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1100000007

第7章 理想是你最大的隐私(2)

这么多年来,在行政权力的指挥棒下,跑部钱进的风气污染大学的学术殿堂,全国各高校为了迎合上级口味的学术造假已经成为学术圈潜规则。偶尔被曝光一两例,往往都是被其他学校甚至国外的同行所揭发,而刚一披露,就会很快被这些学校的“运作能力”所捂住。但交大难能可贵的是,两年多来,这几位坚持举报的教授并没有“被和谐”,领导想做工作,当和事佬,居然也搞不定。

这就是我感到高兴的原因,它说明交大的传统没有丢!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听说母校出了这档子丑闻以后,在多次校务会上,都有教授和院长系主任们,批评校长书记。

我所感受到的交大最宝贵的传统就是教授可以“骂校长”,我读大学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我心目中的大学就该是这个样子。我知道经常有教授对学校的管理提出很尖锐的意见,搞得校长书记很难堪。

交大不仅教授可以“骂校长”,我一个学生干部,也可以对学校提意见。当年我年轻气盛,一个人直接跑到行政楼,敲门就进去找校长书记提意见,现在看来我当年的那些意见水平真是不高,不过校长书记们一点儿也没怪我没大没小。

我最激烈的一次“骂校长”,是我已经毕业准备离校的那个暑期。那年交大学生抗议食堂伙食不好,搞了一次大规模罢餐事件,我听到这件事,也挺高兴,罢餐可能形式过激了一点儿,但至少说明母校的师弟师妹们有一种民主意识。不想这事被定性为不稳定因素,学校居然把几个带头的同学给处分了。

那天晚上,大概是10点,我给当时的校长徐通模家里打电话,我一打过去,问“是徐校长么”,那边说“是”,徐校长是认识我的,我接下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我说的最尖锐的话,大概是,“你们这么搞,把交大的脸都丢光了”。我之所以当时这么气愤,也是出于我对学校的感情,觉得交大搞出这样的事情,也有损我们毕业生的脸面。我当时也并没有想到我是在批评一个“副部级校长”。不过让我事后有些感动的是,徐校长在电话那头,耐心听完我一顿骂,居然承认学校处置失当,语气还有几分惭愧。

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我才感到这些细节的可贵。这些年来,中国高校的行政化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学办得如同衙门。而且很多人身在其中还并不自觉。我认识一位老师也是知名教授,在北京一所全国著名的高校任教,一次和我聊到,他有一项计划,想找分管副校长交流一下,结果约了一个月,副校长居然都还没时间,他倒是很体谅,“现在校领导实在是太忙了。”我简直不可思议,天底下就校长忙?大学怎么能变成这个样子?后来我询问其他一些学校的教授,大家都觉得不奇怪,各个大学都是这个样子,越是名牌大学,越是官僚气重。现在学校里,教授见了校长都是毕恭毕敬,校长有个什么指示,谁敢不遵从。

由此看来,还是母校让我觉得比较舒服,那几个给学校捅娄子的老教授值得敬佩。最好其他老师同学也要向他们学习,发扬较真儿的精神,不唯上,只唯真,如果还有什么脏事儿,再捅出几个来才好。没有激浊扬清的正气,还叫大学么?

只要这种作风还保留,交大就依然还是一所无愧于其使命的学术殿堂。

让我怎能不爱她?

(2010年)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待遇低吗?

如今有一些学者都在写文章怀念民国时期,讲那时候做一个知识分子收入有多高,能住洋楼,能请几个老妈子,出门有车夫,颇有世风不古之感。实事求是地讲,民国时知识分子地位确实是高。鲁迅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的经济活动,让我们可以对民国时期大学教授的收入水平略窥一二。虽然很多人都在争论鲁迅是不是巨富,但可以肯定的是,鲁迅的工资水平比今天的普通大学教授高了不知多少倍。鲁迅当年买下北京的三进大院,只花了十几个月的工资,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但我认为,如今中国大学教授的工资水平并不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识分子是伴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也就符合市场规律,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在民国时期,知识是稀缺资源,供给不足,而且获得知识的成本也很高,工资水平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比如胡适,一回国就当了北大的教授,工资也发得很多,但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因为当时“海归”很少,出国很困难。且不说别的,去美国光坐船就要一个月左右。其实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文革”的影响,知识阶层也还是稀缺的。那时候就是从国外读个硕士回来,评个教授也不是很困难。

而现在市场已经饱和了,每年都有大批海归归来,带着博士学位的也不在少数。再加上中国本土每年还产几十万博士,大家都争着往大学里挤,而大学就这么多,自然是供大于求。且不说教授了,要当个助教都很困难,队伍排得老长。如果把胡适放到今天的大学,要评个讲师估计也很困难。所以说教授工资水平的下降,跟市场规律是相吻合的。

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知识分子的收入都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在中国,除了市场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因素在起作用。在西方社会里,最优秀的学生都去经商,其次是做学问,再次才去当公务员;而中国是完全颠倒的,最优秀的学生去考公务员,其次往学校里挤,最差的只好去经商。大学市场成为一个高度封闭的高福利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许多大学教授享受着跟实际贡献不相称的福利,还怨声载道;而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要进学校却很困难。这些教授其实是跟中石油和中石化一样,成了垄断的受益者。

所以说,如今有人在酸溜溜地怀念民国教授的高收入,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现象。甚至我觉得大学教授的工资应该再低一点,能保证他们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就足够了。有一个故事广为人知。英国女王在参观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时,发现任天文台台长的天文学家詹姆·布拉德莱的工资很低,表示要提高他的工资。布拉德莱得悉此事后,恳求女王千万别这样做。他说,如果这个职位一旦可以带来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天文台来工作的人,将不会是天文学家了。由此看来,低一点的工资,反而可以促进学术的进步。而在中国,有些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年收入都达到上百万了,学术反而乏善可陈。

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横向对比来看,知识分子的工资也不应该太高。比如在美国,很多人就认为,淘大粪的工人应该比大学教授工资高。因为淘大粪是一种辛苦的工作,没人愿意干,而知识分子则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很多乐趣,很多人都愿意干。既然大家都愿意当教授而不愿意淘大粪,那为什么还要给教授更高的工资呢?今天很多学者只知道叨念民国教授工资有多高,却没有看到中国的淘粪工人比美国的淘粪工人工资低多少。

在美国,一个开垃圾车的,一个开大货车的,或者一个修下水道的,年薪十几万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享受很好的职业保障,依靠工会组织的保障,工作非常稳定,相当于我们说的终身教授,他们个个都是终身司机,终身管子工。

所以,如果将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作为参照系,中国体制内知识分子的工资不是低了,反而是高了。我经常在说,社会转型会让知识分子有更广阔的空间,但如果你理解的未来是会让知识分子有收入意义上更好的待遇,那我敢掏空我的钱包和你打赌,这种期望绝对错了。

(2012年)

兄弟我当年

一位朋友前几天刚见了蒯大富,跟我说,受不了,这哥们儿,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兄弟我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时候(之后省略三千字)。

其实这也很正常,有多少人能够走出人生最巅峰的记忆呢?人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除了身上披的阿玛尼,脚下踩的LV,身上喷的香奈儿,坐进一辆奔驰600,一个人能凸显自己属于一个占据更多资源群体的标志,就是他所拥有的记忆。记忆最能标明一个人属于什么圈子。

做不经意状流露出你让人艳羡的记忆,比任何奢侈品更能让人在你身边感受到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望。所以钱钟书笔下的妙人,总爱说“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

不过这个潮流眼下有了新现象,比如北大一位我很尊敬的著名教授,在各种场合作报告,好像是开忆苦思甜会,从来不提“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开口总要从“兄弟我当年在陕西农村种地”的时候说起。这也不光是他一个孤例,我视野中成了腕儿的经济学家,莫不如此。要么就是“兄弟我当年在生产队当会计的时候”,要么就是“兄弟我当年在厂里当学徒的时候”。最绝的是周其仁,绝少谈他的出国经历,却爱说“兄弟我在完达山打猎的时候”。据说他每说到此,在座的女生都显出无比崇拜的表情。今天这些裘马轻肥的经济学家们,难道真的觉得当年自己种地、当学徒、打猎的时光,是他最巅峰的经历,最幸福的时光?中国有七亿农民,教授才有多少啊?不能简单地这么说。

记得上个世纪末,社会风气不是这样,那时候站在大学讲台上的,一开口都得是“兄弟我在牛津的时候”,“兄弟我在芝加哥的时候”,不然根本镇不住场子。为什么这些年气氛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布迪厄对于文化资本的分析,给我很大启发。他有本书,大概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叫“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其中讲各个社会阶层如何依靠对不同文化符号的稔熟,来标志自己的地位,并和其他阶层区隔开来。

当年改革开放刚刚不久,见个金发碧眼的都非常稀罕,任何海归,哪怕是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都沾了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资本的光。谁能有西方背景,谁就能把自己和绝大多数人区隔开来。我听过现在大学里的不少年轻讲师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时代,搁十年前哪怕是在国外的二流大学读个硕士回来,也能很轻松地被当做人才引进,当个教授。等教授位置都被占满了,现在标准就高了,非得是欧美名牌大学的博士,还得从助教讲师开始一年年地苦熬。这些年轻人来自城市,中上收入的家庭,受很好的教育,一边上大学一边读新东方,大学一毕业就去国外读研究所,这几年这批人回国求职了。

现在“海归”这个词就让我想起巴西龟。我小时候,巴西龟刚被引入中国,很稀罕,在花鸟市场上一只巴西龟的价格几乎跟一只画眉鸟相当。10年以后,巴西龟就论斤卖了。所以现在随便一所重点大学里都挤满了等待职称上升的海归,每一个学历背景都挺不错。学术体系也像一个权力场,就像那个寓言里的猴子,朝下看都是笑脸,朝上看都是屁股。而今天中国大学里排在最顶端的学者,最有效地和其他野心勃勃的尾随者区隔开来的方法,就是另一套让别人无法模仿的话语体系。在这帮海归面前,显摆兄弟我在英国美国的时候就不管用了。这些新一代海归上过新东方,在国外谈过恋爱,参加过俱乐部,个个英文都比在国外端盘子攒回国三大件的老一代海归溜。

于是在这些新海归面前,文化符号的游戏规则就变了,只有开口就是“兄弟我种地的时候如何如何”,这才是院长、主任级别的范儿,才能让新海归们彻底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念过哈佛又如何,你下过乡么?终于承认不服不行,大哥就是大哥。

这并不是指在教授中有这个现象,所谓社会科学,就是你要认识到社会是有客观规律的,人就像白老鼠一样在规律中活着。那个著名的段子,陈丹青听刘索拉强调王朔是“大院的孩子”,而说起她自己却“是胡同里长大的”,就觉得有些听不明白:按说胡同里长大的,多数是城市平民,可刘索拉分明是高干子弟。陈后来才明白,刘所谓的胡同是史家胡同小学的胡同,比王朔所住的容纳了几百户军属的“大院儿”高级太多了。应该也是一样的道理。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年轻时做新鲜事

    年轻时做新鲜事

    本书主要收录:我十五岁那年、托翁的动手能力、“托尔斯泰灯”、静的等级、解剖我自己、享受安宁、慢半拍、对一朵花微笑等等。
  • 话题中国文学史

    话题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悠悠三千年演变发展的历程,早已汇集成一条起伏蜿蜒、波澜宏阔的漫长河流;而它各体兼备,于世间万物众象无不包纳涵盖、尽收之笔端眼底的复杂构建,也显示出一种气象恢弘、异常绚丽丰繁的巨大空间容量。所以,力图描述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与承传生新、消长盛衰的进化现象,探究那凸显的外在形式和深层潜注贯通的艺术特质,以给出较切实恰当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评判,由之认定它在寻觅、确立民族—国家的灵魂或自我精神面貌上的标志性意义,换言之,即尝试着为文学编写撰作总结性的“史”的工作也相应而生———这同样可谓是渊源久长且古老,因为中国本来就有浓厚的历史情结、强烈的历史意识,是一个拥载了悠远史学传统的国家。
  • 真语杂言

    真语杂言

    本书收录了《田园绿歌》、《难忘》、《说茶》、《母亲的皱纹》、《儿子脱奶》、《感悟石城》、《向往逝去的童话》、《“六一”以外的“儿童节”》等作品。
  • 家国书

    家国书

    本书以时代剧变、风云际会的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历史为背景,以人才辈出的马、沙、翁、沈四大家族人物为对象,描绘了四大家族儿女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演绎的各自精彩的人生篇章,生动而艺术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热门推荐
  • 西域惊魂志

    西域惊魂志

    从一箱传世千年的竹简开始,时空穿越,回到两千年前的大汉王朝,我们将随身负使命的主人公,重走丝绸之路。在茫茫沙漠,不为人知生物的凶险;在漫漫湖泊,神秘古墓的惊心动魄;在古老藏兵洞,机关暗器的步步惊魂;在皑皑雪山,恐怖怪兽的神秘本性……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我们看到的将不是谜底,而是一个尘封多年的真相。
  • 杀手也穿越系列之舞倾城

    杀手也穿越系列之舞倾城

    【本情节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她是一个穿越过去的冷酷杀手,上一世的命运在这个时空依旧出现,只是多了另外一个身份,卧底。为了生存,为了脱离命运,她必须做出各种选择,包括杀了他或者救他。
  • 阴司神道阎罗天子

    阴司神道阎罗天子

    地府十殿阎王的阎罗王与西方灵魂主神拼杀,最终用了亿万年积攒的一点时空轮回之力,托生到另一个陌生的王朝世界,集东西方神道之大成,建立新的鬼神秩序。阎王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阎王还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 长生诀

    长生诀

    青云山脉,宝山之中,圣宝猎仙剑出,引得人间界各派竞相争夺。一个灵根平平深受师兄弟们欺凌的青云门弟子肖云,偶然得到河妖一族修行心法长生诀以及猎仙剑灵,在这个乱世之中以令人瞠目结舌的迅速崛起。混沌天下,群魔乱舞。我辈修行中人,当执三尺青锋力荡妖邪横扫宇内,还他一个浩浩天地朗朗乾坤。且看肖云如何踏入修行大道,在人间界搅动风云,横扫人间界各派势力,重铸一个全新的人间修行界。
  •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舍与得的境界:远离浮躁,淡然处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在跌倒时看到风景;安贫乐道,宠辱不惊,即使目标模糊也能在转角处继续前行;释怀过去,豁达大度,即使红尘纷扰也能在浮沉中延伸幸福。
  • 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衡中,梦开始的地方

    衡中,梦开始的地方

    228班是衡中历史上第一个实验班。2005年高考,8名同学考入清华北大,创造了衡中历史上的一个传奇,66名同学,37人考入北京名牌高校,河北省前2000名,228班占46人,全班同学都考入重点大学。进入大学后,228学子继续秉承衡中“追求卓越”的校训,热心学校各种活动,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取得了很多优异成绩。现在228学子分布在祖国各地,有的已经参加了工作,有的还在学校深造;有的组成了家庭,有的还在一个人打拼。不管身在何处,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228。留给学弟学妹的不仅仅是一个骄人的高考成绩,更是一种“永争第一,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228,也是所有衡中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 总裁的迷情小特助

    总裁的迷情小特助

    林薇儿实习期,去雅琪公司应聘了销售助理,虽然她很年轻,但是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出一片天地来。尹浩楠是尹氏集团的总裁,年轻有为的企业家。不知道为什么,他突发奇想,要去集团下的子公司雅琪公司当销售主管。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之一,由孙武编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最负盛名的古代兵书。《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谋略著作。
  • 拐爱沉婚:错惹腹黑帝少

    拐爱沉婚:错惹腹黑帝少

    一张美男出浴照,她惹上M国第一权少。“给我掘地三尺找出那个死女人!”太子爷盛怒之下,对她全城通缉。她逃,他追,她再逃,他却步步紧逼,直至看着她进入了他的羽翼,以爱之名,将她骗入一场盛世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