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养生作为道教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一个人一天的活动很多,其中有些事于身体是有益的,有些事于身体是有损的。若能在日常起居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有意识地进行调摄,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必将产生防病保健、强壮机体、益寿延年的效应。
起居有常度,身心自安康
道家的起居养生被道教视为致道成仙的初阶,虽然不能一下子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但是它切实可行的养生保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确实是修道成仙和健康长寿的基础。
道家起居的内容十分广泛,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无不囊括其中。其实,起居讲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卫生习惯,要求在生活中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起居有度。”这就是说,人的日常活动和休息,都要讲究规律。道教认为,生活起居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讲究起居节宜,对于个人自我修炼和健康长寿是非常有益的。所以,《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人要健康长寿应当做到“食饮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劳作。”“起居有常度”就是要讲究起居的规律性。
以生命节律论来说,人的生命是按一定的节律而运行的,这种节律是人类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经历各种环境变化后,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如果起居不讲规律,就会破坏这种节律,使人体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从而不仅不利于养生,而且还会使人生病。所以,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说:“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伤阳则衄,伤阴则下,甚劳则喘息汗出,损血耗气。”
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说。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的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无神。
一年的起居有常,是指人应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对起居和日常生活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地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黄帝内经》中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意思是说,四季的作息时间应有所不同,“春夏养阳”宜晚睡早起,而“秋冬养阴”则应“早卧早起”或“早卧晚起”。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作息时间适当调整。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而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中医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所以白天是学习或工作的最佳时机。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小知识
道教神仙起居法
道教神仙起居养生法主要在睡前和起床前运用,故名起居法。神仙之名,因长期习练此术可使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赛过活神仙,故以神仙之名誉之。
以下是神仙起居法的练法:
1.息静神逸,端坐或自然盘坐,以舒适为度。
2.两手交叉,男左手在内,女右手在内,置于胸前,紧贴肌肤以膻中穴(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顺时针旋转36圈,然后再由外向内作逆时针旋转36圈。
3.手掌下移至腹部,以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为中心,由内向外作顺时针旋转36圈,然后再由外向内作逆时针旋转36圈。
4.手掌变为握拳,用拳眼上下摩擦后腰两肾处,至发热发烫。
5.两手回到下腹部,交叉于下丹田,静养15分钟,吸气三口即可收功。
顺四时,慎起居
道家长生之术,除行气、服饵等法之外,还有种种生活起居调摄之法。如四时调养法。 所谓“四时”,就是一年四季。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的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为此,《灵枢》早就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
以下是道家关于各个季节起居调摄的建议:
1.春季起居调摄
春归大地,天气渐暖,人体代谢也加强,各器官负荷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此时会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即人们常称的“春困”。表现为常感困倦欲睡,疲倦乏力。要克服春困,首先要加强锻炼身体,多做些深呼吸运动,提高心脏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调节。
《黄帝内经》认为在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元代邱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指出:“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要头发疏散,衣着宽松,在庭院内进行散步和呼吸锻炼,使精神轻松愉快;不要有杀伐之心,抢夺之欲,无名之怒;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以保持体内的生机和精神的充实和谐。还应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2.夏季起居调摄
夏季人体心火旺而肺气衰,人应晚睡以适应阴气的不足;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清晨多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以增强体质,适应夏日养长之气。《千金要方》说:“夏月午后稍憩。”因为夏季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减少,加上炎热出汗,易致疲劳。午后稍事休息睡眠,有利于保养元气,消除疲劳,振作精神。夜晚睡眠要穿睡衣,挂蚊帐或点蚊香,腰腹关节之处要盖薄被。《摄生消息论》中指出:“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其于肥腻当戒。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理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为风痹。”
在衣着方面,由于天热多汗,衣服要薄一些,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汗衣,会刺激皮肤而引起多种疾病。夏季刚晒过的衣服不可即穿,否则轻的会引起汗斑,重的可致其他疾病。古人指出:“湿衣与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夏季出汗多,衣衫宜勤洗勤换。
3.秋季起居调摄
秋季是收藏的季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指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在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像鸡一样夜寐晨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并使心神得以安静,以缓和秋季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秋季干燥,空气湿度小,这时要注意室内温度及湿度,并避免剧烈运动而造成大汗淋漓而致使津气耗散。秋季人的精气内敛,尤要防劳伤,以免阴气外泄。衣着方面根据“春捂秋冻”原则及秋季气候特点适当增减。
此外,还要收敛神气,使身体与秋气相和平,不让意志外驰,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而保持清肃。这就是适应秋季之气候,以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4.冬季起居调摄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方面也要顺乎自然。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养阳气。待日出而作、可躲避严寒,求其温暖,使人体阴平阳秘。《寿亲养老新书》说:“唯早睡晚起,以避霜威。”衣着方面,冬天要“温足冻脑”,认为冬月“腰腹以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要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内衣以棉布质为好,和暖贴身。冬季手脚易冻,尤宜注意足的保暖。
冬月睡前热水泡脚,是一个保健养生的好方法。《千金要方》说:“冬季洗足而卧,则无冷病。”冬季虽寒,但不可头对火炉而卧。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宜凉不宜热。传统养生学还认为,冬季不宜过多沐浴,否则身为汤水所迫,大汗淋漓,易于感受风寒。
小知识
道家起居三字经
1.“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2.“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3.“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4.“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5.“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适劳逸,宜养生
养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延缓衰老、防病长寿,对于养生之道,道家很讲究平衡,提倡劳逸适度,反对“过劳”。《黄帝内经》告诫人们说“劳则气耗”。因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气血暗耗、心神失养。《黄帝内经·素问》说道:“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即是超越常度,违反了事物的固有规律,凡人生病皆源于此。道家养生名著《养性延命录》也讲:“人不要让他逸乐,逸乐的人不会长寿。”但应当不勉强去做体力负担不了的事,如常担重物,拉硬弓,掘地干苦活,疲倦了还不休息,以致筋骨疲倦衰竭。事实上,古人早已认识到的这种情况,今人还在盲目地做,有些人干起活来拼命,有些人工作起来不分昼夜,这种作息方法是极不可取的。
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尔。”道家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只有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的作用。适当的劳作,有益于人体健康。经常合理地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还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生命的活力。
正确处理劳逸之间的关系,对于养生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劳与逸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劳与逸的概念又具有相对性,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例如劳与逸应当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会对人体有益。
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劳逸适度呢?
1.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
脑力劳动偏重于静,体力活动偏重于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体脑结合,则动静兼修,形神共养。脑力劳动者,可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使机体各部位得到充分有效的运动。脑力劳动者,还可从事美化庭院的活动,在庭院内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并可结合场景吟诗作画,陶冶情趣,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2.家务劳动秩序化
操持家务是一项繁杂的劳动,主要包括清扫、洗晒、烹饪、缝补、教育子女等,如果安排得当,则能够杂而不乱,有条不紊,有劳有逸,既锻炼了身体,又增添了精神享受,有利于健康长寿。反之,若家务劳动没有秩序,杂乱无章则形劳神疲,甚至造成早衰折寿。
3.休息保养多样化
要做到劳逸结合,就要注意多样化的休息方式。休息可分为静式休息和动式休息。静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动式休息主要是指人体活动。可根据不同爱好自行选择不同的休息形式,如听相声、听音乐、聊天、看戏、下棋、散步、观景、钓鱼、赋诗作画、打太极拳等。总之,动静结合,寓静于动,既达到休息的目的,又起到娱乐的效果,不仅使人体消除疲劳,精力充沛,而且使生活充满乐趣。
小知识
勿久视、久卧、久立、久坐
1.切勿久视。目受血则能视,用眼过度,易耗伤津血、易生虚火,导致口干、尿赤、头痛的症状。尤其是老年人,气血本来就不足,过度用眼更容易引起头晕眼花。
2.切勿久卧。久卧则阳气不伸,故伤气。过度处于卧姿状态,计提长期放松,则应激性、抗病力等一系列机能减退,容易导致低血压、贫血、营养不良、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3.切勿久立。久立伤骨,损于肾。人保持直立姿势,必然使腰部肌肉群紧张,久站会导致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甚至导致股骨头坏死。
4.切勿久坐。久坐则血脉滞于四体,故伤肉。久坐会让人缺少全身运动,除了会造成神经的反应迟钝外,还会引起新陈代谢方面的障碍。
地善苗茂,宅吉人荣
健康是长寿的先决条件,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所生活的环境。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人类之所以长寿,除了与遗传、个人修养有关外,还与长寿者生活起居所处的环境有关。《黄帝宅经》曰:“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三元经》曰:“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意思是说阴阳平衡、通风透光、格局良好的住宅对人的发展有提升的作用。相反,五行偏颇、阴阳失衡、格局不佳的住宅,对人可起到限制、干预、破坏的作用。
道家的居室养生法便是指通过合理选择和布置居住房宅,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等方法来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
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必然要经常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与环境的限制和影响。道教医学养生学中关于风、寒、暑、湿、燥、火,以及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学说,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顺应自然”是防病延年、保健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居室养生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这其中包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居室的布置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古今有关环境科学的论述,理想的住宅环境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住宅选址
一般而言,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势建筑住宅。在山的南麓建房,冬季山体及山上的树木作为天然屏障,可遮挡猛烈的风沙,减缓寒冷的气流;夏季山上茂密的树林,可减少阳光的强烈辐射,调节炎热的气候,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使人感到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更增添生活情趣。靠近洁净的水源,傍水而居,使日常生活用水方便,尤其清澈甘洌、终年不断的山泉,可潮润空气,且很少污染。
2.住宅朝向
建房座向的选择是根据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建房的最佳坐向是坐北朝南。因为这样有利于室温调节。在我国北方的冬季,经常西北风劲吹,寒流袭人,若房门朝北,冷风可直入室内;在夏季,东南风吹拂,若房门朝北,凉风就不能直接进入室内,室内空气不流通,闷热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