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成为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20世纪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此后的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一事,也与汇丰的渊源分不开。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业界莫不惊奇于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他言行较为拘谨,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虽然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带来的声名和信誉,令汇丰大班沈弼对这位地产“新人”格外关注,欣赏有加,并萌生了合作意向。除商场才干令沈弼赏识外,李嘉诚曾经卖给沈弼一个不小的面子,这也是他攀上汇丰的原因之一。
早在1974年,汇丰银行就购得华人行产权。因年代久远,建筑已十分陈旧;而且华人行位于高楼林立的中环银行区,原来的华人行大楼已日益变成小矮人。1976年,汇丰开始拆卸旧华人行,清出地盘,用于发展新的出租物业。在地产高潮,位于黄金地段的物业,必寸楼寸金,加之华人行在华人中的巨大声誉,华资地产商莫不想参与合作,分一杯羹。李嘉诚便是其中之一。正是长实中标获取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汇丰大班沈弼关注起地产“新人”来。他仔细研究了李嘉诚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确定长实为合作伙伴——此时,与李嘉诚中标地铁上盖不满一个月。
另外一件事是在1978年,李嘉诚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吸纳九龙仓的股票,意欲控得九龙仓入主董事局。但不料九龙仓股被职业炒家炒高,九龙仓老板不甘示弱,组织反收购。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加入到收购行列。一时间,强手角逐,硝烟四起。逼得九龙仓向汇丰银行求救,于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周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考虑到日后长实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即使不从长计议,如果驳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恰和,收购九龙仓将会是一枕黄粱,于是趁机卖了一个人情给汇丰银行大班,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李嘉诚密会包玉刚,提出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他。李嘉诚退出了“龙虎斗”,却通过包玉刚取得与汇丰银行合作的机会。在此番商战中,李嘉诚一箭三雕,是最大的赢家。
可见有了以上两条,才有了汇丰与李嘉诚的合作。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达24万平方英尺,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灯光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都租了出去。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在正3月23日,长实集团总部迁入皇后大道中29号新华人行大厦。长实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地位更上一层楼。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就收购和黄股份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以6.39亿港元收购汇丰银行持有的22.4%和黄股份。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表示:奥秘实在谈不上,他认为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他还说母亲从小就教育他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他认为经商的道理也应该是这样的。
李嘉诚是一个朋友众多的商人,但他还是一个善于与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样与朋友一起做生意这方面,他有着一整套心得体会。实践证明,没有绝对的竞争,也没有绝对的合作,因为二者是可以转化的。采用让利法则不仅实现了既得利益,还能够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财源滚滚而来。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统一是李嘉诚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发达不忘旧情——义与利的平衡
李嘉诚说:“企业养活职工已经是过时的经营理念,现在新的经营理念应该是职工养活公司,养活企业。企业就像家庭,员工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这也是他一贯的观点。
名誉是一个人最珍视的东西,名誉可以让人舍身忘利,可以让人视死如归。这一点是处理人际关系最关键的要素,掌握了这一法则可以无往而不胜。因此善待自己多年的挚友和多年的伙伴,让人觉得你非常“念旧”,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真正实现“士为知己者死”,而且还可以“好事传千里”,名利双收。
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地产大业的基石,让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是北角的长江大厦。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长江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当时长江地产业已创出自己的名号,赢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的利润实在是九牛一毛。为什么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李嘉诚说是为了给以前的老员工留下一些生计,为了让他们衣食富足。
曾经有一位在李嘉诚公司工作了十年的会计,因为不幸患上青光眼,无法继续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尽了额度之内的医疗费,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李嘉诚关心地询问会计:“太太是否具有稳定的工作可以维持家庭生活?”他支持他去看病,而且说,如果他的生活不够稳定,他可以担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这家人不必再为生活奔波。
这位患病的会计经过医生的诊治,退休后定居在新西兰。本来这件事就应该这样结束,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诚从媒体上获知治疗青光眼的方法,都会叫人把文章寄给那个会计,希望对他有所帮助。他的行为使会计的全家都十分感动,那个会计的孩子尚处幼年,大概不到10岁,为了表达全家对李嘉诚的感激之情,孩子画了一张薄薄的卡片,寄给李嘉诚,礼轻情义重。由此也可见李嘉诚优秀的人品和对员工的关爱之情。
有人看到李嘉诚如此善待员工,不由得感叹道:“终于明白老员工对你感恩戴德的原因了。”李嘉诚认为: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别人夸奖李嘉诚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等员工老了就一脚踢开,他却没有。这批员工过去靠他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他仍把员工包下来。李嘉诚急忙否定别人的称赞,解释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相比较而言,日本的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的宣誓。李嘉诚却从不勉求员工作终身效力的保证,他总是通过一些小事,让员工认为值得效力终身。他自豪地说,他的公司也有人跳槽,但是公司行政人员流失率极低,可说是微乎其微。
在商战中,利益高于一切,商人不会从事没有收获的事业,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所以工厂没有效益,关闭也无可厚非,李嘉诚却继续生产,坚持“员工养活企业,企业应该回报他们”的朴素观点,他是把冷漠商场化无情为有情。
李嘉诚认为,他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为企业赚钱是应该的,所以其他股东相信他,虽然管理者受到的压力很大,但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很多,所以他们应该多为员工考虑,应该努力为他们做些事,保证他们的利益。为了增强下属对集团的归属感,他往往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从而使集团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
李嘉诚也很善于为他人谋利,做到仁至义尽。杜辉廉是曾为李嘉诚的事业鼎力相助的一位“客卿”。他是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证券专家。李嘉诚最辉煌的战绩在股市,最能显示其超人智慧的场所也是在股市,而被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的杜辉廉,在其中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他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实际操办了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但杜辉廉并不是李嘉诚属下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谢绝李嘉诚要他担任长实董事的邀请,是众“客卿”中唯一不支干薪者。但他却不因为未支干薪,而拒绝参与长实系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的决策,这令重情重义的李嘉诚一直觉得欠他一份重情,总想寻机报答他。
1988年底,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共创百富勤融资公司,李嘉诚当即决定帮助百富勤公司,以报杜辉廉相助之恩。杜梁二人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他在内的18路商界巨头参股。他们都和李嘉诚一样不入局、不参政,目的仅在于助其实力、壮其声威。在李嘉诚和其他商界巨头的大力协助下,百富勤发展势头迅猛,先后收购了广生行与泰盛,也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证券,杜辉廉任这两家公司的主席。当百富勤集团成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诚等巨商主动摊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好让杜梁两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的“安全”线。
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完全出于非赢利目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报杜辉廉之恩。尽管李嘉诚并不想从百富勤赚得分毫,但他持有5.1%的百富勤股份,仍为他带来了大笔红利。因为百富勤发展迅速,是市场备受宠爱的热门股,他不想赚钱,也得赚钱。
唐太宗李世民用水和舟来深刻阐述民与君的关系,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李嘉诚的做法与他很相像,不同的是前者用在企业管理中。李嘉诚说,一支同心同德的军队、身体力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军队,才是无坚不摧的军队,才能够出奇制胜,一个光杆司令打不了天下,孤掌难鸣,就像舟和水的关系一样。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如果要员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就要将心比心,让员工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保证他们的利益。
懂得感谢员工,回报部下,不计利益和索取,是李嘉诚对人生的领悟,也是他成功的又一个诀窍。
其诚可嘉,无信不立——道德与财富的平衡
很早以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住持云寂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将两袋谷种交给两个弟子——一寂、二寂,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谁就可以继承衣钵,做寺里的住持。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他没有管好田,谷种没发芽。云寂便把衣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说,他给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这是李嘉诚在塑胶厂濒临倒闭的那些日子里,母亲用佛家故事来开导他。他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为人处世之本,是战胜困难的不二法门。第二天,他回到厂里,召集员工开会,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李嘉诚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紧接着他又逐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他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恳态度,得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谅解。银行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原料商同样放宽付货款的期限,但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客户态度不一,但大部分还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让步。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初步目的。但是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