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我灵光一闪,“原来是这样”。考试中只有两类题: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既然不可能只出现一类,那就没有必要害怕。
只要假设这两类问题都存在,并相应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可以了。
之前,我一直在努力增加我知道的问题的数量,但这正好与正确的做法背道而驰了——我更应该考虑的是对不知道的问题的处理方式。
知道的问题很好处理,那么,未知的问题出现时,要怎么处理呢?只要找到了这一方法,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而这就是万能的方法。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是如此。大家都在拼命努力地学习“知道的问题”的处理方法,所以迄今为止的学习方法都是解决考试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不断增加自己能够解答(也就是知道)的问题的数量。
工作中也是如此。为了不出错,人们会做出100%的准备以保万全。
但是,不断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人生。现实是,考试中也会出现迄今为止没见过的问题,工作中也会出现看似不可能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如何解决自己不知道的未知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遇到想都没想过的障碍时,如何才能跨越它呢?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如何克服它呢?如何应对意料之外的未知问题,掌握这种方法是通向梦想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只有了解了这些,才不会感到恐惧,也可以说这样一来就获得了激活人生的技巧。
因此,不要单看事物的表面,更重要的是养成从事物深层考虑问题的习惯。
为了不失败,要做好所有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好万一失败后应该采取的对策;分析、整理意料之外的危机,考虑相应的处理手段。
这有点类似于危机管理方法——假想已经发生的未知危机,制定相应对策。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彻底分析假设的情况并进行模拟实验。
对未知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是一样的。对大量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假设的未知问题进行分类并制定解答模板,如果遇到了某类未知的问题,只需套用相应的模板即可。只要制作了解答模板,剩下的就简单多了。
这样说来,一定有人会公开这些解答模板。而如果你有这样方便的模板,也希望你能与大家分享。
但是,即使去模仿别人制作的模板也没有任何意义。
真正的意义在于制作模板的过程。即使死记硬背制作出来的结果,也不会使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更不会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的主人。
死记硬背解答模板的人无法灵活应用它,遇到不符合模板的未知问题时,就只能举手投降。但是制作模板的人却懂得活用制作模板的过程和方法,对于解决模板外的问题也能得心应手。
这是因为,要想制作模板就要搜集各种信息,并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整理,然后再思考解决方法,最后才能制成模板。
在这一过程中,大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足以应对未知课题和意料外问题的最强大脑。
分析已有的事物和问题,制作可以解决假设的未来问题的方案,这也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法。
极限之后再走一步
出现未知问题时、直面意料之外的困难时,人们都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而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考虑好应对方法和处理顺序。
但有的时候,无论怎么努力依然会失败,尝试了所有手段依旧啃不动这块硬骨头,这让你感到束手无策。
这时,是举手投降就此放弃,还是咬紧牙关继续坚持,就成了决定你命运的转折点。
只有坚持奋斗到最后的人才能开启命运的通道,实现自己的梦想。坚持奋斗到最后一刻,就是“根本的忍耐力”。
所谓“根本的忍耐力”,就是挑战极限的勇气。挑战极限,F1赛车手埃尔顿·塞纳经常这么做。
在F1赛道上,赛车的最高时速必须达到300公里以上。可以说,能否毫不减速地以最短距离通过影响速度的拐弯处决定了整个比赛的结果。在速度一点不减的情况下,无限接近围墙,以最紧张的状态绕过拐弯处,这同时也是无限接近丝网边缘的挑战。即使觉得这已经是极限了,但距离围墙还有5厘米、4厘米……只有接近围墙,不断地接近,最终才能达到最短距离。
塞纳说过,觉得已经是极限之后还想再进一步,这才是挑战。尽管最后,塞纳因激烈撞击到围墙上而英年早逝,但他所说的,“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胜负的关键点” 这句话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这种最后的忍耐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存在。
学习,就是为了锻炼这种“根本的忍耐力”。比如,认为已经到极限的时候再回答一题,认为读书已经读到极限的时候再读一页。
反复地给自己一点点地增加负荷,慢慢就会具备“根本的忍耐力”。
如果具备了“根本的忍耐力”,就会拥有不凡的力量——真正考试的时候,就算只剩下最后一分钟,也不会放弃,也会紧紧抓住最后一点希望,如果这最后一点做对了,也可能会通过考试。
不仅如此,在人生的各种情况下,“根本的忍耐力”都具有无穷的威力。碰到艰难险阻也决不放弃,有梦想就要坚持到最后,这对提高自身的底气有重大意义。
学习有时会很痛苦,正因如此,掌握的“根本的忍耐力”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学习也需要“有效的徒劳”
学习中也需要“有效的徒劳”。
大概有人会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
“有效的徒劳”?学习中需要徒劳吗?就是因为徒劳才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难道不更应该提高效率,不做徒劳无功的学习吗?
没错,我们不需要单纯的徒劳,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去除其中的徒劳是正确的。
但是,我所说的是“有效的徒劳”而不是“徒劳的徒劳”。
什么是“有效的徒劳”?答案就是:和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了解其本质非常重要,它是实现真正目标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
我真正了解“有效的徒劳”是在第一次司法考试失败,开始努力创造新的学习法的时候。
我想找到宪法的学习法,于是就到处阅读宪法学者的论文。后来我看到了编写日本国宪法的宫泽俊义宫泽俊义(1899—1976年),生于长野县长野市,日本宪法学家,是日本现代宪法学界的最高权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加了新宪法的审议。——译者注先生等人的论文。
读了他们的论文之后我深受感动;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用生命守护的新宪法自由的热情通过论文深切地传达到我的身心之中。
日本国宪法位于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等人类重大历史潮流的延长线上,这部宪法的诞生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和眼泪、汗水和努力。
其中还寄托着众人的呻吟、痛苦、希望和思想。能学到这样集大成的宪法,我简直感动到无以复加。
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宪法是一部如此伟大的作品。虽然那时,宪法的整体形象和真正的意思对我来说还不是很清晰,但我却看到了希望。
之后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了自己要走的道路的大致轮廓,明白了自己今后要朝着哪个方向努力,也明白了这条道路的终点在哪里。
当我明白这些的时候,我想我一定能通过司法考试了,因为我看到了远处若隐若现的目标。
司法考试只不过是通向目标路上的一个跨栏障碍而已。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前进的道路和目标,所以,我只要朝着大目标不断前行,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也就是说,我一定能通过司法考试。
上述这些人的论文都是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司法考试没有任何关系,但表面上看来与和考试无关的论文,却对“为什么学习法律”这一真实目标具有深刻而巨大的意义。正因如此,我才能通过司法考试。
这里,希望大家思考一下原因何在。
学习需要目标,即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为了什么而生?可以为了获得幸福,可以为了获得内心的满足,也可以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
但目标常常是抽象的、遥远的,而人是意志力薄弱的动物,所以,为了能不断学习,就要制定眼前的假定目标以代替遥远的、真正的目标。
通过资格考试、考上大学、获得更高的分数等都是假定目标。人首先要朝着假定目标努力,不过,也有人因过于执着追求眼前的假定目标,而把假定目标错当成了真的目标。
但无论怎样,考上大学、通过资格考试都不应该是真正的目标,而充其量只是为了达到真正目标而设定的假定目标。
我读了和司法考试没有任何关系的宪法论文,乍一看这种行为是徒劳无功的,或许不会对提高分数、通过考试这些假定目标有直接的作用,但对确立真正的目标来说,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你认为的徒劳也可能会对靠近真正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处着眼,微小处着手
这样想来,读书、见人、新经验等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能对真正目标的积累、人脉关系的扩张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只因为这些对假定目标没有直接帮助就对其置之不理,那就太可惜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是个连假定目标都还没达到的尚未成熟的人。
请大家好好想想:目前还没有实力的自己又怎么能判断出这是有用还是没用的呢?你根本不具备这个能力。
不仅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我刚做律师的时候,前辈们都只让我做些复印的活。
“我可不是为了复印才来当律师的”,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这时,年长的经营者跟我说道:“先把现在给你的工作做到最好,这才是成为日本最好律师的捷径。”
他的话如当头棒喝,我瞬间清醒了:的确如此啊!
为什么让我做复印的工作,这应该是有原因的,因为必须要通过复印的工作来考虑“目标”和“整体形象”。据此,不同人的复印方法也应该有很大差别,而如果我认为这仅仅是复印,那就是在看轻我自己。
后来当我越来越成功的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通过一个人的复印方法就能马上了解这个人能做什么工作。假如连交给客户的重要资料都慢悠悠地毫不经心地复印,那么这个人就只配做杂活。
而且我是刚来的没有任何经验的律师,如果我成为最擅长复印的人,大家也就不会认为我是个连最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低水平的、毫无用处的人了。
随意对一些事情做出无用的判断,不正是因为自己的狂妄自大吗?
还需要不断进步的自己,本来就不具备做出判断的能力,因此,不要轻易下判断,一定要认清楚自己尚不具备判断有效还是无效的能力。
相信自己的工作应该是有效的,在这一前提下尽全力做好眼前的工作,这样一来总会有所收获的。如果不这么做,本该掌握的东西也会悄然逝去与己无缘。
人必须更加谦虚,只要谦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特别是自己尚未成熟的时候,这种谦虚非常重要。
但要谦虚也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谦虚的态度就更难了。
在我们学校里,有一些已经步入中年才想考司法考试的人,而其中有的人大概是对和20多岁的年轻人并列坐在一起学习有所抵触吧,会表现得很奇怪,总不能认真地听讲师的话。
比如,我教给了大家用记号笔和彩色铅笔区分教科书内容的学习方法,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不用记号笔。
用颜色区分是个简便的方法,能使我们对整体形象、具体案例等重要的内容一目了然,但总有人不接受这个建议;敷衍地用铅笔在下面画上横线就再没有下文了。
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走的桥比年轻人走的路都多,所以才不愿意老实地听一个比自己年龄小的人说的话。
“虽然老师这么说,但不可能有这种事吧?”
“如果世事这么简单的话,就不用那么费劲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些人根本就没意识到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懂。
他们只是比20多岁的年轻人多活了20~30年而已,仅仅因此就觉得自己更了解这个世界,这种想法对吗?
比方说,难道能仅凭在公司工作了三四十年就说自己对公司的事了如指掌吗?这种错误的认识正好说明了他们对公司的事情根本一无所知。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不了解的还有很多,而自己所了解的不过是世事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有很多事情,是我们现在还不懂得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我也经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谦虚。
只有保持谦虚,在读书或是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才能产生“嗯?有这样的事!”的新鲜感、惊讶感,才能吸收新的知识。
婴儿每天都以惊人的速度记忆新事物,不断成长,这是因为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并能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去接受周围的一切。
成长正是来源于此。
休息时间定为三小时一次
前面说到,学习中存在“有效的徒劳”。我们无法判断前进道路上什么对我们有用、什么对我们无用,所以不要轻易断定什么是“徒劳无功”的而轻言放弃。
但是,无论什么都来者不拒又会如何呢?
的确,如果自己没有判断能力又不加以区分地去做事,那时间肯定不够,甚至就连达到真正目标之前的假定目标都可能无法实现。
这正是最难的地方。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如果一直在路上探索,就会在最后期限到来时无法赶到终点,但偶尔也需要“有效的徒劳”,所以即使要做徒劳的事情,也必须有所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的直觉和好奇心。
即使是与通过考试、提高分数等假定目标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只要能满足自己的直觉和好奇心,就应该对其做出回应。
自己的直觉和好奇心不同于理性和大脑的思考,它是来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可以说具有更接近于真正目标的指向性。只有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事物才最有可能对真正目标起作用。
我认为,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能激发自己好奇心的或是无论如何都想做的事,就不应该抑制自己的情感。
我做司法进修生的时候也会逃课去看宪法的书和小说,虽然这些书和眼前的考试课程没有任何关系,但对我的成长来说却是“有效的徒劳”。
但是关于“有效的徒劳”,有一点一定要注意。
那就是,绝不能把“有效的徒劳”当成逃避学习的借口。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有时通过考试、获得资格等假定目标的奋斗过程是很辛苦的,为了逃避这种辛苦,去做其他轻松的事情,而且还找借口说“这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的必要步骤”。
大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眼前明明有很着急的工作,但这时却非常想看小说,或者会跑去做家务。
放下眼前必须要做的事可不是“有效的徒劳”。
如果荒废了达成假定目标的学习,那么“有效的徒劳”就是在本末倒置了。人类是容易随波逐流的生物,所以在做某种和假定目标相关的事情时,一定要分清楚这是不是自己逃避的借口。
但是怎么才能分清楚呢?
我是这样想的:
将时间分段,三个小时为一个阶段,这也是分给“有效的徒劳”的时间。读和司法考试没有关系的书也好,打扫房间也好,看想看的DVD也好,总之,都要以三个小时为一个阶段。
如何?这样一来就能做到有急有缓,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让有效的徒劳变成懒惰的借口了。
00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