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正视功利】日本首富系山英太郎,推崇“利益至上交友法”,他曾开宗明义地表示:“别和穷人交往。”
【开放】圈子与圈子之间,是在不停地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动,在努力,圈子就不可能圈住你的身份。
【机运】有许多被视为业内奇才的传奇人物,在名不见经传的时候,都曾接受过贵人的指引。
【突破心理定势】成功的人因为成功而高高在上,他们对命运已经有了感恩的情怀,这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显得较温和。
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一个人脉竞争力强的人,他拥有的人脉资源比别人更深更广。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这个人脉资源可以让他比别人更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转换成工作、升迁、获得财富的机会。
一个人的人脉资源,重量,更重质。拿出一页纸来,在纸上写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6个人,也可以说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记下他们每个人的年收入,算出这6个人年收入总和的平均数,这个平均值便能反映出你个人年收入的多少。
你的朋友的思维和言论对你工作事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周围的人只是为一次小小的加薪或超市的便宜货而欣喜,你自己的目光也难说能看多远了。
而那些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地位的人,即使在聊天,谈论的内容也离不开投资理财、经营管理,接触他们的思维方式,对后来者将是一种质的飞跃。即使他们谈的只是艺术品或者健身、旅游,对那些还没有资格享受它们的人也将是一种激励。
一个人的朋友圈子里,不能没有几个重量级的人物。我国清末的一代官商胡雪岩的经历,就验证了朋友资源的重要性。
胡雪岩的祖上,继承安徽人传统,以经商持家,其父胡鹿泉,母金氏,做过沙船生意。因为生意失利,家道渐渐衰落。胡雪岩为长子,下有兄弟三人,没等他们长大成人,父亲胡鹿泉就撒手人寰,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当然没书可读,胡雪岩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进钱庄当学徒,靠自学粗通文墨。当学徒,活计并不累,只是做一些洒扫、倒夜壶之类的杂活。要学习的业务包括珠算、习字、记账、写信等,了解商品性能,熟记银两成色。照这个途径发展下去,最高成就也不外是学成师满,成为一个有模有样的伙计。当然,凭胡雪岩的天资,最后混成一个“大伙”、“掌柜”什么的不成问题,但也是仅此而已了。
但是胡雪岩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他从未放弃过走出这个小圈子的努力。与破落的世家子弟王有龄相逢,对他们双方都是一次难得的机缘,此后,随着王有龄在官场的节节上升,胡雪岩在商界的发展也是一帆风顺,完成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商人的原始积累。此后,他的眼界愈加开阔,涉及的层面也愈广。在洋场,有英文漂亮、熟悉国外商情的古应春;在江湖上,有帮会的老大尤五与郁四。而与一代名臣左宗棠的结交,使他在官商两道如鱼得水,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的成功,其实质就是对自己圈子的突破,他的历程,就是从一个低层次的圈子,逐步走向一个高层次圈子的历程。
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便进入一个自然形成的社会圈子。最初,圈子里的人包括父母亲友,一起上学的同学,一起游戏的伙伴等等。进入社会以后,这个圈子大了许多,我们有了上司、同事和下属,有了事业上的合作者,或者你还加入了某个学术组织,某个俱乐部。
这些圈子,基本上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一个出生在大杂院的孩子,他所接触的层次,大部分也以同阶层的人为主。而很多富贵人家的子弟,在少年时代,就穿上特别定制的小号西装,挂上企业集团的胸牌,像模像样地列席董事会了。
下层人的小圈子里,身份差不多,大家可以彼此平视。闲来无事聚一聚,海阔天空地放松放松,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谁有了困难,大家伸手帮一把,最低限度,也可以说几句暖心的话解解烦忧。这种穷朋友可以满足沟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互助的需要,关于朋友的最基本的内容似乎尽在于此了,但是如果你想有所发展,这个小圈子就显得有点儿狭窄。
但是好在圈子与圈子之间,是在不停地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动,在努力,圈子就不可能圈住你的身份。广交朋友,开拓新的人脉关系,是打破由出身环境所带来的社会关系圈,重新组织新的圈子。日本首富系山英太郎能够赢得财富,就有一套“利益至上交友法”。在2001年秋天和2002年春天,他两度在全日本经营者举办的研习会上,开宗明义地表示:“别和穷人交往。”
从中国人的传统心态来看,社交应该以性格相投、情趣相近为选择,如果只注重交往对象的实际价值,则未免过于势利。但是在现代的交际观念中,社交的三个基本目标是信息共享、情感沟通和互利互助。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一个人既穷困潦倒,也缺乏有益于人的资讯和与人携手奋斗的能力,那么你与和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思想毕竟是无法回避的,在遇到生存危机或者事业上的阻碍时,实力强大的朋友可以拉你一把,穷朋友却可能把你拖向更穷的泥沼。
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理想需要不同的人际关系网络去支持,人际关系网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比如说我们想成为一个技术专家,那么我们就要在结交“专业朋友”上面多下工夫,要是我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结交“娱乐圈朋友”上的话,我们就很难成为一优秀的专业人士。
我们可以把各种朋友进行分类,其目的就在于我们要从中发现影响我们工作、事业的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素。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相关方面的交往,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那些对事业最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上,成功提升自己的人气指数。
商业社会,竞争时代,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了功利去经营自己的人脉圈子。如果要从“圈子”里获得更多的助力,广泛接触的同时,还应该突出重点,这就是说要睁大眼睛,别忽略了那些神龙一现的“贵人”。
当一个人解决一个巨大的困难,或者抓到一次绝好的机会时,总是会提到“贵人相助”这个词。这里的“贵人”,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或财力雄厚的人,也可能是经验、知识等方面有专长的人,只要他引荐了你,帮助了你,就是你的贵人。
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竟然100%全部都曾受人提携。不论在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是传统,作用不外乎是栽培后进,储备接力人才。
事实上,有许多被视为业内奇才的传奇人物,在名不见经传的时候,都曾接受过贵人的指引。
梁凤仪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时,与何文汇初识。1972年,互生爱慕的两人结束恋爱阶段,步入婚姻的殿堂。
随后,何文汇前往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梁凤仪陪同在丈夫身边。到伦敦后,梁凤仪成为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她每日在家打扫房间、买菜、做饭,着实过了一段恬静安适、波澜不惊的生活。
1974年,何文汇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书,梁凤仪再次随行。此时,何文汇薪水菲薄,不足以养家。在美国,他们只有白手起家了。为了生活,梁凤仪曾在弗吉尼亚州一家餐馆做了近一年侍应生,但生活还是很窘迫。这样硬撑着直到1975年,梁凤仪才回到了香港,受聘于香港佳艺电视台,任编剧及戏剧制作人。
随后,梁凤仪成立了香港第一家“菲佣介绍公司”。该公司没赚很多钱,但在香港却造成很大影响,引起了新鸿基证券集团董事局的注意。新鸿基的老板冯景禧是香港华资金融王国的当家人,他亲自向梁凤仪发出邀请,聘请梁凤仪到新鸿基集团任高级职员,主管公关部门及广告部门。从此,梁凤仪正式踏入了香港财经界。她从零开始,勤奋学习,很快便成为冯景禧手下最受重用的几员干将之一。这段生活也是她日后财经小说中的重要素材。
1990年,梁凤仪写出了《醉红尘》等6部长篇小说。1991年,梁凤仪更上一层楼,竟然一口气出版了《花帜》等一系列作品,“梁旋风”刮起来了。趁着这股东风,梁凤仪成立了“勤+缘”出版社。仅仅在建社的一年半以后,“勤+缘”出版社便收回了“八位数字”的投资,并在两年以后,一跃而成为香港3家营业额最高的出版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