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戒,不仅强调应制止恶行,还重视奉行诸善。十善戒的内容为:一不杀生且慈悲护生;二不偷盗且廉洁朴素;三不邪淫且自重贞洁;四不妄语且诚实可信;五不挑拨离间且作和合语;六不口出恶语且言语典雅悦耳;七不口出废话、空话、色情话且如法语;八不贪图他人财物且知道满足;九不愤怒且持慈悲之心;十不谤佛法,弃邪见、持正见。
修禅要去五盖
“盖”者,障碍也。修习禅定之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在最初开始修习禅定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一定的调节训练,以消除可能阻碍入定或对禅定功德有影响的障碍。《大智度论》卷十七,对于可影响禅定的障碍分为了五种。
1.贪欲盖
贪欲是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碍。一个人如果贪得无厌,跟任何人在一起,都会遭到厌弃、舍离,甚至彼此结怨仇,因为贪欲的前提是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比如贪欲重的人,当他需要别人帮助时,顺心了他会认为理所当然,不尽如人意时就跟你结怨仇,甚至在家庭中都会六亲反目,失去做人起码的伦理道德。比如贪财,贪财的念头一经生起,就偏离了正确合法的轨道,心中就埋下了负面的不良因素,一旦这个因素产生影响,整个身心就开始毁灭。
2.嗔恚盖
对于修习禅定之人来说,嗔怒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正如佛书所说:“嗔为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坐禅的时候,如果想到了令人烦恼的人或事而心生愤恨,不仅会使得心气难以平静而无法入定,而且禅中之气还会滋长愤怒而令人难以自制。大乘禅认为,嗔怒于众生会丧失菩萨应有的慈悲,这也触犯了菩萨的根本重戒,如此一来则会丧失一切善功德而使得禅定难以成功。
3.睡眠盖
睡眠是第三种盖障,也是一种很独特的障碍。如果是贪心和嗔心,还能看得见,可以找到下手处,而睡眠则像毒蛇处在暗室,很难抓到。把睡眠称为盖,是指久睡昏沉会障碍用功。修习禅定之人懒惰嗜睡,不仅会使人心神昏暗不明,孳生昏沉、沉没,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光阴,极为可惜。佛教力劝修习禅定者,应减少睡眠、警觉无常、精进修禅。佛经中说到睡眠时讲:“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4.掉悔盖
掉,即为摇动不安分,包括三种:一为身掉,此类人喜好游走戏耍,不喜安坐;二为口掉,此类人喜好闲聊吟咏,虚度光阴;三为心掉,此类人杂念丛生,挂此思彼,不专注于一境。悔也包括两种:一为掉后生悔,此类人常懊恼不安,为入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二为对往事悔恨不已,为已做而不应做的事悔恨,却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这会使人心生不安而难以平静。
5.疑盖
我们的怀疑总是很多,怀疑佛法,怀疑三宝等等。因为对佛法生不起真正的信心,犹豫不决,所以得不到清净的感受。比如我们共修三皈依,一点儿怀疑都没有,对三宝生起绝对的信心,身心马上会感受到清凉自在,这种感觉在生活中随时生起,功德就会随时增长。如果对三宝生不起绝对的信心,恐怕你还有疑盖在里面。疑有三种情况:一为怀疑自己罪孽深重、善根薄浅,没有信心而对入定造成障碍;二为怀疑师傅五道、不堪教我,这为入定一大障碍;三为怀疑禅法,认为所修习的禅法有问题,这也对入定有很深的障碍。
小知识
佛教修行的目的
佛教的修行是和佛教的教理部分紧密相连的,他们之间是一种目的与途径的关系。佛教在产生之初就提出了对人生和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提出了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最高理想。这种最高理想就是达到成佛,或者涅槃的境界,以及摆脱轮回所带来的人生的种种痛苦。那么如何成佛呢?修行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成佛、如何达到涅槃境界的具体方法。因此修行在佛教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是极为重要的,是贯通其整个教义体系的。
修禅,去除妄念是关键
要想在禅定上有一番作为,每个修习者都应从降伏自身的妄念开始。把去除妄念作为修习禅定的起点练习就可以了,不能操之过急。
从前有一位僧人,很想在禅定上有一番修为。他每天花很多的功夫来坐禅,但总是静不下心来,于是,他便去请教一位著名的禅师:“我每天坐禅几个小时,腿脚都坐麻了,屁股都坐疼了,一心想获取正果,可是却什么成果也没有。你有什么办法吗?”
禅师说:“你还是照样去坐禅,只是把‘获取正果’的念头丢开。”
过了些日子,僧人又来找禅师:“扔掉了‘获取正果’的念头,我坐禅时心情平静了,呼吸也顺畅了,浑身都觉得很轻松,但是莫名其妙的会有一种惆怅的感觉——你有什么办法吗?”
禅师说:“你还是照样去坐禅,只是把‘扔掉获取正果’的念头丢了吧。”
又过了些日子,僧人来对禅师说:“我已经找到了禅定的感觉,能否得大自在?”
禅师说:“你还是照样去坐禅,只是把‘我’忘掉吧!”
“忘我”之后,这位僧人很快就入了定的境界,不再出现心猿意马的现象。
有一天,他在一棵大树下盘膝而坐,正要入定的时候,突然迎面吹来一股风,觉得有些奇怪,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鸟飞落在自己怀中休息。只见它神色自若,悠闲地东张西望,就像栖息于树枝上一样自在。僧人见飞鸟入怀,便默默地在心中对小鸟说道:“你既然把我的怀抱当成栖息之处,我怎么能够拒绝你呢?”这时,疲累的小鸟干脆闭上了眼睛,躺在他怀里舒服地睡着了。他怕惊醒了小鸟的好梦,于是,垂目观心,立刻入定,像一尊雕像,一动也不动。过了好长时间,小鸟还在他怀里安睡。
这位僧人修习禅定的经历,很有典型意义:从一心想获取正果,到扔掉“获取正果”的念头,再到忘却“扔掉获取正果”的念头,最后进入“忘我”的境界。他所经历的,其实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这时,他已没有了功利心,所以才能真正的入定。连小鸟都能把他的怀抱当成安乐窝,可见其真的有非凡的定力。
修习禅定也好,做其他事也好。一旦克服了自身心理的障碍,才有可能产生新的飞跃。
有的人不修禅定还好,妄念尚少,修学了禅定,妄念反而多了。这是因为我们平时不去注意它,习以为常了。实际上平时妄念是很多的,它就像瀑流一样,从不止息。只不过在未休习禅定时,自己没有察觉罢了。我们修炼定力,就是让自己去察觉这些妄念,察之才能觉之,觉之才能除之。
这就是“静虑”和“自审”,自我反省的过程。观心的过程,是见性的过程,也就是禅定的基本内涵。所以不要怕妄想,也不要怕制服不了它,亦不必费力去降伏它,只要认识妄念,不执著于它,不追逐它,也不要排遣它,更不相续,则妄念自离,就是所谓的“妄起而觉,觉即妄离”。
如果这种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时用心,虽然不修禅,也能如修禅时一样,心智镇静。这对改善性格、体质,开发智慧,大有裨益。
小知识
忘我
有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心上,树梢上,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他忽悟到因此心有所执著,故被找到,立刻想:“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处。”也就是进入无有之乡,忘我之境,结果道士的心就追寻不到他。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忘我在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心、意六根之不能清静,就由于不能破除一个我见,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
修禅重在修心
许多人认为参禅打坐、心无散乱、意不动转,或起神通变化,才能称之为“禅”,总以为要万缘放下,独善其身才能进入禅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修行。其实不然,“挑柴运水无不是禅,言谈举止无不是禅。”禅在行住坐卧之间,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心不着境,当下即是禅。若能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纠缠,修习禅定,于养生大有益处,不但可以改善体质,还可以祛病延年。因为人体有病的系统能够得到如此充分的休养,毛病自愈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实践证明,禅定对心血管系统的毛病治疗效果最快最佳,修禅首先是修心,心先得到调理,心健康了,其他的系统,也就相应减少负担,得到休整,从而也都健康起来。我们平常所说的打坐只是学佛的方便法门之一,只是为了静心而已。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集中精神,一心不乱,饭来吃饭,事来做事,就是所谓的行兹在兹、念兹在兹。
禅师指点我们,心若要定,必须力行正道,意不生恶念,身不作恶行,口不言邪语。不因私人迷情而乱了心思,心安行正便能欢喜自在。
利用正确的智慧,产生慈悲的力量,时时刻刻将禅定之法应用于生活之上,定心致力来成就人事,则无处不是禅。
那么,我们该怎样修心呢?
1.随缘修心
一般人的心非常散漫,要以静坐数息来系心念。不只是诵经、做功课、打坐才能修心。日常生活的举止动作,无一不是修持的机会。把工作的场所,当成修行的地方,将心缘收摄,专心系于工作之中,也是修心的方法之一。借周围的环境来收摄心念,即使在吃饭、走路、扫地,任。何一个因缘均是我们修心的时机,把握每一个修持的因缘就是随缘修心,但是不要执著于某种特定的方式,越是刻意去追求,那个过程往往越是苦闷,而换一种方式,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细节去寻觅,随缘应对,我们就会觉得心静体安然。
2.借事练心
人生其实就像一个大熔炉,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得成器。因此,应借逆境来修炼,时时保持心平气和,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既来之,则安之,做到“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欢喜承受,旧业很快就会过去;不欢喜接受,则烦恼丛生,甚至于烦恼中再造恶业。
3.随处养心
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要随缘而安。以周遭事物来修炼杂乱的心思——去除烦恼,直到习惯成自然时,不论在任何场所、环境,都是心行如一,这就是随处养心。这一点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要将好的行为、思想都变成习惯,不仅需要人的觉悟,还需要精进的用功修行。
小知识
每件不幸的事都是有帮助的
生活中,当我们突然失去一些很珍贵的东西时,不妨豁达地对自己说一声:“很好,这件事会有帮助的。”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变为祸,还是祸变为福,我们都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确,许多事物都有两面性,福祸是相依相存的。一件事情对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乍一看,似乎是你的一个损失,但仔细分析,或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就能发现它未必是一件坏事。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福与祸,不要因为“福”而沾沾自喜,乐不可支;也不该因“祸”而怨天尤人,痛不欲生。
常用的坐禅姿势
“双单跏趺最为优,交脚跨鹤亦无错,正襟危坐方便法,五式普为禅子修。”这首偈颂,说明古来禅行者普遍使用的五种坐禅方式:
1.双跏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