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帮助你解决下列的一些心理障碍:
1.自伤
2.自杀
3.进食障碍
4.神经性厌食
5.贪食症
6.睡眠障碍
7.失眠症
8.嗜睡症
第一(节)认识本能行为障碍
本能行为是指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经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如吃、喝、性行为等等。本能行为障碍,即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人类的本能行为表现出异常现象。临床上常见的本能行为障碍主要有:自伤、自杀、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及性行为障碍(见第五章)。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受意志控制的,小部分不受意志控制;大部分是学习来的,即习惯性行为,小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即本能性行为,但人的本能行为(如饮食行为、性行为)也受思想影响。各种行为基本上都是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也可有一些不利于适应的异常的行为。由于本能行为有各种分类方式,所以本能行为障碍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包括饮食障碍、睡眠障碍、性行为障碍和自杀、自伤等。
饮食障碍是人类在饮食上产生的异常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型: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食欲和饮食行为的增加或减少,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见于处于某种心理状态的健康人,也见于患躯体疾病或有精神障碍的人。饮食障碍有多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可见到食欲不振和食欲亢进。须作仔细的鉴别诊断并根据情况作出处理。
睡眠障碍是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失眠和睡眠过多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性行为障碍则是人类在性本能上出现的各种异常表现,我们也称之为“性变态”,是不正常的性行为,其类型多样化,它包括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异性装扮癖……
自杀和自伤属于保存生命的本能障碍,自杀行为是一种身心疾病加社会原因造成的,随着近些年自伤和自杀人数的不断上涨,自杀和自伤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本能行为障碍综合诊断测验
为了明确你是否确实存在本能行为障碍,请你进行“本能行为障碍综合诊断测验”。你只需在下面的34个描述中,就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即可。
(二)测验记分与测评结果的分析
只要符合每项中其中的一项内容就答“是”,记5分。选“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你的总分就是你的“本能行为障碍综合测验”的总体得分。这个得分说明你的本能行为心理障碍是否正常。分数的意义如下:
如果你的得分在90分以下,说明你本能行为心理上没有异常,不存在任何本能行为障碍;
如果你的得分是95~125分,说明你具备一些轻微的本能行为障碍的特征,但只要平时自己注意,并不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你的得分在125分以上,说明你存在本能行为障碍,可能会影响你的生活与工作。建议你深入分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矫正自己的心态,同时,运用本章提供的方法进行矫正。
第二(节)自伤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
有一些人在遇到挫折打击的时候会选择自伤,比如用尖刀划伤自己、用头撞墙、用烟头烫自己、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自己,或者以其他的方式伤害自己,这些都属于自伤行为。
近些年来,自伤行为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无论是周围人中发生的自我伤害行为还是各大媒体等宣传部门的报道,对自伤行为研究的必要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谓自伤,就是有意识地以种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损伤,损伤部位可以自己达到,且多为机械伤,方向一致,范围较集中。其目的只是损伤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伤的方式不同,可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或者吞食异物。在精神障碍病人中,自伤也很常见,其原因可能与病人的认知功能或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症状)有关。
自伤行为一般持续多年。可多次发生自伤行为,方式呈多样化,但致死性低,大多伴有情绪焦虑或不稳定。具体来说:
(1)言语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想死的念头,或谈话内容常以“死亡”为主题。
(2)情绪不稳定,多数伴有憎恨自己。感到沮丧,有被抛弃感、抑郁、绝望、焦虑、愤怒及认识狭隘等心理状况。
(3)实施自伤时的故意性。也就是说个体对所采取的自伤行为应该是有意识的,而非在自动的、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4)自伤直接造成对于身体的伤害,并非像抽烟、酗酒一样过段时期才表现出来。
(5)自伤损害的程度有限,且具有重复性,应对身体造成轻微或中度的伤害,而重大、致命性的伤害应排除在外,如挖眼。
(6)无自杀动机,不是要造成自己死亡的严重后果。虽然自伤的个体偶尔也会出现自杀意念,但他们还是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我伤害行为不同于自杀。
(一)测验指导
人之所以会自伤往往是因为期盼得到的与现实不符合,换言之,一切伤痛都是自己的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伤害。你是否有过自伤的经历呢?请据实对下列测试作出回答。
(二)自我测验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5、6、13、26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得分越高,你的自伤倾向越明显。
你的总分:
0~5分:你并没有出现自伤的现象。在你看来,身体是应该珍惜的,即使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你也决不会想到用伤害身体来解决。
6~10分:你有轻微的自虐倾向。其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关心。程度也不是很严重,但应改变发泄方式,找到除此之外的正确途径。
11~20分:你出现了一定的自我伤害行为。当事情不顺利或者心情郁闷时,你会通过伤害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达到一定的宣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下去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21~30分:你有严重的自伤行为。常常借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并逐渐走向更为严重的地步。应该立即得到帮助。
自伤是自我发泄比较极端的一种的方式,用自身的痛苦来麻痹外界带来的痛苦。自我伤害是没有自杀企图的身体伤害,它甚至是一种想活下去的呐喊。希望自己藉由这些方法,摆脱纠缠不去的不愉快感。自伤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同时,在心理上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它会造成自伤者的一种依赖心理。在遇到痛苦的时候,会依赖于用自身的痛苦来抵御外界的痛苦。
自伤行为的产生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患者因有强迫性格或太过追求完美主义而自伤;另有些依赖性格过重,会以自伤行为来吸引别人重视。自伤者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自认为有缺陷或是能力不足,他们觉得情感上没有人可以依赖或信任,给人的印象总是紧张害怕。而为了缓解持续不断的紧张害怕,自伤者经常背负着沉重的愧疚感,怕别人视自己为危险人物或极度厌恶自己,这些害怕带来经常且毫无根据的愧疚感。此外,自伤者对情绪的痛苦是极端敏感的。他们无法信赖别人,宁可选择自己来掌控体验伤痛的过程以及伤痛之后留下的麻木感。疼痛与自我伤害就是为了产生宽慰与安全感。
至于自伤的外部原因,有学者指出,自伤者最初可能为疏解压力、发泄愤怒。我们认为,自伤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诱发事件——通常是真实的或感觉到将要失落、受拒绝或受到抛弃;
(2)无法忍耐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可能是情绪低落或麻木的感觉;
(3)开始想尝试自我伤害行为;
(4)执行这些行为,执行时个体通常感到“部分疼痛”或“完全麻木”;
(5)得到短暂的心情舒解。
创伤经验通常可以在冲动性的自我伤害行为中看到,不论是在行为的不久之前发生或是发展过程中,这些经验都和自伤行为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一旦自伤的行为出现,就会出现模仿效应,自伤的次数和频率会快速增加。
(1)保持良好的心情。要知道良好的心情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恶劣的心情对健康的危害则犹如任何病原体。其实,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情的“砝码”就在自己手中。
(2)重拾对生活各方面的积极情绪和信心。对于感到“生活单调、缺乏挑战性”的个体,这类自伤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缓和自我伤害的冲动念头,回复到以前的日常生活状况。
(3)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要让患者表达其不良心境、自伤的冲动和想法,使病人明白自伤的想法纯粹是自我心境所致。帮助病人认识其思想方法是错误的,并要使病人得到保证,随时准备帮助他,希望积极配合,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认识自己的病情,以缓解抑郁、愤怒、恐惧等不安情绪,增进自控能力。诉说引起焦虑、抑郁、愤怒的原因和内心感受。清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物品。
(5)要适度、合理地宣泄。妥善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换一种利人利己的宣泄方式,如体育活动、体力劳动、娱乐活动等。还可以升华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经典的做法便是“化悲痛为力量”。
(6)调节挫折。调节挫折即调整对挫折的认知方式,提高适应能力。关键是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它一方面使人痛苦、忧伤、失望,但另一方面,会给人以教益和磨炼,使人变得聪明、坚强、成熟起来。
第三(节)自杀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也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然而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许是个永远也说不清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杀,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自杀是指故意用自缢、投水、跳楼、服毒、刎颈等手段终结自己的生命,是人们在意识清醒的前提下通过他人或自己对自身实施明知足以致死的自伤性行为的过程。如仅有自杀想法而无行动者称为自杀观念,而有自杀行动而未成功者称为自杀企图。我们认为,自杀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它不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人的主观意志向死的断然抉择。自杀意味着人主动选择了死亡,而不是像自然死亡那样被死亡所选择。
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自杀定义为一种行为,显然自杀应该包括其酝酿、自杀行为的实施以及自杀后的善后过程。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情境下的人,自杀过程有长有短。具体来说:
(1)言语方面。有自杀意念的人会间接地委婉地说出来,或者谨慎地暗示周围的人。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认知方面。认识范围比较狭窄,在分析问题时自杀者倾向于固执和被动,面对困难时缺乏正确的估计,往往缺乏耐心,情绪悲观。把自杀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3)情感方面。情绪不稳定,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或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4)身体表现。有自杀意念的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反应,比如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头晕等。这往往是抑郁情绪所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身体有病,应引起注意。
(5)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于平常的行为。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等等。社会交往少,与周围直接的人际关系常发生冲突,经常丧失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
(一)测验指导
我们常会误认为自杀距离我们很遥远,但这个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自杀很少是突然某一刻决定的结果。一个人自杀之前,通常会有征兆或者预警信号可寻。请对下列测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二)自我测验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4、9、17、20、26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得分越高,你的自杀倾向越明显。
你的总分:
0~5分:你没有任何自杀的迹象,你很懂得生命的可贵,也善于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在你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比活着更好了。
6~10分:你对生活有一些轻微的厌倦感。偶尔也会闪现自杀的想法,但你会随着事情的解决、心情的改变消除,建议你从改善自己的心情入手。
11~20分:自杀行为的信号灯已经亮了。因为长期的郁闷得不到缓解,你感到生活离你越来越远了。有时你也想解脱,有时也期望有人帮助你。建议你提高警惕。
21~30分:你已经站在了自杀的边缘,稍一抬脚便可纵身跃下。自杀的念头频繁在你脑海中出现,你的绝望、无助感已达到顶点,并深信没有人都帮助你。甚至你已经悄悄安排好死后的一切。请正视这个问题,立刻寻求帮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由人类心理、家庭、社会生活、人际关系、身体与精神疾病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病。
自杀的实施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想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矛盾冲突阶段。产生了自杀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自杀行为选择阶段。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决死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等待时机一到,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
自杀有一些准备性因素。包括一些起到积累作用的长期因素,如对自杀的态度、价值观以及生物学因素等。我们认为价值观是主要的潜伏原因,价值观的缺失将会让人放弃一切,直到生命。另一个原因是失去社会归属感。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从心理学方面讲,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自杀最重要的激发性因素。所谓的激发因素可以理解为直接原因,是个人面对的突发性情况与个人的应对方式两者的混合导致了人们在自己能力缺失的情况下选择行为方式的错误判断。痛苦的煎熬也是一个原因。痛苦的折磨可能来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时也可能两方面都有。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自杀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对于家庭,是致命的打击和损失,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心理层面。而对于社会,同样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很受重视的现象。
(1)消除威胁生命的行为。如酗酒、吸毒及冲动、危险的行为(暴饮暴食等),要知道,这些行为都是慢性自杀的行为,只有先消除了这些不良的行为,真正的自杀才可得到较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