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1700000009

第9章 治世名臣(1)

姜尚:大器晚成的百家宗师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又称姜太公。他辅佐了西周三代君主,一生业绩非凡,几千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和爱戴。姜尚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以及西周的开国元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并尊他为“百家宗师”。

姜尚姓姜,氏为“吕”。在上古母系社会时期,孩子随母姓,考“姓”字为“女”加“生”可知,“姓”为母系社会的产物。后来,男性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跟着父亲姓的。父亲的姓叫“氏”。再后来,人们即有“姓”,也有“氏”。春秋战国之后,“姓”与“氏”才逐渐合二为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

姜尚生活的时代虽然已是父系社会,但他还是随其母姓姜。据说,姜尚的祖先常辅佐大禹江水,立下大功,受封于吕(在今河南阳西),所以以吕为氏,后人于是也叫他吕尚。

姜尚刻苦研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他怀才不遇。为生计,他曾经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在孟津街头开店卖酒。光阴似箭,一晃姜尚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而抱负仍然不能实现。后来他听说西方周文王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渭水河边,等待机遇。

关于姜尚遇文王的经过,《史记》上有两种说法:一说姜尚假装在蟠溪钓鱼,期待着文王来临。这一天,文王出来打猎,路过蟠溪,见到正在垂钓的姜尚,两人搭上话,越谈越投机。姜尚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安邦治国的见解。文王无比钦佩,高兴地说;“您正是我祖上太公掸父所盼望的圣人呀!”从此姜尚又得了个“太公望”的别号。文王与姜尚同车而归,封姜尚为太师。另一说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图反商,被崇侯虎发觉,报告给商纣王。纣王大怒,把文王抓起来关进梦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闳夭知道姜尚很有本事,请他来,三人商议出一条妙计:搜寻美女、骏马、珍宝献给纣王,表示周对商的“忠诚”。贪婪的纣王果然中计,释放了文王。文王回国后拜姜尚为师。

姜尚给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倾商政”。商纣王贪酒好猎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猎,争取人心;商纣王肆意压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则实行“裕民”政策,即有节制地征收租税,使人民有些积蓄,产生努力生产的兴趣。

商纣王招诱奴隶,引起其他小国的怨恨,周文王就制定一条“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的法律,意思是:奴隶逃亡就大搜索,“谁的奴隶归谁,不许藏匿逃亡奴隶”。这样,大大提高了周在诸侯国中的地位。甚至虞、芮两国之君为争田地打官司,都愿跑到周来解决,因为他们都承认周文王是“仁人”。

天下诸侯听说此事,都认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40多国归顺了周。接着,姜尚替文王筹划向周围发展势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邗”、“伐崇侯虎”,这些都见于《史记·周本纪》。周原甲骨中还有“伐蜀”、“征巢”的记载,可见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开拓疆土,势力直达江汉流域。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尊姜尚为“师尚父”,即“师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姜尚辅佐武王伐纣。出师前,卜龟兆,不吉利,又赶上风雨暴至,诸侯们都很恐惧,只有姜尚认识到机不可失,坚决劝武主起兵,果然弄得商纣王措手不及,周灭掉了商。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储存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添加封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这些主张深得民心,它们大多出自姜尚。

周取代了商,武王为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土,采取“封建亲戚,以屏藩周”的政策。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姜尚赴齐国,走得很缓慢。这天,他住在一家客店里。店里的人对姜尚说:“我听说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您睡得这么安稳,大概不是赴齐国的人吧!”姜尚听罢,连夜起床登程。黎明时分,他来到营丘,正赶上莱国夷人进攻营丘,姜尚及时击退莱人。这件事说明,姜尚虽然是开国元勋,但他没有居功自傲,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姜尚治理齐国,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简单适宜的政策,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条件开发鱼盐资源,发展工商业,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商鞅:勇为变法殉道的改革家

商鞅(约前390—前338),本姓公孙,因后来在秦为政有功被封于商,世称商鞅,又叫公孙鞅或卫鞅。公元前361年,商鞅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公元前359年实施“变法”,创立中国历史上较有成就的第一次政策“改革”。后来由于得罪权贵被车裂而死。

商鞅的先祖可以上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康叔被周武王分封到朝歌之地,建立了卫国。卫国在春秋时期还有一定的实力,后因大国争霸,越来越衰弱,到战国时已沦为魏国的附庸了。公孙鞅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日渐衰败的王族中,他不是嫡长子,只能以公子的身份生活在魏人与卫人的夹缝里。国运的衰微与家道的沦落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而发愤读书。

公元前361年,在魏国久未见擢的公孙鞅,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桑梓之邦,带着自己经常研读的《法经》,赴秦国去了。此时的秦国,献公刚刚去世,新即位的孝公年轻气盛,他目睹一些重臣权贵终日声色犬马无所事事,自己的父亲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变革,虽有效果但没能彻底改变贫穷积弱的状况,而魏、赵、楚等国又一个个虎视眈眈。自己的先祖不也曾立过撼世的霸业吗?今日的秦国为什么不能恢复到穆公时期那种称霸西戎、一匡诸侯的气势呢?这位新即位的国君,感到再也不能坐视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了。人才,乃强国之要。因此,孝公下了一道求贤令,广招天下的贤士英才。公孙鞅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秦国的。

公孙鞅来到秦国后,通过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接见了他,想听听他的治国之策。

通过几次的会见、交谈,孝公决定起用公孙鞅,把振兴秦国富国强兵的重任委托于他。公孙鞅在分析了秦国的形势后,准备推行法家的治国之术来整饬秦国的朝纲,严明法纪,改变当前贫穷积弱的局面。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改变秦国旧有的法令制度、陈规陋习。他把这种想法向孝公陈述,正与孝公不谋而合。

贵族甘龙对孝公说:“臣不以为如此。圣人不改变人民的风俗习惯便能实行教化,智士不改变原有的法规便可达到大治。按旧有的习俗去教化,不用劳神费思便可成功;按原有的法规去治理,官吏们得心应手,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公孙鞅严词反驳道:“甘龙大人所言,未免太流于世俗了。只有寻常之辈才会拘于旧有的习俗,只有亦步亦趋的人才会像书呆子般恪守教条。这两种人去做官守法还可以,却不是可以与之讨论成法之外的道理的人。三代的礼法不同,却依次称王;五霸的令规各异,也先后成霸。贤能之士会适时变更礼法,不足成器之徒才墨守成规拘于旧礼!”

公孙鞅压倒了甘龙的气势,但另一个贵族杜挚却发难了,他在孝公面前说:“没有百倍的好处,不改变旧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改造旧器具。师法古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礼没有什么偏差。”公孙鞅听了这些,对孝公道:“治理天下不能死守一法,欲利国家不能只学古制。因此,商汤周武没有拘于旧礼王道大兴,夏桀殷纣没有更改礼法身败国亡。由此可见,反对古制的人不应该非议,遵循古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赞美!”

公孙鞅的旁征博引,驳得那些旧贵族哑口无言,也深深打动了孝公的心。孝公变法的决心越来越坚定,终于在公元前359年,任命公孙鞅制定变法律令,向全国颁布了第一道新法——《垦草令》,并由此拉开了一场大规模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颁布了,但仍然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即如何取得全国百姓对新法的信任。

一天,秦国雍都城市场的南门口,聚集了一大群人。在人群中竖着一根三丈多长(合今日二丈余)的木头,一位军士大声宣布着:“如果哪一位能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将赏给他10金(金是计量单位,每金相当于24两)。”话音落了,四周围观的人面面相觑,无人相信。这样唾手可成的事,竟然会重赏10金,会不会有诈?官府以前总是不把答应百姓的事当回事儿。等了良久,没有人出来扛那根“昂贵”的木头。军士马上又宣布:“如果有人把它扛到北门,赏他50金。”这下更让围观的人惊诧不已了。人们窃窃私语,仍在猜疑,这时,一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二话没说,一口气把那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等候发落。军士立刻取来50金赏给了他。在众人羡慕与惊异的目光中,小伙子喜不自禁地离去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几日秦国的百姓都相信官府言必信,行必果了。

这一幕原来是公孙鞅设计的。他深深地知晓欲要变法必先取信于民,做到上情下达、令行禁止。看到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

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法措施,有效地刺激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新法实行了近20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国内安定,一派祥和。秦国的力量迅速增强,在诸侯中地位也日渐增高。前343年,周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前来贺喜。孝公恢复穆公霸业的梦想已不再是遥遥无期的神话了。

为了奖赏公孙鞅,孝公即封给公孙鞅15个邑的地方,作为对他的奖赏。这15个邑包括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于(今河南内乡县东)等地,公孙鞅从此被人称为“商君”,后来人们也就呼其为商鞅了。

几年以后,秦孝公身染重病突然逝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惠王从小受教于公子虔、公孙贾等人,他的执政,无疑在商鞅的头上笼上了一层不祥的乌云。果然,惠王即位不久,公子虔等人便控告商鞅谋反,怂恿惠王说:“如今国内妇孺知道的都是商君之法,却不知道是大王之法。商君做了人主,大王却为人臣。大王难道忘了当年商鞅对您的处罚吗?”惠王本来就与商鞅有隙,经公子虔等人一挑拨,怒从心头起,发了一道诏书,宣布商鞅谋反,派士卒四处追捕,悬赏捉拿。

商鞅闻风逃到边关。一天,他打算在一家客店住下,身上却没带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对他说:“按商君之法,客人没有证件我们是要受连坐的,请您另投他处!”商鞅听了,仰天长叹,逃到魏国边境,要求在那里留下,魏王听说是曾经以诈而胜公子印的公孙鞅,便不愿接纳。无奈之下,商鞅只好另谋出路。魏人得知后,认为他是秦国缉捕的罪犯,如果不把他送回国,会招来麻烦,便派人把他送回去。他一踏上秦地,就感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返秦后,乃逃回自己的封地,聚集封邑内的部属邑兵,北出击郑(今陕西华县),摆出了拼死一搏的姿态。惠王发兵来攻,商鞅寡不敌众,兵败逃至彤地(今华县西南),被秦军捕获。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在彤地,一群秦军士兵将一片地方围了起来,权作刑场。秦惠王下令:车裂商鞅。但见一声令下,五辆马车拉着犯人的头与四肢朝五个不同的方向拉去。刹那间,犯人的躯体被撕裂成五块。为秦国变法图强立下了大功的商鞅,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商鞅虽然死了,但他创立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它早已在秦国扎下了根。他的变法,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俗,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秦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奠定了日后逐鹿中原一统六国的基础。商鞅的变法思想及变法措施被后人整理成以他的名号命名的《商君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百世贤相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诸葛亮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丞相之一。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自小失去双亲,由当时任豫章太守的叔叔诸葛玄将他和弟弟带到任上代为抚养。不久,诸葛玄因受排挤而离任,带着全家投奔了他的好友——荆州的刘表。诸葛亮17岁那年,诸葛玄去世,从此,诸葛亮就在隆中开始了“躬耕陇亩”的生活。

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十分刻苦好学,研读了很多历史书籍,而且非常自信,常常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名臣管仲和乐毅自比。当时的许多俗人并不理解这位奇才,纷纷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却从这个谈吐优雅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不同凡响之处。有一个叫庞德公的人,善于品评人物,与诸葛亮见了几次面,就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兴奋地称之为“卧龙”。当地的一些青年名士,如崔州平、徐庶等人,也都和诸葛亮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随着诸葛亮结交的名士越来越多,“卧龙”的雅号也渐渐流传开来。有一个叫黄承彦的老名士,平时脾气古怪,很少把别人放在眼里,但对诸葛亮却十分赏识。他有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儿,天资聪颖,极有文才,就是人长得难看。尽管如此,黄承彦仍将这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不肯轻易许人。自从认识诸葛亮后,他就一心想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女婿,但他却不知诸葛亮看不看得上自己这个丑女儿。于是有一天他试探诸葛亮道:“听说相公正打算娶妻。老夫有一爱女,长得不算好看,但是聪明能干,明白事理,论才倒正与相公匹配。”这时候的诸葛亮不但才名远扬,而且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黄承彦让女儿嫁给诸葛亮,虽说出于爱女心切,却实在有点不自量力。谁知诸葛亮对于婚姻大事的见解也不同于流俗,听完黄承彦对女儿的介绍后,他觉得这样的才女确实难得,于是一口应允了这门送上门来的亲事。就这样,皮肤黝黑、头发稀疏的黄氏之女成了诸葛亮的妻子。以后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一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其貌不扬的黄夫人在生活中给了诸葛亮不少助益,成了诸葛亮不可缺少的贤内助。据说后来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也是从夫人那儿受到的启发。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诸葛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的主要辅佐之臣,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平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同类推荐
  • 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处世故事》每个典故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 趣味知识竞赛题库

    趣味知识竞赛题库

    读者实现了这个期待已久的愿望。本书的编辑们耗时几年,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犹如海滩拾贝,精心筛选了几千道题,编成了此书。它收录的是那些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知识的大千世界,为渴求知识的人们搭起了一座简便、快捷地获取知识的桥梁。
  • 法国童话20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法国童话20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推开世界经典童话的大门,走进奇幻瑰丽的童话世界,这里飞翔着奇思妙想,上演着惊奇冒险,流淌着纯净美好……世界经典童话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温馨、欢乐和启迪,更多的是思考和悠远的人生体味。
  • 夸父与小菊仙

    夸父与小菊仙

    花园里的时光飞速逝去,爷爷变成了一株蓝菊,让花园里的时空倒流了,小菊不得不离开了,小菊在蓝菊丛中重现,只留下小瓦惆怅地坐在花园里,小菊却不见了。小瓦吹响了损,等待小菊的来信……,小菊正为爷爷的快速哀老而无奈。人群破坏了花园的宁静,小瓦在花园认识了一个叫小菊的女孩。夸父一路飞奔。原来她是蓝菊仙
  • 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

    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继往开来的中国历史》主要为我们讲说了百年屈辱与抵抗、百年专制与斗争、百年志士与英烈、百年政要与将领以及历代王朝辉煌盛世,让我们从多个方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发展史。
热门推荐
  • 丑小鸭也吃香蕉

    丑小鸭也吃香蕉

    公车上由一根香蕉引起的误会,竟然牵引出一场多年前的男女口角恶斗。好不容易走后门进了一流企业,谁料到车上“仇人”居然成为她的上司。他腹黑,她就装小白。他强势,她就扮顺从。他厉害,她就变跟班。于是,卯上了,斗起了,纠缠了…直至他温柔,她才发觉,沉沦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盛世二婚

    盛世二婚

    疼宠了三年的小姑子竟然是丈夫的私生子!孩子的病让那个女人出现在了章小念和她老公的生活中“我要离婚!”当章小念向所有人说出她决定的时候【丈夫】说:“她会走的,只要孩子断了奶,她立马就会走的,再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朋友】说:“你家佑天是好男人,这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能原谅你就原谅一次!”【婆婆】说:“好歹她也为我们周家生了两个孩子了,你就让她住上三四个月又能怎么样?就这么容不得人嘛!”只有【陆向北】说:“离吧,没事,要是没地方住我就勉强收了你!”*离婚后有陆向北作陪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过“你凭什么说要娶我?”“凭我们门当户对啊!”“可是我离过婚!”“你要是不介意,那我也结一次再离?”“你有病吧!”章小念不屑的白了某人一眼。男人点头并洋洋得意的回答:“对,这叫痴恋成狂!”看着沙发旁若无人在上卿卿我我的某两人【新小姑子】说:“哎哟,你们酸不酸啊?嫂子你真是如来在世,就我哥这货也逃不出你的五指山!”【新婆婆】说:“时间不早了,赶紧回房做正事去!”还不忘暧昧的【朋友】说:“小念,还是你聪明,有些事能原谅,有些事错过了那就是一辈子!”夕阳西下,两道长长的影子相偎相依,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也不过如此。
  • 贵女重生之闲王忙入赘

    贵女重生之闲王忙入赘

    【这是一个重活一世的天之骄女复仇虐渣活得风生水起再顺带拐回个腹黑病王爷入赘的故事。女主聪明不圣母,男主腹黑伪高冷,誓要将调戏与反调戏进行到底!】*前世,沈溶月是被自己给作死的。明明有着人人艳羡的贵女身份——手握重兵的父亲,名动京城的母亲,惊才绝艳的哥哥,还有圣上亲封的大齐唯一一位异性郡主身份。最后却落得个死不瞑目的下场——母亲流产抑郁而亡,父亲被污叛国,阖府老小被斩,平日里曲意逢迎的堂姐爬上夫君的床,刚怀上的孩子被亲身父亲生生刺死腹中!能将一手好棋下得如此之烂的人,纵观大齐古往今来的历史,怕只...
  • 末日大烟枪

    末日大烟枪

    日本鬼子乡下种大烟,城里开烟馆,流毒天下;刺刀和烟枪一起对着中华民族,百万吸食者的血汗被榨干,生命遭剥夺。本书首次披露了日本鬼子用大烟毒害中国人民的惊世内幕,并对日本帝国主义用大烟掠夺民财、筹措“战时资金”的丑行进行了历史性叙述。此是杀人真利器,不名烟袋故名枪。——《咏烟枪》
  • 老狐狸生意心经(大全集)

    老狐狸生意心经(大全集)

    应需而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能招财滚滚的生意心经,引导你领悟做生意赚大钱的真谛。世上有没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东西呢?有!那就是“钱”!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为财死”等说法。英国人“为了金钱而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钱也会给魔鬼卖力”的名言.也折射出钱之于人的重要性。在这个商品流通的时代,钱更是物质财富的堆积,是人们的生存之本、立世之基。
  • 夏风不过相思江

    夏风不过相思江

    她是明星的私生女,从一出生就被送去贫民窟寄养,她从小就懂得隐忍而活。直到养母去世,弟弟入狱,她才懂得,坚强是唯一的出路。她为了他远离故乡,被囚禁他乡,被迫整容,终于有机会逃回国,再次见到他,而他,已经是别人的未婚夫。夏筝,你的思念,终究吹不过相思江。八年后,你带着秘密归来,他还在不在。
  • 守候

    守候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汉唐天下

    汉唐天下

    没天理呀,一个马路的开口井,就把俺扔回了黑暗混战的五代十国。既没有高强的武功,也没有超人的学识,俺不过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而已。在这黑暗的时代,没奈何,看我一个没落贵族,如何赤手空拳,不甘不屈,取汉中,定西蜀,平西南,夺甘陇,争霸中原,豪夺江南。对阵四海英雄,享尽天下风流,重创一个辉煌的汉唐天下!!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