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类①以诱之,击蒙②也。
注释
①类:相似的东西。
②蒙:受骗。
释义
用某种类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让敌人上当受骗,然后再攻打对方。
典故
一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将领,商量对西川用兵,并计划一举攻下成都。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非常,一时难定是战是和。于是,他的副使赵季良出了一个"抛砖引玉"的计谋。孟知祥只派了少数的兵将留守在战线的第一线、第二线,而将西川主力军留在汉州后面,作为第三线,伺机和董肆主力决战。董璋率东川精锐部队进入西川,一举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线的防守,直逼第三线。董璋被假象所迷惑,觉得西川主力对自己并无太大危险,因此率部队继续长驱直入,因为东川军队长途跋涉,战斗力非常差。而西川军则长期以逸待劳,将士们一个个磨拳擦掌。经过激战,西川军大胜,收复了所有失地。
二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员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于己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一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肌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峡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一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很快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不知敌情的部队又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保护)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比如,用旌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正如《百战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