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心是财富的源泉,发掘致富的内在力量
第一章 沈文荣: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
亨利·沃德·比彻尔说:“一个人需要思考的,不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是自己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大胆地挑战自我,更好地塑造自我、战胜自我。因为是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来得更自然,这使他们得以保持大公司规模、小公司做法;因为是农民,不懂工业,不懂钢铁,因而也没有思维定式,这使他们善于否定自己,始终盯着最好的东西。沈文荣正是从自己的农民身份出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在不断奋进中创造了沙钢的辉煌。
富豪档案:
姓名:沈文荣
1946年2月,出生于江苏张家港。
1984年4月21日,任沙钢厂厂长。
1988年10月28日,任张家港市钢铁厂党委书记。
1992年至今,任沙钢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1993年2月24日,当选为张家港市政协主席。
1997年12月27日,任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
2001年,沙钢集团开始由一个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沈文荣是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
一个企业,往往是人家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就有了超越别人的竞争力;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做到了,不能叫竞争力。
——沈文荣
达尔文《自传》中表明,对自己的深刻认识,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质特点,扬长避短,作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十分谦逊又自信地谈到自己:“热爱科学,对任何问题都不倦思索、锲而不舍,勤于观察和收集事实材料,还有那么点儿健全的思想。”他又认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记忆范围很广,但是比较模糊。我在想象上并不出众,也谈不上机智。因此,我是蹩脚的评论家。”他还对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思想深感不满:“我很难明晰而又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个不可救药的弱点,使我对自己的见解和假说的原始表述不是错误,就是不通畅。”
人的智商、天赋都是均衡的,或许你在某一方面有优势,但不一定在别的方面能够赢过人家。有优势的同时也会存在劣势。
当我们在生活中迷茫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不应当是讨论生活本身公平与否,自己的机遇好坏与否,而是研究自己,从而认识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信念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与自己的素质相对应的目标,凭着自己素质上的信号找到这一目标后,才能攻其一点,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断扩大。认识你自己,找到最适合你的位置,开发属于你的领域,这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钢铁巨子沈文荣正是在沙钢之路中走了一条认识自己,对自己准确定位,让沙钢飞速发展的成功之路。“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 沈文荣的财富之路就是这么成就的。
“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够大,那就首先在某一个产品上做到最好,争取在江苏乃至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打市场一定要找准市场定位,我们要做那些大厂不愿做而小厂又做不好的产品。”在与宝钢、苏钢、锡钢、南钢、马钢等一大批“老大哥”的竞争中,沈文荣这样说。他的认识和定位是正确的,窗框钢首先成为沙钢20世纪80年代的拳头产品,并很快以质优价廉、货源充足在市场上一炮打响,沙钢也由此声名在外。
无论是购买国外生产线,还是收购国内钢铁公司,沈文荣始终坚持用“小企业”的灵活性来对其进行技术上、管理上的改造,从而在效率上胜过竞争对手。“一个企业,往往是人家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你就有了超越别人的竞争力;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做到了,不能叫竞争力。”沈文荣说。
沈文荣坚决不赞同多元化经营的思路:“扪心自问,你的企业在本行业做到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一了吗?你所从事的行业还存在发展空间吗?如果没有,你就应该坚持下去。因为对我来说,做企业不单要赚钱,还是一种使命。”
沈文荣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现在江苏钢铁产能已经接近韩国的规模,但韩国的钢铁研发能力比我们要强得多,在寸土寸金的苏南,沙钢的发展受到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只有走收购、兼并、重组之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沈文荣使沙钢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同大多数有成就的企业家一样,生活艰难是沈文荣的第一笔财富。沈文荣一直把艰苦奋斗放在生死攸关的高度上去认识。他说:“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从我做起,沙钢上下必须为下一步的发展继续加速资金积累!‘吃光用光’属于自然经济落后的东西。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史,注定了我们是必须要拼命去抢时间创大业的一代人,我们想逃都逃不脱!临阵脱逃,也可以,但我们会被子孙后代骂!”一种不被后人骂的历史观,一种强者精神,统摄着沈文荣,让他有了不一样的境界。
因为是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来得更自然,这使他们得以保持大公司规模、小公司做法;因为是农民,不懂工业,不懂钢铁,因而也没有成见,这使他们善于否定自己,始终盯着最好的东西。正是农民身份成就了沈文荣和沙钢。
沈文荣厉害的是他能够立于潮头,把握未来,特别是关键时刻的关键决定,成就了沙钢的几次重要转型。将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揽天下技术搭建“亚洲第一炉”润忠,用全球视野打造战略供应链,站在巨人肩上搞技术创新,购买德国蒂森克虏伯多特蒙德钢铁厂,投资改造成650万吨板卷项目,这“六大决策”体现了沈文荣果断与一往无前的气势。
沈文荣从人本出发抓资源配置,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他带着沙钢,一步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迈进。他深知自己,也了解世人。什么东西让自己放心,能够满足自己对完美的好奇心,就一定是能够打动世人的东西。他采用了根植于地缘人本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模式,他认准了性价比,塑造了“工厂不离土便可走世界”的模式,以统一的特征洞察本地需求的样式与走势,实现了全球化经营。
有人说,沈文荣是一个喜欢在浪尖上跳舞的人。他的果敢决断、深谋远虑,一次次给世界钢铁行业带来震撼。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一个梦想:在推动中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中,打造一个绿色钢城,把沙钢建成世界级钢铁巨头。沙钢的成功,标志着这个昔日的乡镇企业在炼钢工艺的又一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争夺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他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可能达到和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因此作为我们沙钢来讲,我们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提高。”产业报国,打造钢铁行业的民族品牌,这是沈文荣心中的宏伟梦想。
“搞好企业,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和谐,以坚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这个效益的取得才是真正的效益,企业不仅仅是在生产产品,企业发展生产是目的,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节能减排,这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得益也比较大。”沈文荣曾经这样告诉记者。他十分重视研究并严格遵守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方面尤其舍得投入。他说:“做企业,必须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国家支持什么,不允许做什么,都要心中有数。”
“坚持自主创新和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沙钢今后发展的主旋律”,沈文荣表示沙钢正在努力改变着冶金企业“能耗和污染大户”的传统形象。
“都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这只是总量的大,中国制造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在哪?我觉得,最大的差距在员工的素质。那些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产品更新的周期很短,这主要得益于员工的素质,他们能够把设计和制造很好地融为一体,不仅能看懂图纸,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会设计的人不会动手,会动手的又看不懂图纸,员工整体素质影响产品更新速度和企业制造能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人才培训就是‘磨刀’。对于企业而言,引进人才固然很重要,但是,比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自己培养人才,也就是说企业要磨自己的‘刀’。”当涉及沙钢的未来发展时,沈文荣这样说。他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未来的发展,也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
做企业是力行者的事业。一种伟力,在那些敢想、敢为、负重、淡泊而坚定的企业家身上聚集,推动社会前进,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沈文荣就是这样一个聚集着伟力并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的人。
亨利·沃德·比彻尔说:“一个人需要思考的,不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是自己是什么。”是的,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大胆地挑战自我,更好地塑造自我,无往而不胜地战胜自我。沈文荣正是从自己的农民身份出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在不断奋进、不断克服困难中创造了沙钢的辉煌。
只要我们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并且有改变自己、挑战自己的勇气,把自己看成一艘即将抵达彼岸的船舶,把挫折当做船舶的压舱之物,在狂风暴雨中加大前进的马力,就会乘风破浪,最终成功地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