩子,小颖的身材就会受到影响。此事给了小颖很大的打击,虽然她也明白自己是依靠外形换来优越的生活,却没有想到婚后两年了,丈夫仍然只看重她的这一优点。
在她的一直坚持下,刘宇最终同意要孩子。但之后刘宇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后来甚至发展到了彻夜不归。终于,小颖发现丈夫有了外遇。
同样是在“婚姻市场”上的交易,小颖的遭遇却是不幸的。这是婚姻中典型的“交换”案例。一方支付物质成本,另一方付出的是青春和美貌。然而青春美貌是短暂易逝的资本,一旦容颜老去,不能再满足对方需求,而对方满足需求的质量却没有相应下降,对方很容易会因为付出和得到的不对等而心理失衡,这种交易也就很容易“破裂”。小颖想用年轻的美貌来换取长久的幸福,刘宇想用长久的物质来换取小颖易逝的容貌,这一“不对等”的交易动机也就注定了这场婚姻悲剧。
婚姻,直白的说,就是男女双方将各自的性别、物质、权力、容貌等对方关注的要素相互交换的市场。但我们必须看到,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比如,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很缺钱,可能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所以也就产生了社会上年轻美女傍大款的现象,这其实也是各得其所。
婚姻就是一个各取所需的市场,也是一个相互满足的市场,至于结局是幸福还是悲剧,取决于你的需求和供给,更取决于你的态度。一味地向对方索取,在对方身上寻找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地方,而吝啬付出,是很难达到这种“市场均衡”的。爱情的维持需要双方的奉献与互助,这样才会使得婚姻更稳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