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而佛罗伦萨画派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精神来画宗教题材的,但不同的画家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僧侣画家佛拉·安基利科(FraAngelicol,387—1455)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另一位僧侣画家菲力浦·利皮(FraFlippOLipjpj,1406—1469)则善于刻画人物肖像和生活的细节。在佛罗伦萨画派中的重要画家还有透视学的创始者之一巴奥洛·乌切洛(PaoloUccello,1397—1475),他的代表作《圣罗马诺之战》被认为是运用透视学作画的典范。安基利科的另一位学生贝纳佐·哥佐利(BenozzoGomli,1420—1497)是以装饰性手法表现戏剧性的场面的画家。卡斯坦诺(ndreadelCastagno,1421—1457)则早于达·芬奇半个世纪就画了一幅动人的《最后的晚餐》。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4—1510)。他一生主要在佛罗伦萨度过,早年跟随利皮学画,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他的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由地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约1482)和《春》(1478)充满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春》的构图不拘常规,人物被安排在一片森林之中,中间是维纳斯,右边是撒花的花神,左边是三美神,三美神的动态和衣褶线条充分体现出波提切利所擅长的线条的节奏感。《维纳斯的诞生》也是一件有独创性的作品,它虽然缺乏真实的空间透视,但并没有给人以平板的印象,其秘密也是来源于线条的使用。波提切利用有动感的线条来营造形体的体积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幻觉。同时,他又用一系列冷色调进行沉着精致的排比,如海洋的浅绿色、风神的天蓝色服装、维纳斯的金发等等。到了晚年,由于佛罗伦萨社会动荡,波提切利的艺术又开始向宗教情绪回归,反映了他精神上的危机,这种情绪体现在《诽谤》和《耶稣诞生》等作品中。在《诽谤》一作中,以前的抒情色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戏剧性的激情,以前柔和的线条和细腻的情绪渲染也相继为挺硬朴拙的轮廓和表情的高度明确性所代替。
与波提切利同时的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家还有画家安东尼奥·波拉约奥洛(AntonioPOHiuob,约1429—1498)和基尔兰达约(DomenicoGlridandaio,1449—1494),以及雕塑家、画家和工艺美术家委罗基奥(AndreaVerrocchio,1435—1488)。
佛罗伦萨画派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雕刻的艺术中心,它的发展决定了这个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其他画派,如翁布里亚画派和帕都亚画派。
翁布里亚画派的很多画家都访问过佛罗伦萨,但他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朗切斯卡(PieroDel.laFrancesca,约1410—1492),早年在佛罗伦萨的学习使他对马萨乔、乌切罗和布鲁内莱斯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使他成为马萨乔与列奥纳多·达·芬奇之间的重要环节。他还认真研究过乔托等人的作品以及理论问题,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了《论绘画透视》和《论正确的形体》等论文。他的作品以柔和平静著称后于运用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明确有力的轮廓又使他的作品带有装饰意味。祭坛圣像《基督受洗》是其早期作品,这件作品造型朴素、明净,格调庄严。隆重,基督、天使、圣徒的形象都是民间流传的典型形象,充满着尊严与内在的张力。人物造型结实有力,比例严谨,具有高度的体积感和严密的空间感。整个画面在色彩上为银色调的明朗色彩所统一,洋溢着一种纯净、自然的神圣感。《示巴女王会见所罗门王》分为两个事件,弗朗切斯卡用一种内在的节奏组织起了这两个事件和众多的人物。这幅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造型的概括与几何形处理,追求叙述的明确与洗炼。在色彩上,画家使妇女们服装上的玫瑰色与浅绿色浮现在灰绿色的风景上,造成一种浮雕的厚重感最能反映弗朗切斯卡色彩成就的是《乌尔比诺大公及其妻肖像》。画面人物都作侧面描绘,脸部的体积感是通过圆形轮廓和柔和的明暗渲染来塑造的。乌尔比诺大公穿着红衣服、戴着红帽子,与淡蓝色的天空和灰色的风景拉开了距离,两块红色间的平面处理、灰色与红色的奇妙对比以及较低的地平线一起造就了一种纪念碑式的磅礴气势。弗朗切斯卡的晚期作品明暗渲染更加柔和,也更具透明感。佩鲁吉诺(PietroPerugino,1445—1523)也是翁布里亚画派的重要成员,在他的门生中有后来著名的大师拉斐尔。
除了佛罗伦萨以外,帕都亚也是15世纪人文主义的策源地。在这里,1222年创办了大学,除了研究经院哲学以外,其探索还涉及到了新的先进的学术领域,如医学、天文学、数学等等,同时对古代语言、古代文物与手抄本的收集也相习成风,从14世纪初叶开始这里就成为北意大利的文化中心。15世纪帕都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曼坦尼亚(AndreaMantegna,1431—1506),他早年曾受乌切洛的透视法和多纳太罗的古典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坚实有力、准确细腻的表现手法,并对古罗马艺术和哥特艺术加以研究和改造。清晰扎实的素描、大胆的线条、轮廓鲜明的形象、形体的雕塑感、强烈的色彩感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征。在15世纪的40、50年代里,曼坦尼亚为埃列米塔尼教堂作了一系列壁画,内容大都以圣经为题材,但他却出色地发挥了透视的作用,描绘了一系列半古代希腊罗马式、半文艺复兴式的室内景与街道,而画面情节就从室内与街道上展示出来。在其中名为《圣雅各前往受刑的行列卜幅画中,曼坦尼亚还成功地运用了自下而上的透视缩减法,前景有大拱门,透过大拱门有街道。和其他数幅壁画一样,此画也充满了纪念碑倾向。《哀悼基督》是曼坦尼亚晚期的架上作品,无论就其深刻的戏剧性构思而言,还是就其造型处理而言,它都是一幅有着非常独创的构图的作品,而且其悲剧性的表现力在意大利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也是罕见的。可以说曼坦尼亚的严谨风格的绘画是对早期文艺复兴的卓越贡献与总结。他从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形象遗产中捕捉到了体现在艺术中的关于人的理想概念,他所塑造的形象,圣雅各也好,基督也好,都是那个时代人物概括化和英雄化的形象的投射。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16世纪上半叶)
这段时期主要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从15世纪中叶开始,佛罗伦萨开始失去它作为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重要城市、教皇所统治的基督教首府——罗马。教皇为了重新确立罗马在基督教世界的统治地位,动用了大量资金重建罗马,并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思想家到罗马工作,在艺术上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罗马画派。
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等方面都有所反映。他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叫芬奇的小镇,早年到佛罗伦萨,在委罗基奥的工场学习。达·芬奇在这儿不仅学会了绘画雕刻的技巧,还热衷于科学研究。他的早期作品有和老师合作的《基督受洗》和自己完成的《天使领报》等。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为米兰大公服务,他在这儿不仅完成了一些重要的美术作品,还在建筑、水利工程、军事技术和机械制造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米兰期间的重要作品有《岩间圣母》(1483—1493)和为圣玛丽亚修道院食堂所作的不朽之作《最后的晚餐》。在《岩间圣母》一画中,达·芬奇使用明确的几何结构来安排人物,即人物被框进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而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就是玛利亚的头部,他的这一作法为当时盛行的金字塔形构图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又用天使与婴儿来加重右下角的分量,并通过左上方的光源使整个画面得以平衡,像这样在复杂动态中取得平衡的手法为后世艺术家广泛运用。另外由于重叠山岩而显得柔和的光线不仅使形的塑造得以深入,也使整个形象具有了独有的诗意的光晕。《最后的晚餐》占满了修道院食堂大厅的整个墙面,达·芬奇挑选了一个关键时刻进行描绘。以耶稣为中心,左右各为两组人物,所有人的性格都生动地从他们的行动与手势中表达出来。耶稣处于正中央,在使每个人物均具有充分表现力的同时,不使画面凌乱、分散。在这幅画中,达·芬奇通过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性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1503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并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名作《蒙娜丽莎》(1503—1506),这幅肖像画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1506年达·芬奇再度回到米兰,在以后的年代里他还画了《丽达》、《圣安娜》等作品。1516年达·芬奇因国内动乱,以宫廷画家的身份来到法国,最后在法国去世。达·芬奇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都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作为雕塑家和画家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uonaroti,1475—1564)走的是和达·芬奇不同的道路,他不像达·芬奇那样充满科学精神和哲理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上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米开朗基罗在少年时代就进了著名的“美第奇花园”,在那儿接受了艺术训练,并接触到大量收藏在那儿的古代艺术珍品,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流露出不凡的气质。1501—1504年,米开朗基罗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了著名的《大卫》雕像,他表现的是建功立业以前的大卫,一个充满愤怒和力量的青年人。这种力量也是人文主义者向往的自由的人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也正因为这一点,这件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1508—1512年之间,米开朗基罗应教皇朱诺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西斯庭礼拜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表现出他在绘画上的独创性。在天顶画中他同样是通过神的题材表现人的伟力。在《创世纪》中,米开朗基罗把人的生命的获得表现为两只有力的手的接触:在《偷吃禁果》中,他又强调人物自主独立的情感,使夏娃的表情充满挑战;在《洪水》中则是充满了戏剧性,一系列个别的悲剧情节背后透露的是人的信心。在朱诺二世死后,新任教皇利奥十世命米开朗基罗设计朱诺二世陵墓,这项工程前后耗费十数年时间。祖国的灾难、民族的痛苦和艺术家个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都在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摩西》最令人震撼。这个形象和大卫一样,是艺术家心目中拯救民族、摆脱苦难的英雄人物。人物意志高度集中,不仅体现在令人生畏的目光上,同时也表现在对摩西粗壮的体格的极度夸张上,体现在肌肉的紧张上,乃至于完全揉皱的衣褶上。如果说《大卫》体现的是一种信心的话,那么《摩西》则体现了作为人的威严。在他随后为梅迪奇小礼拜堂设计的雕像中,通过《晨》、《暮》、《昼》、《夜》一组形象深刻揭示了艺术家内心的痛苦和彷徨。祭坛画《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晚年的重要作品,从1534—1541年花费了他6年时间,画于西斯庭礼拜堂。这件宏伟的作品是米开朗基罗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历史的裁判。壁画构图的处理与构思取得了一致,构图并未突出明确的秩序与结构,而是强调一种自然的安排。这件作品的成功和伟大之处在于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产生了统一的人的集体形象,而色彩的巧妙的使用又使壁画具有了戏剧性的紧张。米开朗基罗艺术中的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出现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正是在他的艺术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得到了全面而鲜明的表达,因为米开朗基罗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的主动性与积极作用以及人建功立业的能力,所以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几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拉斐尔(RaphaelSanzio,1483—1520)出生于翁布里亚,早期在画家佩鲁吉诺的工场学习展来他的画面上始终洋溢着的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都得益于他所受的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