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500000006

第6章 民族·地理(1)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五千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民族和部落。其中最兴旺强盛的部落有两个,其首领分别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

据考古学家判断,炎帝出生在新石器末期的仰韶文化时代。据《宋书·符瑞志》载,炎帝生于华阳(今陕西华山之南),本姓“伊耆”。但他在姜水流域长大,故又姓姜。新石器时,人们以猎狩为生,到炎帝时部落的人越来越多,猎狩很困难,炎帝便领着人们学会农业耕作。据《尚书》、《礼记》等古籍记载:炎帝少时,每天都到洪山南面的山脚下试种谷物,其精神感动了上天,于是上天降下了稻谷、小米、大豆,炎帝便带领人们大面积种植这些粮食作物。同时,他还潜心研究,创造了一种简单的耕作工具——耒耜,用来翻土种庄稼。这样,使我国远古的人们从消极采集和猎狩生活时期,过渡到了原始的农业时期。为了感谢炎帝“教民稼穑”的功德,人们称他是太阳神炎帝,为南方大帝,尊称他为“神农”。

人们学会了耕作饲养,生产发展起来了,自己生产的东西多起来了,别人生产的东西自己又没有,大家不知道怎么办。这时,炎帝又教人们通商,约定中午时分,大家都带着自己生产的东西到指定的地方去交换自已所需要的东西。

炎帝另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发明了医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已经家喻户晓,《神农本草》这部造福万代的医药古籍流传至今。神农每次部是亲自把各种各样的植物含在嘴里,分辨它们的性能,一一记载下来而成为《神农本草》。不幸的是神农来到衡山尝草时,被一种断肠草的剧毒植物夺去了生命。

黄帝轩辕氏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所领属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部姬水附近。后来,黄帝率领人们搬到涿鹿(今河北西北部)定居,开始种庄稼发展畜牧。传说中他有许多发明创造。他们把谷煮成饭,建房子避寒暑,造舟造车解决交通困难,学会炼钢铸兵器,并学会制作五色衣裳。黄帝的妻子叫嫘祖,她发明养蚕、缫丝、织锦,于是有了丝帛做衣服。黄布还发明了图画、弓箭、音乐等等。传说黄帝有个史官叫仓颉,他还整理过古代的文字。

总之,到了黄帝时期许多文明都具备了,黄帝族越来越兴旺。

同一时期,另有一个黎族首领叫蚩尤,十分强悍,常带领他的部落欺侮其他部落。黄帝决心要除掉这个祸害,就联合各个部落在涿鹿的田野展开了一场决战,杀掉了蚩尤。从此,黄帝轩辕氏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戴,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现在,陕西黄陵县有一座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墓。黄帝陵山脚下建有黄帝庙,正殿悬挂着一块醒目的大匾,上面写着“人文初祖”四字,意思是说,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可以为此而自豪。

中华民族的族徽——龙

在中国有一种“动物”,谁也没见过它的真面目,但是谁都对它很熟悉,都能叫出它的名字来,那就是龙。

龙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蛇身、牛嘴、羊须、鹿角、马鬃、鱼鳞、鸟爪、狮尾,还有兽类共有的四足,样子很怪,而且很凶。可是中国人都喜欢它,崇拜它。

最喜欢它的是那些手握天下臣民生杀大权的皇帝们。他们不仅置身在用龙像装饰的世界里,而且把自己视为龙中的一员,是龙的化身。他们坐的是龙椅,穿的是龙袍,睡的是龙床,乘的是龙舆,他们的身体叫龙体,他们的面容叫龙颜。

中国的老百姓也喜欢龙。每到春节乡下人会舞龙灯,乡下死人择墓地时会请风水先生采龙脉,每逢龙年小孩出生率就偏高,每逢龙年民间谣言就奇多。这些事实都表明中华民族是崇拜龙的民族,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族徽。

那么一种生物界根本不存在的、由各种动物的肢体组合而成的物像——龙,为什么会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呢?这可以追溯到古远的年代。

据说距今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有许多原始氏族,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物,有的是狮,有的是羊,有的是鹿,有的是鸟,等等。其中神农所在的氏族最强大,崇拜的是蛇。后来,许多氏族以神农氏族为中心结成部落,而这个部落的图腾,必须是各氏族原图腾的组合体,同时又体现各氏族在部落中的力量和地位,于是就产生了龙。

到神农的后代姬轩辕做部落首领时,这个部落已经很强大,因为聚居在有熊山周围,就称有熊部落。有熊部落通过战争,逐渐统一了其他部落,建立了具有国家雏形的政治机构,姬轩辕做了领袖,也即是后人所称的“黄帝”。黄帝时代就是华夏族初步形成的时代。华夏族的图腾就是龙,所以古史中有言黄帝“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的记载。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对龙的崇拜也就成了汉族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奇怪的是,有许多少数民族也崇拜龙,值得研究。

龙作为一种图腾,是氏族社会特有的现象。进入部落社会后,龙的存在只是图腾残余的标识。进入文明社会(即阶级社会)后,龙作为一种图腾完全失去了意义,已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那么,中国人赋予了它怎样的内涵和意义呢?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龙已经被神圣化了。龙的最基本的神性是上天入水,变化不居;龙的基本神职是兴云布雨,司水理水。魏晋以后,作为司理雨水之神,龙赢得了普遍的敬祀和拜祭,丰富多彩的龙神祈祷,祈求风调雨顺、稼渔丰成的习俗遍布华夏大地,成为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内容。

同时,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还赋予了龙另一种神性和神职,即象征封建皇权的神性,以及张牙舞爪、耀武扬威、为专制统治壮胆效力的神职。由此形成的龙习俗,不仅代代相传,愈演愈烈,到最后一代皇朝时,“金銮殿”居然有龙12654条!

龙的影响亦波及到民间。民间的采龙脉,选择龙年出生,也是这种习俗深入民众心理的折射。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化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那么外国人怎样称呼中国呢?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何谓“社稷”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故“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安危。这个代称一般现代白话文文章已经很少用了。

汉族的起源及其名称由来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经形成了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联体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诸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地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

由上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来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

中国自秦汉以来,虽经过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发展成为更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

55个少数民族

据1982年统计,除汉族外,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共5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6%。其中壮族人口最多,约1200多万;赫哲族和俄罗斯族人口最少,仅1000余人。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等13个民族;人口10万至100万的有土家、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土、珞巴等十五个民族;人口l万至10万的有柯尔克孜、景颇、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塔吉克、怒、鄂温克、德昂(又称崩龙)、普米、门巴、基诺等18个民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有乌孜别克、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俄罗斯等9个民族。

地图的起源与演变

地图是按一定法则显示地表面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图。地图起源很早,传说在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地图了。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文字,人们只得用图画出山川、树木、道路的形象,表示一个地方的地理特点。

周朝已经有了绘制的地图。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和管理土地的需要,相继出现各种地图,使用更广泛,还设有专业的部门和官职来掌管各种地图。用于军事上的地图尤为普遍,有关军事地图的著作也相继出现。

古代地图由于种种原因,大都失传。长期以来,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古地图,是南宋时期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刻于石碑上的《禹迹图》、《华夷图》。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三幅西汉初年的地图,都绘在帛上,一幅是地形图,一幅是驻军图,一幅是城邑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

我国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提出绘制平面地图的科学理论。西晋裴秀主持编制《禹贡地域图》,对前人制图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明确提出了绘图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讲求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准确度)。这是我国传统的制图学理论的科学基础,影响所及,直到清代。

唐代以后,我国绘制地图取得了很大成绩。唐代贾耽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海内华夷图》,把一些地名古今并注,在一幅图上,用墨、朱两色将古今地名加以区别——这一创举为后世的历史沿革图所遵循。宋代绘出了著名的《华夷图》、《禹迹图》。元代朱思本总结了唐宋以来的绘图经验,编成了有名的《舆地图》二卷。明代罗洪先将它改成分幅图,名《广舆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集。

清康熙年间,清政府聘用西洋教士,对全国进行大规模实地测量,绘制了《皇舆全图》。它采用特殊的梯形投影法,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中央经线,因而更具科学性。清朝晚期,杨守敬整理和编制了历代舆地图,详细地绘示了历代疆域境界和都邑地点,按古法用墨色标志古地名,用朱色标志今地名,为后人研究地理沿革做出了杰出贡献。

古代地理名词今释

【国】

古代侯王的封地。《汉书·地理志下》:“又立诸侯国。”《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是上等策略,用兵击破敌国是次等策略,这里的“国”,即指诸侯王国。《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里的“九国”,指韩,魏、蒸、楚、齐、赵、宋、卫、中山,也是指诸侯王国。周代的国,往往指都,迁国就是迁都。《左传,昭公十八年》所谓“国迁”,指的就是国都的迁徙。汉代,有王国、侯国。西汉初,有不少诸侯王的封域是很大的,后经朝廷“割地”、“削藩”,王国的区域才逐步缩小,以至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最高的行政长官国相等于郡守。

【州】

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当时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这里的“八州”,即指除雍州以外的其他八州。到了秦、汉,中国已建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疆土更大了。西汉时期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改梁州为益州。东汉共分十三州,晋初又分十九州。

从西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设刺史或州牧,掌握军政大权,巡察境内。东汉末以后,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如《隆中对》:“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后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没有什么改变。隋时,废郡存州,有时又改州为郡。不过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了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都是行政区。宋、元的州,与唐代大致相同。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兖州府”、“青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其余散州隶属于府。

【郡】

同类推荐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热门推荐
  • 狂妃:至尊三小姐

    狂妃:至尊三小姐

    天下万物,唯舞独尊!缥舞,特工组排行第一的职业杀手,却被最亲的人杀害,一把大火毁了她付出的所有。重生的那天她成了缥家任人欺负的三小姐,可她不服输的性子就注定要翻云覆雨,只手遮天。谁也不能阻止她锋芒毕露。她要让所有人臣服在她的脚下!【日五更!】【玄幻+女强】
  • 花心悍妻

    花心悍妻

    先自己打打广告哈:正式通知大家,新文《新欢霸爱》已经开坑,欢迎围观:---------------------------------------------------------------------------------------------为了不嫁到吐藩去,决定借腹生子;为了借腹生子,决定独进鸭店;来到梦里水乡,才发现官府查案自投罗网;稀里糊涂的关进地牢,莫名其妙的出嫁为妇,百般逃跑无望后,乖乖开始享受婚后生活。相公人不错,英俊潇洒还是个大官,三十出头身体棒棒,且从不妨碍自己“寻欢作乐”,就是烂桃花太多——一个是垂涎三尺的通房丫头,一个是虎视眈眈的十二公主,本着拆散一对是一对的信念,数次骚扰,想鸠占鹊巢。有道是谁家不摔锅碗瓢盆,牙齿和嘴唇也时常打架,小打小闹可以怡情,大吵大闹可以休夫。一张休书扔下,住进妓院继续寻欢作乐,管你们是想帮小妾还是当正室,老娘不奉陪!听说梦里水乡在扬州开分店,自然是要去捧场,突然天上掉下个“西红柿”,长着两个迷人的酒窝还会吹口哨,竟是梦里水乡的幕后老板。哈哈哈,认识你能打折么,能找把店里的台柱借来耍耍么……没问题,都可以……好,前方便是人间仙境,帅哥怀里死,做鬼也风流!说什么,这扬州我必定是要走一遭!出了京城才知道世界有多大,醉不归里搞评比,结果前相公没有赶走,还成了跟屁虫。玉池镇里撮合新人,不凑巧自己做了人质,闹得人心惶惶。最有意思的是女儿国,全是女人人间天堂,就连神秘的西红柿也跟她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好吧,千辛万苦来到扬州的梦里水乡,又会有什么事发生呢?@某些人问:你有什么爱好吗?某女回答:钓男人算不算?不算,那我就没有了。@“你是谁?”“别问我是谁。”“你从哪来的?”“别问我从哪里来,也别问我要去哪里。”“……”短暂的沉默过去是一声惨叫,某人被踢下楼梯,从三楼完美的拐弯再拐弯再拐弯,最后摔倒在一楼大厅,猪头猪脑的,连哭都不会。@“你叫西红柿?”“对。”“你爹叫西瓜?你娘叫红椒?别告诉我,你爱吃柿饼,所以叫西红柿!”“你这女人,确实很聪明。”---------------------------------------------------------------------------------------------
  • 一百零八个红手印(闪小说美德篇)

    一百零八个红手印(闪小说美德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
  • 异世界庄园修真传

    异世界庄园修真传

    豪门公子苏山,在继承人的竞争中被自己的兄弟设计害死,却意外的占据了白领沈殿的庄园时代的游戏,而且还得到了一个仙宠,看苏山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不仅玩转苏家集团,更玩转整个修真界……
  • 小子,我喜欢你

    小子,我喜欢你

    她遇见他注定倒霉,他注定是她命中的恶魔,第一次见面就撞飞了她心爱的花儿,第二次见面他就亲吻了她的脸颊,第三次见面他们竟然同居了,这下可好,两个冤家住在同一屋檐下,他以捉弄她为乐,她却以报复他为目标,世界大战就是这么爆发滴……但是,此时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开始萌动。然而这一切随着神秘人的出现打破了……
  • 绝世杀手妻:魔后当道

    绝世杀手妻:魔后当道

    他腹黑,她奸诈,他狂妄她强势,他嗜血,她残忍,他冷情她无情,他凌厉霸气,她生杀予夺。当现代锋利的剑遇上异世寒芒毕露的刀,是谁迷了谁的眼?谁乱了谁的心?“吾主天下”她,现代顶级杀手,穿越异世,狂妄之音,依旧不改。“舍我其谁”他,异世未来之王,只有他想要的,没有他得不到的。两王相斗,是他征服了她?还是她驯服了他?(本故事纯属虚构)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 男助欺人太甚

    男助欺人太甚

    “难道眼前的女子便是那霄氏一族的小女儿吗?虽然她很有捉妖师的风范,可是为何她没有前世的美丽容颜,好吧,如果她的心头血真的能够拯救灵禅集团的守护神,那么我只有牺牲我自己来……”云潺看见霄音这张姿色平平的脸蛋,咬着牙,闭着眼……使出浑身解数,好吧,唯有牺牲自己了,对此花痴女使出美男计。还有没有天理啊?菩萨啊,你为何让一个男人生的如此漂亮?
  • 穿越之生死之恋

    穿越之生死之恋

    同时遭受到父母遗弃,男朋友背叛的女主角,莫希月(十八岁),因为这些事使本来坚强、开朗的她想走上死亡的道路,但她有一个原则:不管发生什么事,决不会自杀,因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她在世上已没有任何留念,所以为了寻死她用了许多不自杀的方法,但都没有成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如何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

    如何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

    问题是管理者最好的老师,生产管理就是要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书紧密结合生产企业的生产案例,从操作层和管理层两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管理者如何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强调了管理者一定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对制造企业科学管理、提升效率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