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唱道,“我必须发泄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也非得要按照演唱者的做法如法炮制。毕竟,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自己处理好各种情绪,因为我们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
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过,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用两组儿童做过一个“糖果实验”,这里再次引出这个知名的实验:研究人员把4岁的小孩一个接一个地带进房间里,并把一颗糖果放到他们面前的桌上,告诉他们:“你们现在想吃这颗糖果,就吃。但如果你们能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后再吃,那你们就可以吃到两颗糖果。”其中一部分孩子等老师走后就立刻吃了糖果,而另一部分孩子等老师回来后吃到了两颗糖果。大约14年后,当这些孩子要高中毕业时,研究人员再次把那些马上就吃掉糖果的孩子与等待老师回来得到两颗糖果的孩子相比较。相比之下,前一组孩子更容易被压力压垮,动辄就生气发怒,常与人打架斗殴,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抵制不住诱惑。
最令研究人员吃惊的是意外发现:与抵制不住糖果诱惑的孩子相比,那些能等待的孩子在总分为16分的大学升学考试中,比平均成绩高出21分。
这些孩子在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差异更加明显。那些在童年就能抵制糖果诱惑的孩子到他们二十八九岁时,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做事更专心,更能集中注意力,更能建立起真诚且亲密的人际关系,办事更可靠,更具责任心,面对挫折,也显示出较强的自控力。
相反,那些在4岁时就不能控制自己,迫不及待抓糖果吃的孩子在这时的认知学习能力较差,情绪智力比那些能控制自己的孩子更是差了一大截。他们较孤独,办事也不令人放心,做事不专心,在追求目标时,只顾眼前的满足。遇到压力时,他们的承受力或自控力都较差,也不知临机应变,而是重复做些无用功。
要说明为什么冲动会使学习能力下降,就要回到脑部杏仁核(附着在海马末端,呈杏仁状。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记忆的脑部组织,而且研究发现,幼儿自闭症似乎与扩大的杏仁核有关)与前额叶(包括前区、中区和后区,是一个重要的神经组织区域)这个话题。
作为情绪冲动的源头,杏仁核也是注意力分散的根源。前额叶是贮存工作记忆的部位,能使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正在思考的事情上。
如果被情绪冲动所控制并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在工作记忆中留给注意力的空间就非常小。对学龄儿童来讲,就可能是不专心听老师讲课、不认真读书及完不成家庭作业。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年复一年,那学习成绩自然就差了,大学升学考试成绩当然也可能差一大截。对参加了工作的人来说,同样如此。可以说,冲动与注意力不集中阻碍了学习或适应能力的发展。
糖果试验的结果充分揭示了不能控制情绪的代价。
情绪自我调节不仅包括缓解痛苦或抑制冲动,而且也指根据需要能有意识地激发出一种情绪,有时甚至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例如,医生要告诉病人或其亲属不幸的消息时,他们往往把自己也置于一种忧郁、难过的心情。同样,殡仪馆的殡葬员在与死者家人见面时,也使自己表现出一种悲伤难过的神情。
有人认为,若要求员工表现出某种情绪,实际是迫使员工为了保住饭碗,不得已而付出的一种沉重的“情绪劳动”。如果老板命令员工必须表现出某种情绪,结果只会使员工自然表露出来的情绪与其要求背道而驰。这种情况叫作“人类情绪的商业化”,这种情绪商业化表现为一种情绪专制的形式。
如果仔细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其情绪劳动是否沉重,关键取决于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程度。如一个护士自己认为应当关心他人和富于同情心,那么对她来讲,花些时间以沉痛的心情体谅患者就不会是包袱,反而更能使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情绪自我调节,并不是说要否认或压抑真正的情绪。例如,“坏”心情也有其用处:生气、沮丧、恐惧都能成为创新力量或与人接触的动力;愤怒可以变成强有力的动力,特别是当人们希望消除不公正或不平等时;共同分享悲伤,可以使人们凝聚到一起;只要不被焦虑所压垮,因焦虑而产生的急迫心情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
情绪自我调节,也不是要求过度压抑或控制一切情绪和自发的冲动。事实上,过分压抑情绪会造成身体和心灵的伤害。人们在克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很强的消极情绪时,心跳会加快,这是紧张增强的一种征兆。如果长期这样情绪压抑,就会干扰思维,妨碍智力,影响正常的社交往来。
别让悲观占据你的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人可以分为两种:悲观的人和乐观的人。悲观的人,态度消极;乐观的人,态度积极。面对生活,悲观的人总是看到失望,甚至是绝望;相反,乐观的人却总是在失望中找到最后的一线希望。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帮助你更加明晰悲观和乐观的意义。
一位父亲欲对孪生兄弟做“性格改造”。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玩具给一个孩子,又把另一个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库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得到玩具的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库,却发现那个被关在车库里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东西。“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事实上,人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遭遇无所谓好坏,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想。悲观的人和乐观的人的差别,恰恰在于对待事情的不同看法上。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两个人,口渴难耐,每个人的背包里都只剩半杯水。一个人为拥有半杯水而抱怨,而另一个人为自己还剩半杯水而庆幸,这就是悲观的人与乐观的人的区别。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让一批学生打电话给陌生人,让他们为某赈灾机构捐款。当他们打了一两次电话而毫无结果的时候,悲观的学生说:“我干不了这事。”乐观的学生则说:“我要换个法儿去试试。”这位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感到失望,那么他就不会去掌握获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乐观的人会自信满满地面对每一天,就算出了差错,他们也总是尽力寻找原因,及时补救,在他们看来,成功应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悲观者则是一味地抱怨,为自己寻找开脱的理由:“我的运气不好”,“我没有一个好爸爸”……久而久之,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我不太精明”,“我不够漂亮”,“我不够好”,“谁谁都比我强”,等等,把自己的成功视为一种侥幸。
有些人年纪轻轻,却显得非常苍老,因为他们整天愁眉不展,从来不会体会生活中的快乐;而有些人年纪已经很大了,却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整天容光焕发。乐观、豁达的胸怀能够使人精神抖擞,充满活力,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心态和年龄的大小没有关系。
一个人具有豁达、豪爽的胸怀,才会生活得更加快乐。只有心情舒畅了,心态才会更加年轻。那些整天愁眉不展、处事死板、斤斤计较的人是不可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的。他们虽然具有年轻人的外表,但是年轻人的朝气早已流逝。
对于未老先衰的人,歌德说:“年轻人,你为什么这么古板呢?换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不是很好吗?我觉得你的行为非常愚蠢。你真的很可怜。”而那些活力四射、精神抖擞的年轻人,歌德见到他们后,则非常开心,称赞他们是未来的希望。
悲观是成功道路上的有害细菌,它不断地繁殖扩散,把人的心灵笼罩在阴影之下,使人失去了进取的动力;而乐观则如同明朗天空中的阳光,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斗志和勇气。所以,别让悲观占据我们的心灵。
与其生气不如争气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长得更优秀,人生更成功。可是每当遇到生活中的烦恼时,有的人心浮气躁,甚至暴跳如雷,整天处于悲愤与怒火中,结果一事无成;相反,有的人却能心平气和地坦然面对一切并积极地使自己做得更好,用自己的成功化解烦恼和忧愁。这是因为他们真正懂得生气不如争气的道理。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积极进步,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生气有损健康,也无助于解决问题,还是不生气为好。不生气,有利于保持一个好的心情,轻松、愉快、理智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使人生活得更有情趣,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豁达,更潇洒,更有气质。
有人做了错事,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做了对不起人的事,做了荒唐的事,甚至做了大逆不道的事,令人生气、愤慨,使人长时间郁闷不乐,愤愤不平,这样的现象是不少见的。但是,细想一下这又何苦呢?有何用呢?又何必呢?生气不过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划不来的。
天要刮风,天要下雨,谁又能有什么办法。能避免就避免,避免不了也没办法。自己生闲气又何苦呢?比如成绩下降、失去朋友,是痛苦的事,怎么就轮到自己头上了?但事已至此,又有什么办法?生气又有何用?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发展规律,需要等待的时候还得等待,着急上火是没有用的。
凡事想开一点,没办法解决的事就糊涂一点,落得个心宽、心静。事情既然出现了,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总有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是时机未到,又何苦自寻烦恼呢?
气伤肝,往往酿成重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有的人受了不公平的对待,遭到伤害,气大伤身,一两年便命归黄泉,去了另一个世界。
郁闷和怨愤都是奢侈品,还是不用为好!其实,在有些时候,面对令人气愤的事能够沉默,报以轻蔑一瞥,更容易理智地处理问题。大发雷霆,火冒三丈,正说明自己缺乏面对生活和驾驭生活的能力,需要扭转,改变这种局面。人生本来就是复杂的,为何不想开一点?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讲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结果,周瑜英年早逝,东吴损失一员大将。而孔子厄而作《春秋》,司马迁遭宫刑后写了《史记》,屈子被放逐而赋《离骚》。这些名贤前圣,在不公平的待遇面前,在遭厄运之际,沉着应对,做出了光照千秋的业绩!
凡事只要顺其自然即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杞人忧天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笑谈。担心天会塌下来,毫无必要,也毫无用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乱而治,由治而乱,循环往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谁能躲得开,免得了呢?那是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还是顺其自然为好。争强好胜,恐怕只落得个自寻烦恼。
情绪的好坏永远是和人生相伴相随的。保持一种平和平静的心态,是人生修养的高境界。多些顺其自然,少些人为的烦恼;多些对人生社会规律的认识,少些主观盲目和自寻苦恼。中国古代有个说法,人经历得多了,磨炼得多了,到了5岁就会知天命,到7岁就会耳顺,能够自如地面对社会人生。年轻人加强修养,早日达到先贤的修养境界,早日进入耳顺之期,自如地面对社会人生,保持一个好的心境,应该是能够做到的,也会是十分有益的。
记得有位诗人曾说“不让自己快乐起来是人最大的罪过”,生气那是跟自己过不去,这也正好证明了你还没有让别人信服和认可的资本。不懂得去争取、去改变,只会怨天尤人——那你便注定无法成为快乐的人。而争气就不同了,它会使你充满斗志,积极地改变现状,摆正自己的心态,平心静气;使自己做得更好,用事实去赢得别人的尊重及喝彩!很多事我们其实是不必去生气和计较的。愚蠢的人才会一味地去生气,一味地跟自己过不去!而聪明的人就知道去争气,不会理会流言飞语!因为有一味去生气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放在学习或事业上。让自己拓宽领域,让自己睿智起来,这样才会让自己的实力增强。其他的一切就让事实来证明吧!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满足,这样自己才会快乐起来,幸福起来。
遭受挫折时,如果只是生气,那是无济于事的。生气只会让别人感觉到你自制能力差。一味深浸在情绪低落的世界里,让自己滞留在原地停止不前,毫无进取心,那是最愚蠢的做法。越是身处逆境,越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生气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去争气才是唯一的出路。
失败从来都不可怕,被人嘲讽看不起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被自己打败,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才是最争气的人!
战胜自卑,你就是强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但是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卑当中而丧失了追求的勇气。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因此,请不要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只需勇往直前,付诸行动,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据说拿破仑亲率军队作战时,同是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便会增强一倍。原来,军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士兵们对统帅的敬仰和信心。如果拿破仑在率领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只是坐着说:“这件事太困难了。”毫无疑问,拿破仑的军队永远不会越过那座高山。拿破仑的自信和坚强,使他统帅的每个士兵增加了战斗力。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坚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达到成功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一个士兵快马加鞭给拿破仑送信,由于马跑得太快,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猛跌了一跤,那马就此一命呜呼。拿破仑接到了信后,立刻写封回信,交给那个士兵,吩咐士兵骑自己的马,从速把回信送去。
那个士兵看到那匹强壮的骏马,身上装饰无比华丽,便对拿破仑说:“华美强壮的骏马不配给我这样下等的士兵享用。”拿破仑回答道:“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法兰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生活中到处都有像这个法国士兵一样的人,他们以为自己的地位太低微,别人所拥有的种种幸福,自己不会拥有,也不配享有。而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他们往往不求上进,自甘平庸,渐渐地也就真的不配享有他们不曾拥有的东西。
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他能找到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不如别人。比如:我个子矮、我长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条、我家里条件不好、我学历不够等。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在人际交往中除了封闭自己以外,还有可能会低三下四。
战胜自卑就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就是不仅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别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马克思曾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是跪着的。
2.要正确地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