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500000027

第27章 (5)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同已而不乐。言失其富厚之势,则客无所附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艳富羞贫,虽有激之语,然亦确论。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叶厘;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四句用韵,盖古歌谣也。熙熙,和乐也。壤壤,和缓貌。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暗刺时事,语多感慨。

天地之利,本是有余,何至于贫:贫始于患之一念,而弊极于争之一途。故起处全寄想夫至治之风也。史公岂真艳货殖者哉?“千乘”数句,盖见天子之榷货,列侯之酬金,而为之一叹乎!

太史公自序《史记》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先人,谓先代贤人。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适当五百岁之期。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点出“六经”。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何敢自谦值五百岁而让之也。明明欲以《史记》继《春秋》意。

上大夫壶胡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设为问答。单提《春秋》,见《史记》源流。太史公曰:“余闻董生仲舒。曰:‘周道衰微,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王事,即王道。○一句断尽《春秋》。已下乃极叹《春秋》一书之大。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春秋》原实著当时行事,非空言垂训。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人不决曰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此段专赞《春秋》。下复以诸经陪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纪经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洛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又从《易》、《礼》、《书》、《诗》、《乐》说到《春秋》,以应起。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再将诸经与《春秋》结束一通。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莫切近于《春秋》,应上“深切著明”。○以下独详论《春秋》。《春秋》文成数万,《春秋》万八千字。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括《春秋》全部文字。《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升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以弑君、亡国及奔走,皆是失仁义之本。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今《易》无此语,《易纬》有之。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此《易·坤卦》之词,文亦稍异。○两引《易》词,以明本之不可失也。○括《春秋》全部事迹。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春秋》所该甚广,而君臣父子之分,尤有独严,故提出言之。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总上文而言,其实心本欲为善,但为之而不知其义理,凭空加以罪名,而不敢辞。○《春秋》实有此等事,特为揭出,甚言《春秋》之义,不可不知也。夫不通礼义之旨,礼缘义起,故并言之。○又即《春秋》生出“礼义”二字。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为臣下所干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应“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句。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一句极赞《春秋》,收括前意。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四句引《治安策》语,见《春秋》所以作,并《史记》所以作之意。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武帝,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再借壶遂语辨难,一番回护自家,妙。太史公曰:“唯唯委,否否,不然。叠用唯唯、否否、不然,妙。唯唯,姑应之也。否否,略折之也。不然,特申明之也。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又言《春秋》与诸经同义,皆纯厚隆盛之书,非刺讥之文。极得宣尼作《春秋》微意。汉兴以来,至明天子,应“上遇明天子”。

获符瑞,指获麟。建封禅,封,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禅,泰山下小山上除地为土单,以祭山川。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受天命清和之气。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平声译亦款塞,传夷夏之言者曰译,俗谓之通士。款塞,叩塞门也。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言口不能悉诵,故不可不载之书。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此句宾。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此句主。且余尝掌其官,应“下得守职”。废明圣盛德不载,一、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二、堕先人所言,三、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作”字呼应。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正对“欲以何明”句。○壶遂问答一篇完。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太初元年至天汉三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详后《报任安书》中。○可见史公未遭祸前,已作《史记》,特未卒业耳。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受腐刑。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隐,忧也。约,犹屈也。欲遂其志之思也。史公欲卒成《史记》,故以此句唤起。昔西伯拘有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邱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频上声脚,膑,月刂刑,去膝盖骨。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即《吕氏春秋》。韩非囚秦,《说税难》、《孤愤》;非作《孤愤》、《说难》等篇,十余万言。○又组织“六经”作余波,而添出《离骚》、《国语》等作陪。更妙。《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又借《诗》作结,文法更变化。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武帝至雍,获白麟,迁以为述事之端,上纪黄帝,下至麟止,犹孔子绝笔于获麟也。史公虽欲不比《春秋》之作,又不可得矣。

史公生平学力,在《史记》一书。上接周孔,何等担荷!原本“六经”,何等识力!表章先人,何等渊源!然非发愤郁结,则虽有文章,可以无作。哀公获麟而《春秋》作,武帝获麟而《史记》作,《史记》岂真能继《春秋》者哉!

报任安书《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再拜言,少卿任安字。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任安责以推贤进士,○二句任安来书。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望,怨也。○二句任安书中意。仆非敢如此也。一句辨过,下再详辨,仆虽罢疲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残,被刑。秽,恶名。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谁与语。言无知心之人,谁可告语。起下文。谚曰:“谁为去声为之?孰令平声听之?”言无知己者,设欲为善,当为谁为之?复欲谁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吕氏春秋》曰:伯牙鼓琴,意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若泰山。俄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赏音者。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大质,身也。虽才怀随和,随侯珠、和氏璧。行若由夷,许由、伯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点,辱也。○一段先作如许曲折,渐引入情。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从武帝还。又迫贱事,卑贱之事,苦烦务也。相见日浅,少卿相见时近。卒卒猝无须臾之闲,得竭志意。卒卒,促遽貌。闲,隙也。○说前所以不答之故。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安为戾太子事囚狱,更旬月后,便当就刑。季冬,刑日也。仆又薄搏从上雍,薄,迫也。又迫从天子将祭祀于雍。恐卒然不可为讳,难言其死,故云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满以晓左右,懑,闷也。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谓任安恨不见报。○说今所以答之故。请略陈固陋。今乃答。阙然久不报,前不即答。幸勿为过。一段又作如许曲折,看他一片心事,更无处明,而欲明向将死之友,可以想见故人交情。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特标五者,言有此始得列于士林,见己之无复有此,以起下意。故祸莫同惨于欲利,须利赎罪,而家贫,最也。悲莫痛于伤心,尽心事君,而见诬,最痛也。行莫丑于辱先,辱先人之职业,行莫丑焉。诟构莫大于宫刑。陷割势之极刑,耻莫大焉。诟,耻也。宫,腐刑也。男子割势,女子幽闭,次死之刑。○紧承四句,正与上五者相反。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接上起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令宦者雍渠参乘,孔子去卫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赵良说商君曰: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寒心,惧其祸必至。同子参乘,袁丝变色:同子,武帝朝宦官赵谈也。与迁父同名,故讳曰同子。袁盎字丝。赵谈参乘,袁盎伏车前曰:陛下奈何与刀锯余同载。自古而耻之。应“所从来远”。

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言士羞与宦竖为伍。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以上叙己亏体辱亲,不足荐士。答任安书中推贤进士语。仆赖先人绪业,绪,余也。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不能一。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不能二。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牵旗之功;搴拔取也。○不能三。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不能四。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以上叙己平日不能致功名。引咎自责,文势雄拔。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厕,间也。太史令千石,故比下大夫。陪奉外廷末议,外廷,朝堂也。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如恨如悔,胸中郁勃不堪之况,尽情倾露。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塔茸戎上声之中,茸,猥贱也。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此段申言不足荐士,再答安意。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加一笔,更悲惋。

同类推荐
  • 国语

    国语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追述了酿酒的发展历史,中卷和下卷介绍了酿酒的具体技艺。《北山酒经》虽为酿酒技艺的专著,实则却渗透着酒文化的浓重缩影,为饮而酿,酿则必饮,可谓关乎酒之品质的重要著作。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山海图”流行于世。《山海经》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其内容涉猎甚广,从天文、地理、传说、神话、宗教,到种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包罗万象,体系庞大,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不经。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之祖”。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权谋天下:以皇后之名

    权谋天下:以皇后之名

    她,是金牌律师,同样也是杀手界顶级杀手,亦正亦邪,冷血无情。他,是夏国尊贵的皇子,清朗俊逸,姿容绝色,亦是他国的阶下囚,沦为质子。一朝穿越,当冷酷无情的她,遇到同样冷血的他,到底是谁能降服谁?她冷冷的瞅着他:“你给我力量,我还你这天下。”他朝她笑,如罂粟,说:“好。”
  • 冷情书生热娘子

    冷情书生热娘子

    叶暖暖一次次表白,却总是被不识趣的万年冰山男打回票。没关系,你不爱我,还有很多人在后面望眼欲穿——美男一:“小龟,离开表哥跟我走吧,花朵生来就是要被呵护的。”发现了叶暖暖女儿家身份,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惜花公子深情款款表白。美男二:“百草,哥哥不喜欢你,那就让我来照顾你。”和冰山男一个妈生,性子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俊秀公子抓着叶暖暖的手,相许一生。美男三:“小东西,你这辈子是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就乖乖从了我吧!”狂傲放浪的明月国太子桃花眼微勾,能把天下女子的魂儿都给勾了去,他却偏偏喜欢上这个一脸倔强,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小丫头。叶暖暖回首,发现冷心冷血的大冰块儿还是一副无动于衷的神色,她到底是要走还是留?本文女主非小白,三分贪财,三分坚强,四分聪明。大方向不虐女主,偶尔小虐调节气氛。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蓝色战略(全集)

    蓝色战略(全集)

    学者王伟用大历史观的视野,从地缘的角度结合海洋热点,逐层剥离隐藏在南海、东海岛礁纷争背后的美国阴谋,将复杂多变的我国周边的海洋问题全景呈现出来,带我们了解其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
  • 你其实不懂销售心理学

    你其实不懂销售心理学

    本书巧妙地将心理学与销售学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读心术、攻心术、暗示术、掌控术、博弈术等各种销售中的心理策略和战术,并结合诸多生动活泼的销售案例和小故事加以说明,旨在帮助每一位销售员掌握销售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巧妙利用心理学的技巧在销售中百战百胜,成交每一单。每一位销售员都要随时翻看的销售读心指南,每一位销售员都要随身携带的销售攻心宝典。助销售新手晋级销售老手,销售老手晋级销售高手。读懂心理学,销售其实很简单!读懂心理学,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高血压防治百问百答

    高血压防治百问百答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流行病学高血压普查和专家推算,我国大约1亿以上人患有高血压。最近在部分地区普查,高血压患病率约占14%;但患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不足40%;而能使用药物治疗者不足20%;已经达到控制高血压目标者不足5%。换而言之,不少高血压病人仍不知道自己已经有高血压、仍未接受有效的治疗。本书通过一系列的高血压防治问答,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的认识高血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