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地对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为别人点亮的灯,照亮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这就是聪明人乐于助人的心得。他们总是乐于为别人点亮生命的灯,所以,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平安和灿烂。
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州,每年都要举办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异,经常是首奖的获得者。每当他得奖之后,总是毫不吝惜地将参赛得奖的种子分给街坊邻居。有一位邻居很诧异地问:“你能获奖实属不易,我们都看见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品种改良。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呢?你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超过你的吗?”
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是帮助大家,但同时也是帮助我自己!”
原来这位农夫居住的地方,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是毗邻相连的。这位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们,邻居们就能改良自己的南瓜品种,同时也就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品种的花粉传给自己。相反,如果这位农夫将得奖的种子自己独享,而邻居们的品种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品种的花粉传给这位农夫的优良品种。这位农夫势必在防范方面大费周折而疲于奔命,很难迅速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南瓜品种。
送人一束玫瑰,留下一缕芬芳。分享和给予,常常是一种收获。
一个极其寒冷的冬日的夜晚,一间简陋的旅店迎来了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然而不幸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十六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地说。
店里的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人出去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睡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在店堂里打个地铺。”老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要付客房费,小伙计拒绝了,临走时,老夫妻开玩笑地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往返纽约的双程机票,信中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汇处,指着那儿的一栋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新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们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
不管你是一个能力多么强的人,都不可能独自一人闯天下。要想让别人帮助你,你就必须先付出精力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帮助,也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和朋友保持适当距离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无论交情如何,朋友或多或少都会给予我们支持与帮助。而这一点,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合作关系的社会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朋友多了路子广,办事情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劳神费力,难上加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的多少决定了我们未来的道路是平坦还是曲折,是有所谓的“贵人相助”,还是要自己苦苦奋斗,而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谁的朋友越多,来往越密切,谁的事业就越发达,生活也更幸福,身体就更健康。
好朋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千金易得,知己难求。”那么如何保持朋友之间的友谊,并且使它不断增色而经久不衰呢?一位老木匠教徒弟的故事就很富有哲理性。
老木匠教徒弟的时候有一个口头禅,就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匠是和木材打交道的,木材的构造有纹理,因此木匠都很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那些装修过的房子就会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完满”的缘故。那些高明的师傅懂得合理地留一些缝隙,给那些组合的材料留足空间,这样就可以避免装修时出现的这些问题。
其实,交朋友的道理和装修房子的原理是相通的,都讲究留出一定的空间,不可太完满。
青年人崇拜直率,热爱真诚,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直率与真诚要有一定的度。我们对朋友可说真话,直露肺腑,倾心交谈,但并不是对一切人,而且说真话也要看场合,真诚坦率不等于没有个度。
也许有人会说,好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这样想也不错,表现出了一个人的肝胆相照的有情有义的性格。但问题是,人心很复杂,你能这么想,你的好朋友未必这样想;到最后,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朋友受不了你!更何况,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你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有时你也不能掌握。
朋友间建立一份真诚的友谊,的确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流水。能够保持一份友好的情谊,使之能够经受风雨的吹打,实在是非常可贵的。然而,友情就像弹簧一样,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以及适度拉伸和压缩,这样才是友谊长久之道。
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朋友也毫不例外,成为好朋友,只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以及心灵的沟通,但并不能说明你们之问是毫无间隙、融为一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独自的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是友谊的连接带和润滑剂,而个性的距离则是友谊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保持一定距离,就是不要太过亲密,整天粘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有距离的,给彼此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保持距离就要尊重对方,就会产生礼,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海绵。有时太过保持距离也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商业社会,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对方。因此对好朋友,也要经常通通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聚在一起吃吃饭,聊一聊;否则,你们就会从好朋友变成朋友,最后变成仅仅是相识的人了。
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交新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要强调: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离”。交友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彼此气质相互吸引的过程,因此你们有共同的“东西”,所以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了好朋友,甚至“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两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的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人就是这样奇怪:未得到时,总想得到;未靠近时总想贴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却又太过苛求。人总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因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世上每个人皆依赖众生才能生存,只有在和谐平衡的情形下,方得以向前发展。我们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一个效应,也就是“距离效应”。由于现实世界上的一些原因,我们会产生一些距离感,这些距离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当这些距离出现的时候,我们通过一些手段,把相互之间的距离缩短,相互之间的感情不但不会出现隔阂,反而会加深。
每一个人都是有秘密和隐私的,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给对方留够空间,不要让自己没有隐私,也不要轻易去打探对方的隐私。如果我们越过这条线的话,就很可能为之后的人际关系埋下祸根。
如果与对方靠得过近,对方的心里肯定开始紧张,并开始防范你、拒绝你,因为他的私人领域受到侵犯。在应酬中如果我们准备加入别人的小圈子并与其交谈,先要判断你与该圈子里人们的亲密程度是否一致,然后再看这个圈子是否对你开放,千万不可以贸然行事。
交友上的分寸要把握:
1.往来有节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没有朋友,但是友谊应该很好地把握亲密度,不可太过,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反目成仇。过分热情让人恐惧,物极必反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朋友之间的交往。
有许多人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的热情让你害怕甚至惧怕。《友谊白天而降》一书中说:“朋友之间各自的家庭、工作和其他社会环境,都不尽相同。作为朋友,如果不考虑实际,以自我为中心,强求朋友经常在一块与你厮守,势必会给他带来困难。”
2.互相尊重隐私
由于每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对每件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异,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很奇怪的东西,在其他人看来却很平常。与人相处要能容忍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不宜干涉别人的决定。即使是夫妻之间或父子之间,也不希望自己的决定受到干涉。同样道理,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也需要理智地处理和看待每个人的决定和行为。既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要学会理解人、尊重人和宽容人,以冷静、公平、客观的心态与他人友好相处才是保持友情的秘诀,求同存异是志同道合的基础。所以,与人相处不宜干涉别人。
好朋友是比别人要亲近的人。好朋友见面和交往的机会当然比其他人要多,对于彼此的事情也比别人知道的要多。可是任何事都有个“度”,超越这个界线你得到的就是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