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效应"SnobEffect",消费者想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或独一无二的商品的偏好。拥有某种虚荣商品的人越少,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艺术珍品,特别设计的跑车,以及定制的服装都是虚荣商品。消费者从艺术品或跑车中获得的价值,多半来源于"因几乎没有人拥有与我一样的东西"这一事实而产生的特权、地位和排他性带来的荣誉感。"虚荣商品"的特质有二:稀缺、昂贵。
经济学这样说
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限量版"。一些国际品牌,诸如LV的包、Gucci的鞋、西铁城手表等产品,一旦挂上"限量版"的名片,立即就会在全球掀起抢购风暴。限量版的策略就是运用虚荣效应,迎合高端人群的虚荣心理,赚取"最黄金"的20%的份额。
因为虚荣效应的存在,会使得一些高端产品缺乏价格弹性。我们知道,正常商品都是具有价格弹性的,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增加。购买虚荣产品的人群所看重的不是价格,而是其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价格一旦下降,不再属于稀缺品,他们购买的欲望反而没有了。因此,导致这些商品的价格往往居高不下。
认识现代经济的虚荣特征,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经济的增长要靠需求来拉动,换句话说,每一种需求背后,都隐藏着无限的商机,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在人的每一种欲望背后,都隐藏着无限的商机。其欲望越强烈,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用就越大。可以预见,将来经济的增长点和强大动力必然来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因为精神需求是人最高层次的欲望,而虚荣欲望是人最为强烈的精神欲望,人们在拥有足够的金钱后,会不惜重金去购买虚荣品,在炫耀中得到巨大满足。人的富裕程度越高,消费中的虚荣成分就会越大,越贵的商品越能满足虚荣欲望。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事实上,在虚荣经济方面,有目光的企业家已经有很多的创举:名牌经济的风起云涌、娱乐业的迅猛发展、"宠物经济"的独树一帜,甚至足球行业的发达也直接派生于人的虚荣欲望。
疯狂的石头--笑谈凡勃伦效应
内涵小笑话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徒弟,给了他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试着卖掉它。石头很大,很美。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一试。多问一些人,然后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
徒弟去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做很好的小摆件,孩子可以玩,还可以当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
徒弟回来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
从黄金市场回来,徒弟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1000元。"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低于50万元不要卖掉。"
徒弟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人们竟然乐意出5万元,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出到10万元。但是徒弟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它。"
人们说:"我们出20万元、30万元!"
徒弟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
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疯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最后,他以50万元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徒弟回来,师父说:"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你不要更高的价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趣评: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知识链接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这种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经济学这样说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流通,往往能在市场上走俏。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了解了"凡勃伦效应",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赚钱的生意--笑谈消费者剩余
内涵小笑话
一个年轻人对一个大富翁说:"我能给您介绍一桩可以赚50万欧元的生意吗?"
"很好,"百万富翁说,"你说给我听听。"
"听说,谁如果娶您的女儿,您就将给他100万欧元。"
"一点不假。"
"而我呢,我娶她只要50万欧元。"
趣评:当你对一件商品所支付的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时,这部分剩余叫消费者剩余,它是吸引消费者争相购买的有效动力。
知识链接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经济学这样说
举一个买电脑的例子。虽然都知道联想公司的笔记本质量和性能不错,但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甲愿意出9000元的价格买联想电脑;乙觉得商家不会骗他,愿意出8700元;丙愿意出8300元;丁只愿意出8000元。假如现在联想公司就只有1台笔记本电脑可卖,由4位买者竞价,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甲,当他以8750元买到这台电脑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他愿意出的9000元来,他还得到了250元的"消费者剩余"。
假如现在有4台联想电脑出售,为了使事情简单化,就统一以8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丁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其中最多的当然是甲,他获得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乙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就连丙也获得了300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算来,4台联想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000元。实际上丁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因为他没有以高于自己意愿的价格去支付购买。
消费者剩余理论对于商家来说是借以笼络消费者的手段,它可以把一件商品的价格故意定得很高,然后再打折,以"让利促销"、"回馈老顾客"、"换季打折"等名目繁多的优惠幌子,来招徕顾客。而消费者看到原本500元的鞋子,现在只要300元就能买到,感觉省了很多钱,于是纷纷抢购。所以这里得提醒消费者,警惕商家"高定价,低促销"的价格陷阱,捂紧自己的钱袋,谨慎出手。
丈夫晚归的500种借口--笑谈市场均衡
内涵小笑话
一天某推销员按电铃:太太,我这边有一本书--《丈夫晚归500种借囗》,您一定要买!
某太太:笑话!我为什么一定要买?
推销员:我刚卖给您先生一本!
趣评:任何一种新产品的出现,都是从打破均衡开始来创造商机的。
知识链接
市场交易行为中,当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所愿意出售的数量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均衡,也可以称之为市场交易均衡量。
经济学这样说
当一项产品、服务或身份开始比较容易获得,并且开始逐渐形成一种趋势时,大家会感到别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个,就像中国的手机发展、汽车发展、高尔夫球练习场的快速扩张、小学生买电脑、积极去考研,数不胜数。这些东西对个人不一定很有用,但是如果你没有,会感到低人一等,失去了和人交往的平衡感。而对自己有多大用处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够落后,并且一旦推广到某个爆发点,则会更加快速地发展。
例如,以前没有电脑的时候,人们都是用纸笔写信,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电子邮件逐渐代替了书信。起初你可以拒绝使用电子邮件,坚持手写,但是你会发现你的同事、朋友或工作上的合作者他们会向你索要电子邮件地址,你瞬间陷入尴尬。也就是说当一种新的事物逐渐被人们接受的时候,将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水平,你必须去主动或被动适应,这或者可以叫作"适应性消费"。再比如,过去画画、制图都是手工,随着各种绘画和制图软件的发明,学校授课方式、公司的工作方式都开始电子化,那么学生为了学习绘画和制图,就必须得配置电脑,安装相应的软件。
完全的平衡下是没有市场的,要想拥有新的市场,必须依靠新的产品"升级换代或开发新产品"来打破原有均衡,制造新的竞争领域。这一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消费者对新产品还很陌生,消费主动性最低,生产者的重点就是营销,通过广告、促销等活动来吸引那些先锋消费者。第二阶段,销售取得成功之后,进入了成长期。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攀比效应开始显现,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利润减少。第三阶段,随着购买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第四阶段,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在最后一个阶段,往往伴随着新一轮新产品打破均衡的开始。
杀龙妙技--笑谈市场需求
内涵小笑话
有个人很爱学习,他变卖了家产,到很远的地方拜师学了三年杀龙的技术。
回家后,乡亲们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就给大家表演怎么按住龙头、踩住龙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
乡亲们笑了,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趣评:贴近市场开发产品,才有销路,为市场所接受,才能赢得客户,这是我们开发产品最为重要的一个思路。
知识链接
在特定的地理范围、特定时期、特定市场营销环境、特定市场营销计划的情况下,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客户"可能购买的某一产品总量,这就是市场需求。
经济学这样说
客户的需求与我们想象的需求往往是有差异的,在过去产品短缺的年代里,生产者基本不用考虑产品的销售问题,而如今,市场已转变为产品供应非常丰富的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余地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产品能否成功的各种要素中,市场要素越来越重要。过去叫生产适应市场,而现在应该是生产创造市场。现在进行产品开发,首先要问产品卖给谁。如果产品开发者不事先将一部分资金和精力放在市场开发这种看似比较虚的工作上,当产品生产出来,面临销售问题了,才意识到市场开发的重要性,这样可不行。
面向市场开发产品,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制定产品开发的思路和方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调查,才能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调查走访,才能发现市场变化、产品变化。多多听取新、老用户的意见,从而找到开发的目标和消费客户。
一个惨痛的教训来自柯达,2003年,数码相机已经开始走俏国内市场,柯达最该做的是从消费者心目中抹掉"柯达就是胶卷"这个品牌形象。但是,柯达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了乐凯20%的股份。这曾被看作是个双赢的合作,理由是中国有着巨大的传统胶卷市场,通过合作,柯达可以顺利击败日本富士的进攻,从而抢占中国胶卷市场,结果柯达如愿以偿了。但是柯达和乐凯误判了胶卷在中国的生命周期。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最后的结果是其在数码领域的落后,并失去了反击的最佳时机和条件。从中我们要吸取教训,注意持续地开展市场调研,细致观察市场,从中发现机遇,并且抓住机遇。
想跟我上床吗--笑谈潜在需求
内涵小笑话
话说某位女士一时兴起,买了一只母鹦鹉。没想到回到家,它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想跟我上床吗?"女士一听,心想:坏了,外人还以为这话是我教的呢,这不把我的淑女形象全给毁了。于是她想尽办法,想教那只鹦鹉说些高雅的话。可是那只母鹦鹉算是铁了心了,只会说一句话:"想跟我上床吗?"
怎么办呢?这时,她听说神父那儿也养了一只鹦鹉"公的",那只鹦鹉不但不讲粗话,反而是个虔诚的教徒,每天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祷告。于是她去找神父求助。神父明白她的来意之后,面色为难地说:"这个,很难办呀,其实我并没有刻意教它什么,它之所以这么虔诚,可能是长期在此受熏陶的缘故吧。"
神父见女士很失落,便说道:"这样吧,你把那只鹦鹉带到我这里来,我把它们放在一起。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你那只鹦鹉能够被感化!"女士一听,也只能这样了,不是有句话叫:近朱者赤吗?试试吧。于是她把鹦鹉带到神父那里。神父依照诺言把两只鹦鹉放在了一起。开始母鹦鹉还有些拘谨,看那只公鹦鹉在笼子的一角,默默地祷告,还真不忍心打扰。可是她还是管不住自己,终于朗声说道:"想跟我上床吗?"
公鹦鹉听到这话,停止了祷告,转身看了看母鹦鹉,忽然泪如雨下:"感谢上帝,我祷告这么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趣评:一旦条件成熟,潜在需求就转化为显现需求,为企业提供无穷的商机。
知识链接
现实需求是指已经存在的市场需求,表现为消费者既有欲望,又有一定的购买力"货币支付能力"。潜在需求是指消费者虽然有明确意识的欲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明确显示出来的需求。
经济学这样说
潜在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大部分需求是由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引起的。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但要着眼于显现需求,更应捕捉市场的潜在需求,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开发措施。
潜在需求的特点:
"1"主观性。潜在需求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受某种生理或心理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状态,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2"并存性。由于是心理活动,所以潜在需求形态不具有显现需求的严格指向性。它既可能是生理层次的潜在需求,也可能是自我实现层次上的潜在需求,更多的还是两者或多者的并存。在一定时期,某种潜在需求占据主要地位。
"3"转化性。潜在需求的实现过程为:潜在需求导致购买动机→购买行为→需求满足→新的潜在需求。这种转化是在潜在需求和显现需求之间发生的。
潜在需求的类型:
"1"购买力不足型的潜在需求。这是指市场上某种商品已现实存在,消费者有购买欲望,但因购买一时受到限制而不能实现,使得购买行为处于潜在状态。这种类型的商品多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如住宅、汽车等。
"2"适销商品短缺型的潜在需求。这是指由于市场上现有商品并不符合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处于待购状态,一旦有了适销商品,购买行为就会随之发生。
"3"对商品不熟悉型的潜在需求。这是指由于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而使消费需求处于潜伏状态。