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1100000014

第14章 太阳底下无新事(1)

在今天的中国,“驴马屁”的店面像过去的琉璃厂一样,由于承担了社会交易的媒介功能,使得它们在中国的流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从而使这些商家的商业模式得以运转。

古有琉璃厂今有“驴马屁”

前段时间跟高中同学聚会,发现过去一些很朴实的女同学,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都变得非常爱打扮,讨论的话题也都跟时尚有关,其中最时髦的话题叫“驴马屁”,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她们跟我解释,这个圈子里驴就是LV,马就是爱马仕,屁就Prada,简称驴马屁。好像每个人家里都得攒齐一套“驴马屁”,不然就没面子。我挺好奇,就又问了几个朋友,发现在商人和官员的圈子里,这些东西的确很受欢迎。

而且凡是在省会城市这样大些的都市,或者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凡是高档点的购物中心,都要设“驴马屁”的专柜。

我一开始感到疑惑的是,真有人在这些店买么?这些包动辄几万元,在大陆买这些名牌包其实并不实惠。同样的一个包,如果跑到香港去买,价钱便宜一半还不止。而且一个大城市的居民,若是属于具有消费“驴马屁”能力的群体,去趟香港应该不成问题。那他去香港玩一趟,顺便买个包回来,也多花不了多少钱,不是很好吗?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坐趟车就能很方便地到达香港的广州,也有不少人愿意花高出一倍多的价钱在当地的店里购买这些名牌包。

于是我就调查了一下到底是些什么人在购买“驴马屁”。结果发现很少有人自己花钱买这些包,大部分都是用来送人的。怎么送呢?不是花钱把包买下来再送,而是直接送卡,或者送消费券。这些开设“驴马屁”专柜的豪华购物中心一般都发行购物卡,一张卡内的金额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顾客可以持卡消费。据说被判死刑的原杭州市副市长,人称“许三多”的许迈永,家里光是购物卡就有上千张,塞在皮鞋里,放了一鞋柜。这样似乎就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自己花钱买个包送人,可能人家并不喜欢;若是拿购物卡送人,人家就可以买自己想买的款式,既方便,送礼效果又好,送卡不像送现金那么俗,又能体现出现金价值。

我们再进一步讲,如果这些“驴马屁”是用来行贿,那成本也太高了点。为什么不干脆直接送信用卡,让受贿的人直接到香港去消费,不是更加方便省钱吗?这就引出了这些专柜的另一个功能:在这些店里买的名牌包,往往不满意还可以退换,或者折成现金。这就意味着“驴马屁”在中国有了流通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北京的琉璃厂。过去北京的古玩行业为何如此发达?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腐败需要。过去外省官员到北京行贿,先要按规矩到琉璃厂的字画古董店问路。讲明想见某大官多少两银子之后,字画店老板就会很内行地告诉他,应该送一张某画家的画。收下银子后,字画店的老板会到那位大官的家里,用这笔银子买下那位官员收藏的这位画家的画,再将这张画交给行贿者。行贿者只要捧着这张很雅致的毫无铜臭的礼物登门拜访,完璧归赵,行贿就高雅地完成了。这里的一切都是合法的,字画价格的模糊性提供了安全性。字画店的老板也非常可靠,他只按规矩收一笔手续费。

于是我豁然开朗:古代灰色交易通过古玩字画表现,而如今“驴马屁”就承担了当年古玩字画的功能。如今的古玩市场太混乱,古董字画里假货居多,若再用它们作为行贿的媒介,不仅成本太高,而且不安全。反倒是“驴马屁”这些标准化产品,不但显得典雅有品位,而且有稳定预期的市场价值。不管这些名牌包从何而来,只要有收据,商家就可办理退换业务。对于行贿者来说,这种贿赂显得体面而有档次,不像直接送钱那样赤裸裸;对于受贿者来说,这种权钱交易的方式更隐晦,因而更加安全;对于商家来说,退货所产生的手续费,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虽然商家实际并没有卖出多少货物,但一样却能获利不少。同时,他们的专柜也有打广告的作用,让大家对这些名牌包艳羡不已,提升了产品的文化资本,进一步使得社会趋之若鹜。

所以,在今天的中国,“驴马屁”的店面像过去的琉璃厂一样,由于承担了社会交易的媒介功能,使得它们在中国的流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从而使这些商家的商业模式得以运转。

(2011年)

荷兰风车与康乾盛世

风车其实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却在荷兰成了这个国家的标志。这个国家当年简直是以一种狂热在建风车,跟我们大炼钢铁到处建高炉一样。据说在18世纪荷兰曾经有一万多架风车,遍布全国各地。在阿姆斯特丹的郊区,有一个被称作“风车村”的景点(ZaanseSchans),一个村里就有好几十台历史悠久,养护完好的风车。

不是在明信片上,而是要自己站在一座荷兰风车脚下,才能体会风车是一项多么精巧而又宏伟的建设。为了能四面迎着风向转换,他们把风车巨大的顶篷安装在滚轮上。而一架风车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达十几米,所以每一座风车的顶层都像现在有些豪华酒店的可旋转360度的餐厅。据说一架风车就可以稳定地提供6000马力的能量,而且质量之好,有些能一直用到现在。和300年前的荷兰风车相比,今天的风力发电,简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以300年前的技术水平,尤其是材料工艺,能做出这么棒的风力设备,简直是一个奇迹,而且在全国各地造了这么多,真是相当了不起。我禁不住好奇,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为了旅游观光的需要,是什么动力驱动了当年的荷兰人,造出这么多风车?

而答案让我简直觉得很好笑,荷兰人造这么复杂的风车,居然常常是为了在我们看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用途。中国人看到有几个像是轮叶一样转动的东西,就把它当做车,其实正确的原意翻译应该是风磨(windmill),荷兰的风车其实就是以风力驱动磨盘,比如碾谷物、榨油之类。在我们看来,这最多是用戴着眼罩的毛驴和骡子就能干的活儿。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些风车,把传动机制作了改造,居然用来锯木头,这些工作由人工来做也并不复杂,只不过多流些汗而已。还有一些风车是用于低地排涝。我记得看过日本电视剧《阿信》,里面有日本人当年填海造田的情节,几乎完全是靠人力一点点填海。而荷兰人则是先建立一条围堰,然后借助风车慢慢把水抽出去,这种方法要巧妙得多。为什么荷兰人这么爱造风车呢?

一种可以想得到的解释是,荷兰早在300年前,已经进入了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建造单位风车的投资年度收益,至少要高于完成同样任务所需要雇用的帮工的年度工资。

我大学本科的专业是机械自动化,深有体会的是,当时一些国际上的自动化和集成制造技术要引入中国,非常困难,并不是我们掌握不了那些技术,而是我们的一线企业觉得不值得。中国有似乎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他们便宜而且好用;还有很多是“农民工”,甚至都不用考虑他们的福利和保障,干到干不动了,就回老家去,他们比机器都更省心,你不用操心他们的“折旧”问题。与此相比,在那些可以节省人工劳力,但昂贵精密的自动化系统上花钱,显得很不划算。

荷兰其实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劳动力匮乏,它一直是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过400人/平方公里。但是因为荷兰人热爱休闲,才造成劳动力供给相对匮乏。我亲眼见到荷兰人真的是非常懒散,每天才下午五六点钟,街上店铺就都关门了,几乎从来不会加班。在夏季的公园里,海边上,到处都是懒洋洋的晒太阳的人。荷兰人的平均工作时间为每周33小时,是欧盟国家中最低的。

但荷兰人愿意把精力用在设计制造风车这样可以节省劳动力的发明上,对他们来说,像中国人一样勤奋工作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据说荷兰红灯区的妓女都非常懒惰,她们对于一些从亚洲国家偷渡来的同行的勤奋敬业感到非常有危机感,经常通过行业公会来排挤她们,不许她们“超时工作”。

但是仅仅这一条理由还不够,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劳动力相对匮乏的时代,比如战乱和饥荒之后,我们为什么没有造出类似风车的系统呢?还需要有一条补充条件,作为第二条解释,就是法制社会,特别是对产权的尊重。

风车这样的设备,可以节省劳动,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是荷兰人才能看明白,像我在风车村看到的那些已经用了300年的风车,可以说是一次投资,300年收益,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可想而知,当一个荷兰农夫倾尽积蓄,修建了一座风车,然后坐在风车下看着风力替他干活的惬意和满足。

可问题是,如果没有对普通百姓的产权保护,谁敢投资建造这样的风车呢。这样的大笔投资砸下去,万一有人侵占怎么办?如果发生战乱,风车又搬不走,给一把火烧了怎么办?就算是太平盛世,假如官府发现风车有利可图,宣称风能资源属于国有,随意征税怎么办?或者干脆宣布民营小风车管理不规范,全部收归国有怎么办?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影响老百姓产生稳定的预期,使得他们就算想到了也不敢做这样的投资。从这个意义上,我相信以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祖先不比荷兰人笨,人家能想出造风车,我们的祖先就想不出来,而是在我们的历史条件下,就算有人想出了类似风车的奇思妙想,也不敢付诸实践。这种产权制度所鼓励的造风车热潮,也可以解释荷兰历史上为什么一度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荷兰历史上的商业崛起,并不是依赖中央集权的国有企业,而是商人们基于产权保障的自发合作。当时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万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其时全世界共有2万艘船,荷兰有1.5万艘,比英、法、德诸国船只的总数还多。这些船,有很多不是归一个船主所有,而是多名股东发起建造,这也离不开产权制度的保障。

在荷兰人大造风车的时候,正是中国人的“康乾盛世”。今天的经济史学者认为,在康熙和乾隆的时代,一个普通中国百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还比不上宋代、明代。按照《清史稿·灾异志》的记载,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全国各地此起彼伏、隔三岔五就来一次“三年自然灾害”。但毕竟那是一个接近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从康熙和乾隆皇帝的角度看,算是盛世也不为过。

就在那个时期,以人口基数为后盾,整个国家的GDP水平用现在的眼光看也还是世界领先的,中国的统治者可以享受的“人口红利”世界第一。自然实力雄厚,搞出满汉全席,官用瓷器的繁复程度达到了顶峰,后世称为“清三代”。假如那时候就有奥运会的话,康熙、乾隆办上几次来宣示国力也不成问题。这样的皇帝当得实在太有自豪感了,以至于他们不会有任何动力来鼓励和保护创新,也不会有动力来改进制度。他们甚至不希望人民有创新的思想,那些胡思乱想会给他们的统治带来威胁。就像富士康用不着它的员工中有思想家,只要他们在流水线上好好干活一样,满洲皇帝希望他的臣民都当驯服而又勤劳的工具。人民只有勤奋劳作,疲惫到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干活后回家,倒头就想睡觉,才是最利于统治的。如果中国老百姓变得像荷兰人一样身强力壮而又经常无所事事,在皇帝看来,那就会成为统治的不安定因素。

而且满族作为文化和技术水平较低的民族入侵中原,打败了明朝,使他们更加相信“精神原子弹”,相信人而不是武器才是决定性的力量,甚至把从明朝就开始学习和自主研发的同样来自荷兰的“红夷大炮”都不放在眼里。我听清华历史系的李伯重老师介绍他的研究,明代的火器制造已经要赶超世界水平,而到了康乾盛世,全放弃了,他们要搞满人的弓马骑射。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西方的时候,中国的皇帝们还是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昏睡。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下,百姓更不会有产权的安全感,皇帝看你不顺眼,一句话就可以抄你的家。

在发展经济学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一些资源丰裕的国家却往往发展停滞。于是有一个名词被大家记住了,叫“资源的诅咒”(resourcecurse),这通常指一些矿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有丰富的石油或煤矿,却非常落后,经济水平低,政治腐败。

在荷兰看到300年前设计建造的风车,启发我反观中国,人力资源的丰裕同样也可以变成对一个国家和其人民的一种诅咒。一个人力资源丰裕,同时又以勤奋和忍耐为文化传统的国家,几乎用不着考虑创新,靠廉价人力资源这一条优势,就已经可以使自己在国际分工中具有竞争的比较优势,也会使执政者对这种“中国模式”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除了中国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对劳动权利和劳动报酬的要求特别低以外,直到今天,有哪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因为我们独特的创新?

人民的勤劳是一件好事么?对皇帝当然是件好事,对人民自己也许不是。越勤劳的人民,越常常会忍耐制度的落后和低效,一代一代用眉间的汗水来换取温饱,以世代的劳苦来憧憬小康。

但愿未来的中国人也可以像荷兰人一样多晒晒太阳,在鼓励创新、保护产权方面下下工夫,不要再重复康乾那样的“盛世”。

(2010年)

精英好比大公鸡

我父亲退休以后在南京郊区承包了一片山地,植树造林之余,养了一大群土鸡。都是自己拿草鸡蛋孵的鸡苗,和饲养场整齐划一的养殖方式不一样。草鸡长到三四个月个头都还很小,但已经有些小公鸡开始跃跃欲试,经常相互打斗。到了半年多,基本长得像大鸡的身胚,小公鸡都开始各自交女朋友了,在这个过程中打斗也非常频繁。经过一个阶段,就进入了均衡状态,其中有的格外健壮,作风特别顽强,羽毛格外鲜亮,身边围绕的母鸡就多一些,有些就显得比较形单影只。

同类推荐
  • 星夜(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星夜(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星夜》收入了庐隐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其中散文《月下的回忆》和《雷峰塔下》“似乎比她的小说更好”,《玫瑰的刺》也是“清丽可爱的”(茅盾语)。《海滨故人》写女性爱情的赤诚和破灭,写下了女性独立人格的执著追求。
  •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本书是“短篇王”丛书之一,该书系的出版,是为了推动精致的写作和阅读。本书作者刁斗,曾当过新闻记者,现为文学编辑。已出版的作品单行本有:诗集《爱情纪事》,长篇小说《私人档案》、《证词》、《回家》、《游戏法》、《欲罢》,小说集《骰子一掷》、《独自上升》、《痛哭一睌》、《为之颤抖》、《爱情是怎样制造出来的》、《重现的镜子》。曾热爱过文学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欧·亨利、都德、契诃夫、海明威、鲁迅、汪曾祺等作家的短篇作品,即使是“先锋”、“现代”、“后现代”的作家,也不乏短小精致的传世之作。在当下时尚的文学消费潮流中,能够挽回文学精致的写作和阅读,张扬短篇小说大概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 读与行的风景

    读与行的风景

    本书是著名作家贾宏图的散文随笔集。书中包括《背影如山》《将军泪》《爱情是跨越苦难的桥梁》等篇目。每篇文章均是作者读书、写作、与文友的交往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真情、真感,意境深远,是一部值得仔细阅读的佳作。
  •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是一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的回顾和总结之书。直面内心,砥砺成长,献给80、90两代人的青春自白书。毕业十年了,但我们的青春依然不老。学生、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北漂、作家、创业者……伴随着这些不断转换的身份标签,得到或者失去,辛酸还是荣光、荆棘或是迷茫,不管经历着什么,一路走来,我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致敬我们都曾路过的青春,致敬回忆里想见却不能再见的人。
  • 象形

    象形

    本书(川上主编)收录了《志向》、《历经火与水》、《狂躁》、《奔丧》、《暗锋消失》、《明迪——红草莓,蓝草莓死神》、《陷阱》、《光阴》、《移动的标本》、《太阳花》、《黎衡——凌波门》、《在傍晚的窗前读书》、《油漆绿》、《生命的放映机》、《别后》、《陈均——生活史的形状》、《箱子》、《给另一个人》等文章。
热门推荐
  • 雪落凡尘

    雪落凡尘

    她是西北大将军之女,拥有倾城的容颜,灵动脱俗,向往自由与靖王世子青梅竹马,她以为他是她一生的幸福,当幸福遭遇背叛,她该何去何从……被迫嫁与晋国三皇子,他是她的命中注定,还是另一次的欺骗……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仰望幸福的角度

    仰望幸福的角度

    苏河是一个曾经为爱所伤的女子,因为伤得太深,所以不相信爱情。她一直以为她的爱情天空不会再有云彩飘过,可是耀眼的网球明星程灏然却突兀地闯进了她的生活。后来,程灏然因为一场意外导致手臂受伤,可能从此与网球场无缘。在他情绪低迷、缺乏信心的时候,是苏河在他身边一起鼓励他,给他重新回到网球场的勇气。
  • 幸福不缩水的智慧

    幸福不缩水的智慧

    你的工作幸福吗?工作让你幸福吗?一份比较权威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工作幸福感并不是很强,整体工作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下,而且在工作中负面情绪比较多。一个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如果工作不幸福,或者不去主动追求幸福,那么工作将会是一场漫长而又痛苦的马拉松。本书以幸福为主旨,从心理学和实际工作的角度,与读者分享了幸福工作的十大法则,阐述了“工作着,是幸福的”、“怎样才能使自己幸福”等观点。这些法则,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对于一个欲提高自身工作幸福感,致力于收获一生幸福的人士有很大的帮助。
  • 做人哲学全知道

    做人哲学全知道

    两千多年前苟子就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学会做人,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世间的人与事,这样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接受,曲高和寡者终究会因不适应周围的环境而被淘汰出局。做人是大难事,也是一种高深的境界。从普通平凡到鹤立鸡群,从鹤立鸡群上升到超凡脱俗,这就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做人哲学全知道》对做人哲学做了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得出人生哲学最精辟的结论:做人就是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自己的心身关系、人与自然的天人关系、人与衬:会的人际关系。愿每一位读者看完《做人哲学全知道》后能够学习一些做人哲学,能够有所长进,在完美的人生道路上潇洒畅游。
  • 挚爱戒指

    挚爱戒指

    爱一个人可以到什么程度?生离死别并不是爱情的句号。新型的写作手法,伴随您一起诠释一段刻苦铭心。我是一个有才华却没有朋友的人,QQ群:698848854,欢迎与我一起讨论写作。
  •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和具体技巧上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媒体新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与“无冕之王”;让自己的媒体形象亮起来;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关注基于民意的舆情;运用媒体作宣传;直面虚假负面报道;接受采访的技巧;做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会运用和引导网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等。书中精心穿插了许多资料链接,这些资料或知识,或案例,或图表,方便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在每章的最后还附上了……
  • 骷髅变

    骷髅变

    快刀,喜欢神秘和富有想象力的事物,喜欢看恐怖悬疑类的东西。写作是他最重要的消遣,崇尚没有压力的自由式写作。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创作,最擅长写恐怖悬疑短篇,以快刀为笔名在多家杂志发表作品30余万字,并被多家杂志专题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