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需要节食的时候,可以使用一套蓝色或紫色的餐具,最好是碗筷俱全那种。你还可以在冰箱内的小灯泡换成蓝色,这样每次你拉开冰箱想拿食物的时候,满眼就的蓝色,就会不自觉地少吃一些。最强势的做法是,干脆把厨房装饰成蓝色,不仅能抑制食欲还会使厨房看起来很有现代感。
生活中,我们会习惯性地避开蓝色、紫色或黑色的食物,这些颜色的食物会让人联想起有毒物质或者是腐败变质的东西。曾有一家著名的糖果公司推出了亮蓝色糖果,结果并没有受到消费者欢迎,反而收到了很多投诉,厂家只得被迫撤回已经推出的商品。事实上,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蓝色、紫色的食物并不多,茄子、芋头、葡萄……屈指可数。即使是人造食物,譬如运动饮料什么的,也少有蓝色,即使偶尔有卖,销量也并不好。
最能刺激食欲的,是红色与黄色。一般快餐店都喜欢装饰成红色调,使用红色的餐桌和餐椅,就是为了刺激的食客的食欲。黄色能带来快乐的感觉,餐馆使用温馨的黄色配饰能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有更多进食的欲望。麦当劳公司的红色和黄色的包装曾被评为最佳食品包装,一方面因为设计很新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很好地勾起食欲。
吃饭的时候,红色、黄色的菜也最受欢迎。小时候奶奶炖煮肉类,总喜欢多倒酱油,因为那样无论是鸡还是肘子都会看起来红彤彤的,引人食欲。一盘白斩鸡和一盘红烧鸡块放在一起,红烧鸡块显然更有诱惑力。餐桌上有色彩艳丽的事物,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多吃几口,很容易为肥胖埋下隐患。西红柿炒鸡蛋每次都会成为餐桌上的大热菜肴,总是第一个被消灭干净,原因显而易见。
中国的饮食文化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色排第一,也就是说,菜式是不是受欢迎、让人一看就食指大动,与色彩有很大关系。现在做饭都喜欢加一些甜椒丝,一方面是出于营养考虑,更多恐怕是因为甜椒是明艳的大红或是娇嫩的黄色,不论什么菜加进去一些,一下子就变得漂亮很多,能引人食欲。
如果想要减肥,可以多吃些白色食物,譬如豆腐、豆芽、鱼肉等,一方面寡淡的色泽不会勾起强烈的食欲,一方面这类淡色食物本身含热量也很低。除了白色食物,绿色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含有高脂肪的,却有丰富的营养元素。
遭遇不幸却总是自我安慰,是命还是病
就算这个世界没人爱自己,最起码还可以自己爱自己。
【心理照相馆】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他的朋友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说:“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心理SOS】
遭遇不幸时,我们若换一个角度去看,心情显然就不一样了。有人说过:“我因为没有一双像样的鞋穿而苦恼不堪,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他没有了双脚。”当没鞋的时候,想到没有脚的人,我们的痛苦和烦恼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人们便有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机制,即认为得不到的都是不好的,得到的则是好的,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葡萄甜柠檬定律。
不过,无论酸葡萄还是甜柠檬,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就像一服止痛药,虽能暂时缓解心里的痛苦,往往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例如,出于酸葡萄心理而说别人不好,很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甜柠檬心理则容易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现实中,人们的甜柠檬心理也比较普遍。例如,你买了一双鞋子,回来后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别人说起时,你可能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质地是高档皮料,即使价格贵点也值得。还有,虽然你知道自己的男朋友有不少缺点,但在外人面前,你往往喜欢夸奖他的优点。
关于酸葡萄甜柠檬定律,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对此进行了间接的证明:心理学家招募一定数量的学生从事两项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件是转动计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根钉子顺时针转四分之一圈,再逆时针转回,反反复复进行半个小时。另一件是将一大把汤匙装进一个盘子,再一把把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来来回回半个小时。
学生们完成工作后,分别得到了1美元或20美元的奖励,同时,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个来做实验的人这个工作十分有趣。
结果发现,与一般的预期相反,得到1美元奖励的人反而认为工作比较有趣。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不满意或不好的事情,倾向于通过自我安慰,把事情造成的不愉快等消极影响减轻。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论就会不同,心情也会不一样。例如,当你失恋时,与其沉浸在过去的痛苦烦恼中,不如想一想,下一次遇到的人会比错过的这个好很多;当你遇到挫折时,可以想想“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是一种收获;当遇到丢东西等倒霉事时,不妨想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知道,现实中几乎所有事情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如果你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就会令自己陷入低落、郁闷之中;相反,如果换个角度,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自我安慰的度,让自我安慰无副作用呢?
一方面,当遇到挫折或不幸而万分苦恼时,我们应当冷静地分析问题的起因,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旁观者清”。
另一方面,如果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分歧,一时间想不出什么解决方法,这时千万不要放弃,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提前为自己贴上“不行”的标签。我们可以采取“位置掉换法”,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经过协商、权衡,最终与对方达成谅解。
为什么有些人不敢关灯睡觉
给我一盏灯,就是给我全世界。
【心理照相馆】
已是深夜里,雅罗斯夫才回到了家里。
“你又到哪儿闲逛去了?”妻子大声训斥着拧开灯,“为了等你回来,我在床上看报纸看到晚上3点。”
“我……我也是,回来怕你说我,我一直在等你熄灯,所以在街上等到了3点。”
【心理SOS】
睡觉前,我们就会像“本能”一样先关灯,但是有些人并没有这样的“本能”,他们或是省略这步程序,或是故意留下灯光作陪。比如说,一些婴儿在夜晚时因害怕而啼哭,只有开灯的时候,他们才会甜甜地睡去。
我们把这种在夜晚睡觉必须开灯,且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的习惯,称为“开灯睡眠癖”。 开灯睡眠癖是一种不良的睡觉习惯,这种习惯大多发生在婴儿身上,但许多成人也有同样的问题。他们常常在夜间也将房间保持灯火通明,然后才安心地睡去,期间一旦亮度消失,就会起来再将其恢复睡前状态。
其实归根结底,这是此类人群对黑暗的恐惧。它们对灯光的依赖大多是从
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幼年期,儿童常常会在夜里听很多有关鬼神的故事,而且这类故事常发地点和时间又是我们平时生活必不可少的程序——卧室、睡前,所以他们常常将黑暗与恐惧、鬼魅联系在一起,导致其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曾经在黑暗的情境中遭遇过一些可怕的事情,或被噩梦惊扰过,造成了心理对黑暗的阴影。
所以说,这类患者本身对黑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结,而是对在黑暗情境下联系的某些隐藏的意义有关,这才是导致对灯光依赖的根本原因。
那么,怎样矫治这种心理问题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解决问题:
1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
首先要在心理上相信鬼怪并不存在,从认知上、潜意识里消除恐惧,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理智地认识到做一些传说和故事不过人们以讹传讹地戏说,毫无根据。
2在黑夜里多想一些事情
为了清除一些自己吓自己的诡异声音或是倒影之类比较恐怖的细节,我们可以想一些愉快经历,也可以漫无边际的遐想,或是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思维一直停不下,这样就成功地转移了注意力,很容易最后想着想就睡着了。多次重复这样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3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
根据自己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不断强化,比如可以先练习适应在关灯后和朋友聊天,再联系在关灯后和朋友一起静坐,再到一起关灯睡觉。之后还可以试试一个人关灯听音乐,一个人静坐……这样循序渐进,直到自己可以独对黑夜为止。
何必为了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而让自己失去本该拥有的世界呢?其实,自始至终导演这场惊悚的都是你自己,是那颗不安的心。黑夜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恐惧和可怕,也可以是安静、自由、广袤。这个世界同样有美好,同样值得人们回味。
“U形效应”带来的忧郁
如果人生是部电影,那么忧郁就是弹出的广告,如果想顺利演好你的电影,就不要让你的电影时常弹出广告。
【心理照相馆】
钞票一天比一天难赚,老婆每天嫌我回家太晚。
太太发现秘书裙子很短,她就买了八千块的耳环。
我的头发只剩从前的一半,每天的工作排得太满。
女儿太胖儿子不肯吃饭,车子太烂银行没有存款。
这是老李常常唱的一首歌。43岁的老李在某市一家进出口公司担任业务副总裁,在市区有两套房子,家里有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贤惠妻子,两个双胞胎女儿也是聪明乖巧,在外人眼里可以说是幸福的中产家庭。但事实上,老李有一肚子的烦心事。
他常拿起床头柜上的装有全家福的相框。妻子已不再年轻,眼角出现了明显的鱼尾纹,自己答应过她今年要带她去澳大利亚旅行,还要满足每周陪她做一次脸的愿望,可是自己实在太忙了,最近国际市场不景气,公司的日子不好过,压力很大。家中的两个女儿,长得越来越水灵标致,随着女儿的成长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让老李很头疼,他决定给女儿换一所好学校,这得去找那些朋友,帮忙疏通说情。
【心理SOS】
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枝花,男人自己也认为四十几岁是自己的“第二春”,正是大展宏图、再创辉煌的好时节。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压力沉重。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
他们必须面对和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失去了对生活本身的热情,产生忧虑和郁闷的情绪,觉得人生不过是忙来忙去,毫无意义。他们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对自己没有了信心,对工作和家庭没有了安全感,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人们把这种情形称之为“中年危机”。心理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层面的“U形效应”。
U形效应是人性固有的特征。它是一种由年龄因素而产生的主要以忧郁、烦躁等消极情绪特征为主的心理状态。人的一生就像一个U形管道,有高潮也有低谷。对大部分人来说,在30岁以前,人们的心理状态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这与他们较少受小孩、婚姻或是工作和收入的影响有关。进入40岁以后,直到55岁是心理状态最不稳定的时候,这时候他的情绪已经跌入了U形管道的最底部。到了60岁,如果身体依然健康,那么他会像20岁时一样开心和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中年危机,U形效应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分种族、性别和肤色,更没有贫富之别。所以,中年危机的出现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个过程缩短,尽量减少对家庭和自身的影响。
面对重大选择时,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树立起必胜的信念,快速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不要拖延和犹豫。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要有积极的评价,对他人保持宽容之心,学着适应自己的缺点,压制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不切实际的愿望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影响既定的方针。
【心理测试】你的自虐指数有多高?
题目:你走在路上,突然踩到了一坨屎,而此时在你前方有一个小孩正蹲着大便,并且他的妈妈也在旁边,你会?
【A】走上前去,严厉指责小孩的妈妈。
【B】走上前劝导小孩的妈妈,别让小孩在公共场所大便。
【C】经过小孩妈妈时,恶狠狠地瞪她一眼。
【D】漠视一切,默默走开。
解析:
选【A】
自虐指数:5%。对你而言,暴力永远只会用在他人身上,一旦他人有侵犯你的行为,你立刻展开攻势予以还击,绝对不会让自己吃半点闷亏。
选【B】
自虐指数:20%。你是一个稳重理性、非常注重个人形象的人。跟人打架斗殴、争得脸红耳赤的现象绝对不会在你身上发生。对你而言,自虐是一种非常愚蠢、有损形象的行为。
选【C】
自虐指数:70%。你沉默寡言,遇事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即使你很生气,也不敢当面发泄出来,你只会在背后恶语中伤他人或者自己强忍着,有很严重的自虐倾向。
选【D】
自虐指数:99%。你总是小心翼翼的和他人相处,不敢随意接受他人的恩惠,不敢向他人发脾气,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默默承担着。对你而言,偶尔自虐一下,不但不痛苦,反而能产生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