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税的减征不足以产生明显的资金流动情况,对股市的影响有限。虽然理论上利息税的减停对股市是一个利空消息,但鉴于多种原因,对股市的影响是有限的,股市资金未必会回流银行。首先,取消或减征利息税不会增加上市公司的成本,不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加息通常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取消利息税并没有涉及到贷款利率增加的问题,因而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其次,取消或减征利息税反而是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利好。虽然取消或减征利息税对股市资金缺少吸引力,但却有利于银行更多地吸引社会存款,这显然是有利于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发展。鉴于银行类上市公司目前在股市里占有较大的权重,因此,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发展会对股市产生一定的联动效应。
利息税丞待体现税负公平
在我国,目前约70%的居民储蓄存款集中在30%的人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利息税的征收对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利息税能够实现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自1999年恢复征收利息税以来,国家财政就将利息税收入集中用于增加下岗职工生活补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增加农村扶贫资金等。2002年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后,中央财政将增加的利息税收入全部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抽肥补瘦”的作用。
按统一的比例税率征税,虽然从绝对额上说,仍然是高收入者缴的税多,但人们对设置利息税起征点或实行累进税率的呼声不断高涨,其目的是为更好的体现税负公平,更好的照顾中低收入者。现实中,我国不同银行之间没有实现计算机联网,无法汇总个人的全部利息收入,如果规定起征点或累进税率,既不便操作,又可能诱发储户分散储蓄来避税,从而造成税收漏洞,带来新的税负不公。另外,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及储蓄差额很大,起征点定在什么水平也难以掌握。
世界各国为了调节国民的贫富差距,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利息收入进行征税,将利息所得纳入不同的征税范围。但由于各国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国对利息所得税征收的体制和机制也大相径庭,有单独征收利息税的,有与所得税合并征收的,当然,也有很多国家并不对利息收入征税。
相关链接1:逃税和避税之“烈”
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并不是美国,而是百慕大。百慕大的人均收入高达7万美元。而百慕大如此富有的原因,就在于北美的富人拿着钱到这儿来躲税。美国人为逃税,每年有近千人把国籍扔掉。而对于欧盟国家,不想缴税的富人则会搬到像瑞士这样的低税收国家去。法国的一项官方调查显示,达到了缴富人税标准的民众却离开了法国的人数一直在持续增加。1997年至2005年,这些逃走了的富人,让法国政府少收了1.32亿欧元的“团结互助税”。
美国一公共组织负责人曾称,纳税就好比系安全带,虽然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一直没有放松,但还是有81%的驾驶员驾车不系安全带。美国人每年的偷税漏税金额已经接近了3000亿美元,如果把这些税款平摊到每家每户,相当于每家都增加了2680美元“附加税”。亿万富翁安德森曾创下过一项美国个人偷逃税款的记录。安德森在1995年至1999年间,总共偷逃个人所得税高达2.1亿美元。1999年度,安德森个人收入约为1.26亿美元,但他只缴了494美元的税款。案发后,安德森声称他把个人收入和他管理的基金混淆了。但实际上,安德森并不只是基金的经理,他更是这一基金的老板。
相关链接2:上海29.2万人自行纳税申报,人均申报年所得38.2万元
截至08年3月底,上海共有29.2万名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了2007年度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比去年增加22.6%;申报年所得额1116.6亿元,人均申报年所得额38.2万元;已扣缴税额174.8亿元,应补税额2.2亿元,人均缴税额6.1万元。
从申报应税所得项目来看,2007年度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涵盖了所有的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其中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占一定比例。
上海各区县2007年度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人数比上年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造就了一批高收入群体;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逐渐增强;税务机关和扣缴义务人的宣传和帮助;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了优质的申报环境。
(第四节)财政支出关注“民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时下,“民生”仿佛成了一个热门词汇,每每看到各大媒体频传某某地方的财政投入用于民生多少,不禁使人想起到底什么是“民生”呢?
其实,民生的含义太模糊,外延太广,很难明确界定,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等各方面都可看作是民生。教育、就业、养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及国民健康、住房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当前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也可看作是民生的发展目标。
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财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强有力的财力支持,适当的财政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在民生中的作用。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为解决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财政支出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尽管国家财政在民生方面有所投入,但总量和增长幅度并不大,在民生投入方面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并不十分突出。到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步入“稳健”时期,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期的投入侧重点不同,政府对民生问题加大关注,民生信号越来越强,“民生财政”的理念越来越清晰,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逐步增大。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和社会发展同步,同民生同步。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十七大报告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和谐,这为财政部门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财政投入将优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这“三个倾斜”,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近几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都是高速增长的,2003年中国财政收入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达到5.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4%,比预算超收7239亿元,三年翻一番。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度增加,为政府大力改善民生提供了财力保障,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实现社会公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倾向“民生”领域,涉及教育、就业、卫生、医疗等领域的民生政策也不胜枚举。让我们来看一下07年的几个民生政策事件。
——07年影响民生的几件事
2007年1月,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将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将普遍减轻。不仅如此,07年政府还启动了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并增加财政拨款140多亿元完善国家助学体系。
07年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共惠及2亿多城镇居民。
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7年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目前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口超过2000万人。
07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其中廉租房被摆在了显要位置。按照这一意见确定的时间表,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而到“十一五”末,全国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要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在一系列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的付诸实施下,一些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07年,我国在民生方面成绩斐然。
——07年民生方面的一些成绩
2007年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2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计划的70%。
2007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增幅高出同期GDP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
城乡基本医疗体制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开始试点后,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截至07年上半年,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
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656个城市中,已有586个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
其实,国家财政收入多收了“三五斗”,理应用于改善民生,这也有“国际惯例”。
——香港和新加坡对财政盈余的做法19
2007-2008年,香港财政盈余达1156亿元,并计划把400亿元回馈市民。香港约140万纳税人更可获双重税务宽减,先有一次性退税75%,上限退款额为25000元,而个人免税额也提高至108000元,又会扩阔税阶至每级40000元。
08年2月15日,新加坡政府宣布:由于过去一年新加坡情况大好,国家财政盈余达64亿新元,政府决定还富于民,从财政中拨款18亿新元(约101亿人民币)。具体的分配方案是:大多数国民可获300新元,低收入者可获400新元,低收入年长者则可再额外获得200新元。
香港和新加坡的这些惠民措施之实在、直接,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国家经济出现困难时,全体国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反之,当国家经济好转,国家财政盈余高时,让人民直接分享经济高速增长成果,把盈余退给人民,使国民也有分红的权利。
民生的正外部效应
关于什么是外部效应,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或厂商承担其市场上的行为的全部后果,但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或厂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给他人带来收益或损害,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的现象却普遍存在,经济学称此类现象为外部性或外部效应。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在这里,我们要谈的是民生的正外部效应。民生项目包括国民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保障、劳动就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这些项目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例如,教育是民生之基,良好的教育受益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本人,对社会的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同样受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培育和开发一大批有用之才。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说,“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都拿走,但只要保留我组织中的人,4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可见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的战争是人才的战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拿我国的职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实现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报道,“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总规模是“十五”期间的10倍以上。2006年,中央设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当年安排8亿元,资助80万名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07年,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由每年的5%扩到90%。中职国家助学金由过去生均1000元,增加到生均1500元。
国家的财政支持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仅是表面分析。目前我国的现状是:职业技术人员奇缺。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很多企业发展的瓶颈。对职业教育的财力支持,从深层次讲,是对我国某些企业的支持,关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生的正外部效应还有很多,又如: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不仅保障了其基本人权(居住权、生存权),而且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也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效应,等等。对那些具有明显正外部效应的方面,政府要承担起主要责任,政府的主导角色绝不能“缺位”。
发展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长了,也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由于民生的正外部效应,民生工作搞上去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受益,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又会促使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保障“民生财政”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